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缺席後的空缺,不一定會由圓滿來填補。
--
看孤味 Little Big Women的過程,我沒有一直狂哭。
可是結束後,眼淚卻不明白的流了下來。
先說結論,很推薦大家去看看。看完再回來看我這篇呀~
(以下有劇情)
(以下有劇情)
(以下有劇情)
(以下有劇情)
在孤味這部戲中,
導演把非典型家庭中的孩子的痛苦與掙扎,
透過三位女兒與一位孫女,很具體的呈現了出來。
那些不會對外訴說、家庭內也難以開口的苦,
赤裸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並且是溫和圓滿好入口的版本。
家中三位姐妹的成長過程,隨著父親在家庭中角色參與程度的變化,對於她們三人的生命有著不同的影響,造就了各自的性格。
大姐看起來愛好自由不受拘束,是媽媽心裡最頭疼的一位。
但是學表演藝術的她,
卻也是全家唯一一個會直接表達情緒感受的人。
她說:「我爸過世了,我很難過」
當她知道癌症復發後,那難過也是撕心裂肺的哭。
或許是成長中帶給她的一些困惑,
她明知自己不適合走入婚姻中,但她還是走了進去。
她也可能是知道家中最多事情的孩子,所以默默地也與媽媽扛下了許多秘密。
二姐的性格謹慎、喜歡掌控細節。
小時候因為爸爸已不常在家,但因為只要有得獎爸爸就會出現,所以她努力的讀書,努力考上了醫學院,可是後來無論有再多的成就,她都等不到爸爸的出現了,甚至是她的醫學院畢業典禮也一樣。
讀醫學院獲得成長中更多親戚的支援與支持,也許也是她當時覺得對自己、對與媽媽這個家庭最好的一種生存方式。
不知道若沒有這些層面的影響,二姐會想要往哪些其他領域發展呢?
會不會有更讓她覺得更有熱情的事物讓她想投入。
她可能覺得她是沒有選擇下才去讀醫學院的。
所以一直想把女兒送去美國,希望女兒能有更多的選擇權。
不要只能是「一直讀書、然後結婚、生子。」,但其實女兒更想留在台灣陪伴爸爸媽媽、阿嬤。
對於婚姻關係,二姐內心也有比較多的不安與懷疑。
小妹留在台南家中與媽媽一起經營蝦捲餐廳,一直無法完全獲得真正的主導權。
家中的事她知道的最少,腦海中與爸爸相處的記憶可能也是最少。許多對於家庭的疑惑,讓她一有行動力就想去找尋一些答案,國中就跑到台北找爸爸,後來可能是為了想要與爸爸保持一些連結,所以與蔡阿姨友好。
但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她,看似被保護著,但其實也很辛苦。
家庭中許多人的反應,她無法理解原因,也無法做出恰當的反應與回應,得到的更是家人不好的反饋,讓她內心非常受挫。
這部戲中還演出了三個我覺得在台灣社會家庭中很常看見的現象:
1、除非人的外在生理受了什麼極大損害,讓人無法出席現身,不然無論內心多麽痛苦,原本安排好的對外的社交活動,就是一定要繼續進行下去。(爸爸突然死了,壽宴還是要繼續下去,還是要笑笑地迎接所有人)
2、家庭內的大象,家庭裡的痛楚,因為起源的太久遠、糾纏的太多年,一處理起來千頭萬緒,簡直讓日常生活過不下去,所以相關的一切,多以不談、不聊、不問為因應的方式。
每個人都覺得不說不談,是當下最輕鬆的方式,
可是多年過去,影響卻也造成,許多家庭成員憋出了病。
當我們以為不說不談,是對彼此的最大保護,某個角度也許是,
但是壓抑下來的一切,終有一日會反映在外在的世界。
3、不說不談後,造成困惑的下一代。
內心有好多為什麼,但是真的問了長輩也問不出什麼。只能花更長的時間,像拼拼圖一樣的去解謎。(小妹)
更有能量與被影響更少的再下一代(孫女),才有身心體力,說出口、突破被繭層層包覆的一切。
這部戲中我最喜歡的兩個角色是大姐、孫女,
因為大姐是這個家庭成員中少數會表達情緒與感受的人。
而孫女雖然什麼都不明白,但也因為這份天真,所以她可以陪伴著阿嬤、她可以大聲的說:「你們為什麼都不講出來」,讓這些大人的相處產生一些變化。
電影最後我們看到可能是最圓滿的一種結局,
兩個女人相遇了,多了一點互相理解,
每個人都找到了可以安慰自己的方式。
這是最幸運的一種結局了。
真實人生中,不一定會那麼幸運的,
死亡很多時候只是關係的終結,
但不一定是痛苦的終點,也不一定是理解的開端。
內心的釋懷,可能是在經驗過了死亡事件後的好多好多年後,才有可能到來。
圓滿是值得努力,但圓滿多麽不可掌控,
你只能盡力然後let it go,看宇宙會不會安排讓這份圓滿來到。
如果最後圓滿終究沒有來到,還帶了更多的撕裂,
那也不是我們可以掌控,
能做的也只有把握眼前的寧靜,好好的準備自己,面對不可知的衝擊與無常。
是的,就算圓滿最後不一定會到來,
但是孤味把珍貴難得的圓滿拍了出來,就已經很療癒了。
得以訴說的痛、被看見的痛、被理解的痛,就是一種療癒。
-
🌿想找人聊聊?
