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鄭和能遠洋航行的基礎是甚麼? (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忽必烈滅宋以後,認識到自己的國家疆土異常遼闊,其實普通元朝人也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疆域空前的大帝國之中。按元朝人自己的說法,叫做「皇元混一聲教,無遠弗屆」。「聲」就是語言,「教」就是宗教或者禮儀、文化。元人還說「區宇之廣,曠古未聞」,「中國之往復異域商販,如東西州焉」。即從中國到外國去做生意,就像往返於東邊的省份與西邊的省份之間一樣平常。
為此元世祖忽必烈發起了一個項目,要編一部《大元一統志》,還要繪製一幅地圖,表現整個蒙元帝國。負責這個項目的機構是元政府中的秘書監,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檔案館或者是國家圖書館。當時中國內地的地圖,如南宋、金的地圖,秘書監已有不少,蒙古人遠征也帶來了一些回回人的地圖。秘書監的地理學家們的雄心壯志是,把這兩種體系的地圖拼合在一起,繪出一幅更大的蒙古帝國全圖。
這個任務非常艱難,不只是雙方資料的文字不一樣,主要是雙方的科學體系完全不一樣。我們中國的古人認為大地是方形的,所謂「天圓地方」,而回回人則認為大地是球形的。那麼在拼合過程中,漢地圖中說的東方,是不是就是回回圖中的東方呢?問題非常大。
編纂《大元一統志》的是秘書監的負責人,名曰札馬魯丁,是回回人,其家鄉是布哈拉,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札馬魯丁在忽必烈的兄長元憲宗蒙哥在位期間,曾進獻了幾種天文儀器,其中有一件叫做「苦來亦阿兒子」,是波斯語kura-yiarz的音譯,《元史 • 天文志》說,「華言,地理志也」。但是「地理志」怎麼會是一件科學儀器呢?
《元史》專門有解釋,稱札馬魯丁所獻的「苦來亦阿兒子」,是一個木頭做的球,表示大地,陸地以白色表示,海洋用綠色表示,陸地佔三分海洋佔七分——這不就是地球儀嗎?可以說大地球形說是在元代傳入中國的。
除了札馬魯丁以外,秘書監中最重要的掌握海外地理知識的人,以及其他科學家,如天文學家、數學家,都是回回人,都是穆斯林。這些回回科學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我們中國人不能盲目自大,認為自己在歐洲殖民者來到中國之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每一個民族都是有創造力的,如果你不能吸取別人的長處,一直以為地球是方的,怎麼行呢?
將伊斯蘭世界和中國的地理知識相結合,表現範圍遠超以往
秘書監的官僚在編修《大元一統志》的過程中,向忽必烈打報告說,除了元帝國東、西兩邊的漢地圖與回回圖以外,新地圖中還要描繪東南亞、印度及海外諸藩國,需要收集航海圖。除了漢文海圖以外,還需要回回的海圖。報告中提到專門要派人到福建去,那裡有一種圖叫「海道回回文剌那麻」。多年前南京大學陳得芝教授曾經考證說「剌那麻」是波斯語rāh-nāma的音譯,其意義是「行路指南」。他們的要求得到了忽必烈的批准。《大元一統圖》今已不存,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元仁宗時代的《經世大典圖》等幾幅非常重要的元朝留下來的地圖,表現的範圍遠遠地超過了歷朝歷代。
講到地圖,我們不能不提到有一幅很重要的古代中國地圖,叫做《大明混一圖》,現存於第一歷史檔案館,這個圖現在已經完全朽爛了,一翻就破,有4米多長、寬達3米7,幾乎佔了一面牆這麼大,但摹本還是可以看的。從圖中的國內地名判斷,繪製的時間大概是在洪武二十年左右,也就是1387年,早於鄭和首航約20年。這幅地圖覆蓋的地理範圍極廣,東面到日本、東南亞,南及印巴次大陸,西面更了不得,包括了整個歐洲和非洲,巴黎也繪在其上,還標示出地中海。
