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爾NYU筆記
#比較文體學 #ContrastiveStylistics
#翻譯大師心法
《百年孤寂》英文版譯者 Gregory Rabassa:
“I’m reading in Spanish, but mostly I’m reading it in English, and it comes out that way.”
眼中讀著來源語;心中讀著目標語。
“I say the English is hiding behind his Spanish. That’s what a good translation is: you have to think if García Márquez had been born speaking English, that’s how a translation should sound.“
翻譯大師拉巴薩的翻譯觀:譯文藏在原文中。好的譯文,彷彿原文即是以譯文生成;譯者該做的,即是將平行時空裡說著英文的馬奎斯召喚出來寫作。
境界之高,難怪馬奎斯說拉巴薩的翻譯即是藝術🎨
-
開學兩週了,作業好多。
對,第一篇NYU筆記就是如此樸實無華😌
大家喜歡的話要留言,我再多寫一些(不是應該快去寫作業?)
-
(拉巴薩大師2016年離世,享壽94歲)
📷 The New York Time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銀翼飛行金屬雕塑展 #楊鎮遠專訪 若是陸世界已汙染使萬物無法存活,人類該往何處去? 也許是天際,或許是深海。藝術家楊鎮遠發想近未來,人類將以科技主導演化,使人有了翅膀得以飛行、拓展生存場域,本次展出作品將以不銹鋼與金屬材質,演繹百年後科幻異世界。 出生於台中...
百年 孤寂 英文 版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裝文青書單】
**
每個愛書人的書架上,總有一些已買未讀的書,比例不一。儘管沒有讀,或僅是約略翻閱一下,但當初你如何慎重「迎娶」它進門的心情,迄今彷彿還依稀可辨。
英國《衛報》2013年的舊調查,2000網友票選出十本「放在書架上假裝很文青卻沒讀的經典著作」。作者仿做了2019年台灣的調查,樣本不多,可能也偏年輕,但依我「個人」經驗,名單應有相當代表性。
馬克‧吐溫曾說:「所謂『經典』,就是大家都在談,卻沒有人認真讀過的書。」不過,人們談論「經典」是一種對社會壓力的回應,而花錢把書買回家,則多少是一種對內心自我期許的回應。
面子裡子之間會有重複,也會有所差別;而差別越大,就越表示你是一位「非典型文青」。
**
10:《傲慢與偏見》珍・奧斯汀
09:《夢的解析》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08:《海邊的卡夫卡》村上春樹
07:《刺蝟的優雅》妙莉葉.芭貝里
06:《查特圖斯特拉如是說》弗里德里希‧尼采
05:《賈伯斯傳》華特‧艾薩克森
04:《人間失格》太宰治
03:《1Q84》村上春樹
02:《超譯尼采》弗里德里希‧尼采
01:《百年孤寂》馬奎斯
**
遺珠:《流浪者之歌》、《酸臭之屋》、《安妮的日記》、《戀人絮語》、《惡之華》、《異鄉人》、《大亨小傳》(英文版)、《蒙馬特遺書》、《傷心咖啡店之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百年 孤寂 英文 版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作者視角】翻譯是災難,還是創作?
**
三不五時,總有外版書因翻譯不佳被讀者貼文批評。讀者的言詞容或激越,但憤慨之情可想而知,畢竟對一位閱讀愛好者而言,費心買了心儀的作者或主題的書,難得找到良辰吉日身心調和準備一親芳澤,卻慘遭譯文的窮山惡水阻斷,怎不叫人鬰悶發慌。
遇到這種事,讀者是最大聲的。譯者只得沉悶不語,心裡難免OS「哪有吃燒餅不掉芝麻的!」至於出版同業則通常好心勸慰:台灣出版環境差,翻譯待遇不佳,實難苛求品質。
讀者、譯者、出版者的立場,大致上是可想而知的;我難免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他們嘔心瀝血之作的譯本?