蘇姍推出心靈諮詢囉,
預約請看粉絲團置頂貼文🌿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拼 貼 藝術的 起源」的推薦目錄:
- 關於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蘇姍與貓 Susan and cat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跟著Andy逍遙世界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拼貼藝術家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拼貼藝術家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脑洞无限大!带你领略拼贴艺术- 优优教程网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普普風的瘋狂起源!現代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一生 的評價
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想聊一下香港的街頭藝術(urban art)。
不過聊之前不得不先稍微簡單談一下塗鴉(Graffiti)起源。塗鴉文化興盛於1960年代的紐約街頭,從曼哈頓、布魯克林等區的黑人青少年為首流行起來,以噴漆、顏料、色筆等畫具在街頭寫名字為熱潮。當時因越戰興起的 #嬉皮文化 盛行,年輕人不滿越戰與民族主義,批評政府對公民權益限制、貪婪的商業擴張、以及戰爭的無人道性,這些對政府或社會失望的年輕人,試圖用舊物、幻覺、藥物、藝術、音樂等綜合成一種生活樣態,演變成一種反抗社會主流價值的次文化。在過去,街頭塗鴉被視為一種搗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年輕人的行為被某些社會高端厭惡,但這些年輕人認為這是一種對政府靜態的叫囂與對抗,藉此表達自我訴求,也因此街頭塗鴉藝術逐漸演變成一種反社會的藝術創作表現。
被稱為 #模板塗鴉之父 的法國塗鴉藝術家 Blek Le Rat 年輕時去過紐約,深受其塗鴉藝術街景影響,於是他將這樣的藝術表現結合自我創作,把塗鴉藝術發展成一種街頭藝術,80年代開始帶上巴黎街頭。當你看過Blek Le Rat 的黑白模板噴漆風格作品,自然會聯想起最近很紅的英國匿名街頭藝術家 banksy(他們之間的風格挪用議題在此不多做評論) Blek Le Rat 把塗鴉這種原本受到一般人視為破壞社會安定的行為,昇華成一種被欣賞的藝術作品,確實功不可沒。
我自己非常喜歡深受 Blek Le Rat 影響的法國街頭藝術家「太空入侵者(Space Invader)」作品。他靈感來自七十年代經典電子遊戲《Space Invader》 ,8-bit 像素化的風格為他的作品建立起清晰的辨識度,他在城市角落貼上這些方塊磁磚作品,視為一種藝術性的侵略行動。#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是在香港油麻地的廟街,李小龍的像素拼貼非常可愛,後來在上環的酒吧附近看到另外一幅龍,兩者附近都有個小小的「入侵者」像是簽名,好奇之下查資料,#才發現這個藝術家其實蠻熱愛香港,曾數度來香港街頭「贈送」作品,2001年首次訪港貼下19幅作品時,也曾拜會當時香港本地街頭藝術始祖「九龍皇帝」(合照在留言處),2003年留下6件,2014年一口氣留下48件,但後來被香港政府以雷霆速度拆除大半,十分可惜。
2014年藝術家 Invader 發表聲明,表示他在世界60幾個城市進行藝術侵略,#從未遇過一個政權如此有系統地迅速清理街頭藝術,對於港府過去全盤清洗「九龍皇帝」墨寶行為可知港府對塗鴉藝術的態度,但香港正蛻變成亞洲文化藝術樞紐,國際畫廊散落香港每個角落、世界最大藝博會 Art Basel 每年於香港舉行,因此基於一顆熱愛香港的心想反問港府:「你們想藉此向香港市民發放甚麼訊息?#你想給他們留下甚麼現代文化承傳?這美麗都市的真正藝術容身地在哪?」
或許是港府這樣的霹靂手段引起反感,移居香港多年的美國建築師 Jason Dembski 與友人在一頭熱血之下,2014年號召有志之士舉辦了第一屆「HKwalls(香港街頭藝術節)」,後來引起廣大回應與關注,年年於香港舉辦 Art Basel 的藝術月舉辦,為香港創造了許多街頭藝術風景,如今這些藝術作品已融入成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隅。
在這幾天香港反送中的活動當中,#街頭塗鴉藝術也悄悄活躍。因香港警察過度執法,橡膠子彈、警棍、胡椒水多樣齊發對付香港人的影像震驚全球,即便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暫緩(而非撤回)《送中條例》法案也未能平緩香港人怒氣,今天更有高達200萬人選擇站上街頭爭取權益!遊行過程中,#也能在街頭角落看見匿名藝術家將象徵警察威權逼迫人民的圖像散佈在各個角落。或許這些作品也會在港府雷霆清理手段中迅速消失街頭,但我為此街頭作品寫下這篇文字,便是希望記錄下這個生命可能很短暫的作品模樣。
記住,我們的生活是每個人做出選擇後,環環相扣所累積下來的結果,在政府執行的法案與眾人生活高度相關的狀況下,#沒有人是局外人。今天有三分之一的香港人為他們的未來做出了選擇,積極站出來爭取權益,那我們是否也做好了面對未來即將來臨的局勢考驗?我們不該悲觀地去想「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而是要積極地去思考,如何將今日台灣的民主經驗,撐持香港度過這最黑暗的時期!香港加油!
