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皇室在景德鎭訂製的青花瓷】
法國攝影師好友傍晚傳來兩張照片詢問我對此有什麼看法?那是他上週末在離巴黎三十公里之遠的舊貨市場買的青花瓷小蓋罐,因為他完全不懂中文,無法從底款研判,只是覺得瓷器很美就買了。
十八世紀初清朝實施海禁,潮州汕頭的許多居民爲了討生活而移居暹邏(今之泰國),也將故鄉喝茶的習慣帶入泰國,不但帶起了泰國社會的喝茶風氣更引進大量的青花瓷茶具,當時的暹邏華商從景德鎭訂購大量青花瓷器,甚至替泰國皇家向景德鎮訂製專用瓷器;攝影師朋友傳來照片中的青花瓷小罐胎薄質精無棕眼,再加上底款寫著「召坤福記」,「召坤」是泰國爵位的稱銜,而「福記」則是當時景德鎭諸多的民窯堂號之一,因此我推斷這個青花瓷小罐應該是十九世紀末(1868年-1900年)泰皇拉瑪五世朱拉隆功(Rama V)在位時於景德鎮燒造的賜瓷,做為賜贈予僧侶之用。攝影師朋友很驚訝,又問這在市場上的價格如何,聽到我告訴他約略的底價之後,他開心大笑,然後忍不住悄悄告訴我他當時買下的金額,我也跟著大笑⋯⋯
同時也有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770的網紅誠實大叔張誠博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馬上訂閱張誠! ▶https://goo.gl/G1gr8Q ---------------------------------...
「海禁」的推薦目錄:
- 關於海禁 在 杰希嘉巴黎通訊Paris is Paris is Pari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海禁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海禁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海禁 在 誠實大叔張誠博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海禁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海禁 在 Marc TV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海禁 在 Re: [問題] 海盜與海禁政策的關聯是這樣嗎? - 看板Warfare 的評價
- 關於海禁 在 海禁政策- Explore 的評價
- 關於海禁 在 才不跟你們玩呢!傲嬌的中國海禁。』- 臺灣世界史第6集 的評價
海禁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以明朝脈絡理解「一場深刻的變革」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據說是自媒體「李光滿冰點時評」發出文章〈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同日獲得政黨軍各級官方頻道集體轉發,被視為中國對內外發出的重量訊息。
〈每〉文可謂深得「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古風,以吳亦凡、霍尊、趙薇等娛樂圈醜聞入手,展現越多藝人劣行,社會有多需要「深刻的變革」就不證自明。爾後馬上就進入破題:這不是純粹藝人道德問題,「顯然這是一次政治行動,各地都必須從政治高度來認識」。
吳亦凡吃了多少女孩子,只是「大問題」最表面的顯現,吳亦凡是不是賤男根本毫不重要,但相信他在獄中仍然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焦點。娛人圈只是資本圈的 alter ego,趙薇就是一半變了資本人的個案,問題的上一層是螞蟻、阿里、滴滴這些中國科網巨企,問題再上一層就是「資本」。
明星拍戲拿那麼多錢,他們的錢不是種樹種出來,而是有猛人投資。資本孕育的孩子相繼倒下,預示「資本」將被迫放棄改革開放期間賺到的過多權力。裡面提及「這場深刻的變革也是一次回歸,向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回歸,向著以人民為中心回歸,向著社會主義本質回歸」,之後矛頭又指向「娘炮」娛樂圈美學、新聞等界別,並稱這些行業有很多都成了「崇拜西方文化」的陣地,並且充滿既視感地許諾了一個光明未來,那個未來世界的貧富懸殊已大為改善、發展的紅利能夠分享給平民,甚至沒有人可以私自補習而在學習上特別高人一等。
小朋友補習,是否對貧困同學不公平?然而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因為改革開放的結果是「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他們富了就自然會去投資、去投機、去鑽營、去高人一等,他們的孩子也自然獲得比其他人多的資源。雖然補習行為現在被嚴打,但要去除所有強弱懸殊,只能手術式進行。而改革開放最革命性的地方是,中國人一度放棄了一度最重視的平等主義德性,容許「不平等」重新進入中國,重新啟動對外溝通和經濟發展。
