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費德勒,你想起甚麼?
費德勒是歷經數個世代的傳奇神話。兒時的我很幸運,機緣下父母打起了網球,我也有幸能練習約莫七、八年的網球。記得那時父親沉迷於網球,時不時就會觀看網球轉播。我第一個記住的網球選手名字,應是瑞典球王艾伯格(Stefan Edberg),那時父母相當喜愛他的網前技巧,也因此我記住了這個名將。伴隨那時代的名將,還有貝克(Boris Becker)、藍道(Ivan Lendl)等人。然後網球運動在國內的能見度大開,山普拉斯(Pete Sampras)、阿格西(Andre Agassi)、葛拉芙(Steffi Graf)、辛吉絲(Martina Hingis)等選手的名氣越盛,那時的我也有了些網球經驗,看轉播也不再只是陪看,開始會為了眼前的好球歡呼。然後是下個世代的費德勒,自2001年在溫網勝過草地之王山普拉斯之後的20年間,這名字從未離開過媒體。
#贈書活動 #請耐心讀至文末
《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322
台灣人對於費德勒的印象,多半來自於他統治網壇之後的形象。飄逸短髮,閃身正拍,優雅的單手反拍,數不勝數的美技影片,還有轉播時的勞力士廣告。網球運動在台灣畢竟稱不上熱門,很多網球選手的背景故事,都需要透過主播在轉播時順帶提及,尤其是主播許乃仁總能對場邊選手的家人、教練以至於名人們,娓娓道來場邊人物與選手之間的故事。然後從這些隻字片語、外國媒體的報導,以及熱心人士翻譯或轉貼些選手的故事,逐步理解這些選手成長的家庭背景和故事。因此當聽聞 堡壘文化計畫出版《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我興奮的表示要為此書作推廣。
費德勒和納達爾因為總是在決賽碰頭,因此媒體和球迷們為此取了個費納對決的專有名詞作為稱呼,但其實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這兩位球員所處的世代不同。事實上費德勒轉戰職業時,以他的世代所面對的勁敵,應該是羅迪克(Andy Roddick)、沙芬(Marat Safin)、休威特(Lleyton Hewitt)、納班迪安(David Nalbandian)、費雷羅(Juan Carlos Ferrero)。這些勁敵們個個球季超群,每個橫空出世時,都被媒體稱為下一個球王,不過可惜的是他們與費德勒處於同一時代。他們之中幸運的能取得大滿貫冠軍,至於運氣不佳的則此生皆無滿貫頭銜。與費德勒同世代的這些名將,約莫於面對2006的巔峰期費德勒後就逐漸失去競爭力,多半選擇於於2010年左右退役。
然後費德勒面對的,才是納達爾這個世代,包含了納達爾(Rafa Nadal)、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莫瑞(Andy Murray)以及瓦林卡(Stanislas Wawrinka)。費德勒平均大這些選手約莫五歲,多數這世代處於體能巔峰時,費德勒的體能早已下滑,並且因應精準度的下降,球拍拍面也不得不增大。這時的球風早已有所轉變,因應體力的降低,減少回擊而盡可能以技術拚取致勝球,成為了不得不的妥協。
費德勒下一個面對的世代,是這個時代的球星。雖然網球媒體總愛說費納喬都是老人,下一個世代要接棒,但每每滿貫決賽的勝利者,卻又都是這些老面孔。但這時代的蒂姆(Dominic Thiem)、梅德韋傑夫(Daniil Medvedev)、茲維列夫(Alexander Zverev),雖然都有不錯的實力,但相比於前一世代天才輩出的殘酷,這世代的選手尚未有足夠的衝冠實力也是事實。
在這三個世代中,最令人惋惜的便是與費德勒同世代的那群名將。他們各自的球風各異,人格特質明顯,並且還相當富有舞台魅力。每每可惜的總是看到他們奮力殺入決賽,然後被費德勒輕鬆寫意的擊敗。其中羅迪克的遭遇更是令人哀傷,最有競爭力的時期正好與鼎盛費德勒相撞,奮力拚搏十年下來只得一座滿貫。