台灣畢竟地處出版邊緣,市場太小,在我有限的經驗裡,這類風波也都沒有大到驚動作者出面回應。不暢銷的書也就算了,暢銷書通常是出版社借由再版的機會重新修訂。倒是許多作者在接受《巴黎評論》訪談時,提到他們對譯本的感想,整理分享一下。
最不信任譯者的,當數恃才傲物的納博科夫了。他說:「如果是我和妻子會的語言──英語、俄語、法語,以及某種程度的德語和義大利語,那麼就完全是嚴格檢查每個句子。如果是日語或者土耳其語的版本,我就試著不去想像可能每一頁上都有災難性的錯誤。」
與納博科夫一樣,義大利作者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也是儘可能參與翻譯工作,「我能懂的語言,我都會和譯者一起工作」。不過,相較而言,艾可還是體貼許多,「我發現每部譯作都是一個妥協的案例──你失去一些,我失去一些,但最後我們雙方或多或少都有滿意的收穫」。
艾可更是胸襟開闊。他一再強調「作品比它的作者更富智慧」,因此,「有時,作品暗示出作者沒有想到的含義,譯者在把文本轉化成另一種語言時,發現那些新含義,透露給你」。
不過,最善解譯者心意的,當屬《百年孤寂》的作者馬奎茲了。他說:「翻譯是一樁非常困難的工作……出版社不僅支付他們低得可憐的報酬,也不把他們的工作視為創作。」
「把翻譯當創作」,這不得不令人敬佩馬奎茲的胸襟。他說:「好的翻譯總不外乎是用另一種語言的再創作。這就是我如此欽佩格里戈里‧拉巴薩的原因,我覺得我的作品完全得到了再創作。人們得到的印象是譯者讀了書,然後根據記憶重寫。這就是我如此欽佩翻譯家的原因,他們是直覺多於理智。」
當然,以上談論的都是文學小說的翻譯,至於社會科學或科普作品的譯作規範,應該另當別論。
此外,我一直覺得詩歌幾乎無法翻譯,也獲得智利詩人聶魯達的認證。他說:「翻譯的正確性、意義的正確性對詩可能是一種毀壞。」
以西班牙語寫作的聶魯達說:「英文、法語與西班牙語並不相通──音韵上不通,語序上也不通,色彩上、詞語的分量上都不相通。很多時候,它們只是傳達我詩歌的意思,但沒有把詩歌的氛圍表達出來。」
**
》內容贊助: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881
百年 孤寂 英文 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銀翼飛行金屬雕塑展 #楊鎮遠專訪
若是陸世界已汙染使萬物無法存活,人類該往何處去?
也許是天際,或許是深海。藝術家楊鎮遠發想近未來,人類將以科技主導演化,使人有了翅膀得以飛行、拓展生存場域,本次展出作品將以不銹鋼與金屬材質,演繹百年後科幻異世界。
出生於台中市,排行老二的楊鎮遠,父親是一位機械技工;而母親是位樸實的家庭主婦,影響了他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美術的薰陶。童年沒什麼機會購買玩具的楊鎮遠,從國中開始自己動手製作手工玩具:以文具店常見的鐵絲為材、偷偷使用父親的機械工具,將鐵絲凹折成各種人型與動作,加上路邊撿到的免費現成品 - 充滿台味的皮帶鐵鍊、金屬十字架和骷髏頭,將之合成於自己的作品中,開啟了對於金屬加工的喜好與基礎。
到了大學就讀台藝大雕塑系的鎮遠,發展出鐵絲人偶的進階版,他將金屬雷切為人型,加上精細的配件:刀、弓、矛,把象棋和棋盤立體化,可謂東方版的西洋棋,尺寸有整個桌面的棋盤十分壯觀生動,彷彿人型將會於夜間開始活動。
藝術家楊鎮遠覺得自己個性執著、在創作與待人處事上十分有耐性。雕塑系分組時,從小與金屬便有淵源的鎮遠,想當然爾選擇了金屬造形為他的分組第一志願。進入金屬造形組後,對於創作很有自己的想法與期許,學校的金屬組的教學導向於意象與抽象性的、並且需配合上完整全面性的理論,在他表達出自己所想要創作的方向時,指導教授適時給予意見了,並且尊重於他的理念與思想,因此大學四年慢慢造就了這次展出的系列作品。
雖沒有各式商業玩具充斥童年,但電視卡通倒是沒有少看,可說是各類型皆有涉略,例如日本的海賊王,美國迪士尼的《亞特蘭提斯-失落的帝國》長篇動畫等更是能啟發他的想像力。說到DC美漫與日漫就侃侃而談的楊鎮遠,與筆者討論起2016年3月在台上映的電影《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英語: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分析起蝙蝠俠與超人的故事背景,以及雙方對立的原因。而另外一個影響楊鎮遠創作頗深的為日本動畫公司GAINAX出品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新世紀福音戰士》想必為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此部動畫描述在洪荒時代之後,因物理化學反應,地球上開始生長生命之樹,人類因『心的屏障』而產生隔閡,生命間冷漠而悲哀,孤寂充滿心靈,使得人類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原創的歷史與神話發展出福音戰士的新世界。其中動畫劇情結合了許多元素:宗教(ex.諾亞方舟、基督教的使徒)以及機械、生物科技等,加以縝密的細節設定與充滿科幻的劇情發展,引發楊鎮遠對於人類的未來的想像,創造出飛行系列。
