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聽完一本有聲書 #週一編輯室推薦
當老闆或同事刻意疏遠或貶低你,甚至剝削、掠奪你在工作上的展現,這些都是令人不寒而慄的職場惡意。該如何調適、應對冷暴力,登上解脫職場苦難的起點,就從收聽這本有聲書開始!
🎧️ 鏡好聽聲音主播 鄭佳如——犀利詮釋《職場冷暴力》:https://bit.ly/2WCD154
-
▍本週編輯:#福林橋林小姐
#陪你靠北也助你知己知彼 #負能量散去
由寶瓶文化出版、精神科醫師林煜軒所著的《職場冷暴力》,是一本為社會大眾破解職場(修羅場)複雜人心、指點迷津的好書。林醫師依據他多年的職場觀察,運用幽默的文筆,寫出一個個讓人拍案叫絕、點頭如搗蒜的慣老闆和豬隊友形象,分析這些人如何使用技巧讓一己的私心橫行,自以為高明,實則讓旁人搖頭無奈,想大喊「喂,你夠了沒!」
曾在《有一天,禪》有聲書裡,以平穩清朗的聲音,引領聽者靜靜領會禪意的鏡好聽主播鄭佳如,這次在《職場冷暴力》裡為林醫師代言發聲,性別雖然不同,但佳如有一股巾幗不讓鬚眉的氣勢,自在遊蕩於各個光怪陸離的角色之間,自戀霸氣者,唯唯諾諾者,尖酸刻薄者,都被她演活了。
我們不見得永遠都是職場冷暴力的受害者,也很可能在無意識間成了加害者,在這個時候,本書彙整的六種人格缺陷──反社會型、自戀型、戲劇型、強迫型、依賴型、畏避型,就是很好的自我檢視;而如果你想突破盲腸,解決這些棘手的人事問題,書中也提供了案例,讓你評估哪種作法適合你的個性與處境。最後,倘若已走到山窮水盡、無法繼續留在原組織,那就抬起頭勇敢地離開吧,林醫師也為你備好了轉職處方箋──路是人走出來的。
最後,以書中引用柴契爾夫人的話分享給大家:
注意你的思想,它們會變成你的言語;
注意你的言語,它們會變成你的行動;
注意你的行動,它們會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它們會變成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它們會變成你的命運。
但求知己知彼,能夠百戰百勝。
-
#鏡好聽製作 #鏡好聽聲音主播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有聲書 #聽書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NeKo嗚喵,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從沒想過自己是 #邊緣人格 就算知道自己有病也沒想過病的這麼嚴重XDD還好這都是有解決辦法的喔!!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email protected] #B型人格 #...
「自戀型人格冷暴力」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Re: [求助] 以男性觀點,給女性避開暴力情人建議- 看板Boy-Girl 的評價
- 關於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有毒關係-自戀型人格障礙(@wengmjlook123) 的公開頁面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自戀型人格障礙伴侶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自戀型人格障礙伴侶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自戀型人格障礙伴侶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我們都可以冷靜一下嗎?
.
圖文好讀版: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80462990
.
記錄一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一些談話內容,有很多可以討論與思考的部分。在這個時間點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很難沒有共鳴,片中提到的問題都是現在進行式,而我們正身處其中,更能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與需要被解決的急迫性。
.
假新聞能夠快速傳播,一是煽動性,可以有效挑動他人的情緒(無論是攻擊或是同仇敵愾),二是宣洩性,透過傳播訊息來表達內心的不滿。不論分享文章的大家是怎樣的心情,我在分享一則新聞或是消息前,總希望自己可以先冷靜想想:這消息是真的嗎?有被證實嗎?它可能造成的影響為何?對於釐清事情真相有什麼幫助?我只是單純在散佈一種激烈的情緒,引發更大的對立嗎?
.
#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但我知道有些時候我依然做不到
.
面對社群媒體能怎麼做?當情緒過於激動時,不要第一時間回應與傳播自己看不順眼或覺得有爽度的文章,冷靜過後,再來決定該如何面對。關掉臉書或IG或Line通知,我們不必要隨傳隨到。當你發現自己的讚數變少時,不要一直問自己:「是不是我哪裡不夠好?」讚數的多寡不代表你這個人(或文章)的價值。多看新聞,並且注意出處。在網路上與人交談時,不要自行腦補對方在想什麼,不要貼標籤,也不要因為別人貼你標籤,而合理化去貼別人標籤這件事。不要時刻處於攻擊與防備的姿態,盡量闡述自己的觀點,並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若是對方不願深談,不要窮追猛打,因為最後很可能會變成雙方不在討論事情,而只是各說各話。
.
#誰是買家誰是賣家產品又是什麼
.
「由於我們並沒有花錢買我們使用的產品,所以我們用的產品是由廣告主買單,廣告主才是客戶,我們才是被賣的商品。」
.
「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你自己就是產品。」
.
