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迷霧:誰銷毀了龐大「特混艦隊」?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2005年7月,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首航600年紀念。西洋,是沿用當時的舊稱,指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紅海以及非洲東岸的海域。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們這個海洋大國,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自己的輝煌,也曾是世界歷史上頭等的海洋強國。600年前,從1405年至1433年,鄭和先後統率威武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橫跨印度洋,遍訪亞非三十餘國。這一航海壯舉,想起來就令人感到鼓舞,感到自豪。
可惜自鄭和以後,中國的海洋開拓精神消失了。鄭和這一壯舉,也被執政當局視為弊政,連有關檔案資料也被視為廢物,遭到銷毀。鄭和和他開拓的偉大事業,也被人遺忘一空。幸好在1905年,梁啟超先生發表了《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吸引了人們對鄭和航海壯舉的注意,揭開了鄭和研究的序幕。由梁啟超先生開創的「鄭和研究」距今正好一百年,這也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由於鄭和遠洋航行的檔案資料被銷毀一空,許多基本問題至今仍是一團迷霧,甚至是什麼人出於什麼動機銷毀了這批檔案,也說不清楚。正史中沒有記載,幾種明人筆記上提到是劉大夏銷毀了這批檔案,但似乎還是證據不足,「事出有因,查無實據」,還不能定案。
顧起元的《客座贅語》卷一說,劉大夏「取而焚之,意所載必多恢詭譎怪」,燒毀的動機難以服人。陸樹聲《長水日抄》卻是另一種說法,說劉大夏「已先檢得,匿其籍」。只說是「匿」,未說是「毀」。再晚些時候,焦竑在《玉堂叢語》卷五中說:「劉先檢得之,匿他處。」也是只說是藏匿,沒有說是銷毀。後來有人詰問:「庫中案卷,安得失去?」劉大夏微笑說:「三保下西洋時,所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者亦以萬計,縱得珍寶,於國何益?此大臣所當切諫。舊案雖在,亦當毀之,以拔其根,尚足追究有無邪?」如果這個記載是可信的,充其量只能說明劉大夏知道這批檔案的去處,還不能肯定是他銷毀的。也可以據此說他敵視、藐視這批檔案,有銷毀的動機,但也不能肯定是他銷毀的。而銷毀的動機與顧起元所說的這些檔案內容詭譎怪誕又完全不同。
如果說鄭和遠航的檔案被銷毀,畢竟找到了一個嫌疑人劉大夏,但鄭和的那支龐大的「特混艦隊」的下落呢?是誰藏匿起來了,還是被誰銷毀了?是焚燒,鑿沉還是拆解?那麼多的龐然大物,藏匿或銷毀都比檔案資料更難掩人耳目。可是至今還沒有找到嫌疑人。
由於檔案被銷毀一空,鄭和下「西洋」最大的船有多大也是一個謎。顧起元的《客座贅語》卷一中有《寶船廠》一條,內載:「今城之西北有寶船廠。永樂三年三月,命太監鄭和等行賞賜古里、滿剌諸國,通計官校、旗軍、勇士、士民、買辦、水手共二萬七千八百七十餘員名。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明史·鄭和傳》中記載與此大致相同:「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成書最早的《瀛涯勝覽》也有同樣記載,而作者是隨船的翻譯,應該是可信的。但是折算成今天的公制,最大的船長約150米,寬約61米,排水量約在2萬噸以上,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寶船的主桅杆高達72米,相當於24層樓房那麼高(按每層高3米計算)。這些數位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木材能否製造成這麼大的帆船?木質帆船能否承受洋面上的狂風巨浪?僅以風帆為動力能否推進這樣的龐然大物?這需要多大的風帆?9桅12帆需要多少人來操作?這樣大的船如何入港靠岸?據雍正《崇明縣誌》記載,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鄭和遠航歸來,由於船大吃水深,竟進不了浩蕩的長江。有的學者則用他們的船舶專業知識結合歷史文獻肯定地說,9桅萬噸級木質帆船,不僅在明代,即使在當今高科技的時代都是建造不出來的。以當時中國的科技水準和綜合國力造不出來,要完成下西洋的各項任務也不需要這麼大的船舶,古今中外也沒有過那麼大的木帆船。另一部分學者則用船舶專業知識結合歷史文獻記載和水下考古資料肯定地說,考古出土船舶文物、大量的文獻資料以及木帆船建造工藝的調查研究可以證明,肯定可以造出44丈長、18丈寬的鄭和寶船,並預言水下考古還會進一步給以直接的確證。
由於鄭和遠洋航行的檔案資料被銷毀一空,不僅寶船的大小成了一道待解的難題,甚至連鄭和最遠究竟到哪裡也說不清楚,於是又引發了一團又一團的迷霧,而這些迷霧又化合成了一個接一個的「世界第一」。比如:鄭和最早發現了南極大陸,鄭和比哥倫布早72年發現美洲大陸,鄭和是環遊世界的第一人,「唐人街」是鄭和七下西洋形成的,鄭和七下西洋之前還曾下過東洋。這些說法雖然足以令人興奮,引為自豪。但冷靜考察一下,究竟有多少可信的論據支撐這些說法?
