【記憶的保留與新生:高雄車站的故事】
(陳信諭 醫師)
(這是陳醫師2017年的舊文,在228時,也重新和大家分享高雄車站的前身今世。由於當時高雄車站尚未通車,因此部分語句有重新經過調整)
若在市區,聽到人家說要去「車頭」,大家第一印象應該是高雄車站吧。
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的完成,市區內一舉多出七座新車站,這樣的印象或許正在逐漸改變。
在鐵路地下化通車、中博地下道拆除後,雖然高雄車站距離全部完成還要兩年以上,就像是通過一個漫長的隧道,從我高中以來,十多年一直是「大工地」的高雄車站,終於可以看到盡頭的光亮。

★★最久的臨時車站★★
2017年夏季,傳出高雄車站天花板掉落的新聞,令人發覺這座車站確實已經老了。繞著車站走,外面的隔熱材和外牆已經開始斑駁,站內充滿歲月痕跡,特別是幾處閒置的商店,看來更乏人清理。站內看來最新穎的,反而是牆上貼的大幅地下化願景圖、新車站和綠廊,即將在明年實現。
高雄臨時車站自 2002 年啟用,是台灣使用最久的臨時車站。
這十五年,是半代人的時間,我仍依稀記得高雄車站廣場前的鯉魚、挑高的大廳、和狹小的後站。但現在進出車站的這代學生,應該已經沒有舊車站的記憶了吧。
移到一旁的老車站,以「高雄願景館」的面貌風光開幕。但不知是否等了太久,那些本來是展示「願景」的展品,早一步在願景達成前凋零。目前已重新修繕,改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

★★延宕和凋零的高雄車站★★
回到車站遷移的開始,2002 年到 2007 年,進行的並不是「鐵路地下化工程」,而是捷運紅線高雄車站的工程,鐵路本體並沒有施工。因此,2018年以前的「捷運高雄車站」也是位在永久站南側的臨時站。
其實,地下化工程早在 1996 年開始規劃,1999 年完成左營至鳳山地下化計畫,但經建會因規模龐大並未核定。直到 2006 年謝長廷擔任院長任內,才又核定此項計畫。但後來又陸續追加左營與鳳山計畫。繞了一圈,回到原點,直到 2009 年,地下化工程才真正開工。途中又遇到中油管線遷移等諸多問題,讓計畫幾經延宕。
就在計畫不斷延遲之下,高雄車站也逐漸凋零。
左營新光三越開幕後,左營站的進出總人次就已超越高雄車站;近兩年,捷運左營站人流也穩定超越高雄車站。左營車站儼然站穩大高雄最大交通樞紐的位置。
反而高雄車站周邊的幾個商圈,隨著商圈轉移、以及商業模式的改變,欲振乏力。缺乏明確的建設期程,也讓民間投資卻步。
在計畫過程中,多次的計畫變更,中央與地方的協調困難,缺乏不同工程間的整合等等,都是台灣大型建設屢見不鮮的問題。

★★公民參與 X 高雄車站★★
幾經波折的高雄車站,卻有個少見的亮點,就是車站本體的「公民參與」嘗試!