免錢的才最貴,當我們使用社群媒體時,我們是在提交出個人的資料,社群媒體利用演算法分析「使用者」的興趣,讓客戶的產品可以投放到適合(準確)的目標族群。社交媒體的使用者鮮少意識到他們在網路上展現的性格、興趣、習慣等,即是被販售的產品。
.
「這是所有公司自古以來的夢想,能夠保證只要刊登廣告,就會有效果,這是他們的業務,他們賣的是確定性,為了在這一行成功,你必須有很強的預測能力,預測能力要強就必須有一個前提,你需要大量的資料。」
.
「很多人以為這些大型公司出賣我們的個資,臉書交出這些資料必會有商業利益,重點是他們拿資料去幹嘛?」
.
電腦如何監控我們?光是你在一張照片上停留多少時間,就會成為一組數字。你是開心或難過,你晚上沒睡覺時在看什麼東西,你按了什麼文章的讚等等。透過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數字追蹤,去預測我們的行為,並建構使用者的性格數據。而且越來越能精準預測我們的喜好,進而開始有效投遞「我們會喜歡的物件或議題」。
.
#科技只要夠進步看起來就會像魔術
.
「你把手機向下拉就能更新,最新資訊就會出現在最上面,向下拉就又能更新又有新資訊,每次都是,這在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間歇正增強”。」
.
「你不知道何時會得到或者會不會得到某樣東西,原理就跟賭城的吃角子老虎一樣,你不能只是有意識地使用產品,我要深入挖掘人的腦幹,把潛意識習慣植入你的大腦,從你的大腦深處控制你,你甚至不會知道。每次你看桌上的手機,光是看著手機就知道只要伸手過去,就可能有新消息,就好像玩吃角子老虎試手氣,對吧?這不是意外,這是一種設計技術。」
.
「另一個例子是照片標註,如果你收到一封電子郵件,說你朋友剛剛在照片上標註你,你當然會點那封電子郵件來看照片,你沒辦法放著不管。他們完全利用人類的深層人格。你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郵件裡沒有那張照片?這樣看照片不是更簡單?」
.
我覺得社群媒體最變態的設計就是打字的時候會出現「刪節號」,暗示你對方正在回覆留言,那會給你一種期待感,會想著:「對方要留言給我,那我就在這裡待一下吧。」久而久之,你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就會拉長,更無法離開網路世界。
.
#我們成了實驗室的白老鼠?
.
「臉書進行他們所謂的”巨幅感染型實驗”我們要怎麼在臉書網頁上用最低限度的暗示,就能讓更多人在期中選舉投票?他們發現真的有辦法做到,其中一個結論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而且使用者完全不會察覺。他們什麼都不知道。」
.
「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這件事在過去幾年的感受更為深刻,無論是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或是近期的美國總統大選,我們發現網路言論變得越來越失控,很多時候人們不再「好好談話」而是發出各種情緒化的言論,到處貼標籤,醜化彼此。其實早在網路發展初期,這樣的問題就已經發生,但激化與對立的狀況依然是一年比一年往上增強,而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為偏執、情緒化、暴力...
.
「我們拿這些人工智慧系統對付自己,用逆向工程的方式,找出怎麼做才能讓人類做出回應。幾乎就像刺激蜘蛛的神經細胞,看看怎麼讓蜘蛛的腿抽動。這就像一種監獄實驗,我們把人帶進這個數學矩陣,利用他們的一舉一動,搜刮大量金錢和資料,中飽私囊。用戶卻完全不曉得。」
.
「腳踏車面世時,沒有人受害,對吧?如果大家都開始騎腳踏車,沒有人會說:天啊,我們毀了這個社會。或者腳踏車會影響大家,讓大家都不照顧小孩、毀了民主基石,導致大家無法分辨真相等等。我們絕對不會說腳踏車有這些問題。如果某樣東西是工具,就只會靜靜躺在那裡,耐心等待。如果某樣東西不是工具,就會跟你要東要西,引誘你、操弄你、要你提供東西。我們已經不是在工具型的科技環境,而是進入成癮和操弄型的科技環境。改變的是這個:社群媒體並非被動讓人使用的工具,而是有其目標,有自己實現目標的方式,利用人類心理對付人類。」
.
社群媒體透過心理學去改變人類的行為,這其實跟《全面啟動》的概念非常相似,科技不再停留在淺層表面,而是進入深層的意識裡,植入一個想法(習慣),改變人們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想法。
.
#你在看我嗎?
.
「全世界只有兩種產業把客戶稱為使用者,一個是毒品,一個是軟體。」
.
「人類演化後,開始在意其他部落同胞喜不喜歡我們,因為這很重要。但是我們有演化成在意一萬個人的想法嗎?我們並沒有演化成每隔五分鐘就需要一點點社會認可,這不是人類與生俱來能夠應付的體驗。」
.