雖然此圖被稱為《大明混一圖》,但圖中多數中國內地地名都是元代地名,且從朱元璋取得天下,至此圖繪成不過二十餘年,其間積累的地理知識不足以畫出這樣一幅地圖,因此它一定利用了元代的資料,應當有一幅元代的底本,但其底本又與官方機構中的科學家們繪製的地圖不同,應當是一幅由元代江南的民間人士繪成的世界地圖。
民間人士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世界地理知識呢?這非常值得追究。我們迄今在中國本土沒有發現甚麼線索,但是1339年蒙古統治者建立的伊利汗國有一幅繪出歐、亞、非三大陸基本輪廓的草圖,繪圖者是一位地理學家叫穆思脫非,圖中歐、亞、非三大陸的形狀和《大明混一圖》大致相同。這點使我們相信,《大明混一圖》的元代底圖在繪製時參照過與穆斯脫非圖類似的回回地圖。
《大明混一圖》為甚麼重要呢?如果我們把它和《鄭和航海圖》比較一下,會發現《鄭和航海圖》一類的海圖,通常不管地理方位,起點是南京的龍江關(今南京的下關),終點是東非,以一字長卷的形式表現,像人在一條船上看兩邊,船經過了甚麼地方我就把它畫出來。《大明混一圖》發現之前,歐美人雖然承認《鄭和航海圖》很了不起,居然畫到非洲了,但是認為中國人沒有地理方位感,東南西北不分。所以單憑《鄭和航海圖》還不足以說明當時中國人對中國和海外地理知識掌握的程度。
而《大明混一圖》可以說是記載了「地理大發現」以及西方人到達東方之前,中國和東方對於世界地理知識的最重要的資料。當時的歐洲人甚至不知道非洲呈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歐洲人長期以來認為非洲的大陸的形狀是一個「7」字形,其南部尖端是拐彎的,認為印度洋像地中海一樣,被包圍在亞洲、非洲之間,歐洲當時的地圖都是這樣畫的。這說明甚麼呢?它說明,早在元代,各民族的科學家們,在吸納海外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地理知識。元代的科學家將伊斯蘭世界的地理知識與原來中國的地理知識結合在一起,表現出當時的歐、亞、非三大陸,除了澳洲、美洲不知道以外,全世界都在上面。這也說明,鄭和在出海之前,海外的方位已經很清楚了。
小知識:中國古代航海的自然條件
島鏈:中國所面對的並不是浩瀚無際的西太平洋,在黃海、東海以東是一連串島嶼,即所謂「島鏈」,大致和中國的海岸線相向平行。若從北向南數分別為:千島、日本列島、琉球(沖繩)、台灣島、呂宋(菲律賓)列島等等。所以中國古代的水手從東南沿海的港口啟程,只要知道北極星在甚麼地方,在航行中不會有太大的危險,如果遭遇到風暴或發生不測,向東可能會漂到這一連串島嶼中的一個,向西可能漂到中國大陸沿海,向北可達朝鮮,越過對馬海峽則為日本,向南就進入東南亞。
季風:中國地處東亞的季風帶,每年4月,東南風起來了,出海的船舶帆一張起,就自動向北航行。而每年到了秋末冬初,北風起的時候,帆一張起風就把船向南推。因此,我們古代的航海稱為季風航海。季節性的航海持續了幾千年,只是在自然動力被人工動力(蒸汽機等)取代以後,季風航海的規律才被打破。
陸標導航
中國古代海船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導航法,是陸標導航。在海上航行的時候,舟師——今天叫船老大,大都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小本子,記錄航線沿途地理特徵。如要去某一個國家,舟師事先要估計順風需要航行五天,到了某處應當先看到某種形狀的海島,然後如何轉向。海上有時候風大、有時候風小,如果航至第四日某一時刻,應當出現的島嶼已經看到了,雖然天數未足,也應果斷轉向。在陸標與預計航行日程發生矛盾時,舟師的判斷以陸標為第一標準,日程是第二標準。