由於鄭和遠航的檔案被銷毀,鄭和留給我們最有價值的是他的極具遠見卓識的名言:「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據說這是鄭和向明仁宗朱高熾說的一段話。這麼精闢的言論,對我們這個具有遼闊海疆和漫長海岸線的國家,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憑他說出了這句至理名言,他就是我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比「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說得更富有進取精神,更具有積極意義。這句話只出現在法國學者費朗索瓦 · 德勃雷的《海外華人》一書中。此書由趙喜鵬譯,1982年新華出版社出版。這一段至理名言,不知為什麼在中國典籍中至今還沒有找到蹤影。由於此書發行範圍很小,不易找到,有的學者只能從鄭一鈞先生《論鄭和下西洋》一文中轉引,大多數文章乾脆不注出處。如果當年鄭和對海洋力量確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並且還說得那麼透徹那麼明確,此後歷朝歷代治國平天下的帝王將相們都應該受到批評。我們的國家落後挨打,不就是自鄭和以後不重視海上力量,「置海洋於不顧」嗎?
當然,破解這些謎的希望還是有的。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被銷毀了,但隨鄭和出航的幕僚、譯員留下了許多重要的親歷記錄,如《星槎勝覽》、《瀛涯勝覽》、《西洋番國志》等書,還有當時一些文人的筆記和近年出土的水下考古資料。現存資料使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橫渡印度洋實現洲際航海的鄭和,率領的船隊規模之大,造船技術之精巧,航海經驗之豐富,航程之遠,結交國家之多,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遠非幾十年後稱霸海上的葡萄牙以及其他歐洲國家所能相比。
可惜自鄭和以後,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事業,不但沒有發展,反而停滯甚至倒退了。
明清兩代政府為了對付東南海疆的敵人,採取了消極的禁海政策。以封鎖敵人為目的的「遷界」、「禁海」,實行的結果卻是封鎖了自己。這種消極防禦戰略延續了幾百年。這幾百年,正是歐洲各國獎勵航海的時代。歐洲資產階級掀起了以掠奪殖民財富為目的的航海探險高潮,各國競相擴展海外貿易,爭奪海上霸權,尋找新航線,形成一股持久不衰的航海熱。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明清兩代政府,扼殺了曾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的造船和航海事業。造船和航海事業衰落,海軍建設無從談起,萬里海疆實際上是有海無防。執政者長期不重視海洋,缺乏海洋意識,沒有認識到海上力量關乎國家富強。兩次鴉片戰爭接連慘敗,才驚醒了清朝統治者,感到海防落後的危險性,部分督撫大員在自己權力範圍內,辦洋務以求自強。從「天朝無所不有」到「師夷之長技」,這個認識過程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而這個認識主要是從戰敗中得出來的,對戰敗的認識又主要歸結為武器不如人,因而「自強運動」又是從購買洋槍洋炮開始的。明末清初從外國引進了紅衣炮,兩百年後仍然要從外國引進新一代的槍炮。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要靠購買那些居心叵測的侵略者的武器來鞏固國防,那國防還能鞏固得了嗎?