「我們根據公認的完美標準改變生活,因為這種短期訊號就像一種獎勵,大心、按讚、豎起拇指,我們認同這種價值,以為這就是真理。但這都是虛假、稍縱即逝的人緣,不但無法長久,而且承認吧,這種生活反而讓你比以前更空虛。因為你被迫進入這種惡性循環,心裡想著:接下來該做什麼?因為我還想要這種感覺。想想看,這種情形對二十億人的影響,再想想大家對別人的觀感如何反應,大事...真的不妙。」
.
記得去年的南美旅行,有個小鎮的網路超弱,在那裡我只能發簡單的臉書訊息。在小鎮待上兩天時間,一方面感到焦慮「網路這麼慢,我會不會錯過什麼重要訊息?」一方面卻也發現,當你無法使用網路時,你不會一直被手機制約、不會一直想要知道網路上誰誰誰又說了什麼、不會一直想要分享你看到了什麼或拍了什麼照(因為那讓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當生活沒有非必要讓他人知道我們的一舉一動時,或許我們才能回過頭看見自己的真正需求。
.
諷刺的是,觀賞《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時,我一邊紀錄下劇中有意思的對白,一邊不由自主地產生:「哇,這段話講好好,我要記下來發到網路上,這樣可能會賺到很多讚。」想法。在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已經被訓練成無時不刻都在思考如何贏得他人的目光,如何索求他人的認同...即便,我正在觀看一部探討網路媒體對人的影響的作品。
.
「整個新生代都被我們訓練和制約成只要覺得不舒服、寂寞、不確定或者害怕,就可以拿數位奶嘴麻痺自己,這會削弱我們處理負面感覺的能力。」
.
#生命會找到出路
.
「你給電腦一個目標:我要這個結果。然後電腦自己學著怎麼達成,”機器學習”這個名詞就是這樣來的,所以系統每天都精進一點,用最佳順序挑選最佳貼文,讓你用這套產品的時間越來越長。其實沒人知道人工智慧用什麼方法達到那個目標。」
.
「這些公司裡只有少數人,不管是臉書、推特還是其他公司,只有幾個人瞭解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連他們都不見得完全瞭解特定內容會變成怎麼樣,所以我們人類幾乎無法控制這些系統,因為這些系統控制我們看到的資訊,系統對人的掌控能力,超出人控制系統的能力。」
.
人類創造社群媒體,利用心理學掌控使用者,社群媒體在短短幾年內迅速發展,創造者甚至難以控制它的成長速度。這讓我想起《侏羅紀公園》的經典對白:「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人類的好奇心為社會帶來便利與多種可能性,但同時間,人類的發明卻也常常讓自身陷入險境。看似無生命的社交媒體,其實是有機體,依靠人類的寂寞、孤單、自戀、恐懼、喜悅、悲憤等情緒,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有殺傷力。
.
#資訊客製化的恐怖
.
「我要向大家解釋臉書的動態消息功能到底有多糟糕時,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要大家看維基百科,你登入維基百科網頁,看到的東西都跟別人一樣。這是網路上少數大家都一樣的東西。假設維基百科說:我們要讓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客製化定義,而且我們是拿錢辦事。所以維基百科會監視你,維基百科會計算:”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改變一點點,以便達到商業利益呢?”結果維基百科就改變詞條內容。你能想像嗎?你應該可以想像得到,因為臉書、Youtube動態消息就是如此。」
.
「就算是兩個很親近的朋友,他們的朋友也幾乎重疊,他們想:我去看臉書上的動態消息,就會看到同樣的更新。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他們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因為電腦會根據計算結果,顯示最適合他們的內容。」
.
#同溫層侷限你的視界
.
「你可以想像27億個《楚門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相,自己的...事實。久了以後,你會以為大家都同意你的看法,因為動態消息裡的每個人都跟你有同感,一旦你處在那個狀態,就很容易被操弄,就跟你被魔術師騙了一樣,魔術師表演撲克牌技法時會說:隨便選一張牌。你不知道的是他們早就設計好了,所以你選的是他們要你挑的牌。臉書就是這樣,臉書說:你挑選你的朋友、你挑選要點的連結等。其實都是胡扯,就像魔術師一樣,臉書控制你的動態消息。」
.
「你看到另個陣營,就會開始覺得:”這些人怎麼這麼笨?你看我經常看到的大量資訊,他們怎麼會看不到同樣的東西?”答案是:“他們真的看不到同樣的東西。”。」
.
#演算法下被操弄的人偶(人類)
.
「我擔心自己開發的演算法反而造成社會的兩極化,但從這個觀點來看,兩極化現象確實是讓用戶上線,非常有效率的方法。」
.
「大家以為演算法的設計是提供民眾自己想要的東西,錯了,演算法只是想找幾個夠棒的幻境,找個和用戶興趣最接近的幻境,如果你開始看這類影片,系統就會一直推薦下去。」
.
「麻省理工學院有項研究,推特上的假新聞傳播速度,比真的新聞還快六倍。如果一個人的優勢比另一個人強上六倍,這個世界會怎麼樣?」
.
「我們打造的系統讓假消息更有優勢,這不是我們故意的,只是因為假消息比真消息更能讓公司獲利,真相太無聊了。」
.
