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給予關懷,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幾周前,我和孩子在商場停車場險些被撞。今早當我告訴商場負責人,卻換來一臉無情與深深的挫敗感……然而後面發生的事,卻讓我深深震懾於關懷的力量;我也更加堅信:世上每一個人的靈魂,都是互相連結著的。
──
Lara小學對面是一個小型購物商場。從商場跨越一條大馬路就是學校,因此許多父母常在上下學時間,將車暫停在商店區的停車場去接送孩子。
商場的停車場中,有一條供行人穿越的斑馬線,在每日的尖峰時刻裡,許多家庭因為有它才能安心地在商場中穿梭,不用擔心受穿梭不息的車流影響。然而這條斑馬線,在風吹日曬下已逐日斑駁難認。
幾周前,我剛送完Lara進學校,帶著小丹回到商場要去開車。正要穿越那條斑馬線時,一輛車毫無預警地行經,完全沒有緩下速度的跡象。好在我在跨出一步後及時發現那輛來車而趕緊停下腳步,並緊抓仍要往前的小丹的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正當我心有餘悸,朋友傳來訊息,說一位和她孩子同校的中年級學生,在前幾天放學過斑馬線時被車撞上。除了要提醒孩子綠燈過馬路時小心一些冒失的車輛,她也將去信市議會,讓他們了解學校附近的一些安全死角,並請求增設防範措施。
那天,也因為這樣,我把這件有驚無險的事寫信告訴市議會,希望他們能將商場中斑駁的斑馬線重劃。
──
幾天後市議會回信了,大意是他們只負責一般道路的維護,商場中的道路問題只能請我詢問商場管理委員會。
上網遍尋不著該商場管理委員會的信箱,只發現一個杳無人跡的臉書頁面,和一個手機號碼,不知為何,我遲疑了。
今早,在我一如往常送Lara去上學,回程行經那處斑馬線時,突然心底有個聲音要我撥那個手機號碼。
「說不定已經有許多家長反應過了,我不用再說了吧?」我心生抗拒。但當下一股力量牽引,覺得總該試試。我於是鼓起勇氣,撥通了那通電話。
電話進入商場管理委員會負責人(?)的語音信箱:「留下你的聯絡方式,我會盡快回電。」對方的聲音,聽起來有點可怕,沙沙地雜訊中帶著冷漠,好像是個一個眼神就能讓人噤聲的彪形大漢。深吸一口氣,我還是留了言,然後心中默默希望對方不要回電。
結果手機還沒放入口袋,負責人回電了。
負責人一開口,連個「哈囉,你好嗎」之類的客套問候語都省了,背景仍沙沙作響,他只是咕噥一句類似「你打來?」的不耐話語後就剩一片詭異的安靜,安靜地彷彿可以感覺他不耐的目光,冷冷地像一把刀從話筒中等著向我刺來。
「是的,我想談談關於商場中的那條斑馬線,請問有重劃的可能嗎?因為那天有人差點被車撞(我膽小地不敢承認那就是我)。」我囁嚅道。
「跟我說沒用,那是商場老闆的事。」我預期中的冷漠。
我著急了,「那請問我要怎麼聯絡商場老闆呢?是這樣的,我的孩子在對面的小學上課,平日這裡有許多家長及孩童……」
「這就是你們的問題!聽好,這個商場的停車場不-是-你們學校家長的停車場。你們應該停到學校去,而不是來這裡佔位。斑馬線斑駁了我知道,但整個問題到頭來還是怪你們自己。也許我會跟老闆說,但你們應該停到學、校、停、車、場去!」我還沒說完話,管理委員會的負責人已經將不滿與憤怒如小李飛刀一一射來。
「噢……好吧,謝謝你。」和人口頭爭論從來不是我的強項,生氣歸生氣,我匆匆道謝後掛上電話。
掛上電話,有點挫折,甚至覺得這個人態度太讓人生氣了。
我第一時間曾這麼想:我剛剛應該告訴他我也是該商場的常客,憑什麼因為我們剛好接送小孩就這樣把氣與罪怪在我們身上?重點明明是商場的道路安全性啊?是看我好欺負嗎?
