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霧社事件更早 #原住民滅社事件
#泰雅族大豹社 #尋找隘勇線與餘族 #翻開台灣歷史的空白頁
【拉流斗霸】公視+免費線上看👉👉 https://lihi1.cc/vlqhP (9/30-10/7)
🎬導演:高俊宏
⠀
▃▃「拉流斗霸」(Llyung Topa)▃▃
是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語音,有「大豹共同體」的深刻意涵。
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經是泰雅族大豹社的聚居地。
#為什麼這裡沒有原住民?
#三峽 大豹溪流域旁的一座陰廟萬善堂,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廟裡埋藏著日本殖民台灣時期,透過「隘勇線前進」入侵北台灣山林所留下來的數百具遺骨,那是一支被文獻記載為「滅社」的泰雅族—#大豹社。
⠀⠀
#導演入山百回 #在荒煙蔓草中不斷踏查
#找尋泰雅族大豹社被遺忘的血淚歷史
導演高俊宏,因緣際會知道這段歷史後,展開了為期三到四年的解謎行動。#這宗日軍殲滅原住民的第一波行動,遠比霧社事件更早,卻幾乎無人知曉。他決定入山數百次,用雙腳走出日人為奪取山林,而逐步修築的隘勇線遺跡,將這些遺跡,用GPS定位出來,追尋土地資本化的線索,翻開歷史中的空白頁。
⠀
#尋找隘勇線遺址
環繞大豹溪周遭的山野稜線,存在著大量的夯土、凹槽,壕溝與石砌的碉堡土裡面,埋有玻璃、酒瓶、刺鐵網的碎片,以及用來「#防蕃」的高壓電設備,這些破碎的地景遺跡與遺物,如同神秘的史前遺址一般,或者像一面摔破的帝國之鏡,密碼一般散落在,濃密的北臺灣森林裡。
⠀
⠀ ⠀
📣 #贈書活動 📣
📕 抽導演的書 📕《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https://reurl.cc/DZyXqR
⠀
⠀ ⠀
▃▃▃▃▃▃▃▃▃▃▃▃▃▃▃⠀
▎#什麼是隘勇線?
是臺灣早期漢人移民,逐漸向原住民地界拓殖,設於交界處的一種武裝保衛線。日治時代的隘勇線上險要之地,配備火砲、地雷、電流刺網等,並朝向鄰近的原住民部落群,發射空砲彈威嚇。——節錄自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
▎【TIDF專訪】《拉流斗霸》導演高俊宏:
以漢人之姿,探詢山林與原住民族歷史記憶
https://reurl.cc/431qyV
⠀
𝐋𝐥𝐲𝐨𝐧𝐠 𝐓𝐨𝐩𝐚
#泰雅族 #台灣 #歷史 #志繼部落 #獅子頭山
#部落 #戰爭 #遺跡 #田野調查 #樟腦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紀錄觀點┃ 首播 周四晚間十點 ┃重播 周五凌晨01:02
╔═══════════════╗
►設 紀錄觀點 為最愛!不再錯過好電影!
╚═══════════════╝
同時也有14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三集 殖民神話:莎韻之鐘、高砂義勇隊忠魂碑 ~高金素梅2021.09.06 1895年日本入台,為了奪取土地與山林資源,對原住民族發動了138次「勦蕃戰役」,原住民族死傷ㄧ萬多人。 1905年起,日本總督府在原住民族地區設置「蕃童教育所」,由日本警察擔任教師,訓練原住民童...
殖民 戰爭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晚十點紀錄觀點 #拉流斗霸 #泰雅族大豹社 #翻開歷史的空白頁
『當地人叫我去那邊的 #萬善堂 看看,說裡面可能會有大豹社居民的骨頭,因為過去日本警察部隊有募集 #三峽 的漢人,一起攻打大豹社。那是間快要一百一十年的陰廟,我當時就拿著計劃書,買了供品放在萬善堂拜,祈求讓我找到這群人、研究可以順利。
⠀
拜完沒多久,所有我需要的訊息都跳出來了,有人突然寄了我很需要的《三峽鎮志》到辦公室,某天回家還赫然發現,信箱被塞了本關於 #大豹社神話 的文件,就是我片頭放的那個,昭和十年的神話,我從來都不知道有這種事,實在是太離奇了!』
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經是泰雅族大豹社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統治者藉由「隘勇線」#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高俊宏導演,因緣際會進入三峽深山踏查,展開大豹社的解謎行動,尋找埋藏多年的泰雅族歷史...