#假新聞現在式
.
「所謂的第三人並不是以駭客手法操作選舉,俄國人並沒有駭掉臉書,他們只是利用臉書為合法廣告主,並合法使用用戶開發的工具。差別是:他們的用意非常邪惡。這就像遙控戰爭,一個國家操弄另一個國家,卻不必真的侵犯實體國界。」
.
「重點不再是你要投票給誰,而是讓社會徹底混亂、民眾分裂,目的是讓兩派人馬,再也聽不到對方的聲音,再也不想信任對方。」
.
「我們要把社會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嗎?我們要把民主體制整個賣掉,讓你潛入每個人的心理,讓特定族群相信謊言,然後造成文化大戰嗎?我們要這樣嗎?」
.
「如果我們對於何者為真沒有共識,或者認為世界上沒有真相,那就完了。這是其他問題底下的根本問題,因為如果我們對何者為真沒有共識,那就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
「科技並不是人類的生存威脅,而是科技擁有把社會黑暗面激發出來的能力,社會最黑暗的一面,就是生存威脅。」
.
「會不會未來世代的孩子,再也不知道網路幻境出現前,這個世界原本的樣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身在母體裡,要怎麼從母體裡醒過來呢?」
.
#經濟至上的危機
.
「我們發明"讚"按鈕時,動機是把正能量和愛散播到全世界,然而這個初衷現在反讓青少年因按讚數太少而感到憂鬱,或者可能造成政治兩極化。我們當時完全沒有想到這些...」
.
「我認為很多人都被商業模式、經濟誘因和股東壓力給卡死了,幾乎不可能有別的做法。」
.
「我覺得大家必須認同企業努力賺錢其實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是沒有規範、沒有規則、沒有競爭...導致公司變成實質上的政府,然後他們說:"我們可以自律"這根本是胡說八道,離譜至極。」
.
#Netflix
.
網飛推出《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部記錄片,請求人們思考社交媒體存在的問題,但同時間,我們在 Netflix 上看的每一部影片,也會成為一組數字,Netflix 的演算法會根據觀看者的類型偏好,推薦特定的影片。好處是:使用者比較不會踩雷。缺點是片單會越來越偏,最後侷限在特定的類型上。其實...我們已經深深陷入演算法的蜘蛛網中,很難從中逃離。
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是每個父母都會愛孩子,但孩子永遠不可能不愛自己的父母。
記得曾看過一篇對於父母與孩子間的依戀研究,讓猴子與披了母猴毛的玩偶相處,猴子們以為那隻玩偶是猴媽媽,與之親密。然後在玩偶猴媽媽的胸前設置機關,向朝猴媽媽前來的猴子們射箭。猴子們雖然受傷,卻還是執意地走向猴媽媽。既使是受傷,也還是無法不去親近自己的媽媽。
這也讓我想到一則故事,一個單親女兒和媽媽相依為命,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常丟下她不管,甚至帶她出城卻把她一個人丟在不熟悉的城市,任她自行在外遊蘯找路回家,或是暴力對待。母親唯讀在精神狀態較良好的狀態下,因為自責及愧疚而割女兒的腕,希望她和自己一同走上黃泉從此不再受自己的不幸對待。而女兒怎麼樣都不肯丟下(離開)自己的母親,既使和母親相處的危險性極高,也不願意放下她。
與父母之間的依戀總是影響我們很深,以下和大家分享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Okada Takashi)在「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中提到的依戀形式,來理解依戀是如何影響著人格發展。首先我們得先釐清什麼是依戀。
#何謂依戀
在英國精神科醫師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研究之前,大家普遍認為孩子對母親產生依戀,是為了得到母乳等具有實際利益的原因。然而John在比對戰爭孤兒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無論給予他們多少營養,孩子們還是無法順利成長。也就是說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母親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母親的擁抱等肢體接觸及伴隨而來的情感連結,對於孩子成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母親以孩子為優先,犧牲自己的需求,經常付出關心照料時,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才得以養成。面對能夠無條件地穩定回應自己需求的人,人才會產生依戀。
#何謂依戀形式
依戀形式始於幼年時期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在經年累月的各種人際互動中確立成型。可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而不安全型又分為焦慮型與逃避型;當焦慮與逃避重疊時,成為恐懼逃避型,而當依戀創傷難以痊癒時,成為未解決型。視依戀系統運作而定,若良好平衡發揮機能的狀態為安全型;相對焦慮型就是依戀系統過度敏感或過度運作的狀態。
比如,面對分離時,焦慮型會緊抓對方哭叫抵抗,逃避型則是表現冷漠不為所動;或是面對困擾時,焦慮型會找人商量討論,或做出過度反應引發人際緊張,而逃避型則是獨自承受解決;在親密關係中,焦慮型會依附想要以各種方式確立彼此關係的穩定度,而逃避型則是需要自己空間的自由度,不想要與他人過度親密。
#逃避性人格