回家的路上,沮喪的心情揮之不去,但漸漸地,另外有股聲音在心底說話了。
「雖然負責人不該這麼咄咄逼人,但也許他也很沮喪?也許他的生活正發生著其他的事,才讓他態度這麼不好?」我突然想起,在我育兒生活很疲倦的時候,也曾把這股憤怒投射到生活中的其他人事物上,覺得大家都欠我。
回到家中,突然想通了什麼,我傳了封簡訊給商場的負責人。
「你好,我是稍早向你提出重劃行人斑馬線的女士。我明白一早就接到抱怨的感覺會有多不好受,更何況,是我們家長有錯在先。我只是想告訴你,謝謝你願意花時間聽我說明來意,希望你有個愉快的一天。」
心底那股聲音繼續說:說到底,爭到了一口氣又怎麼樣呢?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吧?但假如我先關懷他人生氣背後可能有的難處,即使往後問題仍在,那也是老天的事了。
我相信善的心念,最終會帶來善的力量回到自己身上。
傳出那封簡訊後,我先前的沮喪與被誤解的憤怒,突然都煙消雲散了。
──
結果十分鐘後,我收到了一封簡訊,是商場負責人回傳的訊息。
訊息內容所透出的態度和早先電話裡的粗魯大相逕庭:
「嗨麗莎,謝謝妳(附上雙手合十的emoji)。商場的車位,在上下學的時刻一直以來都是個問題。你們都是我的顧客,但我時常收到大家抱怨的內容,所以謝謝妳(的諒解)。商場老闆有計畫整修商場及斑馬線重劃,雖然不知確切時間為何,但我會將妳的顧慮讓他知道,謝謝妳。艾倫上」
問題可能沒解決嗎?艾倫有可能是客套的虛應故事嗎?這都有可能。
但是,我心中升起了一股喜悅,我想艾倫感受到了我的同理。
那一天,我看了李崇建老師《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線上課程,裡頭李老師非常撼動我的一個觀念是:「以關懷人為目標,而非解決問題為目標。因為唯有當我們先關懷一個人的情緒,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當下我真實感受到,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關懷──永遠都是開啟人與人之間連結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圖為小丹在海濱撿拾落花的一景。孩子的天真時常提醒著我「萬物都需要被關心」,哪怕只是一朵地面上的落花。)
李崇建 聯絡 方式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編輯OOXX】
〈允許自己選擇愛,先說出愛〉
始終熱愛編輯這件事。每做一本書,都讓自己懂得一些、學到一些。
過年前,剛編完《允許自己選擇愛》這本書,作者馮以量來自馬來西亞,李崇建老師推薦譽道他是薩提爾模式推手。
讀這本書稿幾度令我落淚,感覺觸動了內心什麼但又不還不大明白到底是什麼。那是一種很溫柔的感覺,順著書裡一篇篇,以量與協助對象(有單親、有女人/妻子/女兒/母親、男人/丈夫/兒子/父親、有大人與孩子……)之間,真實而坦誠的互動及對話,個案的回應、反饋和漸漸地似乎有了什麼心態的轉變,等等。好幾次,模糊感到心裡深深的地方,彷彿水面經輕風拂過,有什麼晃動了一下。
那時我不曉得是怎麼了。但最近有兩件生活小事,或許令我明白了一些,想跟你分享。(文長但要入XD)
***
跟孩子的爸爸分開了之後,前兩年除夕夜,孩子都依循過往習慣:晚餐在奶奶家吃;深夜回到外公外婆家,和眾多阿姨等親友吃我們家特有的,十二點的年夜飯。
除夕當日聯絡吃年夜飯的事情時,其實我心裡當然是盼望他們回來吃十二點的攤,但一種(假意的)尊重浮上心頭:孩子已是少男少女,自有主張,下大雨又冷的,可能他們會不想回來?