人類很怕改變,中國人也「安土重遷」,所以文章重申「不搞殺富濟貧」,但「回歸社會主義初心」確實在進行中,最後作者打出最後的同花順: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國際環境……美國正在對中國實施……軍事威脅、經濟及科技封鎖、金融打擊、政治及外交圍剿,正在對中國發動生物戰、網絡戰、輿論戰、太空戰,力度越來越大地通過中國內部的第五縱隊對中國發動顏色革命……」。「變革」是為了甚麼?看來是為了準備一場決鬥。
近月中國政府對各地發出的指示,總是有很多關於「風險管理」、「監管」、反對「不正當競爭」等等。政策語言還是要維持,一般人聽不出想但又不能說白的話,正好由〈每〉代言。索羅斯最近就談到事實上是「美國投資者控制中國家教產業」。
如果說「世界秩序」有份幫助改革開放,但也有人會認為這種輸入而來的「繁榮」是毒藥,這最終會令中國變成南美洲失敗國家,成為永續依賴國際資本的依賴國,隨著資源不再自主,政治也不可以自主。現在中國試圖「自力更生」。為甚麼?因為美國早就啟動了相應措施,也啟動了中國的危機感。香港在《逃犯條例》以來的一切,最後也簡化為「一次對抗美國顏色革命的鬥爭」。大格局的徵象就是兩大國之爭,香港也這樣「被解釋」為一切的頭盤。
美國失威地撤出阿富汗終於完成,台灣有評論認為美國持續多年貫徹撤軍,代表一種美國不再大手筆扶持「海外秩序」的趨勢,一個國家想美國的風吹入來,就要交保護費。兩個敵對的強國在收保護費的動向都是不謀而合的。所以知名港商才會表示自己在中國賺到的錢,沒有入自己口袋,都有拿去做善事 (為國家分憂),都是一樣的事。
神界打翻一杯水,可能在人間觸發一場種族滅絕大洪水。這些古代寓言也是在講國際政治。美國發生了一些對她自己 insignificant 的改變 (拜登相當氣定神閒),對中國來說卻是決定國運的生死之戰,然後整個現象最後才波及香港。基於國家意志的敘述需要 (敘述是為了動員並為因時制宜創造依據),在一個中美激烈交火的故事中,需要「顏色革命危機」和內奸角色,19 年香港在眾人眼前灑出的熱血,遭冰冷演繹為美國圖謀一部份。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概念實際上引述自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明朝官僚之間鬥爭方法的觀察:
「這種攻擊是經過深思熟慮,按照預定步驟進行的。整個方式可以稱為「去皮見骨」。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諸如一句經書的解釋,一種諧音的諷刺,一張不署名傳單的內容,一個考題的不當等等,有時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個冤案,參劾一個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瑣事,或者以論水利和研究馬尾巴發難引出本題。利用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眾注意,引起文官參加,假以時日,使小事積累而成大事,細微末節的局部問題轉化而成為整個道德問題。
在程序上講,發展中的步伐則須前後銜接,第一步沒有收到效果之前決不輕率採取第二步。而且出場交鋒的人物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裏的人物,都已看透,他們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
書裡也有談到明朝皇帝不斷與自己的經濟政策進行命運般的生死搏鬥。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這導致他很痛恨官員,在經濟上他也想中國回到《四書五經》那樣的質樸世界,只有農業生產而沒有投機取巧。想像中的太古世界肯定更容易治理,所以才會吸引到朱元璋,他做皇帝之後生活也相當節儉。
朱元璋曾在底層打滾肯定也通曉世情,知道經濟極盛時會產生很多取去皇帝權力的集團。所以朱元璋有一系列打擊「奸商」的鐵拳,導致朝廷相對富裕,這些錢落入後來奪權的成祖手中,可以支撐其一系列大動作政策 (包括戰爭經費)。海禁、官鹽換商米、支持農業、戰略資源由朝廷專營等重農抑商政策仍然推陳出新。
對於明朝政府,經濟繁榮首先會帶來「歪風」,是政府的挑戰,而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即使是如此嚴格控制下,明朝經濟還是因戰爭長期停止而火速爆發,官員、商人、豪強對人民的巧取豪奪又再開始蔓延,各種「歪風」又再蠶食社會。
明朝的經濟成就掩蓋了她有一些矛盾的經濟政策思想 (雖然矛盾的東西也可能也是管用的),貫穿明朝的是對於「資本」的負面態度 (即使無法完全阻止繁榮地帶的「墮落」)。在思想史上,就投射於李贄一章關於宋明理學中對「私」和「公」的道德化褒貶。
傳統道德始終無法肯定人們「私」那一面,那麼在經濟上也會傾向否定那些代表人們私人利益的各種集團。明中後期很多地區被評為「奢靡」,那些地區的人認為自己「生於極盛之世」,朝廷卻肯定不是這麼看,朝廷看到的是豪強千方百計逃稅成功,並且招搖過市,這些人滋生了君主心力交瘁的黑暗。
作為文人李贄也過得很舒服,但他對傳統道德其實很真誠,理學的小紅書明明教誨君子應該身心儉樸,盡量貼近「仁」或者「道」,但他明明受惠於改革開放而過很舒服,內心也充滿各種私慾,李贄敏銳地察覺到自己每一秒的存在都是「政治不正確」,所以李贄在矛盾和壓力之下主張回歸「童心」,就是「回到人的初心」。