#強烈害怕被討厭
逃避性人格的特徵在於敏感容易受傷,為了盡可能避免失敗與責任而逃避,是最常與逃避型依戀形式合併的人格之一。與其冒著可能痛苦受傷的風險去做些什麼,不如消極地維持現狀,以避免危險為優先。若是屬於強烈逃避型依戀形式的逃避性人格,在人際關係上更是消極冷淡,好像什麼事都與自己無關。若是伴隨焦慮型依戀形式的話,則很擅長察言觀色,在意別人臉色,強烈需要別人認洞,而表現出依賴性人格傾向。
#依賴性人格
#擅長察言觀色不敢拒絕別人
過度在意對方一味迎合他人,通常這類型人會認定自己無法一個人活下去,多半為焦慮型依戀形式。不過小時候在雙親掌控下長大,或是嬰幼兒時期曾遭到放棄和高壓掌控的人,則會同時顯現出逃避型依戀形式。這種情況上,這類人難以與他人融洽相處,老是看別人臉色過活,太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導致自己的想法受到壓抑。
另一方面,擁有焦慮烈依戀形式的依賴性人格,則容易產生強迫關心的問題。因為太想要為配偶或孩子奉獻心力,結果變成控制狂,反而妨礙對方獨立自主。若是較穩定的依賴性人格,就能善用旺盛的服務精神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而成為家庭良好的支柱,或在人際上有人緣容易獲得成功。
#強迫性人格
#認真努力責任感重
小時候被父母強加義務又無法達成他們的期待時,孩子容易產生逃避性人格;但若是在已實現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又將父母的基準加諸己身,將期待等同於標準的情況下,就會誕生一種「以完成義務與責任為優先」的強迫性人格。這類人格重視秩序與規矩,把達成義務與責任當成最大使命,容易變成工作狂;也因為不重視自己,容易罹患身心疾病。
若是強迫性人格屬逃避型依戀形式,重親義務與責任傾向會更強烈,過度嚴格不容許例外。這樣的特性會對原本應在愛情下結合的家庭共同體帶來負面影響,原本該以同理心為基礎產生的依戀會變得枯燥無味缺乏滋養。
若是依戀形式屬較穩定安全的強迫性人格,則能發揮得到他人認同的義務感與責任感,也容易適應社會。但是當與逃避型依戀形式並存時,他們又無法順利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徒有形式上的禮貌,卻因缺乏感情而難以加深關係。若是焦慮型依戀形式的強迫性人格,則會對他人過度迎合及犧牲奉獻,累積太大的壓力。
#自戀性人格
#只愛自己唯我獨尊
自戀性人格特別重視自己,藉由輕蔑周圍來保護自己。他們想從他人身上得到的不是共鳴或對等,而是讚賞與恭維。受到傷害時會相當介意,遭到他人責難時,往往呈現非常激烈與憤怒的反應。就算自己真的有缺點及錯誤,被指出時也無法接受,容易惱羞成怒。
這種類型的生長環境往往令他們一方面受到溺愛,另一方卻只能得到缺乏同理心的愛。他們的母親常有冷酷的一面,除非孩子能如理想般優秀,否則無法得到她的認同。若自戀性人格能擁有較為穩定安全的依戀形式,只要懂得善用自信,就能獲得很大的成就;相反若屬於焦慮型依戀形式,則會自大又自卑,因擔心被抛棄而容易焦慮不安。這類人不擅長面對挫折,狀況好壞時的差異相當大。
#反社會性人格
#冷酷地壓榨他人
反社會性人格類型也常伴隨逃避型依戀形式出現,他們與自戀性人格類型一樣缺乏同理心,但卻不需要別人的讚賞,反而能不在乎地做出受人批評的事,從中獲取自己的存在感。這類型的人在童年時期通常不曾從父母身上得到發自同理心的愛,只是不停遭到否定。這種經驗使他對別人抱持憎恨與憤怒,以攻擊他人的行為扺抗自己曾遭受的打擊,也可以說是一種報復行為。這類人格無法擁有長久的依戀,與人的關係也常說斷說斷。
#類分裂性人格
#與人相處不快樂寧願獨處
類分裂性人格難以與他人建立基於同理心的親密關係,有極大部分來自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這類人常屬於逃避型依戀形式,對結婚與育兒毫無興趣,只在自己的世界中追求樂趣。若是擁有安全型依戀形式,則能跟少數人建立起親密的信賴關係,與伴侶及孩子間的關係也較穩定。
#妄想性人格
#連親近的人都不相信
不相信他人,有強烈的警戒心,不願暴露出內心情感或內在的一面,連最親密的人都無法信任,反而會想監視或掌控對方。這類人常擁有逃避型與焦慮型並存的恐懼逃避型依戀形式,一方面想要有可以信任的人,一方面卻無法相信任何人,進而陷入兩難。這類人一開始交往時很正常,但一旦進展到親密關係後,會立刻打開疑心病的開關,進而監視起對方。若此類型的逃避型依戀形式傾向較強,則會與人保持距離,性格冷酷無情,試圖用金錢權利掌控他人。
#邊緣性人格
#遊走於兩極端討厭自己
心情及人際關係皆遊走於兩極端,在強烈自我否定下反覆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是邊緣性人格類型的待徽。他們多半屬於焦慮型與未解決型,特徽是與養育者間的依戀受創未癒,只要一想到養育者就會失去理智。也有不少人屬於恐懼逃避型,他們往往陷入既依附家人,也同時對家人產生攻擊性的狀況,因為容易演變成繭居族。另外這類人和妄想性人格一樣矛盾,既想相信別人又無法相信別人。此外,相較於妄想性人格類型一板一眼又固執的個性,邊緣性人格的特徵則是見異思遷,反覆無常。
illustration: Shannon Berg
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從沒想過自己是 #邊緣人格 就算知道自己有病也沒想過病的這麼嚴重XDD還好這都是有解決辦法的喔!!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aaliyah0919@gmail.com
#B型人格 #人格特質 #反社會人格
BOOK☆WALKER 中文電子書平台|http://bit.ly/2lYB69b
10/14~10/16不限書種類別全館75折!滿999元再88折、滿額最低66折超殺優惠!
