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的差異】
同樣都是穿著白袍的醫療人員,對一般人來說確實比較難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最大的區別包括:治療方式、診斷的思維、教育養成等。兩者之間沒有誰比較厲害或懂比較多,就像各行各業、各有所長。
『能解決別人不能處理的問題』對我來說就是專業,所以有些狀況醫師比較擅長、有些則是治療師,最重要的是專業分工、適時轉介,不把病人或個案牢牢握在手上,當知道這個問題不是自己能解決的,就要找其他更擅長的人幫忙處理。
1. 診斷的思維
我很喜歡一本教科書的說法,物理治療師擅長的是功能性診斷(functional diagnosis)而醫師擅長的是結構性診斷(structural diagnosis),例如跑者反覆地有足底筋膜炎,『判斷出是足底筋膜炎這個結構有問題』,是醫師擅長的,而『什麼原因造成足底筋膜炎或足底筋膜受力過大』,是物理治療師擅長的,結構損傷往往是『結果』,而造成結構損傷有許多『原因』。常見的範例還包括:
結構性診斷-功能性診斷
*髕骨肌腱炎-股四頭肌過於緊繃
*足底筋膜炎-臀部外側肌群無力
*旋轉肌肌腱病變-肩胛骨穩定性不足
*腰痠背痛 (筋肌膜疼痛症候群)-維持固定姿勢過久、肌耐力不足等
以台灣的法規來說,物理治療師不能進行『診斷』,只有醫師才可以,但這邊用『診斷』這個詞意指『這個人的問題所在』,所以任何專業人員都有他的『診斷』,就像一個學生數學考不好,老師發現他在三角函數的題目錯很多,所以學生的診斷可能是『三角函數的概念還不夠瞭解』
2. 治療方式
延續上述所說,醫師較會針對『結構』去治療、治療師則常針對『原因』去治療。例如足底筋膜炎,醫師可能透過打針、吃藥等來降低發炎、減少疼痛等,而物理治療師同樣也會透過徒手治療、儀器治療減少症狀,但更重要的是要針對造成足底筋膜的原因(例如臀部外側無力)去處理,例如透過肌力訓練、動作控制訓練等提升臀部肌群的能力,才能一勞永逸,否則足底筋膜炎可能會反覆地出現。
還有一種較粗略的分法則是,醫師擅長『侵入性』的治療,簡單來說就是會穿透過皮膚的,像是注射、手術(復健科、內科醫師除外)等,而物理治療師擅長『非侵入性』的治療,例如徒手治療、運動治療等。
3. 教育養成
同樣為醫學院出身,醫師是醫學系、物理治療師是物理治療系,但在必修課程差異蠻大的。共同課程包括解剖學、生理學、骨科學、病理學等,兩者皆會學到。但因為各自專攻的不同,在不同科目學的深度也有差異,例如內外科學、影像學、藥理學等醫師著墨較多,而肌動學、生物力學、運動治療、徒手治療等這些則是物理治療師才會學的。解剖學或生理學,運動教練可能也會有些接觸,但以暸解基本概念為目的。上述這些都是學校的基本養成,但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不少醫師、物理治療師也會去額外學習其他的科目、專長。
#phsyiotherapist #doctor #diagnosis #functionaldiagnosis #rehabilitation #coach #training #sports #treatment #physiotherapy #物理治療師 #醫師 #診斷 #功能性診斷 #復健科 #復健 #專業分工 #教練 #訓練 #運動 #治療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股外側肌發炎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長跑者、登山及騎車愛好者,小心跑者膝『 髂脛束症候
群 』找上門