原本的工程顧問公司,找了知名的 SOM 來做車站設計,先是被民間批評對老車站量體缺乏尊重,背後卡在超大頂棚沒有單位想維護的窘境。工程多次修改,改了個小頂棚方案,卻越改越糟糕。
2013 年,許多公民團體組成「高雄車站公民參與行動聯盟」,除了直接對官員提出訴求,也在雄中與願景館辦了多場論壇與工作坊,邀請市民來參與對車站的想像。
在雄中的那幾場,有眾多每天搭火車上學的學弟、畢業的學長、有鐵道迷、有世居周邊的居民,紛紛發表對車站的看法。
加入民眾意見後,雖然最後並非重新競圖,都發局還是擋下了車站都審案,讓工程公司重新更換合作團隊,找來 Mecanoo 規劃車站。
雖然過程並非人人滿意,但此行動已寫下了台灣公民參與都市重大開發案的典範。在眾多官僚爭論推托的曲折過程中,讓我們看到對高雄有期待、想付出的市民,願意關心公共議題。
我想,民主就是在這一連串衝撞的過程中產生的吧。
★★想像我們的城市★★
早年,隨著港市發展,現代化都市計畫因此而建立。高雄車站,承載著帝國前進基地的期許,也見證過再殖民的殘暴鎮壓,也終於能凝聚更多市民的記憶與夢想。
我們真心期盼,這樣的美事不應該只是特例,我們更應該在制度上創造鼓勵公民參與的機制,讓「公民參與」的精神,深入到市民對城市公共議題的日常關懷。
讓我們一起來想像,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城市吧。
我們認為,一個「前瞻」的城市,不能忘記自己的過去,要成為具有歷史厚度的城市,必須珍惜有形和無形的歷史資產,讓市民的共同記憶有所連結,讓我們更清楚城市為何是現在的樣貌,更清楚未來又該走向何方。
★★回顧高雄鐵道發展史★★
歷史上,高雄的主要車站曾經出現過五代車站。應該不少人都知道,高雄第一座火車站不是在「大港埔」,而是在「哨船頭」一帶。
鐵路會在這裏興築與選址,和高雄港的發展息息相關。
19世紀的鐵路建設,為國家經濟與軍事發展重要基礎。日本時期,為了運輸軍需物資,先在清國修築的官道上鋪上輕便軌道供台車行駛,稱為「台灣陸軍補給廠輕便鐵道」。1895年底,打狗到台南的軌道就已完成,終點就鋪到接近哨船頭附近,以利銜接海運,後來縱貫線的工程物資便由這裏上岸運輸。
同時,總督府以發展全台縱貫鐵路列為優先建設,並由南北兩端分頭興築。因清國所建路線選線與施工標準太爛,故北段大部份廢除重建。南段則於1899年底在打狗動工,往台南建設(清國時期縱貫線的規劃最南只到台南)。隔年底就通車到台南。
1907年又興建打狗到九曲堂的鳳山支線,1912年再延伸為屏東線。

★第一代火車站:鹽埕埔庄
1900年通車的第一代高雄車站「打狗停車場」,位置在鹽埕埔車路頂,山下町十七番地,大約在今日鼓山一路87巷口,也就是第二代車站北方500公尺,當時車站的南邊就是海了。
由於縱貫線完成之初抱持速成主義,因此可以推測當初木造站房也只以實用為考量,在第二代站房完工後就拆除,今天已難尋覓存在過的證據。

★第二代火車站
而由於港口鐵道業務量不斷上升,1904年總督府開始往車站南方填築碼頭用地,1908年第二代「打狗駅」就落成在海埔新生地上,而周邊填海造陸的新市街(淺野埋立地),也在1908年「打狗市區改正計畫」後,形成了高雄第一個棋盤狀的現代都市計畫區。
不論是行政,金融,商業等機能都集中在車站周邊。車站延著碼頭往魚市場延伸的鐵路,稱為濱線(Hamasen),就是「哈瑪星」名稱的來源。在2017年9月,這個歷史地名也將重新成為輕軌車站的正式站名。
打狗車站擴建後,鐵道和碼頭的轉運更為便利,現代化船舶已經能直接靠港,鐵道也鋪軌到碼頭上,中間不需再由駁船轉運,便於提供米糖等物資外銷的海陸聯運機能,是高雄現代化港市之始。
1920年日本政府「地方制度改正」,打狗改名高雄,哈瑪星一帶成為高雄州高雄郡高雄街,車站也改名高雄駅。但在港市蓬勃發展下,僅4年高雄街就升格為高雄市,市區也繼續往東擴張,「市區計畫變更」也跨過高雄川納入三塊厝,苓雅寮等地。港口設施在1937年也已經完成到高雄川口。
可以說這時期,高雄的市區、鐵道、港口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代火車站:大港埔
1930年代,高雄市人口超越台南,高雄港吞吐量直追基隆,自然需要更新的計畫。在1936年公布的「大高雄計畫」中,高雄駅遷移大港埔的現址,位居都市計畫中軸線位置,整個市區以環狀臨港線為界,範圍和設計居住人口均擴充數倍,預計以1965年飽和人口40萬人為目標。