本書饒有趣味的將敘事的重點,放在了費德勒的成長過程以及場下經歷。我們得以從費德勒的少年時期開始理解,他是如何被父母啟蒙網球,又是如何在首任教練彼得卡特的訓練下成長,後續又是怎樣在瑞士網球協會中逐漸茁壯,直到拿下溫布頓青少年冠軍,以至於轉戰職業後如何逐步控制情緒,成為我們所認識的費德勒。這中間包含了與經常在場邊觀球的妻子米爾卡是如何相識,也包含了與羅迪克、納班迪安等同代名將的青少年時期相遇。此外也談及了費德勒在球場外,與時尚圈的互動,與贊助商合作的種種,又是如何開始種種慈善活動等等。補足了許多球迷對費德勒的陌生空白之處。對費德勒球迷、納達爾球迷、網球愛好者以至於熱愛體育運動的人來說,本書帶來的樂趣是難以言表的。
前幾個月聽聞今年年底,將上映一部以網球女將威廉絲姐妹成長為主軸的電影《王者理查》,而九月又正巧有費德勒的書籍出版,實在是網球迷做夢都會笑的年末。
關於費德勒的種種事蹟,齋主有太多太多能說,但最後希望能以我此生最為難忘的比賽作結。我記得那是2008年的溫布頓,由於是費納對決,因此我早早就準備好了熬夜看完這場比賽。當時費德勒處於尖峰期,聲勢如日中天,不只在草地上稱霸,在網球領域上更是王者。那時的納達爾雖是唯一可抗衡的人物,但他的主場卻是在紅土球場,在草地上面對費德勒仍是勝算不高。這場比賽拉鋸緊湊,或許是老天也希望成就這場比賽的傳奇性,這場比賽中間因雨暫停兩次,且兩次雨停後兩人的氣勢都有所轉變。我依稀記得趁著中間下雨,趕往樓下便利商店買個消夜,繼續在凌晨觀賞這場比賽。比賽雖然費德勒輸了,歷時將近五個小時的纏鬥,確是我此生最難忘的網球比賽。這場比賽後來也被剪輯成紀錄片《天才之擊》(Strokes of Genius),在本書中也被以另一個角度,紀錄了那個歷史瞬間。
很榮幸此次有機會能替堡壘文化的新書《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作推薦,作為費德勒粉絲的一個網球迷,能看到有費德勒的相關書籍出版,心中著實令人欣喜。
此次堡壘文化同樣為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兩本贈書。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9/5(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堡壘文化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Topaau土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五十年代,香港紡織業拔地而起,茁壯成長,深水埗突成業界心臟,那年代的夢想家從此進駐這裡,開始築夢、成長、生活…香港工業最鼎盛之時,大南街開滿布廠、飾品廠、製皮廠,八十年代紡織業式微,這群夢想家要走的走,要留的留…眨眼間過了40年,還以為香港人不再敢追夢,還以為香港人只想高床軟枕、夜夜笙歌,還以為…還...
樂卡鼎盛店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低卡輕食餐廳也有免下車得來速,車道超美!
網路點餐車道取餐,大幅減少人與人的接觸。除了焙煎芝麻雞腿、檸檬厚切鮭魚排、雙拼烤肉等固定菜單,也提供自選餐盒,想要高纖、減醣或是高蛋白自己決定!
對了!崇德店獨賣的墨西哥辣牛肉卷大推!
樂卡鼎盛店 在 基隆好漢-張顥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方日誌 x 和平島的台灣造船廠】
正雄和進財蹲在柑仔店的門口抬槓,聊起隔壁最近返鄉的阿水,一旁用竹篾堆滿的魚脯、豆簽、金針乾傳來濃厚的氣味,聽說阿水在基隆做船仔,收入不錯,前陣子還買了台歐兜邁,怎麼同是工人,阿水做起來就特別風光,買起大米花、古巴糖、酸梅粉毫不手軟,家裡的囡仔開心彷彿嘴角都開花似的,可不是嗎!台船製成『有巢號』的新聞可傳遍全國大街小巷,那可是台灣第一艘10萬噸油輪吶!(鐵達尼號為4.5萬頓)阿水講起這件事臉上都有光呢!