(診次是和我們科最厲害治療師組長 曾鎮華老師合作)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記得年輕時自己還能跑完一場全馬,透過不斷的練 習最終也圓夢了,但卻也因為自己很多應注意而未注意的事情,而讓自己一身 傷,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曾發生在許多馬拉松或騎車選手身上的切身之痛:『髂 脛束症候群』。
髂脛束是由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兩塊肌肉延伸所成,它與大腿伸直、外展、旋轉等動作有關,
髂脛束是沿著髖部和大腿外側往下連到膝蓋下方脛骨的一條粗厚纖維組織, 當跑步的時候,讓身體前進的肌肉是位於腿部前側及後側的肌肉,而腿部內外 側的肌群負責的是提供腿部穩定的功能,髂脛束除了提供腿部 動作與穩定外,也負責膝蓋的穩定。沒有它雙腿連站都不穩定了,更遑論走路。
正常功能良好的髂脛束應該是穩定又有彈性的,然而,不當的使用容易使髂 脛束產生微創傷,當髂脛束反覆出現微創傷而過程中又缺乏適當的牽拉運動, 就容易使組織纖維化而變得僵硬。髂脛束在膝蓋外側非固定位置,當膝蓋彎曲 時,髂脛束在脛骨後側方,而膝蓋打直時,髂脛束位置前移,當從事像跑步、 騎車、登山這類需反覆伸曲膝蓋的運動時,就容易使髂脛束在膝蓋處和骨頭產 生摩擦,易導致受傷發炎,特別是在膝蓋維彎20-30度時,有卡卡脹痛感。
髂脛束症候群容易發生在:
1. 扁平足:腿部過度內旋使髂脛束承受額外壓力
2. 髖外展肌(臀中肌)無力:髂脛束會和臀中肌一起合作負責大腿外側的穩定,當無力時,髂脛束需更過度使用
3. 股四頭肌無力:髂脛束需花更多的力量來代償
4. 下肢肌力不足又突然增加訓練的分量
5. 跑山路(尤其是下坡)
6. 熱身跟收操不足
7. 選用不適當的鞋子(如:訓練時穿著過度輕量化的跑鞋,或使用過度磨損的鞋子...)。
8. 長時間盤腿蓮花坐
9. 骨盆較寬之女性
如何診斷髂脛束症候群?
一般用身體理學檢查和病史來診斷,x 光一般無法幫助診斷,除非懷疑其他骨 頭問題時;超音波檢查也有部分角色,可在靜態影像看到腫脹發炎的髂脛束, 而動態檢查可見在膝蓋外側處與股骨摩擦卡彈;當懷疑其他疾患:如半月板損 傷、外側肌肉或肌腱撕裂傷、外側副韌帶或前後十字韌帶斷裂等,建議核磁共 振排除鑑別診斷。
發生時該如何處裡:
髂脛束症候群一般不用開刀治療,但請記住以下原則,治療並避免復發
1. 當發生當下立刻停止進行中的活動,在受傷部位冰敷
2. 在恢復過程中可執行髂脛束及上方闊筋膜張肌的按摩及拉筋,保持大腿側邊肌肉和髂脛束的彈性
3. 可加強訓練臀中肌及股四頭肌的肌力
4. 嚴重或慢性疼痛,經吃藥、休息或復健仍沒有改善,可選用震波或打針治療
5. 直到受傷的部位做任何範圍的動作都不痛了,才可開始運動。跑步的原則以先增加距離之後才增加速度。
若能有疼痛,但非運動不可,可選擇重量訓練 或游泳,游泳對於減輕膝蓋壓力是很好的運動選擇。
總結:
長跑者或長途單車愛好者有約20%曾經歷髂脛束症候群,運動前的熱身和運動 後的收操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卻時常被忽略。記得傾聽身體的聲音,若是已經 感到不適千萬不要勉強,因為傷害往往發生在這個時候。如果疼痛一直沒有改 善,請立即就醫,尋求進一步的治療。
以下說明
圖一
大腿外側白色的髂脛束,連接我們臀部大腿肌肉至膝蓋的脛骨外側
圖二
髂脛束症候群之站姿伸展(伸展左側髂脛束為例) 患側腳往身體的後方與右方伸直,同時將身體朝右前方伸展,使左側大腿 外側產生緊繃感,維持 15 秒並做 5 次。
股外側肌發炎 在 王文妤 物理治療師 • Amber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彈響髖(Snapping hip / Coxa Saltans)
#放鬆肌肉沒效
哈囉各位看官大家好,我是魍魅物理治療師Amber~
🙋🏻♀️是不是有些人常常在蹲下的時後或者把腳抬高的時候,你的髖關節會產生聲音呢?