⠀
【拉流斗霸】𝐋𝐥𝐲𝐨𝐧𝐠 𝐓𝐨𝐩𝐚
📺公視13 台┃9/30 (四) 22:00┃紀錄觀點
🈶網路直播 🈶公視+免費線上看 (9/30-10/7)
🎬導演:高俊宏
⠀
.
#比霧社事件更早的原住民滅社事件
#導演入山百回 #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三峽大豹溪流域旁,有座陰廟萬善堂,
埋藏著日本殖民時期,
透過「隘勇線前進」入侵北台灣山林
所留來的數百具遺骨。
⠀
.
這宗日軍殲滅原住民的第一波行動
遠比霧社事件更早,
但被滅社的泰雅族「大豹社」,卻幾乎無人知曉。
導演入山百回,追尋著線索,翻開歷史中的空白頁
尋找泰雅族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2020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台灣競賽
★2020 奧蘭多電影節(Orlando Film Festival)⠀
⠀
.
▃▃「拉流斗霸」(Llyung Topa)是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語音▃▃
#泰雅族 #台灣 #歷史 #志繼部落 #獅子頭山
#部落 #戰爭 #遺跡 #田野調查 #樟腦
⠀
.
┃#紀錄觀點┃ 首播 周四晚間十點 ┃重播 周五凌晨01:02
╔═══════════════╗
►設 紀錄觀點 為最愛!不再錯過好電影!
╚═══════════════╝
殖民 戰爭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拉流斗霸》 導演的話 ════ #泰雅族大豹社謎團
⠀
高俊宏導演 : 「環繞大豹溪周遭的山野稜線,存在著大量的夯土、凹槽,壕溝與石砌的碉堡土裡面,埋有玻璃、酒瓶、刺鐵網的碎片,以及用來「#防蕃」的高壓電設備,這些破碎的地景遺跡與遺物,如同神秘的史前遺址一般,或者像一面摔破的帝國之鏡,密碼一般散落在,濃密的北臺灣森林裡。這是日本殖民初期,大豹社事件所殘存的隘勇線遺址。
⠀
泰雅語「#拉流斗霸」(llyong Topa),是漢文「#大豹溪共同體」的意思。百年前新北市三峽的大豹溪流域,泰雅族的大豹社生活在此。1903年到1907年,日本以國家的力量,推動隘勇線前進的策略,侵入了「拉流斗霸」,文獻以「滅亡」二字記載了當時的大豹社。
⠀
本片以半自傳式的角度,敘述近幾年來,個人在大豹溪的山野間上百次的山林踏查,尋找長達一百多公里,失落已久的大豹社事件隘勇線遺址。並且因為找遺址的緣故,意外地發現了大豹社事件倖存的「餘族」,走入他們在遙遠山區的部落。最後,回到當代樂園化、遊憩區化的大豹溪,見證山林濫墾、怪力亂神的現象。」
⠀
⠀
⠀
⠀
【#拉流斗霸】𝐋𝐥𝐲𝐨𝐧𝐠 𝐓𝐨𝐩𝐚
🈶公視+免費線上看👉👉 https://lihi1.cc/vlqhP (9/30-10/7)
📺公視13 台┃9/30 (四) 22:00┃紀錄觀點
🎬導演:高俊宏
⠀
⠀
📣 #贈書活動 📣
📕 抽導演的書 📕《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https://reurl.cc/DZyXqR
▃▃▃▃▃▃▃▃▃▃▃▃▃▃▃⠀
⠀
▎【TIDF專訪】《拉流斗霸》導演高俊宏:
以漢人之姿,探詢山林與原住民族歷史記憶
https://reurl.cc/431qyV
⠀
⠀
#比霧社事件更早
#原住民滅社事件
#導演入山百回
#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泰雅族 #台灣 #歷史 #志繼部落 #獅子頭山
#部落 #戰爭 #遺跡 #田野調查 #樟腦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紀錄觀點┃ 首播 周四晚間十點 ┃重播 周五凌晨01:02
╔═══════════════╗
►設 紀錄觀點 為最愛!不再錯過好電影!