順道一提,雖然1950年代高雄人口就超過設計的40萬人,但缺乏都市計畫概念與施政能力的中華民國政府,將這個計畫一直沿用到1970年代以後。
第三代高雄駅在1941年6月20號落成,這時候已經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前不到半年了,在軍部執政下,國內氣氛轉向「忠君愛國」,「不惜一戰」等口號。採取興亞式建築的高雄駅,似乎也反映著大日本帝國的自信滿滿。
同年,東港線、鳳山雙軌化也陸續完成,鐵路隨著港區也擴大到苓雅寮,戲獅甲工業區,新高雄車站成為高屏平原的集散核心,高雄市除了港口機能外,也被賦予南向商工基地的角色。
然而,二戰很快就轉向對日本帝國不利的走向,1944年開始,美軍多次空襲台灣,攻擊目標集中在高雄港周邊,高雄港駅也被完全燒毀。現在看到的站房是戰後重建的混凝土建築,位置稍稍偏南一點,已非原始木造站房。
★★再殖民屠殺的見證★★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佔領台灣,受到戰火波及的鐵道雖然迅速修復,但高雄車站卻成為另一樁悲劇的舞台。
1947年228事件發生後,憲兵佔領高雄車站,並在站房二樓架設機槍,高雄對外鐵路交通遭到切斷,糧食無法進入高雄。3月5日雄中自衛隊進攻高雄車站試圖驅逐憲兵,卻被開火壓制,雄中畢業生顏再策中彈喪生。
3月6日高雄鎮壓開始,民間推派的處理委員會在市府被逮捕槍決,彭孟緝命令部隊攻擊高雄車站和雄中一帶,第21師獨立團第3營開拔到場後,便開火掃射車站與地下道人群,死傷慘重。
3月6日至7日,軍隊調來迫砲砲擊雄中並派出步兵攻堅,雄中也成為228事件中唯一遭到國府軍攻擊的學校。
就像是筆者前幾天提到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場景,在高雄車站前,中國軍隊對著所謂的「同胞」人民開槍,除了槍彈下的死傷,往後數十年白色恐怖下對歷史的扭曲與壓抑,讓相關的記憶成為禁忌,更長年在台灣人民心中投下恐懼。
我就讀高中時,雖然已是民主開放的年代,但還是對發生在自己城市的血腥歷史所知無幾。
★★城市蔓延造成的衝突和陷阱★★
隨著經濟發展,過去作為城市邊界的鐵道開始被蔓延的城市翻越,在數十年未重新檢討都市計畫下,眾多的矛盾成為城市中暗藏的陷阱。
例如,臨港線旁凱旋路埋設的油管,在1970年代前還在田野之間,卻很快的在短短數十年被密集的住宅所包圍,但是,周邊的居民乃至地方政府,卻是渾然不覺有何危險。

★都市縫合:第四代/臨時火車站
在北高雄逐漸從農田與水塘轉變為高樓大廈之際,鐵道成為交通的阻隔。1970年代之後,南北向的主要幹道陸續興築立體交叉,中博地下道也在1987年貫通,此時隨著台北地下化工程如火如荼進行,「鐵路地下化」儼然也成為每次選舉候選人的政見。
在高雄車站地下化工程終於被核定後,龐大的站區先後進行了多項工程,高雄車站進入超過20年的大施工期。
2002年3月28日,臨時車站先行啟用。雖說是臨時車站,但引進了「準跨站式站體」的概念,站內空間也比原先擴充。在超乎預期的十多年服務後,給予「第四代高雄車站」的地位應該是不為過。

★第五代
隨著文資保存的意識提升,和台北車站的命運不同,市民與市府均有保存高雄車站的高度共識。2002年8月,重量3500噸的車站建築,下方被挖空裝上滑輪,花了3天移動85公尺,推到原址的東南側。
市府當時就拍板敲定,第三代車站未來將移回原址,成為第五代車站的軸線核心。新車站配合舊車站的設計,也將是全台唯一。
值得一提的是,遷移工程是由當年興建第三代車站的清水營造公司台灣分公司吉普營造所延攬。據當時市長謝長廷所述,高雄爭取2009年世運時,世運副主席與秘書長來高雄參觀,跟謝市長說:「一個有能力保留火車站的城市,也一定有能力舉辦國際性運動賽會」。
★★文資保存應該要更完善★★
然而,在風光保存車站之餘,對於鐵道文資的保存意識與實踐卻有更多令人憂心之處。
2002年,高雄港站南號誌樓因興建橘線被直接拆毀。後續雖在「打狗驛保存聯盟」等團體努力下,高雄港站取得歷史建築地位,並改為「打狗鐵道故事館」,然而台鐵仍一直有開發全站區的計畫。2015年高雄港站土地的保留運動,更引起鐵路工會與市民團體的對立。