黃仁宇卻是那麼評論李贄的:
「李贄自然無法理解,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以為數眾多的官僚治理億萬農民,就要求整劑劃一、按部就班,不能鼓勵特殊份子或特殊成份,發展新的技術或創造新的法則。」
海禁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以明朝脈絡理解「一場深刻的變革」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據說是自媒體「李光滿冰點時評」發出文章〈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同日獲得政黨軍各級官方頻道集體轉發,被視為中國對內外發出的重量訊息。
〈每〉文可謂深得「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古風,以吳亦凡、霍尊、趙薇等娛樂圈醜聞入手,展現越多藝人劣行,社會有多需要「深刻的變革」就不證自明。爾後馬上就進入破題:這不是純粹藝人道德問題,「顯然這是一次政治行動,各地都必須從政治高度來認識」。
吳亦凡吃了多少女孩子,只是「大問題」最表面的顯現,吳亦凡是不是賤男根本毫不重要,但相信他在獄中仍然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焦點。娛人圈只是資本圈的 alter ego,趙薇就是一半變了資本人的個案,問題的上一層是螞蟻、阿里、滴滴這些中國科網巨企,問題再上一層就是「資本」。
明星拍戲拿那麼多錢,他們的錢不是種樹種出來,而是有猛人投資。資本孕育的孩子相繼倒下,預示「資本」將被迫放棄改革開放期間賺到的過多權力。裡面提及「這場深刻的變革也是一次回歸,向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回歸,向著以人民為中心回歸,向著社會主義本質回歸」,之後矛頭又指向「娘炮」娛樂圈美學、新聞等界別,並稱這些行業有很多都成了「崇拜西方文化」的陣地,並且充滿既視感地許諾了一個光明未來,那個未來世界的貧富懸殊已大為改善、發展的紅利能夠分享給平民,甚至沒有人可以私自補習而在學習上特別高人一等。
小朋友補習,是否對貧困同學不公平?然而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因為改革開放的結果是「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他們富了就自然會去投資、去投機、去鑽營、去高人一等,他們的孩子也自然獲得比其他人多的資源。雖然補習行為現在被嚴打,但要去除所有強弱懸殊,只能手術式進行。而改革開放最革命性的地方是,中國人一度放棄了一度最重視的平等主義德性,容許「不平等」重新進入中國,重新啟動對外溝通和經濟發展。
人類很怕改變,中國人也「安土重遷」,所以文章重申「不搞殺富濟貧」,但「回歸社會主義初心」確實在進行中,最後作者打出最後的同花順: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國際環境……美國正在對中國實施……軍事威脅、經濟及科技封鎖、金融打擊、政治及外交圍剿,正在對中國發動生物戰、網絡戰、輿論戰、太空戰,力度越來越大地通過中國內部的第五縱隊對中國發動顏色革命……」。「變革」是為了甚麼?看來是為了準備一場決鬥。
近月中國政府對各地發出的指示,總是有很多關於「風險管理」、「監管」、反對「不正當競爭」等等。政策語言還是要維持,一般人聽不出想但又不能說白的話,正好由〈每〉代言。索羅斯最近就談到事實上是「美國投資者控制中國家教產業」。
如果說「世界秩序」有份幫助改革開放,但也有人會認為這種輸入而來的「繁榮」是毒藥,這最終會令中國變成南美洲失敗國家,成為永續依賴國際資本的依賴國,隨著資源不再自主,政治也不可以自主。現在中國試圖「自力更生」。為甚麼?因為美國早就啟動了相應措施,也啟動了中國的危機感。香港在《逃犯條例》以來的一切,最後也簡化為「一次對抗美國顏色革命的鬥爭」。大格局的徵象就是兩大國之爭,香港也這樣「被解釋」為一切的頭盤。
美國失威地撤出阿富汗終於完成,台灣有評論認為美國持續多年貫徹撤軍,代表一種美國不再大手筆扶持「海外秩序」的趨勢,一個國家想美國的風吹入來,就要交保護費。兩個敵對的強國在收保護費的動向都是不謀而合的。所以知名港商才會表示自己在中國賺到的錢,沒有入自己口袋,都有拿去做善事 (為國家分憂),都是一樣的事。
神界打翻一杯水,可能在人間觸發一場種族滅絕大洪水。這些古代寓言也是在講國際政治。美國發生了一些對她自己 insignificant 的改變 (拜登相當氣定神閒),對中國來說卻是決定國運的生死之戰,然後整個現象最後才波及香港。基於國家意志的敘述需要 (敘述是為了動員並為因時制宜創造依據),在一個中美激烈交火的故事中,需要「顏色革命危機」和內奸角色,19 年香港在眾人眼前灑出的熱血,遭冰冷演繹為美國圖謀一部份。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概念實際上引述自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明朝官僚之間鬥爭方法的觀察:
「這種攻擊是經過深思熟慮,按照預定步驟進行的。整個方式可以稱為「去皮見骨」。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諸如一句經書的解釋,一種諧音的諷刺,一張不署名傳單的內容,一個考題的不當等等,有時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個冤案,參劾一個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瑣事,或者以論水利和研究馬尾巴發難引出本題。利用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眾注意,引起文官參加,假以時日,使小事積累而成大事,細微末節的局部問題轉化而成為整個道德問題。
在程序上講,發展中的步伐則須前後銜接,第一步沒有收到效果之前決不輕率採取第二步。而且出場交鋒的人物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裏的人物,都已看透,他們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
書裡也有談到明朝皇帝不斷與自己的經濟政策進行命運般的生死搏鬥。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這導致他很痛恨官員,在經濟上他也想中國回到《四書五經》那樣的質樸世界,只有農業生產而沒有投機取巧。想像中的太古世界肯定更容易治理,所以才會吸引到朱元璋,他做皇帝之後生活也相當節儉。
朱元璋曾在底層打滾肯定也通曉世情,知道經濟極盛時會產生很多取去皇帝權力的集團。所以朱元璋有一系列打擊「奸商」的鐵拳,導致朝廷相對富裕,這些錢落入後來奪權的成祖手中,可以支撐其一系列大動作政策 (包括戰爭經費)。海禁、官鹽換商米、支持農業、戰略資源由朝廷專營等重農抑商政策仍然推陳出新。
對於明朝政府,經濟繁榮首先會帶來「歪風」,是政府的挑戰,而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即使是如此嚴格控制下,明朝經濟還是因戰爭長期停止而火速爆發,官員、商人、豪強對人民的巧取豪奪又再開始蔓延,各種「歪風」又再蠶食社會。
明朝的經濟成就掩蓋了她有一些矛盾的經濟政策思想 (雖然矛盾的東西也可能也是管用的),貫穿明朝的是對於「資本」的負面態度 (即使無法完全阻止繁榮地帶的「墮落」)。在思想史上,就投射於李贄一章關於宋明理學中對「私」和「公」的道德化褒貶。
傳統道德始終無法肯定人們「私」那一面,那麼在經濟上也會傾向否定那些代表人們私人利益的各種集團。明中後期很多地區被評為「奢靡」,那些地區的人認為自己「生於極盛之世」,朝廷卻肯定不是這麼看,朝廷看到的是豪強千方百計逃稅成功,並且招搖過市,這些人滋生了君主心力交瘁的黑暗。
作為文人李贄也過得很舒服,但他對傳統道德其實很真誠,理學的小紅書明明教誨君子應該身心儉樸,盡量貼近「仁」或者「道」,但他明明受惠於改革開放而過很舒服,內心也充滿各種私慾,李贄敏銳地察覺到自己每一秒的存在都是「政治不正確」,所以李贄在矛盾和壓力之下主張回歸「童心」,就是「回到人的初心」。
黃仁宇卻是那麼評論李贄的:
「李贄自然無法理解,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以為數眾多的官僚治理億萬農民,就要求整劑劃一、按部就班,不能鼓勵特殊份子或特殊成份,發展新的技術或創造新的法則。」
海禁 在 誠實大叔張誠博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馬上訂閱張誠! ▶https://goo.gl/G1gr8Q
-----------------------------------------------------------------------------------
更多張誠: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PhDChang/
加入Line@: http://bit.ly/2wgSMi4
追蹤Youtube:http://bit.ly/2wrnt3y
海禁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中國 與 #日本 的關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把時間推到日本首相菅義偉在4月17日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白宮舉行美日領袖會談,聯合聲明中明確載明 #台灣 ,其中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不過,事隔不到1周,就在4月20日菅義偉接受備詢時澄清,上述聲明「根本沒有預設軍事參與」,並強調,日本自衛隊不可能投入任何環繞台灣的軍事突發事件。
根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有分析人士指出,雖說日本可以向美國提供後勤支援,但若中國企圖以武力犯台,日本憲法將不允許日方參戰。由這件事看出菅義偉跟美方發表聯合聲明後,內心充滿煎熬,所以在相隔一周之後立刻向中國大陸示好,但是這樣真能安撫老共嗎?日本與中國現在的狀態又是如何呢?