早期海圖
中國的舟師,那些船老大,在世世代代航海的過程中,像師傅帶徒弟一樣,將航路中某一站會看到甚麼——比方說一座山,把山上的廟,古怪的石頭等等地理特徵,都描繪下來,以待他日再次經過時對照,這應該說就是海圖的起源。最早明確提到海圖的是宋代的文獻,存留至今天最詳細的古代中國海圖是《鄭和航海圖》。
海圖是這樣做記錄的:比方說海船抵達今越南南方的外羅山時,海圖中會提到這座山東高西低,海灣里可以看到有椰子塘,海水有四十五托深。一托就是成年人雙手伸開後兩個中指間的距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一米六至一米七的樣子。
測量水深的辦法是:水手將繩子的一頭拴個石頭或其他重物,抹上豬油或牛油沉到海底,油脂會沾到海底的泥沙,水手將繩子拎回,就可以用雙手伸直的方式丈量出海水有多深,也可觀察到海底是泥質還是沙質。
元代的國際交流語言是波斯語
元朝中央政府設立了兩種翻譯的職位,一種叫做蒙古譯史,把蒙漢語互譯。第二種叫做回回譯史,即翻譯回回人的語言。
今天,英語被視為國際交流語言,而在10 -16世紀的西域和亞洲許多地方,波斯文是最重要的學術語言,也是通用的國際交流語言。元代與明代中前期,中國的使臣到西域去,都使用波斯文與當地人進行交涉。元代的色目人民族眾多,宗教不同,多數擁有自己的書面語,但是只有回回文,即波斯語,與蒙古文、漢文一起,被列為元代的官方文字。
舉個例子,我們今天在海外能夠看到鄭和留下來的唯一的實物證據,就是在斯里蘭卡的國立博物館中保存有一塊三種文字合璧的碑,記錄了鄭和代表明政府向當地一個寺院進行的布施。這三種文字是漢文,當地使用的泰米爾文,以及波斯文。
新觀點:「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甚麼叫「西洋」?
關於「東洋」和「西洋」的概念,過去討論來討論去,大家沉在史料的圈子裡出不來。我想另闢一條思路,跳出前人討論的範圍。
為甚麼會有「東洋」和「西洋」的概念呢?
南海有很多珊瑚礁,很多在水下,到低潮的時候冒出來,人可以站在上面,捕魚是好地方,但是遠航的船舶都知道這個地方危險,一定要避開。怎麼避開呢?兩條路,第一條從中國福建、廣州出洋以後,先向東到台灣或菲律賓,然後向南走;第二條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的港口出海以後,直接沿著中國大陸向南走,從福建、廣東到海南島,再到越南,繞過越南到泰國、柬埔寨。前兩種方法之間的差別,就是前者是沿著南海的東邊走,後者沿著南海的西邊走。所以我就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東洋」與「西洋」應當起源於上述兩條航線,是航線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
因此「東洋」指的就是東洋航線所經過的地區,就是從福建、廣州出去,向東到台灣、呂宋(菲律賓)、印尼、日本,這都叫東洋,地理範圍大概是今天南海以東;那麼沿著中國大陸向南走,經過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到印度,沿途所經各地就叫西洋,大概是今天南海以西。東洋和西洋的界限就在於南海的珊瑚礁。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佛陀紀念館永久保存高雄市大崗山龍湖庵3座木造「穹窿頂」藻井彩繪大悲出相圖,由於是台灣首例不解體移地保存的佛教古物,相當具有歷史價值,館方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於2019年5月11日上架。 高雄大崗山百年古剎龍湖庵大悲樓,拆除進行重建,住持印悟法師將約有60年歷史的三座彩繪藻井捐贈給佛陀紀念館...
