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跟聖誕節就買幾本書來過過,一樣奉上我的書單給大家參考,我喜歡探討人生、可以讀到靈魂深層、餘韻深長的文學故事,一般看英法經典文學居多,美、日的則為其次,現代小說也愛看,但質量較為參差不齊。這次買了:
「#黃雨(亞馬薩雷斯)」:西班牙經典文學,一名老人孤獨地在蒼涼大地間回憶自己的一生,幾近瘋狂,覺得好像滿可看的,滿迫不及待想翻來看
「#苦妓回憶錄(馬奎斯)」:接連看了百年孤寂、異鄉客,都令我欲罷不能,馬奎斯真的太會寫了!因此決定繼續將馬奎斯的著作讀下去
「#瘟疫(卡繆)」:原名「鼠疫」的卡繆經典作品之一,描述一場大瘟疫下的種種人性,讀了幾頁感覺好像還不賴,文句之間很有讓人想看下去的感覺,決定買回來看看
「#野蠻法國行(派崔克.德威特)」:敘述一個有錢的寡婦決定要在死之前把錢全都揮霍掉,帶著兒子和貓一起前往巴黎⋯⋯欸怎麼好像蠻有趣的!
「#沒有朋友只有山(貝魯斯‧布加尼)」:一名庫德族的記者被囚禁在馬努斯島監獄中偷偷寫下的監獄紀實
「#夢中的橄欖樹(三毛)」:之前讀了撒哈拉歲月的故事實在是太喜歡了,這本書是撒哈拉故事的後續,想知道後來發生什麼事了
「#靈魂的征途安娜普納南壁」:介紹第一支攻頂安納普納南壁的英國遠征隊故事,之前去攀爬安納普納基地營時一直找不到相關中文書,結果一回來就一直出,想增加自己對這座山的認識所以買回來讀讀看
加上8/10才出版的 #高老頭 精裝(巴爾札克),這次挑選的每一本都讓我超期待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
百年 孤寂 原 文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背景簡介:
過去依照表演者本能上台演說,表演者訓練打下的基本功:儀態、台風、感受觀眾情緒的雷達,倒也讓我在台上煞有其事,當然太陽馬戲團的經歷肯定替我在舞台上增加了一些份量。
其中有幸參與朱大全台校巡直接在震撼教育中累積經驗,也在陳平老師公眾演說訓練課程中理解一場精彩的演講不僅要引起共鳴更甚者要引發行動。
講座巡迴多年下來,也收到不少正面肯定,但更期待自己能不再吃老本,透過更有效的方式來與觀眾溝通,讓我與觀眾之間的交流不只是停留在現場的熱情,更能夠挑起觀眾內在動力,採取行動成為自己想看見的改變。
如何驅動眼前的觀眾一直是我關注的事,當我準備要當學生的時候,老師就會出現了。
課程心得:
六個小時課程,全程無痛跟著雨狗老師的步伐穩定前進(好啦~我自首中間有兩個昏睡時刻,但真的只有一下下而已)老師運課節奏行雲流水,無論是九宮格提醒進度、互動式筆記、分組搶答,甚至課程內容能與現場學員背景巧妙結合,種種設計都讓我跟上課程進度。
而課程內容是依據「100 Things Every Present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這本書規劃而成,等於老師讀完原文書整理成心法手把手傳授給我,書中每一條守則都有理論基礎與研究報告佐證,而老師再從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舉例、舉例、再舉例,讓我們理解守則的應用方式。
例如當課程說到「故事的力量」,老師便透過「百年孤寂的開場、坐大怒神的經驗、什麼醬配生蠔最對味」這三個例子來說明好的故事敘述能喚醒五感,當讓受眾更有參與感印象也就越深刻。
100條知識理論放在身上,就好像安裝了導航系統,時時刻刻叮嚀自己在簡報溝通的大海中不至於迷失方向。若這本書是武林秘笈,則這100條攻略都拳拳到肉抓住受眾的注意力,老師不僅能講解說明,課程本身就是最佳示範,最令我驚訝的是,老師透過報名資料事先認識每一位參與者,再把對方熟悉的領域納入課程內容,如果此用心真不知老師台下受了多少罪才換來台上的優雅。
輸出的重要性:
多年前曾主動(蹭熱度)把自己去即將前往太陽的故事分享給雨狗老師,承蒙他不嫌棄,也特別在他的超高人氣部落格當中為我留下一個篇幅,年初楊醫師台北誠品讀友會讓我從網友晉身為臉友,而如今能台下成為老師的學生能再度結緣實在榮幸。
課堂上我只是坐在副駕駛看老師飄移,透過心得我才有機會駕馭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老師使出渾身解術讓我們理解,至於該怎麼實踐就是我的責任了。
今天的挑戰會變成明天的暖身,前提是得先踏出舒適圈才行。
很喜歡課堂上的一句話「寫下來的承諾更有力量」#從太陽回來的人 巡迴講座必須升級,第一步就從這一篇心得開始。
身邊也有許多表演者也正在踏入講者的行列,網路上有很多學長姐的心得歡迎參考,課程的美味只有在現場吃下肚才知道,歡迎報名雨狗老師十月份的課程(建議自己先報名成功再分享)
簡報奉行 · Raindog
【簡報認知神經科學】
10/17・台北:
https://forms.gle/rAijLU8Zr3JM965Z6
12/5・台中:
https://forms.gle/AZxc8i5TuXwJcveH7
謝謝社群媒體,幫助我們繼續跟比我優秀的人站在一起。
百年 孤寂 原 文書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週末講座資訊暨水蔭萍作品※
你對「#日治臺灣文學」有興趣嗎?