於是,我傳訊了,但問的是:今天要不要回婆婆家吃年夜飯?回答是不要。
看著回訊,忍不住哭了。回答當然與我想要的不符。問題出在哪裡呢?我應該要問的是今天幾點回來。#沒說出口的卻才是我心裡真正想的。
後來見面時,我早已在心裡思考過幾回這件事,平靜了自己之後,選擇告訴孩子↑的過程,最後說以後都還是回來吧,媽媽 #明明是很希望這樣的_卻想要表現尊重而表達得太隱諱。
他們點頭,神情看起來是明白的。
‧
今天開學日;昨晚特地熱了他們沒吃到的年夜飯菜式,當開學前最後晚餐的振奮(或哀悼XD)。只是熱菜啊很簡單吧,沒想到還是手忙腳亂地花了一個半小時:熱鍋蓋黏到塑膠袋印到了字;爐上蒸菜,我人就在旁邊卻完全沒發現鍋裡水早沒了,鍋子乾燒了一段時間……
心想,我真是笨拙。
孩子來到廚房關心,但無忙可幫只能杵在旁。這時我一邊繼續手忙腳亂,一邊念自己出聲:「太笨拙了,我真是笨拙啊!」心裡有點自責笨手笨腳,又有點……說不上來的什麼。
──直到後來邊洗碗,邊有個念頭猛然浮現:當我說自己「太笨拙了,我真是笨拙啊」時,講得挺大聲(太大聲),原來我沒發覺潛意念是跟孩子討拍啊。的確覺得自己笨拙,但另一方面又希望這樣的笨拙獲得安慰。那種「說不上來的什麼」是他們未對此回應,而我自己產生的失落感。
釐清了這樣的想法,今早開車上學時,我選擇告訴孩子──又是這樣啊,媽媽 #明明是很希望這樣的_卻講了反話。
靜了三秒鐘,少年笑說:「但如果我們說你一點都不笨拙,這樣也有點假吧?」(咦?)
的確,這確實是一種很難給安慰的情況。「其實我也不曉得當時到底期待獲得什麼回應,」我笑說:「那直接講『對啊,你很笨拙』也可以喔。」少女也笑了。
每天孩子們下車時,我都會給個飛吻,對他們說「我愛你」、「祝你今天開心順利」。以往兩人都以點頭表示收到了,有時回說「我也愛你」是我賺到。
今早,我同樣說「祝你今天開心順利」。少年回頭,頭伸進車內,看著我說:
「你也是。」
***
《允許自己選擇愛》這本書裡,那流動的情感、涵容與接住,觸發了我什麼?
我們往往努力想知道自己在關係裡、在對方心目中,是什麼位置;我們等待對方先表達;常常明明是很希望怎樣的,卻講了反話。於是因得不到所期待的回應而失落。
#但其實我們可以先以任何方式明確地讓對方知道_你在我心裡是什麼位置。
不再落入以失望、厭惡、否定等只會造成反傷害的方式,去索求明明我是如此渴望的愛啊。
陽光多美,許下這個新年新希望,我想要對孩子們示範,我們可以這樣去看見自己,而愛可以這麼樣表達。
#祝你今天開心順利。
#我愛你。
(6)
李崇建 聯絡 方式 在 諮商椅上的教養 - 陳鴻彬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教養微課堂:「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 / 行為負起責任」的冰山對話實例》
【我那「活在未來」的兒,與「令人驚嚇」的聯絡簿】
我曾經分享過,我兒是個「活在未來的小孩」。 (請參閱https://goo.gl/7oS19L )
所以在我們自己教養孩子的路上,從來就不算輕鬆。我跟孩子的娘花了很多時間觀察孩子的性格、學習特性,陪著他建立閱讀習慣。這些著實耗去我們不少心力與時間。
只是,即使如此,仍然會有很多受挫的時候,或是三不五時就會遇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挑戰。
前兩週的某一天晚上,我兒跟我說他當天的作業都完成了,於是我翻開一種常為家長製造驚嚇(?)、名叫「聯絡簿」的東西,準備簽名。
映入眼簾的是老師寫的一大段話。
內容大致上是這樣的:因為打從學期初,老師就發現我兒下課離開座位前,常會忘了將椅子靠攏,就急著跑出去玩。為了這一點,老師與我們都已經提醒過他N次,但「活在未來」的我兒,卻總讓老師感到挫折。
再怎麼有耐性的老師,也會受不了。終於,因為連續兩天他都忘,老師就在上課時,問我兒:「開學到現在,你椅子靠攏的習慣還是沒建立。你自己說說看:要怎麼改進?」