高雄車站本身雖獲得保留,但在新車站設計的過程中,對於舊車站遷回原地後的利用方式,能否保有部分車站機能,比如說售票,服務中心等,都未得到確定。
而前幾年多位市議員主張舊車站無用,要拆毀舊車站,更讓人看到了地方政治人物對歷史與文化的漠視。
高雄具有台灣最豐富的鐵道文史資源,最多形式的軌道運輸,一頁軌道運輸史,更是和港市的發展與茁壯密不可分。濱線復駛,鐵道博物館......等等計畫,在地方被提及多年,卻常常是有了希望,更多失望。
★★未來展望★★
作為在地高雄人,我一向主張「軌道建設,以人為本」,屬於全體高雄人的記憶,也更該在建設的過程中妥善保留,或轉化嵌入未來的發展之中。回顧高雄車站百年回憶,我們這代更有責任,串連大家的過去記憶與未來期望,訴求更好的公民決策參與機制,讓高雄人對自己的城市有更多的了解與認同!
「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的推薦目錄:
- 關於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黃健豪-北屯漸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黃守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問題] 雙線道與單行道,那邊車該讓?? - 看板Roa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支道車未讓幹道車先行罰款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支道車未讓幹道車先行罰款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車禍處理--車禍的時候一定要報警,但警察的話不一定要全信 的評價
- 關於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主幹道支幹道車禍的推薦與評價,DCARD、PTT、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主幹道支幹道車禍的推薦與評價,DCARD、PTT、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主幹道支幹道車禍的推薦與評價,DCARD、PTT、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討論] 車禍我是主幹道被次幹道撞| car 看板 - My PTT 的評價
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黃健豪-北屯漸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辭歲巨作|南興三路打通至北屯路確認!
#2021北屯新年賀禮 #祝大家新年快樂
大家還記得今年10月我們所辦理的南興三路打通會勘嗎?
當時我說過一定要排除萬難,解決重劃區的聯外道路的問題。今天她來了!我們直接「邀(ㄓㄠ)請(ㄏㄨㄢˋ)」 盧秀燕 市長,請盧市長一起完成北屯這個重要建設。
#南興三路打通為何那麼重要?
整個北屯區在旱溪阻隔下,東西主要幹道只有太原路、東山路、松竹路三條路線連接,然而整個12單元、捷運機廠區段徵收重劃區,在原先的鐵路東側都缺乏合適的東西向聯外道路,對外進出主要還是依賴松竹路、東山路兩條主要幹道。
而南興三路位於「松竹雙鐵共構車站」旁,打通後將可銜接僑孝街至北屯路,與先前軍福十九路的後站開闢,更有實質打通北屯路至旱溪以東的東西向聯外道路作用,對外來舒緩松竹路的車流更有明顯的助益。
#南興三路打通遇到什麼困難?
台中市的土徵條例早已改為市價徵收,開闢道路的費用實在不易籌措,並且12單元重劃區屬於早期的自辦重劃,並無繳納重劃基金,所以無法使用「平均地權基金」,這讓整個南興三路的開闢在經費方面顯得更加捉襟見肘。
更不用說在土地所有權以及使用區分上,都還有龐大的跨局處行政流程,以及中央交通部鐵路管理局用地,及地方私人土地協調等問題,都還待處理與討論,道路打通並非一時半刻能夠馬上進行。
#排除萬難打破僵局找解方!
