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客問──補教名師的教育理念》
Q: 有人說,自由市場是相對的,當學生可以選擇知識的時候,知識也可以選擇學生,沒有義務教育,就沒有人有義務要教懂學生。
A: 大家可能不知道,孔子身處的周朝,原本就是有公立教育制度的啊!而且還是用國家的力量強制推行在戶籍制度當中。如果說公立的 #義務教育 這麼有效,那照理說孔子搞這種體制外的私人教育應該早就破產了,為什麼不僅獲得市場支持,收了三千個學生,甚至獲得崇高的歷史地位呢?
也許大家都聽過,孔子推行的教育理念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所謂無類是「#顧客不分貴族平民」,因為周朝是個身分社會,貴族跟平民不是同一種人,平民就算是富商巨賈仍然不是貴族,就算去唸了公立學校,從小的學習科目就跟貴族的教育不一樣,只有學習成績頂尖的人才有被選入國學的機會,擺脫農民身分躋身上流社會。當時的平民百姓是沒有辦法直接選擇貴族教育的。如今的社會已經不存在貴族,民眾之間僅有財富的差異。任何人只要有意願,付出學費都可以找到適合的教育供應商。「#因材施教」不只是根據學生的程度來區分教育進度,更要根據學生每個人不同的需求提供教育服務。顏回都快要餓死了,你還要跟義務教育一樣,統一科目統一進度,叫他去練習駕車跟射箭嗎?他要是射的不準你還要把他當掉,#你到底是愛學生還是害學生啊?
如果說一個像孔子這樣的私人教師沒有義務要教懂學生,那麼七十二門人就什麼都學不到了嗎?我們換個說法,麵包師傅也沒有義務要賣麵包給你,你就會餓死了嗎?這顯然違反現實,因為供應商品質不好你就會主動換一家嘛!孔子當年也是有很多公私立教育的競爭對手,但是 #口碑顯然不如孔子,當然就沒辦法像孔子一樣招到三千弟子啦!#教育作為一種商品,就跟買豬肉是一樣的,高品質的教學就必須付出高品質的售價,但把教學內化成知識更需要 #內在的學習動機。沒有內在的學習動機,教育只不過是馬耳東風。比起義務教育聘雇的公立教師,私人教師反而是更能積極挑起學生學習動機的人,因為越多人來上課,收入當然就越高嘛!
如今不管是公職考試、音樂、武術、駕駛、語言、或者是電腦數理等科目。#禮樂射御書數,各行各業都存在的補習班跟私立學校,恰恰完全體現了當年孔子的理想。仔細想想,孔子自己不就是個 #補教名師兼班主任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兩大招牌的課程內容正好填補了教育市場被政府控制形成的空缺,也難怪他的教育服務獲得三千弟子一致好評,五星奉上。當然啦,討厭孔子的人自然就會去找其他的補習班,不過這又何妨?#自由市場 的競爭,一直是推動服務創新的最大力量,古今皆然。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寫到:「屠夫、釀酒者和麵包師傅,並不是因為想到我們的晚餐要吃喝什麼,才去做這些東西;他做這些事時,#其實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教育也是一樣。一般人對於廢除義務教育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沒有了義務就沒有了教育」。解除教育的義務,#不代表禁止人民接受教育,就像募兵制解除服兵役的義務,也不代表禁止人民自願從軍一樣。我的確認為我們應該廢除「義務」教育,解除各種各樣的私人教育限制,讓每個人能夠儘早學習對自己最有價值的能力。這才是每個人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幾千年來人們想要用制度設計解決經濟問題是硬傷
#放任私人經營教育反而生出了一個孔子
#結果今天很多人說不能沒有義務教育
#孔子滿臉黑人問號
科普一下周朝的教育制度:
周朝的國學(中央直屬的國立學校)僅收貴族子弟,分為小學、大學(太學)兩級。貴族教育是8歲念小學,15歲念大學,教育科目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其中包含了軍訓教育,也算是一種軍校。所以大學畢業後的貴族不僅是國家準公務員,而且還是國家的預備役軍人。另設有鄉學(地方管理的公立學校)教育庶民,教育內容是以孝悌仁義為主。按照當時的戶籍制度,首都圈中每25戶人家共用一條巷子稱做「閭」,巷口就要設「塾」這種少年學校(15歲前);每五百戶人家稱為「黨」,要設青年學校「庠」(20歲前);首都圈外每一萬兩千戶人家稱為「遂(或稱術)」,要設州立學校「序」(24歲前)。
同時也有3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
教育作為一種商品 在 連我爸爸都沒有打過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答客問──教育作為一種商品》
Q: 美國曾經作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lan),在貧民區強制推動義務教育(意思是孩童不上學父母就倒楣),同時把課程時間拉長、假期減短。經過多年後,發現KIPP的學童,出社會表現跟優渥家庭學童一樣好。原因是放假時間,社會底層家庭無法幫學童提升實力,但是只要像集中營一般,把貧民區小孩拉出原有環境,他的未來也會改變....
