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我看老九門可以看到心花怒放, 民國時期的衣服實在太好看了,戲裡的佛爺 二爺 八爺 九爺 一大堆爺,穿毛茸茸的東北裝 / 軍閥裝 / 長袍馬褂還有西裝全都好好看,根本是型男服裝型錄大全的一部戲
可以幫我的另一個粉絲專頁按讚喔!
已經按讚的記得設定搶先收看啊~~~
IG : lunabien 歡迎追蹤
#有誰看老九門可以一起討論
[ 老九門 vs 摸金校尉 ] 真的有摸金校尉這個官職嗎?
最近看完連續劇[ 老九門 ] 雖然我是被型男服裝型錄的一眾男主角們給吸引 ( 民國時代的衣服真的好看到爆炸) 但是盜墓這個題材最近頗熱門的,其中又有[盜墓筆記] 小說.電影.電視劇裡的摸金校尉這個名詞,頗吸引人注意
摸金校尉起源於三國曹魏時期,曹操為了籌措軍餉,設立[發丘中郎將] 及 [摸金校尉] 等官職,前往河南盜取漢梁王的墓,該墓的主人是竇太后 ( 竇漪房 / 漢文帝的皇后 / 館陶公主的媽媽) 的第二個兒子劉武,也就是劉啟 (漢景帝)的弟弟
他們專職盜墓取財.是曹魏時期的正式軍事編制職務.發丘就是挖墓的意思,摸金就是尋寶的意思,只是盜墓不是個光彩的事情,曹操並非庸君,真的會設立這樣的官職嗎?
原因都是因為建安五年 (200年) 袁紹出兵曹操時.當時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寫了一篇響亮亮的《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 :
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尸,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
讓摸金校尉一詞開始深植人心,流傳開來. 當然盜墓一事普遍,可是能不能浮上檯面甚至設立正式職位,就應該是要去思考的真實性啦~
#第一次看陳偉霆的戲覺得他穿軍裝實在太帥了
#二月紅的服裝都好美像一朵花似的
#老九門好好看
#有看老九門的可以跟我討論一下啊
漢文帝電視劇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粵語 2015 may 15
粵語是古老的漢語語種,秦漢、六朝、唐宋的中原漢語傳入嶺南,與古越語混和千年而成。現代粵語保存漢音唐韻,與古漢語一脈相承,乃漢語之大宗。
秦漢:雅言入粵
粵處中國五嶺以南,故又名「嶺南」,上古為百越之地,與中原不相往來,與楚國或間有交往。
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中原,畧定揚越,置郡嶺南,徙五十萬軍民屯戍五嶺,是為漢人首次大舉入粵,中原雅言最初傳入嶺南。(註:中原雅言為上古諸夏交流語。)秦始皇為攻略嶺南而開鑿靈渠,接通長江流域的湘江和珠江流域的西江,至唐代開通大庾嶺之前,中原循此道入粵。
(按:「百越」有兩說,一說「百」為眾多之義,猶如「諸夏」指眾多夏族,「百越」指眾多越族;一說「百」是古越語譯音,指「人」或「族」,古越語倒裝構詞,「百越」即越人或越族。)
秦末,中原大亂,漢人趙佗據粵地,建南越國,國都番禺(今廣州),自立為南越國王。
西漢,武帝滅南越國,分嶺南為九郡,設交趾刺史部,以監察嶺南九郡,治所在廣信(今廣東封開和廣西梧州)。東漢,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州治也在廣信。交趾刺史部和交州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使用雅言,三百年間,廣信為嶺南首府,雅言最早在此傳播。
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時,開通海上絲綢之路,從徐聞、合浦(分別在廣東、廣西之南端)出海,輸出中國絲綢、瓷器等,購回海外奇珍,廣信是其在嶺南的交通中樞,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信亦係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大批文人在此設館授徒,例如:經學家陳元、士燮,易學家虞翻,佛學家牟子,其講學所用,自是中原雅言。土著居民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也就學了雅言,而漢族移民的語言也受到百越語的影響,漢語與百越語混合,逐漸形成最初的粵語。(按:粵語最早形成於廣信,係由廣東省學者羅康寧提出。)
六朝:繼收雅言
三國之時,東吳降服嶺南,為避開廣信漢人貴族勢力,首府遷返番禺,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乃由西江移至珠江,傳入嶺南的中原漢語,亦由此開始與嶺南土著語言融合。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晉室東遷,漢人士族衣冠南渡,安頓於江浙、福建。其後南北分治,三百年間,北方為胡人政權,南方為漢人政權。北方漢語習染胡音,南方漢語習染吳音,上古雅言逐漸消失,演變為南音與北音,江浙漢人的南音,保存雅言多於北方。定居福建的漢人,有再越過秦嶺而定居廣東者,今日粵語保存的上古音特徵,亦主要源於此時傳入的雅言。