你想知道百年前的臺灣人怎麼生活嗎?
你好奇臺灣文學如何走上白話文書寫的道路嗎?
本週六(7/20)歡迎到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吹冷氣、長知識
►►點擊看相關資訊及報名:https://bit.ly/2xcpykC
※
水蔭萍〈燃燒的臉頰〉
在這個亞麻色之日落下
落葉之手套飛舞
在胸膛 在面頰
風在口袋裡溫暖著
秋天之霧
把街燈用柔軟花瓣包裝
恨與悔都在
流動的微光中
面頰在高度孤獨燃燒
名字都忘掉的細紋唐草模樣
耳朵在貝殼響著
砂丘靠近
跟荒涼獨自憐憫
──1935年3月作品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水蔭萍,本名楊熾昌(1908-1994),曾是一九三○年代臺灣的風車詩社核心人物。風車詩社鼓吹超現實主義,研究者陳允元述及:「研究者往往稱他們的文學實踐為『失誤現象的見證』、『奇異花朵』、『異常為』、『孤岩的存在』,宛若臺灣文學發展的基因突變種」(見於《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聯經出版 ,2018年,頁43),在臺灣文學史上,風車詩社宛如乍現即逝的流星。
讓我們進入〈燃燒的臉頰〉這篇作品裡:詩人運用了許多充滿蕭瑟感的秋日意象,舉凡「亞麻色之日落」、「落葉」或是「秋天之霧」,甚至末尾徑言「跟荒涼獨自憐憫」,再再呈現了濃烈的孤獨感。就超現實主義詩作而言,作者巧妙地連結了許多原本互不相關的元素,「把街燈用柔軟花瓣包裝」、「面頰在高度孤獨燃燒」、「耳朵在貝殼響著」,充滿了難以究實的畫面感,但詩作本身又反映出詩人真切的感受。研究者劉于慈在導讀本篇時提及「水蔭萍創作此詩時,也是引入超現實主義而備受批評之際,他的詩和主張並不為當時以寫實主義為主流的文壇所認同」(見於文化部網頁下的「臺灣文化工具箱」),水蔭萍選擇了在當時而言太過前衛的超現實主義,追隨者與理解者自然不多,其意欲在文學領域中開拓一片土地卻乏人在意的孤寂感,可想而知,然水蔭萍看待詩的方式,卻充滿包容感與生命力,在〈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1934)一文裡,他的詩觀彷彿正在燃燒,他的臉頰彷彿煥發著火燄,與光采:
燃燒的火焰有著非常理智的閃爍。燃燒的火焰擁有的詩的氣氛成為詩人所喜愛的世界。詩人總是在這種火災中讓優秀的詩產生。吹著甜美的風,黃色栴檀的果實喀拉喀拉響著野地發生暝思的火災。我們居住的台灣尤其得天獨厚於這種詩的思考。我們產生的文學是香蕉的色彩、水牛的音樂,也是蕃女的戀歌。十九世紀的文學生長於以音樂的面紗覆蓋的稀薄性之中。現代二十世紀的文學恆常要求強烈的色彩和角度。這一點,台灣是文學的溫床,詩人也在透明的幔幕中工作。我想牧童的笑和蕃女的情欲會使詩的世界快樂的。原野的火災也會成為詩人的火災。新鮮的文學祭典總是年輕的頭髮的火災。新的思考也是精神的波西米亞式的放浪。我們把在現實的傾斜上磨擦的極光叫做詩。(轉引自《百年降生》,頁45)
在同一座島嶼上生活,八十幾年前的水蔭萍那樣彷如燃燒自我般的創作著,現在的我們細細讀著,似也見證他寫下的那句「我們把在現實的傾斜上磨擦的極光叫做詩」,是多麼奇異,卻又如此精闢。
#水蔭萍 (#楊熾昌)創作
#月中泉 譯
#海綿體 手寫,Instagram:himantee
#蘿拉 綜述
※聆聽 #借來的光 朗讀,請至YouTube:youtu.be/8vBwkCobeu8
※講座詳細資訊※
*講題:在當代,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日治臺灣新文學?