對國家來說,#義務教育 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養出可以在社會上打滾的基本能力,以及具備作為國家社會一分子的最基本素質;而沒有義務教育、完全靠銀兩決定一切的話,那會有什麼後果?
.
A: 我們反過來想想,如果強迫從小給兒童教育能改變他們的未來,那麼強迫他們從小就當 #建築工人,甚至強迫他們從小就當 #清潔隊員(別搞錯,美國建築工人跟清潔隊員的收入很高,比很多坐辦公桌的工作高的多),是不是也能改變他們的未來?換言之,#問題根本不是教育,而是一份踏實的工作,還有 #伴隨工作而來的收入。甚至我們可以說,強迫他們 #去餐廳打工,是不是也有幫助?當然有幫助嘛,他們很可能因為職場上的每天不斷練習,非常年輕就出了好幾個賺大錢的名廚,以職業廚師的身分獲得社會地位與聲望,但這又跟義務教育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還可以從兩個實際例子看出強制教育普及沒有用:
第一、#菲律賓 從1987年開始實施10年免費義務教育,大學畢業生的普及率很高,但是大學生的就業希望是跑到外國當產線技術員或是幫傭。白領去做藍領工作,正好證明了強迫性的推高教育的普及,對這些人的生活沒有幫助。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知道,#委內瑞拉 從1980年開始實施9年免費義務教育,#北韓 更從1975年開始全面實施12年免費義務教育。一個社會有多少工作機會,又有多少白領工作,#是由整體經濟環境決定,而不是由教育普及率決定。換言之,#教育是經濟成長的結果而不是因素。
第二、經過六十年義務教育的推動,台灣仍然 #理盲濫情,#詐騙叢生,#求神問卜,#集體獵巫、#全民反核,#用愛發電。那些瘋狂的群眾,跟五四運動時沒經過義務教育洗禮的暴民一樣,跟仗著老佛爺砍殺教民洋人的義和團一樣,跟宗教裁判所裡架著火刑柱跟鐵處女的教士團一樣。
我們必須要承認,經過長年義務教育薰陶後,頭腦清楚的人依然佔少數,絕大多數理盲濫情的人甚至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一般人所需要的職業入門技能,不超過識字跟加減乘除,而這在現代社會中根本不是問題。
簡而言之,#教育是一種商品,#而不是一種義務。義務教育的存在,其實主要的目的是在目不識丁的十九世紀社會中 #量產工廠工人以及士兵,這些人被如此分配是為了要替皇帝殿下的戰爭而效命,而不是為了每個人自己的福祉。我們應當支持人人都有購買教育的權利,但絕不是強迫所有人負擔強迫購買的義務。
最後,引一位支持自由市場的前輩的發言,作為本篇的收尾。
「這些反高學費團體的公共化,其實只是 #不想自己付錢。他們主張「企業要負擔—課徵企業紅利稅、專款專用於教育」,根本就是要別人付他們的學費。」
「我想去紐約的Apple store搞一台iPhone 3G來玩玩,但是我不想付錢;我想去三井吃一客4千多的套餐,但是我不想付錢;我想去盲人按摩中心給他們「抓龍」一下,但是我不想付錢….」
「那誰付錢?」
「政府你要付錢!為什麼?因為 #我是學生,#我最大,我理應要享有這些「免費」的東西。這哪是「公共化」,這根本是「流氓化」!」
《教育不可能是「公共財」,它就是「商品」!》──元毓說,2008-07-23
https://yuanyuidvtw.wordpress.com/…/%E6%95%99%E8%82%B2%E4%…/
#買東西付錢天經地義但恰恰政治不正確
#國家社會主義照顧你從搖籃到墳墓
#不過要來幫總理打仗喔
#缺錢再找猶太人開刀
#這就是民主社會
#有民主真好
延伸閱讀:
《教育产业化与民间办学》薛兆豐,2004-01-15