「方師傅羅宋保存」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食記] 方師傅點心坊像難民一樣瘋狂搶購的羅宋 的評價
- 關於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方師傅點心坊- 羅宋太好吃買太多吃不完怎麼辦? 來來來 的評價
- 關於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葡吉羅宋麵包保存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葡吉羅宋麵包保存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方師傅團購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方師傅團購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剩菜基本法
#一菜多吃
#絕不浪費
#絕不像剩菜
#我也是家事達人
早上起床,拿出昨天晩上拆下的熟雞絲,拍了兩條小黃瓜,拌上日式美乃滋和法式芥末醬,搭配爐卡斯的洗麵筋法吐司,再倒一杯豆漿,這是我的西式早餐。
比我早起的葛格保師傅,用昨天晚上煮的老菜脯雞湯的高湯,加了昨天拆下來的紅燒黑喉魚肉,再加點青菜給自己煮了一碗健康的粉絲湯。
有沒有發現,我家的餐桌經常出現剩菜,而且不是剩菜多次加熱的醜樣,是剩菜變化的佳餚。
我葛格曾秀保保師傅在皇冠文化出版了一本非常暢銷,現在還買得到的「大廚在我家之大廚常備菜」,教大家做好菜分次吃的方法,包括如何保存和加熱,讓每頓吃都像現做,鼓勵大家周休假日燒幾道菜,整周不必下廚也能輕鬆開伙。
但今天教的不是常備菜,而是家中最常見的雞和魚料理的合理再運用,對小家庭最適合,這也是我和保師傅從不浪費的角度發展出來的吃飯方式。
⋯首先是雞肉,其實在煮雞湯時就有一隻全雞或半雞,我和保師傅兩個人一頓根本吃不完,但第一頓的雞肉好吃,第二頓就普普,吃到第三頓就沒人想碰,最後只能擺爛繼續熬,湯老了不好喝,肉柴了就丟掉。
雖然這隻雞最後算是精盡肉亡,但能吃的就不能浪費,於是在第一頓煮雞湯就用小火悶燉不超過一小時,吃完後順手把雞肉拆下撕成一口大小,裝進乾淨的樂扣盒裡,放冷蓋實冷藏,骨頭丟回湯裡再熬一次約20分鐘後瀝出丟掉,換句話說,碗洗好了,湯也重製了。
重生的雞肉可涼拌,沾醬,或是回鍋炒製,甚至煮麵煮粥時最後下料,好用得很,而且不出三次就吃光光。
⋯魚料理的運用和雞湯的邏輯差不多,不管是紅燒魚,煮魚湯,煎魚,蒸魚等,一整尾我和保師傅通常不可能一頓吃完,下一頓繼續吃實在太膩了,再加熱又不好吃,所以當餐吃不完的,在洗碗前就先把魚肉拆下來,而且同樣拆成小塊冷藏,不但方便之後迅速加熱,還可以隨手挑掉大骨細刺。
今天晚上拆出來的白毛魚肉,又肥又厚正當令,明天早上保師傅就會把魚肉放在碗公裡,煮碗熱呼呼的粉絲湯回沖,魚肉加熱不會老,而我會在午餐時把這些魚肉拿來拌熱飯,口感乾鬆有味,但吃的時候還是要小心,即使仔細摸過,還是有漏網之魚的細刺。
我和保師傅都是幸運的人,一輩子不愁吃穿,他是大廚師,我是美食家,許多人都大方跟我們分享各種食材和食物,冰箱塞得滿滿的,所以保師傅經常在fb發表清冰箱料理和愛妻料理,並引起回響,不少人跟著清冰箱做好料。
⋯很多人不吃剩菜,因為不懂剩菜再利用,如果可以決定,在外吃北京烤鴨一定選擇最簡單的片皮一吃,然後整個鴨架子直接打包帶回家熬湯,甚至在熬湯前還能取下一些鴨肉鴨絲再利用。
因為烤鴨店的湯都加了太多水,也熬得不夠久,酸菜粉絲等材料也給的小氣,有的根本像洗鍋水淡而無味,如果帶鴨架子回家自己熬湯,你會發現湯頭是又濃又香,因為是烤過的緣故,如果吃的是廣式烤鴨,醃鴨子的香料會洗進高湯裡,你會很想吃一碗熱騰騰又濃稠的烤鴨粥。
但要記得鴨屁股要切掉不用,而且烤鴨油脂豐厚,渣滓又多,得不時撈除,最好是熬好瀝淨再烹煮成其他料理。
⋯與烤鴨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烤帶骨牛排,不管是丁骨牛排,帶骨肋眼,紐約克或牛小排,如果是原塊未醃烤製,吃完肉,我就想打包骨,牛骨烤過再熬湯味道更香,做成蔬菜湯,羅宋湯,甚至取現成的滷牛腱切片沖出一碗速成的牛肉麵,或者只燉一條白蘿蔔,就非常清甜好喝。