#反送中 #台灣撐香港
#urbanart #Graffiti #artbaselhk #artbasel #HKwalls #BlekLeRat #SpaceInvader #banksy #九龍皇帝
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跟著Andy逍遙世界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突尼西亞的巴杜博物館,是北非最重要的一座考古博物館,以收藏精美的馬賽克作品聞名於世,這是當時統治突尼西亞的羅馬人藝術傑作。博物館原是鄂圖曼土耳其統治時期Husseinite beys的王宮,建於17世紀末,西元1888年捐出成為博物館後,眾多的馬賽克鑲嵌畫有了棲身之所,王宮的金碧輝煌與馬賽克的精緻相得益彰。
館內有40多個大廳和長廊,展品由全國各地近百個古代遺址中發掘、挑選,集中近萬件,按5個歷史時期陳列:史前時期、腓尼基和迦太基時期、羅馬時期、基督教時期(包括汪達爾人、拜佔庭人統治時期)、阿拉伯伊斯蘭時期。文化差異大卻都在同一個國家發生,突尼西亞的文化多元性在博物館裡具體而微的呈現。
館內還陳列有古希臘藝術品。主要展品有:遺跡模型,反映古代人物、生活及傳説的鑲嵌畫,石碑、石雕、石棺、隨葬品、服飾、金、銀、瓷、陶器。其中又以馬賽克的種類和數量最多,創作年代約在西元前2世紀到西元7世紀間,在這裡可看到馬賽克在不同時期的演變過程與差異:早期馬賽克多半是基本幾何圖案,後來複雜圖像,像動物形象、希臘羅馬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甚至日常生活、耕作、慶典等都可成為創作題材。初期原本只是公共空間的裝飾,大量舖設在廣場、公共澡堂裡;羅馬帝國中期以後也成為市井小民自家牆壁懸掛或覆貼的藝術品,甚至是最早商店招牌的起源!
巴杜博物館滿牆滿地馬賽克作品中,以1幅約西元3世紀的作品《詩人與謬司》最精緻珍貴,堪稱鎮館之寶(因為大部分的馬賽克是根據神話故事或羅馬史詩為主題,很少把作者納入題材)。這幅以各種顏色的細小石塊所拼湊出的馬賽克圖像,1893 年出土於突尼斯南方的Sousse蘇斯,其中綠色玻璃在當時很少見。
《詩人與謬司》描述著名拉丁詩人Virgil(中,西元前70-西元前19年)安詳坐在椅子上,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握著詩卷,聚精會神地聆聽聽掌管史詩的女神Clio(右)誦詩,右側站著悲劇女Melpomene。三者表情細膩逼真,栩栩如生,連衣服上的縐褶也都清晰地呈現出來,在打開的詩卷上還可清楚地看到史詩「埃尼特」。這件作品證實歌頌羅馬帝國起源的史詩《埃尼特》確為Virgil所作。
馬賽克藝術最早起源於西元前4千年的兩河流域(即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由於使用天然礦石或貝殼,色彩鮮豔不易損壞,所以才能將幾千年的馬賽克圖案完整的保存下來,最早將馬賽克使用在建築上的是蘇美人,希臘時期技術已很純熟,真正將馬賽克發揚光大的是羅馬時期,不僅是公共建築不可或缺的裝飾,也成為鑲嵌藝術的一種形式。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在各地留下為數可觀的馬賽克作品。突尼西亞的馬賽克有2500年的歷史,承自古希臘羅馬,以燒土、粘土塊、卵石、貝殼為材料,富耐久性,被譽為「洗不掉的壁畫」和「踩不爛的地毯」,經北非原住民和腓尼基人的巧手,創作無數稀世之作。
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拼貼藝術家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拼貼 有時可能包括雜誌和報紙的剪報,絲帶,油漆,彩色或手工紙片,其他藝術品或文本的一部分,照片或其他物體,然後被粘在一張紙或畫布上。 拼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百 ... ... <看更多>
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脑洞无限大!带你领略拼贴艺术- 优优教程网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Apr 29, 2021 - 说道拼贴艺术的起源,最早是立体主义艺术家提出来的观点并被正式确认。经由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不断尝试和演变下,拼贴手法以全新 ... ... <看更多>
拼 貼 藝術的 起源 在 拼貼藝術家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拼貼 有時可能包括雜誌和報紙的剪報,絲帶,油漆,彩色或手工紙片,其他藝術品或文本的一部分,照片或其他物體,然後被粘在一張紙或畫布上。 拼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百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