「长期而言,把教育当作公益事业来办,结果就是教育质量下降、下降、再下降。跟花生、大豆、鸡蛋这些商品不同,教育质量是最难衡量、最容易偷工减料的。今天把学费统一压下去,明天师资就统一降下来,将来毕业生的品质更不会无端端上升。」
http://xuezhaofeng.com/blog/?p=254
教育作為一種商品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的溝通傳播(可以是推廣、說服、行銷、洗腦)。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基本上今天的議題可以分成「#科學傳播」與「#政策傳播」兩個範疇來看,兩者都在新媒體的架構下,都有著劇烈的變動與廣泛的影響力,小編的角色也越顯微妙。我自己是好幾個粉專的小編,小編真的很可憐啊,創意發想、企劃、寫文、作圖、拍片已經是基本的,我看一些求人徵才還要會主持表演與直播揪眾、數位行銷企劃與執行、媒體聯盟營運與管理、線上線下虛實轉換技巧、各平台SEO佈署與演算法應對、廣告投放、社群風向經營、市場分析與競爭者行銷分析…。等等,叫老闆自己來做,掰掰。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什麼是科學人爭議 什麼是1450
▶ 對,就是小編治國,小編雖小
▶ 從單向到雙向的政策傳播
▶ 新媒體時代該說人話
▶ 科學家參與科學政策行銷
▶ 科學的傳播需要批判的大眾
▶ 社群傳播應據專業位置與角色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g1uto8rh1av0875j4dy1pdz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74Cu3Ji2CUkuReLYPcx1D?si=MtdECSz_TQScOl0M23QbVA&utm_source=copy-link
.
📲#Facebook 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90395487814737/
.
.
\\\\ 完整論述 \\\\
.
溝通(communication)是一項重要的「治理技術」。對一般企業的管理而言,溝通是傳遞產品訊息、提升企業形象和爭取顧客認同的重要手段;對政府部門而言,溝通是凝聚內部共識、提升組織形象和爭取民眾認同的重要工具(黃俊英,2011)。傳統的政策溝通常以單向的、心理學主義、行為主義的「政令宣導」做為傳播想像,我們會認為,人民隔在大眾媒體的後面,只要盡量地單方面給予資訊即可。
.
從2010年後「#整合行銷」的概念開始大量進入政府的政策溝通,我們見到更多的廣告、促銷、公關、人員銷售、直接行銷和口碑行銷展現在政府的內容發佈中。甚至再更強調互動性的新媒體架構中,讓政策的雙向溝通成為可能。所以,政府部門開始將「溝通」的工作外包,讓外部團隊比較接地氣、說人話的公關公司或團隊來當小編,處理像是貼文、圖像設計的事務,也負責操作民意與監測輿情等任務。
.
▓ #政策傳播的新想像
.
新媒體架構讓政策傳播有了質量上的變化,而這也是為何公部門想要委外經營溝通的原因,因為官僚體制時常不適合做新式的政策傳播。在「#時間面向」上,政策傳播必須轉變為動態、隨時隨地的訊息散播。在「#制度面向」上,應考慮設置同等於發言人重要性的社群媒體團隊。在「#語藝面向」上,在要講有趣、簡單、有趣、視覺化的語言,才有社群傳播的效果。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能力,傳統的公務員並不具備,體制上也無法供給。難怪要外包啦~
.