根據維基百科中日關係是這樣說的,中日關係(日語:日中関係〔日中關係〕/にっちゅうかんけい),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在漢唐時期,中華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科技等很多方面都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在日本明治維新後到1945年二戰結束前,中日間發生了多次軍事衝突及全面戰爭,形成了戰後兩國的政治格局並影響了以後的中日關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日本在1952年與中華民國恢復外交關係,直到1972年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同時與中華民國斷交。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兩國關係稱為「戰略互惠關係」。
中國和日本的經貿往來早在「關係正常化」之前便已開始。1972年雙方「恢復正式邦交」後,兩國經貿關係也從以往的「半民半官」轉變為「官民並舉」。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和日本的貿易又進入了新的發展期。1978年中國和日本的貿易額是50.8億美元,1980年上升至84億美元,1983年達到100億美元,1987年貿易額迅速發展到156.5億美元,在1978年至1987年的10年間貿易額增加3倍。
到了2004年日本對中投資4900億日元中國成為日本第三大對外投資目的地,和居第二位的美國僅相差100億日元。在兩國關係艱難的2005年,日本對中國投資達到新高,較2004年上漲了19.8%達到65.3億美元占日本對外投資總額的15%。日本對中國投資主要涉及電子、纖維、汽車製造及配套企業、食品加工和金融保險、物流、市場調查、諮詢、廣告流通、飲食、美容美發等服務業等領域。2005年下半年日資汽車在中國轎車市場份額已接近30%。至2005年末,在中國日本企業達3.5萬家。
根據路透社報導,日本公司2018年在中國至少有7400個工廠設施,這些在中國的製造廠出售價值高達2520億美元的產品,其中70%在中國市場銷售,17%回銷到日本。
其中以武漢的本田汽車裝配廠為例說明日本企業要滿足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嚴重依賴中國的供應商。豐田、日產和本田各自在中國至少有3個研發中心。從政治到經濟可以看出日本與中國之間密不可分,甚至難以脫鉤,那麼未來兩方的走勢又是如何呢?
回過頭來我們來看看日本與台灣的關係,根據維基百科講述臺日關係史,是指臺灣歷代與日本歷代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雙方自十六世紀即有相互來往,並建構了各式各樣的關係。臺日關係可分為幾個階段:1895年前明鄭與清朝統治下臺灣與日本的關係、1895至1945年臺灣做為日本殖民地與日本內地之間的關係、1945年後中華民國統治下的關係。
從民間角度切入,日本與台灣的兩地人民互動友善,而且從311大地震台灣對日本的捐款高達200億日圓,可見雙方關係的良好。
從經濟貿易觀察到,日本是台灣第3大貿易夥伴,而台灣則是日本第4大貿易夥伴,2020年雙邊貿易總額為692.8億美元,台灣對日出口為234.0億美元,進口為458.8億美元,台灣對日貿易逆差是224.8億美元。
從政治面來看,根據大紀元報導,日本最新外交藍皮書指出,關於台灣的記載延續去年立場,認為台灣是「重要的夥伴與朋友」。雖說日本在外交藍皮書上說日台關係是重要的夥伴與朋友,但是如果有一天中國大陸武力侵犯台灣,日本將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呢?