╚═══════════════╝
殖民 戰爭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三集
殖民神話:莎韻之鐘、高砂義勇隊忠魂碑
~高金素梅2021.09.06
1895年日本入台,為了奪取土地與山林資源,對原住民族發動了138次「勦蕃戰役」,原住民族死傷ㄧ萬多人。
1905年起,日本總督府在原住民族地區設置「蕃童教育所」,由日本警察擔任教師,訓練原住民童兒童聽命行事。莎韻之鐘故事中的老師就是日本警察,莎韻就是蕃童教育所的學童;蕃童幫警察老師扛行李,這就是蕃童教育的宗旨~聽命行事。
1942年起,日本對外侵略戰爭戰況吃緊,調集七梯次的原住民族「高砂義勇隊」約七千多人赴海外戰場當軍伕,只有三分之ㄧ生還。
從「勦蕃戰役」到「蕃童教育所」到「高砂義勇隊」,日本對原住民族犯下了兩代滅族的罪行。不管是「莎韻之鐘的故事」或是「高砂義勇隊忠魂碑」,都只是日本殖民當局美化殖民、奴化原住民族的宣傳手法。
延伸閱讀: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二集
你們篳路藍縷 我們顛沛流離
https://reurl.cc/2rXOAX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ㄧ集
日本神社在台灣
https://reurl.cc/GmW44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Bag9eYTuQI/hqdefault.jpg)
殖民 戰爭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一集
日本神社在台灣
~高金素梅2021.08.26
這幾年,有一些地方推動重建日據時代的神社,為什麼要重建?他們說,重建神社是為了台日友好。
「神社」在這些人腦海中的歷史座標意義是什麼?是類似「二二八紀念碑」?還是像「中正紀念堂」?
今天,在新城神社前,我來為大家上一堂『神社』的課。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展開全面侵華戰爭。
1938年4月1日,日本政府頒布『國家總動員法』,動員所有人力、物力、財力與設施去支援侵略戰爭,動員範圍是『日本、朝鮮、台灣、厙頁島』。
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提出『大東亞新秩序』,擴大侵略東南亞與大洋洲的圖謀已顯現。
1939年2月9日,日本政府成立「國民精神總動員委員會」,精神總動員範圍同樣是『日本、朝鮮、台灣、庫頁島』,要這些地區的人民「效忠天皇、膜拜神社,凝聚對戰爭的支持,挺身接受戰爭動員」。那時的規定,膜拜神社同時還要朝日本皇宮的方向遙拜天皇,天皇是神,神社是護國神社。而護『國』神社的『國』,就是發動侵略戰爭的那個軍國主義的日本國。
1940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發動全面亞洲大洋洲侵略戰爭。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天皇公開宣布『天皇是人,不是神』。
這幾個歷史事實清楚的顯示,「神社」是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工具之一,是推動殖民地人民「皇民化」的一環,是凝聚對戰爭支持的「洗腦手段」。
「重建神社」無關台日友好,「重建神社」是一種推動皇民化意識的表態,是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一種現象,是一場跨時空的荒謬劇。
我們要如何看待歷史?1972年中日斷交,內政部下令清除日本殖民遺址;民進黨執政,重建日本殖民遺址 神社。國民黨的清除遺址與民進黨的重建遺址,考量的都是政治目的,這都模糊了人民對歷史真相的了解。
台灣的執政者常說「讓世界看見台灣」,但「重建神社」卻是讓世界看到台灣復辟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工具,這種能見度不要也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NQnbTWK6LE/hqdefault.jpg)
殖民 戰爭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VDKKVl1Ei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