▓ #科學議題的溝通治理與公共態度
.
不過,這次的問題有一部份是「科學人」專頁是不是可以這樣傳遞科學資訊?可不可以接受政府投放廣告?再過去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除了政策的行銷外,科學也進行了大量的行銷。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純知識的科學、商品的科學、政策的科學,透過從科學普及轉向科學傳播的變化,試圖讓人們更加接近科學,或者被科學說服(單文婷,2017)。
.
從「科學人」小編的貼文內容來看,「#克萊豬不好吃」與「#增加收益又環保」兩個論述其實是來自於部分政策新聞、公共討論與科學評論的內容,並是非偽科學或假訊息,只是這樣的簡化貼文是否適合出現在「科學網站」上,可以思考一下。
.
由此被延伸的另一個爭議是,「科學人」做為一個科學家社群,是否可以做政策行銷。科學家與科學組織,本來就可以與施政者做不同方式與不同層次的合作,這種科學傳播的合作方式,可以有「翻譯」、「代言」、「夥伴」的三個程度,構成一個科技治理中專家政治的基礎(某個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應該 #資訊透明)(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
科學事件總是可以充滿政治因素,但我支持強的科學文化立場(#公衛議題的確是要小心一點),就是歡迎更多關於科學的聲音發出,這樣有助於人人培養媒體素養與科學素養。另外,政府與委外單位的合作,具備更細緻嚴謹的貼文審查,是一個重要也保全彼此的方法。
.
▓ #溝通人才從內部培養開始
.
最後,當然推文不等於新聞,我覺得我們逐漸必須邁向一個批判的大眾,在這個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代。當我們據有的(全)媒體素養程度越高,就能越明確地知道各種媒體的運作規則與媒體語言,自然就會更加小心,且富有懷疑論的多元檢證精神,與反思批判。
.
說實在的,無論是政策傳播,或是科學傳播,我覺得問題根本就是在:「政府與科學單位本身覺得傳播是一件小事,別人做就好,我們要做更重要的事」。能夠在單位內,設置媒體公關部門,或是合理培養溝通人才,才是這個到處都是媒介傳播的時代,應該做的事。然後薪水要高一點,謝謝。
.
#參考文獻:
.
1. 黃俊英(2011)。整合性行銷溝通—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的利器。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2. 單文婷(2017)。科學家參與公共傳播的觀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使用臉書行銷科學政策的討論,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7),47-65。
3. Peters, H. P. (2020)。科學傳播的範疇: 是知識散播還是公民參與?。傳播研究與實踐,10(1),1-18。
4.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Communicating Science Effectively: A Research Agenda.
教育作為一種商品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投川普就是抗中?挺拜登就是舔共嗎?
大家好,我是范琪斐。上個禮拜我在臉書上整理了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在黨代表大會上的演說重點,結果一堆川粉跑來罵我說我偏心帶風向,台灣價值沒儲值,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啊,身為一個國際新聞從業人員,整理美國總統候選人的演說不是很正常嗎?但現在好像我只要一提到「拜」…「登」都還來不及講出口,就有人來丟雞蛋。最近美國總統大選儼然成為「抗中論述大賽」,兩黨搶著說「選我選我,我對中國最派!」(須註解最「壞」),而在台灣也有不少人陷入了一種「投川普就是抗中、挺拜登就是舔共」、「川普護台、拜登賣台」這樣的迷思,但這是真的嗎?我們今天就以實際的政策面角度,帶大家看看美國兩黨的對中政策大PK。
美國總統川普聲稱,從來沒有一個美國總統像他對中國一樣那麼「派」。那我們就來看看他到底做了哪些抗中舉動。
(一)貿易戰爭:
川普最大的抗中「政績」,要屬對中貿易戰爭。2018年3月,川普宣稱「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課徵關稅,規模上看600億美元(1.8兆台幣)。一直到今年1月,美中才終於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為貿易戰暫時劃下休止符。但時隔一個月,川普又不滿中國「裝窮」,濫用開發中國家優惠,宣布把中國剔除開發中國家名單。原本近期應該要舉行美中《第二階段貿易協議》談判,現在這個會議已經胎死腹中,川普還說這個協議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二)監控外宣:
今年2月,川普把5家中國官媒列入「外國使團」,要這些中共大外宣機構說清楚講明白,他們在美國租了哪裡的房子,雇用了哪些人;6月再把4家中國官媒列入;到了8月,連教中文的「孔子學院」也被視為「外國使團」。
(三)中國病毒:
在今年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川普還一度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讚不絕口,說他反應迅速確實又透明,聲稱美中關係從沒這麼好過,但後來隨著疫情升溫,美中關係又瞬間惡化,川普開口閉口都是「中國病毒」,指控北京當局隱匿疫情,要求對病毒源頭展開調查。
(四)封殺中企:
川普指控中國通訊商「華為」是北京當局的間諜,去年5月起就禁止美國企業使用華為,本月又把38間華為子公司列入封殺清單,封堵華為取得海外商用晶片。最近又放話打算把中國短影音平台TikTok和通訊軟體WeChat趕出美國,同時正在考慮是否禁止阿里巴巴(Alibaba)在美國的營運。
這些動作都是過去主張對中「懷柔」的美國領導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專家認為,過去30多年來,美國期待中國能變成美國所希望的國家,但現在美國已經放棄這個念頭了,美中關係現在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而現在美選進入倒數階段,外界紛紛揣測民調落後的川普,很可能加碼「抗中」,作為逆轉劣勢的「10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
不過大家也知道我們川貴人翻臉跟翻書一樣。現在是跟中國翻臉,等選完,又馬上翻回來也不是不可能。像我們先前報導過美國白宮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寫書爆料川普曾經指向一枝筆的筆尖說「這是台灣」,再指向他的辦公桌說「這是中國」,很多人都相信川普是很有可能這樣一個兩面人,此外他對新疆香港人權狀況的發言也很讓人感冒,所以我們還是來看看被川普貼上「舔共」標籤的拜登,對中政策是不是真的舔得很用力?答案是:不知道。
拜登在黨代會上的演說,強調「愛,希望與團結」,結果就把一些「只希望總統是正常人」的美國選民感動得痛哭流涕,包括我老公蘿蔔頭在內,我在旁邊是完全傻眼哪!沒辦法,共和黨把選戰標準拉太低,一個聞女孩髮香的老頭,好像只要證明他沒有失智,支持者就高潮了。總之呢,拜登在對中政策上大打迷糊仗,整個25分鐘演說裡,提到「中國」兩個字的唯一一句話,是說「要把醫療供應鏈和設備搬回美國,這樣就不用受中國或其他國家擺布。」好啦!算他其中一個政見好了,但怎麼搬,沒有說。有外媒分析,他這麼做是為了避免隨川普起舞,對中國硬起來可能反而替川普加分,公布實際抗中政策也容易被對手挑毛病。
既然打死不提中國,那我們就只能根據他過去的對中態度來分析。「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共同創辦人」楊光舜不久前就回顧了拜登的兩岸政策,其實過去拜登因為跟中國官員交好,一直主張美國對中「接觸政策」(Engagement)以及對台「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一直到去年5月,拜登都還強調「中國不是美國的競爭對象」。
但一年後爆發了「黑天鵝」事件:COVID-19疫情,「抗中」似乎成了美國全民共識,加上香港國安法事件,以及中共對外越來越強硬的態度,漸漸地,拜登的立場也出現了大逆轉,開始放話批評新疆再教育營,還用「流氓」來稱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曾經威脅要派B-1轟炸機飛越中國所謂的禁航區。在北京政府通過《港版國安法》後,拜登在一份聲明中宣誓說,如果他當選總統,會禁止美國企業支持中共的鎮壓和監視行為,也會更全面落實「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和「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至於拜登的幕僚是怎麼想的呢?和川普把自己搞到沒朋友的做法不同,民主黨高層傾向和其他國家結盟,參與國際組織,對中國要採取「議題式的競爭」,而不是重演冷戰式的全面對抗。也有內部聲音主張,面對中國挑戰時,要採取更強硬的姿態,避免中國利用美國的開放壯大國力。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就算拜登選上了,預料也不太可能一下子,唉呀~又滾進中國的懷抱,更多的可能是維持「微抗中」的路線。這點從民主黨的最新黨綱中,就可以嗅出一絲端倪。