在今年10月時,由我們邀集建設局、都發局、地政局三局合作之下,終於釐清權責及用地取得辦法,在道路規劃方面已獲得初步共識,將開闢長62公尺,寬20公尺道路,僅剩最後的工程經費約1億497萬。
這就是我們請到盧市長來到現場最重要的原因。
「會無好會,宴無好宴」這是盧市長一開始打趣的說,被我們「邀請」來參加此次會勘,原來就是要完成那麼大的道路打通案。
在現場近百位附近居民共同參與會勘下,盧市長當場承諾 #南興三路打通 一定會做!並且用地經費部分也由盧市長拍板決定,屬於交通部鐵管局的土地,將會由市府出面協調鐵管局先行同意使用,私人土地的費用由東光路第一階段開闢計畫(軍福十九路)剩餘款支應。
有了盧市長爽快的答覆後,到此南興三路也終於開花結果確認打通,台中市整體鐵路高架後都市縫合,與北屯區重劃區的東西向聯外道路開闢又更邁進了一步,過程中市府團隊的溝通協調、當地舊社里蘇振輝里長的積極爭取、及居民們不斷的殷切期盼、到盧市長親自拍板,來自各界的努力也終迎來2020年的辭歲巨作。
今天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天氣很冷,但是對於完成這份任務卻很充實,這也是送給北屯的一份新年賀禮,祝福大家2021年新年快樂!
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黃守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行經無號誌路口時,支道需禮讓幹道,但你知道支道幹道如何分辨嗎?
今於議會總質詢我特別提出這個問題,無號誌路口多車禍,經常是因為民眾對於路權的觀念不熟悉,不知道誰應該讓誰而搶快所致。
一般直覺會認為路比街大、街比巷大、巷比弄大,或者以路寬作為判斷基準,但事實上這樣的觀念不盡正確。也因此發生車禍往往會有相當多的爭議,但除了路權觀念,至今台中市仍有許多無號誌路口沒有設置相關標誌可供參考判定。
舉例來說,我若於西區中美街直行,與右邊美村路一段102巷出來也欲直行的車輛相撞,在不考慮車速等其他因素下,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 102 條,行至無號誌或號誌故障而無交通指揮人員指揮之交岔路口,支線道車應暫停讓幹線道車先行。未設標誌、標線或號誌劃分幹、支線道者,少線道車應暫停讓多線道車先行;車道數相同時,轉彎車應暫停讓直行車先行;同為直行車或轉彎車者,左方車應暫停讓右方車先行。
雖看起來兩邊路寬差很多,但根據交通部交路字第0960002608號函所釋,雖二道路路幅寬度有所差異,且一設有分向標線,另則未劃設;惟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 102條第 2項規定計算,其進入交岔路口之實際車道,應均以1車道計算。
也就是說,在支幹道不明確、車道數相同的狀況之下,從巷子口出來的車輛反而可能肇責較小,違反一般民眾直覺。
可以看出台中市交通局近年有在加強宣導用標誌識別支道的概念,這類型的標誌包括讓路標誌、停車再開、讓路線、停標字、閃紅燈號誌,有設置這些標誌的路口皆表示為支道,需讓路給幹道。
但加強宣導的同時,卻忽略了 #有許多路口其實完全沒有這類型的標誌可以做參考,如西區中美街忠誠街交叉口,中美街、華美街所交會的街道巷口等等就是明顯的例子,反倒失了原先宣導的美意。
2016年新北市已經在全面檢討無號誌路口問題,並設下三年內全部完成設置標誌的目標,明確支、幹道區別。
我要求台中市交通局也應該趕快動起來,全面盤點無號誌路口,設置或劃設停讓的標誌標線,並且加強宣導用路人的路權觀念,讓市民可以行的安全。
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支道車未讓幹道車先行罰款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推薦與評價
上述「未依規定讓車」包含支道車未讓幹道車先行、少線道車未讓多線道車... 管理處罰條例》第45條,裁處新臺幣600元以上-1800元以下罰鍰。 | 高雄市中山國中105年度交通安全 ... ... <看更多>
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支道車未讓幹道車先行罰款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推薦與評價
上述「未依規定讓車」包含支道車未讓幹道車先行、少線道車未讓多線道車... 管理處罰條例》第45條,裁處新臺幣600元以上-1800元以下罰鍰。 | 高雄市中山國中105年度交通安全 ... ... <看更多>
幹道車應讓支道車先行 在 [問題] 雙線道與單行道,那邊車該讓?? - 看板Roa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02條第1項第2款
二、行至無號誌或號誌故障而無交通指揮人員指揮之交岔路口,支線道車
應暫停讓幹線道車先行。未設標誌、標線或號誌劃分幹、支線道者,
少線道車應暫停讓多線道先行;車道數相同時,轉彎車應暫停讓直行
車先行;同為直行車或轉彎車者,左方車應暫停讓右方車先行。但在
交通壅塞時,應於停止線前暫停與他方雙向車輛互為禮讓,交互輪流
行駛。
提及支線道車應暫停讓幹線道車先行
請問雙線道與單行道,那邊車該讓??