每到四五點,等下班的鐘聲噹噹噹的想起,一個俐落的翻身上車趕著簽到下班,大家都身穿藍衣藍褲的制服,上面沾著各種油漬漆痕,全都往門口擠去,名符其實『人海』,台船造船廠在鼎盛時期,工人高達4000多人,多得是從中南部舉家帶口的來和平島謀生,和一路可成了中正區最熱鬧的街,每到下班時間,街上人潮塞得水泄不通,光是要出島,就要疏散40分鐘以上,因此賣菸賣酒賣小吃的此時最熱鬧,吆喝招人做生意,由造船廠延伸而出的附加產業,如:油漆店、鐵工廠、船舶五金行等一條龍皆林立於此。
約30年前,陽春麵一碗只要10元,造船廠工人薪資28000元起跳,當你還在搖搖晃晃地騎卡打車,他們催個油門便把你甩在身後千里遠,如果我早生幾十年,絕對在這裡賣香腸!
造一艘船,就像拼樂高,將鋼架、龍骨、船殼、船艙...等等,一一焊起來,基隆雨多,一但氣候不好,電焊就不好使,還有粉塵和油漆、塗料、液劑的蒸汽與噴霧,萬丈油輪平地起,有時要爬上十幾層樓高的吊車,有時要爬進狹小的管道、艙室修整,這可真難為這些男子漢,一不小心被卡住,就是考驗平常是否『做人成功』,等待同伴為你抹油潤滑,抓著你的腳如拔蔥那般拉你出來,真的可說是用生命賺錢,因此,待一艘船終於建成,一定要轟轟烈烈的舉行一場下水儀式。
早期,下水儀式最期待的就是從甲板上往船外撒下大量的麻糬糖果彩帶,伴隨激烈的炮仔聲,用雨傘爭搶那些糖果雨,可久了這些儀式也逐漸消失,台船不再如過去那般盛世,4000名工人現減至幾百人。
台船從1916年由日本人所建,換了幾代,更名多次,與和平島福禍依兮105年,隔著大門造船、修繕,與平常人的日常有了隔閡,可在過去,基隆本地不知有多少人依此共生。
照片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台灣國際造船基隆場
#和平島
#地方日誌
樂卡鼎盛店 在 Topaau土炮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五十年代,香港紡織業拔地而起,茁壯成長,深水埗突成業界心臟,那年代的夢想家從此進駐這裡,開始築夢、成長、生活…香港工業最鼎盛之時,大南街開滿布廠、飾品廠、製皮廠,八十年代紡織業式微,這群夢想家要走的走,要留的留…眨眼間過了40年,還以為香港人不再敢追夢,還以為香港人只想高床軟枕、夜夜笙歌,還以為…還以為⋯近年,深水埗竟成為年輕夢想家築夢空間,新店一間接一間。
站在深水埗街頭,車聲、人聲、雜聲交織,只要橫越南昌街,轉入大南街,即聽到親民藝廊咖啡室 openground 外傳來笑聲,店外則坐著悠閑的人們,正在慢歎他們的理想下午;走著走著,到了淡雅的 A Little Something 前,一身素衣的女子在門外木櫈上倚書而坐,享受她一個人的時光;鋪頭貓一隻又一隻在陽光下抱頭睡,提醒人類這才是人生;抬頭遙望對街的唱片店 White Noise Records,彷彿聽到店內播著實驗樂曲,在這個地鋪唱片店少之又少的年代,由衷佩服店主辦店的勇氣;步伐似乎愈見輕快,有時嗅到皮革香,有時則飄來咖啡香、花香;陶藝小店物器堂內的習陶者正忙著拉坯,跟店外懶洋洋的遊人相映成趣;巧遇店小二小店推門而出的顧客,全都掛著滿足笑臉;當拐入黃竹街時,醒目粗字體的 storerooms 招牌立刻吸引人過馬路看個究竟,店內選物全都五光十色、閃閃發亮,推門而入的客人,臉上呈現入糖果屋的驚喜;新開的咖啡店 PRESS THE BUTTON coffee stand只是十步之遙,門外擠滿打卡的少男少女;左轉入基隆街,可見較多舊鋪仍矻立其中,老布匹店襯著復古風文藝咖啡室 COFFEE matters,新舊交融,毫無違和感。
#深水埗 #大南街 #黃竹街 #基隆街 #夢想 #pressthebuttoncoffee #openground #COFFEEmatters #storerooms #店小二小店 #alittlesomethinghandcraft #WhiteNoiseRec #物器堂 #parallelspacehk #名筆館 #阿里皮藝 #TheLederer
==============================
土炮好片,馬上訂閱YouTube: http://bit.ly/2H7BpYW
==============================
如有各區好人好事、小店情味故事、本地攝影作品、社區有趣大小事等等,歡迎Inbox土炮報料,有機會在專頁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