剛結束不久的民主黨代表大會,除了提名正副總統候選人,另一項重要議程就是「通過黨綱」,在最新的92頁黨綱中,民主黨雖然好幾次對中國強硬表態,但是也表示不會採用關稅戰或新冷戰的方式,讓美中兩敗俱傷,其中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過去民主黨黨綱寫的「恪守一中政策和台灣關係法」,被悄悄修改成只剩下「恪守台灣關係法」,「一中」消失了。沒有提到「一中政策」當然不是不小心漏掉忘了說,黨綱是一個黨對於未來走向的宣示,這次拿掉一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三點:1. 這可以被解讀為民主黨對中態度的一大轉變,保留了對中共採取更強硬動作的空間,2. 雖然沒提到,但也不代表全盤否定它,3. 其實黨綱不見得一定會被用在政策上,現在就斷言拜登的對中政策還太早。而且如果他選上了,會不會再改變態度,我們也很難未卜先知。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司徒文(8/21)就說了,倘若拜登勝選,將會是有史以來最為支持台灣的民主黨政府,但強度可能不會達到大家所希望的程度。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葛來儀也說,「如果拜登勝選,執政團隊很可能重申『一中政策』,因為只有『一中政策』才能有更彈性的解釋與運用空間」。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過去和中國往來密切的拜登,路線確實就是比川普親中一些,這點沒有人可以反對,而且對台灣的策略也很可能繼續停留在「嗯~我可能不會挺你」的曖昧階段。
但是川普乍看之下抗中挺台的做法,看在「辣台派」的眼中是很爽啊!有個大國幫台灣出氣,我們可以準備可樂爆米花隔岸觀火、搖旗吶喊,但萬一哪天擦槍走火了,第一個倒楣的你覺得是美國人嗎?還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民呢?
其實不論是川普或拜登,現在不管說的多麼斬釘截鐵,護台法案通過一百個,他到時候不挺就是不挺,你能拿他怎麼辦?所以現在我們討論兩個候選人的對中政策,說到底也只是在求一個安全感而已,但是翻臉跟翻書一樣的川普,真的比拜登更讓你有安全感嗎?我覺得台灣還是要自己加油啦!安全感是要自己給自己的!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美對中政策
#抗中成趨勢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教育作為一種商品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天,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陪伴你每天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那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哦!
在你成長過程當中,有沒有被父母或師長要求「你要跟大家成為好朋友」或者是「要交很多朋友」這樣的經驗呢?當下你是什麼感覺?如果你是一個外向活潑的孩子,這或許對你來說沒有太大的困難,可是如果你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呢,這對你來說是不是一種壓力?
你心裡其實也想要有更多的朋友,可是因為被要求做這件事情之後,交朋友這件事情,除了你原本的緊張、擔心、壓力之外,他又多了一層好像不得不去做的感覺,弄到最後你甚至於會有點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想要朋友還是不想要朋友。
其實這件事情從來就不是絕對的二分法,在交朋友這件事情,你一定會跟有些人是合得來的,但是有些人並不是他有問題,也不是你有問題,但是你們就是走不在一起,這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可是這樣自然的狀況有時候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很容易被扭曲哦~
這樣的扭曲其實也不只是在我們的文化裡,就像是我最近讀到一個資料哦,絕大部分的日本人在進入國小就讀的時候,都會聽過或者是唱過一首叫做「等我升上一年級」的兒歌,在這個兒歌裡面哦,有一句歌詞是這麼唱的,他說:「等我升上一年級,能不能交100個朋友」有很多日本人對這個歌詞都印象深刻,或許會有很多小朋友進了學校之後真的能夠交到100個朋友。
但是因為這樣的潛移默化覺得一定要交到100個朋友,才是理想的狀態、才是對的、才是好的,這件事情真的會讓很多人感覺到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學校這樣的環境哦,會特別強調「大家都是好朋友啊」、「大家要團結在一起啊」、「大家要和和氣氣地相處啊」,似乎很多老師和父母親會有一個預設的狀態,就是「大家要成為好朋友」。
其實喔,能夠成為同學,能夠先相安無事,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起步。至於能不能成為好朋友,我們要反過來問問現在身為成人的我們,我們有辦法跟每個人都成為好朋友嗎?