*主講人:#陳允元(臺師大臺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講座時間:7/20(六)14:20-15:30
*講座地點: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Taiwan New Cultural Movement Memorial Museum(台北市寧夏路87號)
*執行單位: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1930年代的新文學運動,是臺灣白話文書寫的開端,對於臺灣的文學發展影響深遠。新文學作品,則讓百年後的我們,得以窺知日治時期的社會樣貌、當時臺人的日常生活;同時看見,文人們在變動時代中,所展現的社會關懷、對臺灣前途的思索。
百年後的你,是否也在紛亂的時代中,惶惶不知所措?莫慌莫害怕,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陳允元,帶著我們閱讀日治新文學,在先賢的字裡行間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勇氣!
※感謝文化銀行聯絡人鄧欣容小姐提供資訊
百年 孤寂 原 文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有很多朋友一直來問
說我既然已經一不做二不休做了一個頻道
為何不乾脆自己拍影片
(說我長得又不醜,演講時口才也不差)
要不然至少自己出聲音講旁白
要不然至少吃播(?
要不然拍奇怪的文具或電腦開箱文
ㄚㄚ我也很想啊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不醜啊(很重要!)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口才不差啊XD(?
(但其實真實生活中我話很少,和朋友聚會時也話少;
我後來發現那是因為我直覺性地非常害怕自己給人mansplaining的感覺
所以除非是演講場合
否則大概都一定要特別去「詢問」我事情的時候
我才會開始認真發表看法)
好啦,其實總而言之
除了我個人不太想露臉之外
主要還是希望自己專心寫稿、研發內容啦
但是
我有認真考慮拍影片回答大家的問題
這種答疑影片我大概就會自己出人來拍了吧
我是說目前這樣想啦
所以大家有任何問題可以留言問我呦
─────
莎士比亞說:「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我們都是舞台演員」;愛情如喜劇般到來,同樣可能如悲劇般離去。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中無可迴避的悲喜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繼續分享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前二講我們討論了〈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藉由胸腔中不可見的心跳,藉由那些神秘的聲響和自然律動,馬奎斯試圖暗示的,或許就是性、愛情或命運本身的不可捉摸。新婚夫婦比利與妮娜前往歐洲度蜜月,妮娜的手指意外被玫瑰花刺傷。在冬雨連綿的巴黎,妮娜被送入急診室,留下比利獨自住進旅社。
離開妻子的比利像是掉進了一個生命的空洞。伊格言提到,在認識妮娜之前,比利就像莊子寓言中的「渾沌」,原本懵懂無知,但因為出身太好,所以過得倒也歡樂。直到被愛情鑿開了一竅(所謂「開竅」)──原本萬事順遂,以為能順利與妮娜走完全程,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生勝利組。然而妮娜突然被玫瑰花刺傷,送入醫院急救,幾乎毀了他們的蜜月。
在此刻天色灰暗的巴黎,傻瓜比利身陷未知命運的巨大羅網之中,又發現他的賓利跑車擋風玻璃上被夾上了罰單。不會法語的他,怎麼可能搞得懂「單日要停在單號邊,雙日要停在雙號邊」是什麼意思呢?伊格言說,這就是巴黎版本的「卡夫卡迷宮」。人生地不熟的傻瓜比利這也不會,那也不順,四處碰壁之餘,終於想到該去一趟大使館尋求母國官方協助。但諷刺的是,大使館官員沒能認出他來,聳聳肩表示愛莫能助(比利傻到連自己的家世特權都不會用啊;聰明的太太不在身邊,他就什麼也不會了)。然而此刻,他卻看到抵達巴黎後第一次出現的,像加勒比海那般亮麗的陽光......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伊格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