雙線道是幹線道嗎??還是單行道是幹線道呢??
還是要依同為直行車,左方車應暫停讓右方車先行,來決定呢??
(以致於:左方車就算是幹線道也該讓右方車先行),是這樣嗎??
謝謝指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6.104.77.13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oad/M.1539592678.A.E29.html
或 https://bit.ly/2CgoZtA 大同路(雙向道)/世界街(單行道)
上面那2款路只有燈號(但google看不出閃黃燈或閃紅燈,也無讓字的標誌)
車道多的先走是含雙向(行車方向)嗎?還是單向?
換言之:若雙向道(單向各1車道,故雙向共2車道),這樣是雙向共2車道,先走嗎?
https://bit.ly/2CMtRIa 無燈號但有讓字的標誌
均認係駕駛人其行車方向進入交岔路口之實際車道,尚非以各該道路雙向車道為計算範圍
也就是亦同 交通部96.03.15.交路字第0960002608號函
雖二道路路幅寬度有所差異,且一設有分向標線,另則未劃設;
惟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 102條第 2項規定計算,
其進入交岔路口之實際車道,應均以1車道計算。
那有 函釋 能說明 省縣道要讓右方產業道路 或 雙向道(以1車道計算)需讓單行道嗎??
管誰路幅多寬也不停不看,最後搞的連 轉彎車也不讓直行車
最容易佔用直行車道路 , 反而是上圖2右方的1 , 都行駛到路中央了
還是理解不是從駕駛人的左右方來理解@@"
所以通常也會被理解成1車道要讓2車道(或雙向道),但似乎幹線道又與路幅有關
也產生 右方車開出來 怎麼知道他要不要轉彎或要不要 看路 或停止線前暫停
1車道也根本不看路 就直接行駛至路中央(將近雙向道的雙黃線處 等1車道的右方車@@")
不然一堆車,為了要往前又往右看,就將車頭(一般車前頭都有引擎)開車佔路的大有人在
就造成像 : https://www.gettingaroundgermany.info/g_imgs/quiz26.gif
最容易佔用直行車道路 , 為了看車都將車頭凸出 , 不然就行駛到路中央了
A柱寬度能擋視野也頂多算一個人寬度,右駕駛座前方(或右駕)也有個車柱,也差不多
其實這還只算 車內 而已,但以台灣來說,違停常見,路口違停也蠻嚴重的
路口違停造成視野也被擋 更讓 左車還要跨個違停車看右車 也難
但右車要看左車 相對 簡單多了(畢竟往左看,違停少,頂多就若有分隔島就多個樹木景觀)
不至於像 為了看右車 就佔用直行車道路 , 而行駛到路中央
總之, 左 右 都要看有無來車才是對自己比較妥協的方式(建議了還是會有!@#$的狀況)
當然啦,也會有 我行我素的 !@#$的狀況,就像你所謂交通安全不需要誰來教
當然不會是「讓右方車」等於「只要看右」
所以邏輯才會有我上面所指 若 先看左車 比較容易 讓駕駛人 應於停止線前暫停
先看左車之後 再看右車或要讓右車 也都還在停止線前暫停 不至於行駛到路中央暫停
而且另一方面 每版當中的文章 都是 討論 為目的,並不是「教」也不會只有你所謂的「你」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