最後來談談 #釣魚台 ,釣魚臺列嶼是位於東海南部、台灣與八重山群島以北、沖繩海槽南端西北方向的一組島嶼,由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及岩礁構成,總陸地面積6.1636-7平方公里,其中主島釣魚臺之面積3.82-4.38平方公里(潮差變化),高363公尺。19世紀末期至太平洋戰爭期間曾有日本人定居,惟現今各島均為無人島。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與日本國皆聲稱釣魚臺列嶼為其領土,引發一連串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認為釣魚臺列嶼依地理、歷史和法理均為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明清海禁),屬台灣附屬島嶼。日本稱其為尖閣諸島,日本政府認為島嶼按歷史及國際法均屬於日本固有領土,歸屬西南諸島一部分,不存在領有權問題。一個釣魚台引發中日台三方角力,究竟它有什麼樣的魅力呢?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海禁 在 Marc TV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錦心似玉#锦心似玉#譚松韻#鐘漢良#谭松韵#钟汉良
《錦心似玉》終於官宣定檔了,將於2月26日迎來首播。由譚松韻、鐘漢良領銜主演,何泓姍 唐曉天聯袂主演。
在故事上融入了女性勵志 家國大義 兒女情長三大看點。
譚松韻在劇中飾演的十一娘人設頗為討喜,雖是庶女出身,卻不卑不亢,極有主見,認為女子眼光不應侷限於內宅格局。
因家族聯姻成為了戰功顯赫的大將軍徐令宜(鐘漢良 飾)的續絃,起初面對徐府錯綜複雜的關係與娘家的壓力舉步維艱,但十一娘依然秉承樂觀積極的心態,憑藉真心與智慧贏得徐家上下的信任,成為執掌中饋的侯門主母。
在徐家面臨危難時,十一娘攜手夫君徐令宜化危為安,為改善民生,力挺開放海禁,讓沿海百姓安居樂業。
整部劇既有小家情懷,也有國家大義,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中,看盡人生百態。
海禁 在 海禁政策-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中國海商是如何變成海盜的?明朝皇帝#朱元璋 為農民出身,政策思維以土地為根本,採取了#海禁政策,同時實施朝貢制度;遠道而來進貢的外國船隻,也運來大量貿易貨物, ... ... <看更多>
海禁 在 才不跟你們玩呢!傲嬌的中國海禁。』- 臺灣世界史第6集 的推薦與評價
Nov 7, 2016 - 中國從朱元璋開始實行海禁政策,但面對這片茫茫大海,中國真的能夠把自己隔絕起來嗎?上一集『清潮來襲!那個原住民被稱為「番」的時代。 ... <看更多>
海禁 在 Re: [問題] 海盜與海禁政策的關聯是這樣嗎? - 看板Warfare 的推薦與評價
我對這個議題有過一點點研究,我根據我的認識嘗試回答一下
不一定正確 有錯誤請指正
※ 引述《onijima (jin)》之銘言:
我看的書說明清的海禁政策是對於東南海沿岸威脅政權的勢力的的消極退縮政策
^^^^^^^^^^^^^^^^^^^^^^^^^^^^
小弟我認為要分成三個狀況討論
1. 明朝的海禁
2. 清朝初期的海禁
3. 清朝中葉的通商口岸限制
因為三個狀況都是不同的。
1. 明朝是初期朱元璋下達一個很嚴格的禁令,禁止建造大船也禁止出海貿易。
《大明律》規定:「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
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
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
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泄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
這個政策的原因我到今天也不明白,因為當時方國珍的是勢力已經消失了。
倭寇也還沒有大規模興起(要到嘉靖年間才大規模出現)。所以這個禁令的邏輯我也不知道。
但是我猜不是針對沿岸威脅政權的勢力,因為當時應該還沒有。
因為反而是到了到明隆慶元年(1567年),明朝受不了壓力開放漳州月港通商。
雖然只有一口通商但是也算是開了海禁的例了。當時反而有倭寇海賊威脅政權的壓力。
2. 清朝初年的遷界令。這是針對鄭成功。我覺得這最符合您的描述
3.清朝征服台灣後,又開放民眾出海,並且開放外國人在四個海關來中國通商。
但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限制改成廣東一口。但是,民眾還是可以搭船去南洋貿易
所以清代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長期海禁。
我是也成經以為清朝有長期海禁,一直到我看到國家地理頻道針對打撈的星號帆船的
紀錄片才理解到不是這麼回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A%84%E6%98%9F%E8%99%9F
我其實比較傾向,明朝海禁是一個商業發展的禁止令
因為朱元璋對於商人階級很感冒。政策上不斷打擊商人。
而在宋元兩代,在福建的外貿商人很富裕,甚至還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
例如泉州蒲氏家族。所以可能也是想要避免再出現蒲氏家族這種強有力的商人。
所以乾脆禁止外貿。只是最後還是跑出鄭芝龍家族。
--
夫英雄者
胸懷大志
腹有良策
有包藏宇宙之心, 吞吐天地之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5.37.106.33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602336549.A.3B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