根據考古學家提出的研究,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分化始於500至700萬年前,古代人的遺骸指出人類某些生活特徵是近期快速演化而來,例如人類的狩獵與採集生活大約於1萬1千多年前,轉變為農耕與生火熟食;同時生理構造也跟著改變。隨著生活型態與飲食,漸漸演化出現代人的外貌與身體構構造,例如隨著人類開始農耕,其後裔較容易產生較多的酵素利於分解食物中的澱粉。
西元1837年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參與小獵犬號的五年航行後,回到英國倫敦便有了生物並非不變的想法,之後所提出的演化論思想更影響了人類對於自身物種的探索,更成為近代生物學的主流學說。
如果要想像,何不自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與世界?此次個展的主打系列作品-飛行系列,就是楊鎮遠對於未來世界的異想。
18世紀,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被發明且應用於各式機械上:紡織機、蒸氣機車(蒸氣火車),使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變革,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與人力勞動的時代,更造成社會的變革。19世紀中後期~20世紀初,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船、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愛迪生發明燈泡與留聲機等…都在此時期出現,便利了人類生活,同時開始高速生產、進入電力時代,強調速度與效率的時代來臨了!
當人們習慣了這些便利與高效,心態也隨之改變。楊鎮遠認為當未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已進步至一個極致時,即便人類仍不斷地在演化中,或許人將不再滿足於當前的演化速度,開始藉由人工科技來增加或強化生物體的能力。把自身改造成賽博格,加快演化速度。(註:來自英文Cyborg,即為生化人或是機械化有機體)因此基因不再是人類演化的唯一條件。同時在未來世界,人類賴以為生的陸地有可能因為汙染嚴重而不再適合生物居住,比起飛到外太空,也許離開陸地往天空或是往海底發展是更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要如何在高空生存?在楊鎮遠腦中的演化日誌:人類將保有原本的形體,卻有著巨大的金屬翅翼,穿過平流層在空中飛行與自由行動,彌補人類發明的空中載具所缺乏的機動性。
此次展出作品以不鏽鋼為主材,輔以其它金屬作銜接或點綴。楊鎮遠之所以會選擇不鏽鋼,是因為其明亮光潔的表面材質帶有未來科技感,本身強烈的反光明暗對比、銳利的線條,也讓人類對未來的人類多了一層期許與想像。鎮遠的作品在造型上線條簡約,充份彰顯出堅韌材質的美感,他相信只要材質、造型配合能相得益彰,並且不間斷學習、進修,增加自身技能,終有一日將可應用於創作上。(文:金車文藝中心)
楊鎮遠簡歷:
2008 霧峰國中 美術班 畢業
2011 豐原高中 美術班 畢業
2011 就讀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百年 孤寂 英文 版 在 [問題] 有關《百年孤寂》的翻譯- book - PTT學習區 的推薦與評價
不過更令我好奇的是, 因為我同時和英文版的一起看(譯者是Gregory Rabassa), 發現蠻多不同的地方, 譬如第二章慶祝實驗成功的地方, 易家蘭擺出抹了"番茄醬"的餅乾 ... ... <看更多>
百年 孤寂 英文 版 在 [分享] 百年孤寂正式版-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剛剛不小心看到
皇冠出版社準備要出百年孤寂正式版了耶
https://www.crown.com.tw/crown106/12Dec/044092/web/044092.html#
太棒了
到時大家快去買吧!
更新資訊:
《百年孤寂》2017.12.27 開始預購,2018.1.8經典重現
※ 編輯: renlong (36.237.19.242), 12/23/2017 14:04: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