#吃美食也要長知識
#fb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youtube超級美食家
#中廣流行網FM103和中廣線上聽app
#每天中午11點和晚上6點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一周9集內容全新
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佛陀紀念館永久保存高雄市大崗山龍湖庵3座木造「穹窿頂」藻井彩繪大悲出相圖,由於是台灣首例不解體移地保存的佛教古物,相當具有歷史價值,館方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於2019年5月11日上架。
高雄大崗山百年古剎龍湖庵大悲樓,拆除進行重建,住持印悟法師將約有60年歷史的三座彩繪藻井捐贈給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商請臺灣文化部文資局施國隆局長支持,由所屬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展開文保工作,進行全程3D影像紀錄,科學調查研究與專業保存修復以及包裝落架技術等協助,終於讓罕見的三座穹窿頂木構藻井及其上的彩繪大悲出相圖等珍貴文化藝術,得以完整被保存下來,安全地運到佛陀紀念館。
文化部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李麗芳主任表示,大崗山龍湖庵創健於1908年,是台灣首座專供女眾修行的寺廟,寺方在1960年曾禮聘台南地區彩繪師傅為大悲樓3座穹窿式藻井彩繪上「大悲出相圖」,堪稱全台第一,非常珍貴。由於大悲樓要拆除重建,決定捐給佛館永久保存。
龍湖庵因為「千家寺院聯誼」而和佛光山結緣,該寺創建於1908年(日治時期),大悲樓於1961年落成。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李麗芳表示:大悲樓彩繪藻井的作品不同於現存寺廟常見的壁畫或是樑枋彩繪形式的大悲出相圖,其名相註腳完整,具有歷史性與稀有性。從源流上來說,與千手千眼觀世音有密切關聯,以《大悲心陀羅尼經》為圖文藍本,加上菩薩像共有88幅,藻井上還繪有16幅佛典故事與詩偈警世語等,共組成104幅圖像,另再加上8幅象徵永離八難之苦的幡蓋共計112幅圖文。
李主任說,木構建築最怕火災,傳統建築均用「井」做為造形並於其上彩繪藻類等水生植物,取其水火相剋意思,因此稱為藻井;龍湖庵的3座藻井,繪製了一百多大悲出相圖,以「大悲心陀羅尼經」84句咒語,加上4幅大天王的圖像,依據方位,從中座面對大雄寶殿依據逆時針方向繪製第1至16幅大悲出相圖,再由龍邊到虎邊,依據東,北,西,南四個方位繪製,共88幅,加上藻井上的鸚鵡請佛等16幅佛典故事、詩偈與警世語。
尤其中座藻井的最上方,有兩輪連續環繞其上的「心」與「佛」兩字,意涵「欲見佛土,先淨其心」,字、畫觸動人心,許多旅客看了深受感動,歡喜在下方拍照留影。
文資中心還邀請了學者專家一起到龍湖庵見證相關修復工作。成大的林宜君博士指出,龍湖庵大悲樓的三座藻井不同於臺灣多數以斗拱形成槓桿原理的藻井,其「穹窿頂」趨近宋式《營造法式》的鬬八藻井,在臺灣相當罕見。對於宗教建築知名的李乾朗教授現勘時也表示大悲樓中座藻井,在宋《營造法式》稱為陽馬板型式,陽馬板作法在臺灣罕見,原本林口的竹林寺藻井及現存大直劍潭寺正殿藻井雖有,但都不比龍湖庵大悲樓藻井有三座之多,也沒有珍貴的大悲出相圖。
深入臺灣宗教彩繪研究的蕭瓊瑞教授現勘時指出大悲樓藻井彩繪為臺灣罕見實木結構,大悲出相圖應為臺南知名畫師蔡草如或其流派匠師所繪。
負責藻井外部加固與落架的大木師傅蕭勝壬說,他從業40餘年尚未見過如此建築構造,以檜木層層堆疊後的彩繪相當罕見,尤其不拆解藻井,在有限的時間與經費和人力下要完成完整加固落架與包裝運送,還是首度的大挑戰。負責這次任務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俊宇也表示,這是他負責過的保存修復工作中,難度與規模最大的一次。