唐宋:唐韻真傳
唐代開元年間,宰相張九齡主持開鑿梅嶺古道,其後一千二百年,至民國粵漢鐵路建成之前,此為中原入粵的主要通道。粵語所收中古音,主要在唐代開通梅嶺古道之後,自中原傳入,史載「茲路既開,然後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中原之聲教日進矣,遐陬之風俗日變矣」,其為廣府民系的語言,故名「廣府話」。
五代之時,劉龑在番禺(今廣州)稱帝,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期間五十年,中原動盪,南漢則對外隔絕,內部穩定,粵語真正開始成形。
北宋,重修梅嶺古道,中原與嶺南恢復交通。南宋,中原淪陷,宋室偏安江南,北方先後為女真、蒙古統治,漢語混雜胡音,為之一變,中原雅音漸失,朱熹有言「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廣東以關山阻隔,故得保存中原雅音多於他方。
朱熹有言「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廣東以關山阻隔,故得保存中原雅音多於他方。
唐宋兩代,中原文人學士貶謫嶺南者,如宋之問、韓愈、柳宗元、蘇軾,其待罪兩廣之時,致力於開風化、辦教育,對嶺南文化和語言的發展,影響深遠,粵語亦在宋代基本成形。
元明清:粵語與官話分道揚鑣
蒙古統治中國,北方漢語益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為北曲而作,反映當時北方實際語音,其將入聲字派入平上去三聲,由此可見,入聲已在北方話消失。嶺南因地處偏遠,粵語不隨中原演變,從此,粵語與官話分道揚鑣,各自發展。
明清兩朝,粵語與官話各自演變,愈行愈遠,以至清雍正帝「每引見大臣工,凡陳奏履歷之時,惟有閩廣兩省之人仍係鄉音不可通曉」,因而下令在廣東、福建設立正音書院,教授士子官話。(註:閩粵兩省的漢族語言,是三種最古老的漢語:閩語最古,晉音也;其次粵語,唐音也;其次客家話,宋音也。清代士子考中科舉,要覲見皇帝,陳奏履歷,各省士子說官話,都帶有家鄉口音,雍正皇帝大抵聽得明白,唯獨是聽不明白閩粵士子說的話,故下令於兩省設立正音書院,教授士子官話。)
清儒陳澧,撰《廣州音說》,以切韻音為標準,(註:切韻音是中古漢語音系,唐宋詩詞,大抵係按切韻音押韻,乃唐宋的文學語言。)比較各地方音異同,以廣州音最為切合隋唐韻書,其謂:「廣中人聲音之所以善者,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按:詩詞文章講究音韻之運用,傳統音韻學所謂「韻」,用今日的說法,乃係韻母的主要部份(韻腹和韻尾)及聲調,故而古人注重韻母和聲調,多於聲母。現代漢語分為十大語支,比較今日各地漢語,以吳語最接近中古漢語聲母,粵語最接近中古漢語韻母,現代漢語聲調以八聲最為理想,粵語九聲已接近最理想的情況。)
現代:粵語與普通話分庭抗禮
民國初年,制定國語,以政局動盪,未能於全國推廣。
三十年代,孔仲南作《廣東俗語考》,研究粵語詞彙,有言:「宋末,陸丞相奉幼帝至崖門,兵數十萬,皆從中原來也,故粵俗語言,本中土正音,非方言比。吾粵語言,多有合於古音古義者。」四十年代,黃錫凌著《粵音韻匯》,首次用國際音標記錄粵語。
其後,國共內戰,國府遷台,中共建政。國府遷台之初,厲行國語運動,排擠台灣本土漢語語種,國語以北平音爲準,然而日久混有江浙口音、閩南口音、台灣本土詞彙及日語詞彙,成為台灣國語。中共建政,於五十年代中期,制定「普通話」定義,改稱「國語」為「普通話」,在全國推廣,規定學校以普通話為教學語言,貶低各地漢語為「方言」。近十幾年,外省人大批到廣州工作或入籍,政府行「推普滅方」之政,粵語在廣州淪為市井語言,有消亡之虞。
香港戰後五十年代初期,政府取消香港電台的客家話及國語廣播,以粵語為中文廣播的單一漢語語言,粵語成為香港的漢語交流語,得以保存和發揚,更經由粵劇、電影、電視劇、流行曲等流行文化,傳播海內外華人社區,香港學校亦一直以粵語為中文教學語言,故而香港人能以粵語誦讀古文經典、思考高深道理、講論正經學術,今日華夏各地漢語,於雅於俗能為此者,國語普通話以外,唯有香港粵語。
後記
粵語承中古漢語而來,其保存唐韻特色,為各地漢語之最,掌握粵語音系,以之接通中古漢語,對於學習音韻學,事半功倍。粵語的字、詞、語法,亦古雅過人,尋常上溯至二、三千年前,往往可於四書五經、先秦子書、唐詩宋詞,找到出處和用例。此廣東人學習音韻學和訓詁學之所以得天獨厚也。香港人講粵語,寫正體字,學習文字學亦著數過寫簡化字的大陸人。音韻、訓詁、文字之學,正正就是國學的小學類(更傳統的說法是經學的小學類),香港人千祈唔好自家有寶都不識。
漢文帝電視劇 在 漢帝放學後俱樂部 :: 台北市補習班評價 的推薦與評價
漢朝對皇帝的評價是很嚴謹的,漢朝諸帝中,沒幾人有廟號| 台北市補習班評價 · 漢景帝那麼有名! · 歷史人物再評價:漢文帝盛德百王莫先| 台北市補習班評價 · 如何評價千古一帝 ... ... <看更多>
漢文帝電視劇 在 漢朝-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眾所周知,在古代的皇帝中,漢文帝劉恆算得上是個清貧的苦行僧式的皇帝。 ... 還有反映漢武帝生平事蹟的電視劇《漢武大帝》來懷念這位偉大的帝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