我兒只是搖搖頭。
看到我兒搖頭,老師應該有點上火(是我也會上火),接著問:「還是你希望老師以後乾脆都不要提醒你了?」
結果,我兒竟然點頭了!我兒竟然點頭了!我兒竟然點頭了!(老爸很受驚嚇,所以一直跳針,心裡不斷OS:天啊!你好敢)
老師其實已經比我還有修養了,她聽完後(應該是很努力地忍住怒氣)平心靜氣地跟我兒說:「好,那老師以後就都不再提醒你這一點了!」
【冰山對話實例】
老實說,這一切,讓我有點意外,又不太意外:我兒子椅子沒靠攏,我並不意外;但看似故意觸怒老師的行為,卻讓我頗感意外。因為這與我所熟悉的他不同。
於是,我決定跟他展開對話,以確認以下幾件事情:
(1)他如何理解這件事?(#對事件的觀點)
(2)他有沒有覺察到自己與別人的情緒?(#對感受的覺察)
(3)他後續願意為這件事做些什麼?(#應對方式與行為的承諾)
-----
「後來呢?你怎麼跟老師說?」闔上聯絡簿後,我問我兒。(#問應對)
「後來?沒有後來啦…」他說。我聽了差點昏倒。
「爸比很好奇:當老師第一次問你,你搖頭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我問。(#問觀點與感受)
我兒:「因為全班同學都看著我,我很害羞,不敢講、也不知道要講什麼。」(#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與因應方式)
我:「那你覺得老師看到你搖頭時,心裡可能在想什麼?」
我兒:「不知道。」(沉默了一下)
我:「你記得嗎?爸比也是老師。你想不想知道我會怎麼想?(他點點頭,我繼續說)我可能會覺得有點生氣,因為我會誤以為你不想解決問題、不想改變。」
我兒:「我現在才知道老師可能會生氣。」(#覺察到別人的情緒)
「後來你點頭時,又是在想些什麼呢?」我問。(#問因應行為背後的觀點)
「因為我覺得我有把握做到不用別人提醒,所以才點頭的。」(#觀點與因應)
真相終於大白。
「原來如此,你這樣說明得很清楚,所以我了解了。」我接著問:「那你現在知道老師可能在生氣、而且為什麼生氣,你明天可以做些什麼或想做些什麼?(#問承諾)
我兒:「我想跟老師道歉......(沉默了一下)可是我不敢說,因為同學會聽到。」
我嗅到他這句話背後,除了提到承諾,還有擔心與焦慮。但我決定不貪心、一次只聚焦處理一件事就好。所以先顧及他的焦慮,不勉強他用會令他焦慮的方式去因應。
「道歉有很多方式,如果用說的你會擔心,那你願意怎麼做?」我再問。
「我可以用寫的嗎?」他問。我點點頭,「好,那我幫你準備小卡片,我一邊找小卡片,你一邊想一下要寫什麼。」
10分鐘後,他用注音、國字交雜的方式,完成了一張卡片。過程中,我問他:「你打算寫些什麼呢?」,他回我:「等等寫完再給你看。」
後來,我們又多花了一些時間,討論明天何時給卡片、怎麼給。達到共識後,我問了他最後一個問題:「處理完這件事後,你有什麼感覺?」
「心裡很輕鬆。」他說。
#終於結束了我們這回合的交手
------
「對話中充滿著好奇,較能讓孩子感到紓緩,有助於孩子感到被接納,若進一步運用好奇理解孩子,也有助於孩子覺知,孩子也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這就是改變的開始。」─李崇建老師(《薩提爾的對話練習》p114)
李崇建 聯絡 方式 在 長耳兔心靈維度- [李崇建講座活動公告]...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➁ 若是訂票遇到問題,請留意您所在的網路環境是否會阻擋,並且盡量使用Chrome或FireFox火狐瀏覽器,不建議使用IE瀏覽器。 【取票相關】 ➀ 訂票成功後,系統會Email電子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