可是你要知道一個人成長的過程當中,對於很多的觀念跟信念,在形塑的歷程裡面,尤其是哦,小時候國小的那個階段,或者是我們剛進入一個所謂的團體,通常是你剛進入幼稚園、剛進入小學,那個時候你被灌輸的很多信念,它可能會帶在你身上一輩子的。
然而當這樣的信念被種下來之後,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覺察,可能我們終其一生都會因為這樣的想法感覺到非常非常地痛苦,因為一方面你的身體、你的靈魂告訴你,你並不想跟每個人都成為好朋友。有些人就是個性不合,有些人就是看不順眼。
這真的,再說一次哦!不是你對我錯,或者是我對你錯的問題,不是,因為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不合就是不合,你要怎麼樣讓一隻飛鳥跟一隻魚在一起呢?這是一個很本質,又沒有什麼道理可以說的一個命題嘛!
然而當我們沒有覺知這一點,帶著「我們要跟大家在一起」、「我們要跟每個人成為好朋友」,這樣的信念的時候,往往就會反射,成為心中的一種自我批判,像是「我可能很沒有用」、「我這個人很奇怪」、「我真的太不合群了」、「一定是我有問題」,當你聽到這裡,你回想一下,你在面對跟他人相處,是不是有很多時候不管你眼前遇到的人是誰,你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小聲音。
你有好多好多的自我批判,好多好多的覺得自己很奇怪,一定是自己不好,甚至於眼前的人很善待你,眼前的人打開雙手、打開心就是要接納你,你還反而懷疑,像我這麼奇怪的人怎麼可能有人會接納我?
我相信當你聽到這邊,如果你有一些感觸的話,那我要先告訴你,這一路你辛苦了,你並不奇怪,你需要的是更靠近自己的靈魂,更靠近自己的潛意識,知道自己是一個怎樣質地的人,
就像是有些人外向、有些人內向。外向的人不用逼自己要裝的一副文靜的樣子;同樣的,內向的人,也不用強迫自己要成為一個交際花,不是嗎?
無論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在你的生命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可以找到跟自己合得來的物種,儘管那可能很小眾,儘管那絕對不是意味著每個人都是這樣,那重要嗎?我會很明白地告訴你,那一點都不重要。
比較重要的是,你跟自己在一起能不能很自在,透過這份自在,你才能夠跟適當的人、跟你想要好好相處的人,跟他們好好地連結。
談到這裡我很有感哦,因為從我們的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推出到現在,有很多同學透過這一段很特別的線上課程的學習體驗,修正一下吧,與其說它是一個學習體驗,不如說它就是一個「體驗」。
因為它跟其他的線上課程不太一樣,它沒有那麼多技術上的引導,這一門線上課程的主講人是哈克(黃士鈞博士),他是我認識所有的朋友當中,他最會懂得怎麼樣靠近一個人。
怎麼樣透過他最溫暖、溫柔的聲音,一句一字地、一步一步地深入你的潛意識,讓你開啓跟自己的對話,把那些你在人際當中困擾的、自我糾結的、自我批判的,並不是跟他們對抗,也不是去扭轉任何東西,而是學著跟自己連結、跟他人連結。
這是一份「接納」的力量,這一門課是一份「接納的禮物」。歡迎你的加入,當然了,我希望能夠透過今天的分享,讓你能夠更靠近自己,更接納自己,成為一個舒服自在的大人。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也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你加入了嗎?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學習體驗,期盼你的加入,相關的課程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歡迎你!那麼今天就跟你聊到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