如常法師指出:佛館樂於承擔「移地保存、延續文物生命的重任」。後續的工作,包括繼續請文資中心專業人員協助修復外,向高雄市政府申請登錄指定為文化資產。佛館計畫出版專書、舉辦研討會,研究最佳的展藏方式等,希望讓彩繪藻井風華再現,讓來到佛館的國內外觀眾有更多的機會認識與欣賞真正屬於台灣這片土地與歷史的宗教藝術。
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方師傅點心坊- 羅宋太好吃買太多吃不完怎麼辦? 來來來 的推薦與評價
來來來 讓我們教大家 羅宋 如何 保存 與在家烤出跟剛出爐一樣好吃的 羅宋 吧☝️ ... 盡在 方師傅 點心坊 方師傅 官網: http://www.masterfang.com.tw/ ... ... <看更多>
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方師傅團購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招牌羅宋(4入)10盒. Views: 84739; 保存方式: 常溫; 配送方式: 常溫配送; 保存日期: 3日; 商品種類: 蛋奶素; 產品成分: 麵粉、水、奶油、糖、蛋、鹽、蜂蜜淨重:200公克. ... <看更多>
方師傅羅宋保存 在 [食記] 方師傅點心坊像難民一樣瘋狂搶購的羅宋 的推薦與評價
餐廳名稱:方師傅點心坊 (一心店)
地 址:高雄市前鎮區一心二路82號
電 話:07-5371177
------------------------------------------------------------------
好吃好看圖文版https://ricelala.pixnet.net/blog/post/41744989
這趟來高雄之旅 除了有去我超愛的吳寶春麵包店排隊插旗
https://ricelala.pixnet.net/blog/post/41352055
另外還到了高雄處處是分店的麵包名店 方師傅點心坊
店內 人好多好擠 不大好意思拿照相機出來拍照
逛了一圈後 挑了幾樣看起來還不錯的麵包結帳
請店員切塊 和朋友對半分後 就準備回家慢慢享用
起士核桃(圖為切半後size)
要介紹的第一款是當天正好在特價的起士核桃
起士塊其實給的不多 有點像歐克麵包的口感
非法式那種富有咬勁 但也不會鬆軟到一壓即扁掉
還略帶些彈性的麵包體帶著微微的香甜
雖說是起士核桃 但爽脆核桃較稱職得均勻散布
偶咬到的起士 帶來一抹鹹香的點綴
這款麵包 口感不如預期 反而有點讓我失望
米釀荔枝150圓(圖為切半後size)
這款我就喜歡了 是款彈性很好 會呼吸的麵包喔
雖然口感還是沒辦法和吳寶春相比
但玫瑰與荔枝的香氣味麵包加上不少分
除了香甜可口荔枝乾外 偶爾可咬到些脆口核桃
羅宋麵包55圓
這就是一出爐 會讓大家不顧形象衝上前
衝鋒陷陣 身陷敵營 臉上掛彩 流血流汗
也在所不惜的招牌麵包-羅宋麵包
眼看著大家瘋狂的拿著手中夾子 將金黃色羅宋麵包
一個一個夾入盤子 堆的高高的 彷彿不用錢般搶購
我則嚇傻在一旁 謝謝親愛的友人也衝進前線
我才有機會品嚐到這熱門的團購美食
保存方法:冷凍存放約20天 冷藏約5天
常溫保存建議一天內食用完畢 大大顆的羅宋麵包
這就是大家瘋狂排隊 瘋狂搶購的招牌點心
聽說要切片烤過後 最彰顯其美味
果真 直接撕取享用 駑鈍的我 感覺不出特別之處
將其切片微烤 外酥內軟 香濃的奶香
細綿柔軟 用手撕還有撕撕綿柔細緻手感
應該是帶著奶香 吃起來不乾柴的口感 吸引著大家吧
微甜 微鹹 是挺不錯吃的 味蕾不是如此細膩的我
但…還是不懂 怎麼會如此熱門
--
我是喜歡美食 喜歡交朋友的拉拉
想與你們分享我喜歡的事物
https://ricelala.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4.2.21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