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好意思,打燈重手左😅~
同埋係時候換電話,前鏡頭唔係好掂😑
邊部好,比D意見🙏🏻~
Cover
#甘心替代你
甘心替代你意思 在 許常德的地下手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看別人解析自己的作品,很幸福 》
《 歌詞不是一般的文章,首重在與旋律的共舞,可以超越文法,可以自創文字的意思,可以拋開古文或「正確」文字的束縛,這個狀態是全世界的歌詞都共用的,甚至連歌名都是這樣 》
回來再完整讀一次,還是覺得許常德作詞的〈無字的情批〉很厲害。不到兩百個字,就做出了一個雙線結構的極短篇小說。不但有兩個狀態不同的主要角色,這兩個角色還產生了結構上的對應。佈局很縝密,完全可以一段一段拆開來解。
開頭是:
-
1.
阿嬤不識字
但是伊識真多的代誌
伊講閃電是天的鎖匙
鎖匙打開有雨水
-
第一、二句的「不識字」和「識真多的代誌」,是只有用台語的「識」才能產生的效果,以一個字做出轉折的樞紐。而這個阿嬤在這兩句給我們的初始印象,也為後來的情節埋下伏筆。
而阿嬤懂的「代誌」是什麼呢?這就接到第三、四句,用「閃電/天的鎖匙/雨水」為例證來強化「代誌」。這很聰明,並不是給出一個具體的事件,而是用一個很詩意的意象來替代,這樣才能以少指多,在短短16字裡面完成任務——如果鋪陳具體事件的話,很難這麼精簡。(是的這就是「精簡」,這個詞才不是文言文的專利)
而且「閃電/天的鎖匙/雨水」不是亂選的。雨本來就是情歌裡常見的意象,拿來指代淚水,含蓄地暗示了情傷的主題。而用閃電的形象轉換成鎖匙、再勾連出雨水,則是很有創意的思路。舊的意象明瞭易懂,但失之陳腐;新的意象能帶來新鮮的美感,但讀者漏接的風險會上升。所以怎麼辦呢?許常德的解法是以舊帶新,很俐落地過渡過去。
-
2.
阿嬤不識字
但是有一張情批寫乎伊
經過幾十年不曾拆開
她講寫字不如相思
-
順著前面的「不識字」概念,再做一組更強的對比,讓阿嬤收藏了一封情書。這段的手法,就是故意做出有矛盾感的細節,透過矛盾的張力來強化情緒——阿嬤不識字,為什麼還要留著情書?那就反面證成了「留著」本身帶有很純粹、很強烈的情感,甚至不必讀,只要把那人的信帶在身邊,這是一種很強烈的意志。三、四句的「幾十年不曾拆開」,也是一樣的手法,只把信留在身邊而不拆不讀,純粹是要把象徵著那個人那段感情的東西收藏著。
然後在這裡,順著脈絡講了一句「寫字不如相思」,又是一個淡淡的伏筆。
-
3.
我愛的伊 欲來離開 伊講孤單尚適合伊
無留半字 就斷了過去 不甘心付出 為伊哮歸暝
我愛的伊 欲來離開 伊講孤單尚適合伊
山盟海誓 也失去意義 情批攏無字 癡心變青眠
-
接下來的這段,把視角從阿嬤轉到敘事者「我」(孫女)的情傷上。這幾句比較沒有太複雜的技巧,但請注意第二行的「無留半字」和第四行的「情批攏無字」,這是把整首歌的主題不動聲色的埋伏起來,以迎接接下來的引爆。
-
4.
