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我終於準備好要開我的第一個 #LivingYour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了!
自從在2020年頭從Mary Ann手上拿到IHDS的官方引導師資格後,我一直沒有打算開這課程。比起教授知識,我更渴望可以引導大家走進自己的實驗當中。因為我深信,唯有透過親身實驗,你才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內在權威。而只有當你的行為有所改變,你的生命才能夠有所蛻變。否則,再多的知識、再多的學習也是徒然。因此,我在過去這年創造了以實用為主的【職場引導】和【薦骨健身房】。
然而,經過了這一年的能量與經驗累積,我終於頓悟了一件事情。我發現自己真正在抗拒的,並非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本身,而是我不想被這課程框架所侷限。偏執的我以前一直認定這課程的目的就是單向教授知識,而我的確對這沒有太大的回應。但是誰說我不可以把整個課程打掉重練,用我的方法去把這課程的核心理念呈現出來。這正是身為個體人的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不是嗎?
我記得Mary Ann 當時有跟我提醒過,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的核心精神其實在於,啟發參加者對活出Human Design人類圖的興趣與實驗精神,使其最終願意嘗試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下決定看看。沒有甚麼需要相信或背誦,只要好好實驗一次就好。
建基於以上理念,和我自己對Human Design人類圖知識的解讀理解,擁有以下三大個人特色的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正式誕生:
#小班教學,#著重討論與交流,#而非單向性教授
走在任何知識都能夠唾手可得的Information Age資訊時代,單向性教授知識的補習班教學形式已經過時。活出自己人生的路上,真的沒有甚麼需要我們死記硬背,更沒有甚麼非遵守不可的法規信條。
我希望做到的是,透過小組形式的互動、討論與交流,讓我們更有效理解、消化和內化人類圖知識,從而轉化成我們的內在智慧。
正因如此,我也特別建議參加者需要對Human Design人類圖有基礎認識,不論是已經上過其它引導師的初階課程,曾經使用過我的【職場引導服務】,還是透過看書或聽Podcast學習的自學者。當大家都已經具備一定程度,我們就能夠省下寶貴的時間,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具啟發性。
#著重整體和深化理解知識
我是一個邏輯思維偏重的人,所以在學習Human Design人類圖的過程,一直帶著懷疑精神,反覆思考背後的邏輯是否成理。我無法單單因為書本上所寫,或者Ra寥寥幾句所說,就把接收到的知識全盤接受。
Human Design人類圖是一張流動的圖,在理解一個人的設計時,必須以整張圖的角度來看,而不可以單獨抓出某某閘門、通道或能量中心的特質來對號入座。同樣地,在學習人類圖中的每個區分板塊時,我們也不可以單獨去理解他們,必然要將每個單獨部份放回到整體理解。如此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才不致一知半解、對號入座,覺得1爻就是愛研究、2爻就是天生好手、根部中心有定義就一定愛趕死線、投射者就一定沒電⋯⋯
#強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用技巧
Human Design 人類圖的美在於其實用性。透過顯淺易懂的非自己覺察和下決定策略,我們就能夠輕易重拾自己的力量,在亂世中找到安靜與平穩。但這一切的前題在於,我們願意把學到的知識落實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為自己帶來真正的改變。
引經據典,不如在世修行。躲在佛寺中敲鐘諗經的和尚,若從未真正面對過生命(生死、財富、女色),從未真正經歷過,他所說的一切只是空話。他分享的只是未經考驗的說法與理論,而非他活出的智慧。當有天真的遇上難關,或許他便立刻動搖起來。沒有親身經歷過,就無法真正知道。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正正就是經歷過皇子的奢華生活後,才決意出家修行,尋求離苦之道(生老病死),過程中備受追隨,最終成為一代宗師。
同樣地,若我們學會了Human Design 人類圖知識,卻只把它視作一個在同溫層之間彼此圍爐取暖的理想概念,而沒打算把其中的智慧活用在生活當中,一旦在實戰中遇到難關和挫折,就再一次退回到舊有的行為習慣中,這未免也太浪費了宇宙送給我們的這份禮物。
我很感恩自己當初有緣走進Human Design人類圖這奇妙的世界,讓我看見生命的眾多可能性,並在過程中獲得改變,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因此也希望能夠把這份喜悅和我從中領略到的智慧,分享給有緣遇上的你。
你呢?你準備好踏上一趟重新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活出自己新旅程了嗎?
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livingyourdesig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
而非單向性教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而非單向性教授 在 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引導你踏上一趟生命中的新旅程,協助你重新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活出自己,從而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課程特色: 小班教學,著重討論與交流,而非單向性教授… ... <看更多>
而非單向性教授 在 教育戲劇策略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 的推薦與評價
三、低年級學生學習特質. 就研究者的教育現場來說,發現戲劇是運用孩子的體驗,而非使用演技. 或舞臺呈現。研究者教授低年級已有九年了,我發現當小孩來向老師說明事. ... <看更多>
而非單向性教授 在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訊中心題庫答案 ... 的推薦與評價
A教授欲執行一項關於人體試驗的研究,因該研究需要龐大資金,因此A教授向科技部、經濟部及相 ... (1)在報告研究結果時,將受試者的名字以化名呈現,而非真實姓名.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