☝🏻做了網路上流傳瘋狂放鬆髂腰肌以及髂脛束還是沒用?☝🏻
❓這個聲音是發生什麼事?
🔎彈響髖通常有三個主要問題:關節外部(Extra-articular, 包含external外部和internal 內部)以及鄰近關節 (Intra-articular) 的問題。
📍關節外部的問題:
1. 在髖關節動作的時候,後側的髂脛束以及前側的臀大肌滑過大轉子而產生的。 也因為一直這樣滑來滑去的,讓大轉子外側的滑囊發炎。
📍鄰近關節的問題:
有兩個地方產生問題:髂肌和腰肌肌腱以及髂股韌帶
1. 髂肌和腰肌肌腱的聲音是因為摩擦到小轉子。(這個比較常見)
2. 髂股韌帶的聲響是因為摩擦在髂骨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以及股二頭肌的脫位。(2015年文獻)
🔎影像學檢查能夠診斷嗎:
1. X-ray是沒辦法確定彈響髖的問題,可以診斷髖關節夾擠症候群。
2. MRI 也沒辦法確診彈響髖,但可以看得到肌腱變厚以及滑囊炎的問題。
3. 超音波可以看髂脛束划過大轉子的時候的動作模式。
❗️那今天要介紹:
1. 關節外部的聲響 : 髂脛束摩擦引起的彈響髖。(圖八)
2. 關節鄰近造成的聲響: 髂肌和腰肌的肌腱引起的彈響髖。(圖九)
1. 2018年的文獻,14個個案確診是關節外問題:髂脛束摩擦引起引起的彈響髖,做一個手術的延長。而所有的患者在術後一年都抱怨有疼痛的問題,平均約三年疼痛才減緩(11位VAS為0 ; 3位VAS為4-9)。
2. 而2020年的系統性回顧以及數據分析,共收入了48篇針對髂肌和腰肌肌腱做手術,發現在聲音方面改善有無為5.1% vs 21.7% ; 疼痛方面改善有無為 89.1% vs 85.6% 。
👉🏻從這些我們得知,不管髂脛束延長,或者去處理髂腰肌肌腱,都沒辦法完全改善彈響髖的問題。
🙋🏻♀️我們應該要去想想,這些肌肉為什麼會變得緊繃?
1. 可能是不好的動作模式,這些有問題的肌肉變短。
2. 這些有問題的肌肉過度活化(太出力了)。
3. 同樣動作的主要作用肌的動作控制變差了。
❗️放鬆這些肌肉之外,還能夠做些什麼?
1. 可以做髖關節屈曲動作的離心收縮,去動態增加肌肉延長的控制能力。
2. 臀大肌以及闊筋膜張肌之間的協調動作不平衡。
3. 彈響髖的問題在物理治療處理上,大概也要花6-12個月的時間,才能解決問題,並且要維持良好的控制才能降低再發生率唷!
❗️彈響髖的問題,請找物理治療師,幫您做一個完整的評估以及療程,物理治療的目的在於解決當下的問題,並且降低發生率。
1. 運動很重要!!!
2. 練習時間很重要!!!
3. 配合很重要!!!
❤️大家在艱難的時刻還是要照顧好身體唷 ❤️
#最快能夠好方法只有投胎了吧
#相信專業,時間會證明一切
股外側肌發炎 在 #股外側皮神經發炎 - Ontdekke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股外側皮神經發炎at Facebook. ... 筋膜張肌和縫匠肌之間的筋膜層(圖2),若在前髂上嵴處反覆地摩擦壓迫,則容易導致神經發炎,造成病人走路和爬樓梯疼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