《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限時85折→ http://bit.ly/2m0Zas5
免費加入會員首購享79折→ http://bit.ly/2SkCjFM
便宜租書、購書、預購、線上試閱等多種服務。
📚延伸閱讀📚
6種職場上最不想共事的慣老闆和豬隊友《職場冷暴力》
https://youtu.be/FdFvTZyOJqk
不會說話,人生也NG《99%的人輸在不會表達》
https://youtu.be/fHC7De1MW_s
過高期待換來太多傷害!!《朋友這種幻想:社會學家教你不被人際關係困擾的8堂課》https://youtu.be/zPJ2vw1gOZ0
📚抽獎資訊📚
官方LINE抽10名50元折價卷▶http://nav.cx/mL6zaUv
NeKo嗚喵 IG抽電子書▶https://goo.gl/s2zTrA
===== About 會員福利 =====
每個月75支持我繼續創作(不同國家youtube的可能收費會不太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byKhmFHIRptrAJMSwS-dw/join
1. 會員限定的FB社團 https://reurl.cc/qGk7q
可以優先挑選我的二手書
不定時會發布影評類的文章
會有說書額外的延伸閱讀
可發文跟其他人互動,類似小型讀書聚會
2. 直播時有特殊貼圖可以使用
3. 每個月會搶先看到我的當月書單
4. 不定時有深夜廣播的影片可以聽
5. 滿周年會有額外小福利認證(規劃中)
===== About Neko嗚喵 =====
使用設備
Canon EOS M6
Canon PowerShot G7X Mark II
RODE VideoMicro 指向性麥克風
剪輯軟體
Adobe Premiere Pro CC
NeKo嗚喵 部落格▶https://neko-wumiau.blog/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職場冷暴力」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林煜軒 博士/醫師
內容簡介:
當老闆或同事刻意疏遠、排擠你,
或貶低、批評、羞辱,惡意操弄你……
甚至剝削、掠奪你在工作上的展現。
這些都是令人不寒而慄,卻難以啟齒的職場冷暴力。
職場冷暴力的根源──6種人格缺陷,你遇到了哪幾種?
3種慣老闆:
‧反社會型人格老闆:「做業務的就是髒。你明年業績沒180%,不用來了!」
‧狂妄型自戀人格老闆:「員工就是聽命的奴才,還肖想跟我平起平坐!」
‧強迫型人格老闆:「哪個員工比我早下班,他就絕對大有問題。」
3種豬隊友同事:
‧戲劇型人格同事:你咬牙煎熬完成的工作,功勞全被收割、掠奪。
‧依賴型人格同事:「你才剛來公司,為什麼不做以前大家都在做的事?」
‧畏避型人格同事:遇事不斷推拖閃躲飄,你一問,他還說那是你的問題。
不是你「做得不夠好」,而是你正遭受職場冷暴力的茶毒
職場冷暴力對一個人最大的戕害,是傷人不見血。它如冰刃,日日侵蝕著你的尊嚴,再加上是在上對下的權力關係裡,因此你開始合理化對方的冷暴力,甚至自我懷疑,苛責自己做得不夠好。
慣老闆或許是職場冷暴力的始作俑者,但豬隊友同事卻常成為幫兇或共犯,如豬隊友同事揣摩上意,與慣老闆沆瀣一氣,而你淪為被孤立、霸凌的對象,日日彷若坐牢。
擁有醫療界、學術界及企業界資歷的林煜軒精神科醫師,他以豐沛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的學養,犀利又細膩地分析6種人格缺陷,從冷暴力如何巧妙地如同癌症擴散、蔓延,到身為小職員的我們,該如何調適、應對,甚至若最後選擇離職,林醫師也提供最實用的轉職處方箋。
作者簡介:林煜軒 博士/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系助理教授。
林煜軒博士為國內少數兼具臨床、企業界資歷的精神科醫師,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學系及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林醫師在台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時,在四年住院醫師任期內,在國際期刊發表了十九篇學術論文,不但創下科內空前紀錄,也遠超過助理教授的平均學術產值,之後僅花兩年時間,即取得陽明大學腦科學博士,創下最快拿到博士學位紀錄。