我甲阿嬤問
阿嬤的情批是寫啥咪
伊講情人欲愛無勇氣
才來用字騙情意
-
到了最後一段,阿嬤與孫女兩線交會。有過情傷的孫女,不再是像前兩段一樣,帶著客觀的視角敘述阿嬤的故事了,兩代人的情感將被接通,這是共感共鳴的時刻。延續第2段的情書意象,敘事者問了一個有點奇怪的問題:阿嬤不是沒有拆過情書嗎,為什麼要問她內容?既然阿嬤沒拆過,又怎麼能回答得出來?這也是一個很精巧的手法,刻意用不合理的情節來暗示讀者的注意,然後揭曉答案:
「伊講情人欲愛無勇氣 / 才來用字騙情意」
一路鋪陳下來就為了這兩句。
兩句話,阿嬤的所有故事皆盡濃縮於此了,這是高明的調度;如果真的去解情書的內容就落於下乘了,重要的在心事,而不在字面。而也因為阿嬤顯然不是透過情書的字面理解到情人的「無勇氣」和「騙」,所以這也是阿嬤的人情世故與數十年遺憾閃現的瞬間,就像半夜門縫裡洩出的一絲微光。以此回想前段,為什麼不拆不讀情書?真的只是因為不識字嗎?或者阿嬤早已洞察通透,情感也就是那樣一回事,念念不忘與世事涼薄相伴相生,本就不必拆不必讀。至此,阿嬤「識真多的代誌」的「代誌」才終於完滿浮現。
不過如果調度了兩個角色(孫女、阿嬤),卻只把阿嬤的故事寫到滿,那就太失衡了——這樣幹嘛要設置孫女作為敘事者?所以這種帶有啟蒙意味的故事,有個重要的關卡就是「敘事者經歷了故事後,也必須受到影響」。
因此,這裡我們還要回頭再看一眼孫女的故事。許常德把結局收束在這兩句,很節制地沒有多給任何交代,只是透過暗示性強烈的交錯排列形式,讓讀者自然聯想到阿嬤的「識」可以扣回孫女的故事。再回看第3段,孫女的「伊」沒有留下情書,未著一字;而阿嬤的「伊」留下來字,阿嬤卻不拆不讀,直視對方的軟弱與虛矯。
這樣的對照,不但有結構上的美感,而且打開了很有趣的開放詮釋空間。可能的讀法不只一種,但我覺得這裡有股非常溫暖的「共感」、「同心」、「理解」氣氛。你受過的傷我也受過,我的此刻正是你的過去,而且「男人都那樣啦」(欸),有些話是在字面以外的。嬤孫之間無須多言,但安慰自在其中,療癒自在其中了。
#要不要選進國文課本
#台灣人真的超會這種小巧騰挪之術
甘心替代你意思 在 古里奧 Coolio 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思考|沒看到消費升級,其實都是消費心理升級 】
#古里奧說:營銷人更值錢了!這其實是一場更難的營銷挑戰。如果說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都是在拼通路、拼流量,從2015年開始,一場心理層面的通路跟流量戰就真正敲響了。
—— 本文閱讀時間約 4 - 5 分鐘 ——
為了準備這個論點,我閱讀了很多關於「消費升級」 的文章和討論,特別有意思,大量文章對所謂升級的概念很少可以舉出什麼實質的例子。
到底消費者讓某個品類的消費從什麼品牌升級到了什麼品牌呢?如果我們靜下來想想,好像說不出什麼。
有一篇文章提到,服裝消費的升級從以前無品牌的所謂「潮服」升級到了 ZARA ,這大概不叫升級吧?消費者花得錢可能沒有太多變化,只是更相信 ZARA 傳遞的潮流概念罷了。
還有文章舉例說,大家開始買機械鍵盤、高檔電飯煲,還有日本馬桶蓋,個人覺得這也不能說明什麼消費升級,只是以前我們不知道,或者買不起,或者不在意。現在有錢有閑去在意了,就在追求美好而已。
也有媒體專家說:消費升級指的是金額升級、品質升級、需求升級 (對產品創新和改良的需求), 廠商只要把產品進行一些改良,原材料升級,再賣的貴一點,消費者就滿足了嗎?顯然並不如此。
我們就看看大家最熟知的洗髮水品類就有感知了,一直以來被我們所熟知的美國快消大品牌出品的洗髮水市場,知名度和好感度都遙遙領先,這些產品基本每二兩年就會對包裝、成分進行「升級」,與此同時價格也會跟著升高,但作為消費者,我們並不覺得跟著這些牌子買他們新出的高端產品就叫做「消費升級」了。
▍#跳出產品邏輯,#從品牌角度再重新看這個潮流 ▍
如果說以前消費者在追求購買的「安全感」,那麼現在跟多的時候大家在消費過程中卻在追求「滿足感」。
前者在說的是,我們想要買安全、好用、性價比合理,不出錯的產品,小到牙刷,大到汽車,消費者買高露潔的牙刷和大眾的汽車。因為這些看起來品質感不錯,牙刷用起來不會掉毛,汽車開起來不會總是壞,至少可以用一段時間。
而這些牌子又是國外大牌,說出去也不丟面子,不會被人用怪眼神審視。買它們,心裡沒有壓力,用起來沒有負擔。