曾經擔任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輝瑞藥廠產品醫師(醫藥學術顧問)、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譯作《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獲國健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編製的「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目前已翻譯為德、法、西班牙、義大利、匈牙利、芬蘭、葡萄牙、土耳其、印度等多國語言。
研發三款雲端服務的手機程式(App),且取得多項國內外專利。編寫國際知名網路成癮教科書中「智慧型手機成癮」章節。目前已發表三十餘篇學術論文於國際期刊。
曾獲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保羅楊森博士研究論文獎」(二○一八年、二○一六年、二○一三年)、第十一屆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World Congres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最佳學術海報」、「青年學者旅行獎(Travel Award)」(日本京都,二○一三年)、財團法人台灣醫學發展基金會論文獎「優等獎」(二○○七年)、台灣睡眠醫學會大會論文獎「口頭論文優選獎」(二○○七年)。
平日熱愛古典音樂與棋藝,曾任長庚大學弦樂團小提琴首席,且為中華民國圍棋協會六段棋士。
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有毒關係-自戀型人格障礙(@wengmjlook123) 的公開頁面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Hey 我是雪豹奶奶科普有毒關係「自戀型人格障礙」 如果你的對象自大冷暴力愛詭辯不會共情這段關係中讓你覺得很焦慮、自卑無論男女都請參考以下文章這裡會科普PUA操控 ... ... <看更多>
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自戀型人格障礙伴侶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虛情假意很難辨識,尤其遇到天生的演員,但再怎麼演也有一些細節會露出破綻!如何避開危險情人,如自戀型人格、性成癮、性騷擾、家庭暴力、情緒勒索?每個傻男孩傻女孩 ... ... <看更多>
自戀型人格冷暴力 在 Re: [求助] 以男性觀點,給女性避開暴力情人建議- 看板Boy-Girl 的推薦與評價
說到恐怖情人的特徵,讓我想到最近剛好看到的文:
https://www.prestigetransformation.com/narcabuse
這裡面的文,主題是病態型自戀;作者介紹病態型自戀者這種人的特徵,
以及跟這種人相處、交往,甚至分手後會發生的事。
以及伴侶會在這些過程中如何被影響干擾打擊。
當然恐怖情人跟病態型自戀者不一定完全劃上等號。但是恐怖情人會做的事
跟病態型自戀者有很大的雷同,甚至恐怖情人有很大部分其實就是病態型自戀者。
了解病態型自戀者,多少也能跟著了解恐怖情人到底是甚麼。
裡面的文一共20幾篇,而且數量還在增加中。
所以下面有我自己理解的大意,不想讀那麼多篇文想看懶人包(?的,就......參考看看。
----------------------------------------------------
病態型自戀者,眼裡只有自己,所謂「眼裡只有自己」並不是說他眼睛神經大腦異常,
看不到別人,就好像大雄滴了哆啦A夢的眼藥水就看不到別人那樣。
而是病態型自戀者會把全世界除了他自己以外的所有人事物,都看成自己的裝飾、工具。
所有人事物全部都是「自己的」。當然,從來沒有人告訴或允許他這樣,
但他自己卻很理所當然、自然而然、想當然爾的認為「本來就是這樣」。
這種人有股強迫性的、無法控制的衝動,要去把全世界的人事物都當成自己的並加以控制。
為了控制所有的人事物,他們會用盡一切方法,去打擊、摧毀、毀滅別人的自信自尊人格。
如果把肢體暴力、動手動腳先排除的話,
他們打擊別人的手法有:
否定:
否定對方的想法感受,以及對方任何規劃計畫,總之就是對方只要有任何跟病態型自戀者
不同的想法感受,病態型自戀者全部都要否定。
例如
女友對男友講說「今天天氣好冷」,
男友卻回「有嗎?我怎麼都沒感覺?明明就很熱!!你身體就是太弱所以才覺得冷啦!」
或是
女友說「電視怎麼一直在播廣告?」
男友卻回「哪有這樣?你太敏感連這都要計較!你去問外面的人,看有哪個像你這樣!」
或者
女友:「我想重新粉刷一下牆壁,牆壁太暗不好看。」
男友:「你懂怎麼粉刷牆壁嗎?你不懂對吧!你不懂就不要講,一副你很行的樣子!」
貶低:
不管對方講了什麼做了什麼,即使對方真的做得很好很棒。病態型自戀者都會加以打擊。
甚至是對方做得愈好,病態型自戀者的打擊就愈嚴重。
例如
女友將家裡打理得很乾淨明亮,還把廁所壞掉的電燈給修好,女友滿心期待男友回家後
可以獲得驚喜。女友等男友一回家,就告訴他,她今天做了什麼。
然後以為男友會很高興...
男友卻大吼:「你只會待在家白吃白喝吃我軟飯!你做的這些我都會啊!
你做的又沒什麼!你這麼行怎不去上班啊!」
女友在公司終於完成一個重要案子,女友覺得很辛苦,於是她把自己的感受分享出來。
男友:「公司專案能完成,怎麼可能都是你一個人的功勞,你辛苦別人就不辛苦??
別人有像你這樣哀哀叫嗎?你沒有別人一個人能做嗎?你沒有別人你什麼都不是啦!」
女友在外面認識很多朋友
男友;「你認識的人喔,我看都有問題。有的好瘦有的好胖還有的一臉廢物樣。
俗話說物以類聚,我看你也跟他們一樣。」
論斷:
病態型自戀者會擅自扭曲別人所有的想法行為,而且不准別人溝通解釋說明。
別人即使拿出盡可能多的誠意善意來溝通解釋說明,病態型自戀者都會攻擊的更嚴重。
例如
女友:「我很高興你願意跟我講,但是我覺得你有點激動。
請你好好講,不要激動大小聲。你講的我都有聽。」
男友:「你說我激動?大小聲?還不都是你惹我的?是你先惹我我才反擊的!
你怎麼只會說我激動?我哪裡激動??你怎麼不說你一天到晚都在惹我??
你就只會針對我!你一天到晚惹我逼我!現在還說我激動?你污辱我你可惡耶!!」
女友:「可以就事論事,不要那麼多情緒性字眼嗎?」
男友:「我講的都是事實啊!我有不對?我哪裡不對?你有證據證明嗎??
不就事論事的是你!」
女友:「我們之間的問題,我們可以好好談談一起面對嗎?」
男友:「我們哪有什麼問題?如果有那也都是你搞的你惹的,都是你的錯!
我沒有問題也不想檢討!反正你只會把責任通通推卸到我身上!你只會侮辱我!」
-----------------------------------------
上面是舉了否定、貶低、論斷。這三種病態型自戀者對於別人會施展的打擊方式。
那些文章則會舉出更多的例子來說明,到底病態型自戀者有多少種打擊別人的方式。
而文章也寫了一旦病態型自戀者的伴侶受到其打擊,要如何應對病態型自戀者。
文章針對這部分,大意是這樣:
基本上,所有人,包含諮商師,都無法改變病態型自戀者,所有的治療方法,
面對病態型自戀者都是無效的,所以也不用帶他們去諮商,不管是伴侶諮商、婚姻諮商
個別諮商都一樣。他們不會有改善。他們甚至會在諮商過程或諮商後變本加厲!
有人會以為了解病態型自戀者的想法或他們深層的心理因素,就可對症下藥幫助他們。
這也是錯的。他們內心的黑暗不是別人的友善體貼關心幫助照顧同理就能改善。
因為病態自戀者會自然而然、想當然爾的扭曲所有人事物,當然也就包含所有正面的回應。
文章提到的應對方法,包含徹底斷絕聯絡、建立穩定界線與支持團體。
畢竟這些方法才是自己可以去做、不受別人影響的。
------------------------------------------------------
當然,恐怖情人跟病態型自戀者不是一定畫上等號,但是因為兩者有不小重疊,
所以我想介紹病態型自戀者的文章也是有參考價值。
------------------------------------------------
另外我想再提供介紹類似議題的書:
為什麼他只想到他自己:渴求關注、無視他人,你我身邊的常見自戀者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8700
道德騷擾心理學:逃脫「都是為你好」的陷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1047
冷暴力
Le harcèlement moral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6227
言語暴力:如何辨識生活中的言語攻擊行為,適當應對,有效捍衛自己
https://bit.ly/2S7yjUU
書上可能沒有直接告訴讀者有效的應對方式,但是如果想要了解病態型自戀者,
這些書我看過的感覺是都還不錯。
話說那部落格我昨天才發現,今天正好派上用場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9.109.22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y-Girl/M.1550241511.A.09E.html
是說我的目的是推薦文章開頭貼的那個部落格。
希望大家可以去參考,上面寫的絕對比我這鄉民更專業。
所以我這篇文,其實是想推薦文章開頭那個部落格:
https://www.prestigetransformation.com/narcabuse
這個才是專家寫的啊...我寫的比較像是序言引言,連懶人包都不算的說......
雖然很多人跟書都要求受害者盡快遠離病態自戀者,但如果真的必須回應的話,
回應方式在「言語暴力」這本書的第12章有提到。上面列出很多回應方式可參考。
這也是常見問題,我想原因有:
小孩希望透過跟相同特徵對象交往以再次面對相同問題。藉此來修復過去之問題。
以及
小孩本身對這樣的人較熟悉,因為熟悉而下意識地想要接近。
所以才會常常有人說,小孩很容易複製父母過去的所作所為,即使小孩願意改變也是一樣。
對了我又想到一本可推薦的書:
不讓自己成為箭靶: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面對時時忍不住攻擊人的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922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