▍時至今日,只是用個安全好用就夠了嗎? ▍
我們開始不甘心物質帶來的使用上的安全感,更想透過這些大家都可以擁有的東西給自己心理上帶來刺激。
如果我跟別人說自己用的是獅王牙刷,一支要幾十塊,身邊的人可能會對此產生歧義。
有人會說我有錢,有人會說我裝,有人說我很懂很行,但你們怎麼說不重要,#因為我只在乎你們對此有了反應,#產生了討論。
而如果去看汽車,很容易就發現所謂的消費升級並沒有發生,消費者還都在尋找更實用,更耐用,價格更合理的汽車。
當然,要除去真正的頂部富裕人群,他們可能已經買了好幾台特斯拉,把瀟灑和目光收集了一籮筐。
▍為什麼消費心理的改變,在高單價產品上沒有發生的那麼明顯呢? ▍
從基礎來說,中國消費族群的消費力並沒有實際巨幅提升。
如果你看大眾點評給出的餐飲數據就能明顯看到,全國人均在外就餐的人均消費金額只是從十年前的一人五十元「升級」 到了六十元。
十年,每年才漲了一塊錢。如此有提升空間的消費項目,中國人的投入都沒有大幅提升,更不要說汽車了。
先忘掉我們現在在「升級」的產品是『只專注於消費心理』,假設這次改變只是一種思潮——
" #消費者在尋找注意力,#為自己貼標籤的那種膚淺的思想轉變。 "
那我們再來看看最近三年發生的一些現象:
更多人去健身房了,這到底是因為我們更在意鍛煉身體的環境和體驗了,還是我們更在於別人怎麼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體曲線了?
更多人買小眾服飾品牌,這到底是我們需要更有質量的鞋子和包包,還是我們不希望跟別人撞衫,讓別人覺得自己有品味,涉獵很多呢?
更多人為輕奢掏腰包,這到底是因為我們不滿足於大眾喜歡的品牌,不滿足於它們的質量?還是我們希望別人覺得自己過得還不錯,不是那些大家嘴裡的「他們」?
更多人買單價更高的快銷產品,這到底是因為貴的方便麵更好吃,牛奶更有營養?還是我們寧願多付幾塊錢或者幾十塊錢讓自己覺得自己沒受委屈,生活品質一點不輸任何人?
再說剛才提到的日本馬桶蓋、高檔電飯煲以及機械鍵盤,這些種種並不能說是消費者對同樣的東西要求更高,要買更貴的替代品,而是他們沒有嘗試過這些東西,那些被大家誇上天的功能性好處,如果沒體驗過,人類天生的好奇心就會驅使我們去買來試試。
加上大家都在買,我又不是買不起,干嗎不自己也試試呢?當然,別忘了,還是有很多消費者用不起,他們就真實的活在我們的身邊,不應該被忽視。
對於品牌方來說,#消費升級面臨的巨大挑戰並不是我們不可以做出品質更好的產品,#把價格提升的更高,#而是如何讓消費者從中體驗到那種不好捕捉的「#滿足感」。
#買一件東西現在已經不僅僅是能用、#好用的問題,#而是『#我買的讓自己很高興,#說出去讓自己更高興。』
這其實是一場更難的營銷挑戰。
如果說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都是在拼通路,拼流量,從 2015 年開始,一場心理層面的通路和流量戰爭就真正打響了。
我們的產品不一定要在每個便利店都被看到,甚至可以只在一個網站上賣,而且限量限時的賣,但我們必須流通在消費者的口耳之間。
有人因為知道了你而自豪,有人因為買到了你而慶幸,有人因為只使用你而覺得充滿特權。
當然,這絕不是飢餓營銷就能回應的大挑戰;
也不是隨便什麼都有人視作珍寶的。
因此,#打造充滿價值感的品牌和產品,#就是現在生意的關鍵。
因此,#充滿洞察和創意的營銷思考比任何時候都更稀有,#更值錢。
就像昨晚,我在電視上看到一位國外的老奶奶把成本只有一塊六的麵包賣到了 30-50 塊。她在尋找投資人,並不是她沒有錢繼續發展,而是她覺得好累,東西一下子賣的太好,她很困惑,不太確定應該怎麼繼續下去。
她誤打誤撞闖入了「消費心理升級」的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更玄虛和感性,要捕捉變化和掌握命運,比以前就難得多。她需要幫手,更多生意需要營銷的幫手。
以上,同行見笑。
-
🎧 原文發佈於微信:https://goo.gl/b3eoxC,對上述內容有興趣可關注我的公眾號古里奧(ID:coolioyang)。
🎧 臉書所有文章目錄:https://goo.gl/rZ64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