一個擁有近二萬公里海岸線的國家,竟然沒有一支由中央統領的遠洋艦隊。一個曾經擁有海上優勢的國家,曾幾何時竟然淪落成只有幾支互不統屬的類似近代海岸員警的外洋水師,甚至是不合格的海岸員警。對付海盜,對付走私分子都難以勝任,如何守衛祖國的海疆?(原載《歷史學家茶座》第2輯,王兆成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船舶 排水量 計算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產戰艦越來越“帥”,造艦速度快,背後這項世界第一的造船“機器”功不可沒】
隨著海軍節的落幕,雖然有些“霧裏看花”的感覺,但之前關於055是否會“亮相”的疑問,已然有了答案。目前來看,055型大驅綜合戰力世界第一(閹割版的美軍DDG1000綜合戰力不如055),排水量超過11000噸,西方國家將其歸類為“巡洋艦”。
當然,“強不強是版本的事,帥不帥可是一輩子的事”。相比與“武器性能”,055為大家帶來的“顏值沖擊”更是首當其沖。
那麽,國產艦艇的顏值為啥越來越高?設計人員勞苦功高是肯定的,“材料”的貢獻也少不了。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說起我國驅逐艦這流暢的外形,必少不了“復雜曲面船板”。而對於中國造船業而言,我們手裏有絕活——世界第一臺復雜曲面船板三維數控彎板設備。
這設備有啥特別的?需知在如今現代化的造船業中,一條船從初期設計,到鋼材用料,再到後期的船體裝配,隨處都可見計算機、機械化和自動化的身影。唯獨復雜曲面船板的加工還停留在“手工階段”。
見過船的人們都知道,這些鋼鐵巨獸上難免有些地方是“彎”的。如何有效的將一塊鋼板加工成“帆板形”或是“馬鞍形”,打造出船舶的流線外形,曾是造船工業中面臨的技術難題。
過去,這種工作全靠手工(手工操作、壓力機與水火彎曲相結合),好壞全看經驗。遇到軍艦所用的特種鋼材還不能使用“水火彎板工藝”成形,難度更高。
所以說“更新操作”讓船體外板加工用上“數控制造”,就成了時代的需求。當然這種操作國內、國外都想過,只不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成品投入使用。
最終先解決難題的是中國人,2016年時由“山東碩力機械”、“武漢理工大學”和“江南造船廠”聯合開發的6000噸級的“SKWB-2500”船舶大型三維數控彎板機,在江南造船廠成功使用。
看似簡單,背後實則牽扯了一大堆控制設備,其實,SKWB-2500的誕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搞事情了”,同系列中還有SKWB-1000、SKWB-1500和SKWB-2000。
SKWB系列集機、電、液、控、光技術一體,是世界上少有的不但能大規模投入使用,並且可以實現船體外板數字冷彎成型的成套裝備。堪稱造船業工藝領域的一場變革。
與過去造船不同,現代戰艦的建造以模塊化和自動化為主。在設計過程中,借助計算機進行輔助設計(CAD)實現快速繪圖。生產時,船廠利用計算機的能力來進行制造。
而SKWB系列數控彎板機,就可以告別“手工”,以“數控”的形式解決模塊的外殼和其他一些問題。最後,通過自動模塊化轉運車輛完成船體組裝,將建造效率提高數倍。
海上的鋼鐵巨獸們,實際就是由這些“零件”搭成的,說起來這是過去造船,別問船在哪兒......在裏面
說到造船效率,不是針對誰。蘇聯制造“庫茲涅佐夫”時用了8年尚未完工。美國的“福特”號從2005年切割第一塊鋼板,2013年才正式下水。
而中國001A航母從2013年切割鋼板、正式開工後,2017年4月就在大連正式下水。對於航母“初學者”而言,不可謂不快...
造航母?我們就不提三哥了
如今,SKWB系列數控彎板機逐漸被國外多家船廠采用,不少國外造船廠商也慕名前來參觀。對於中國造船而言,無論是民用保第一、還是軍用下餃子,這項技術都將有著精彩絕倫的表演...
船舶 排水量 計算 在 海洋首都中的航海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何最新式軍艦永遠撞不贏商船?
2017年,美軍四條神盾導彈驅逐艦分別在西太平洋與菲律賓萬噸級貨櫃船,韓國漁船,日本拖船,中型油化品船發生碰撞,戰績是0:4美軍敗;
2018一周前挪威籍神盾導彈驅逐艦Helge Ingstad剛參加完北約的演習完返航途中又與一艘6萬噸的定期線油品運搬船在幾乎迎艏正遇得情況下發生碰撞,結果還是軍艦破洞後在岸邊沉沒,0:1油輪勝.
2017-2018商船以5:0完勝戰艦!全球最先進軍艦(造價四億多美金)的最大敵人是商船,而最大罩門在於碰撞,這幾乎成了軍艦的魔咒.
撇開軍艦夜不開燈,關閉AIS,匿蹤造型,人員素質與駕駛台當值紀律等碰撞原因之外,在船舶構造方面也存在一些宿命性的罩門:
(1) 水密門與破損性浸水艙區:軍艦上空間小,人多任務多,所以基於便利之要求,水密門經常成開啟狀態,(猶如商船中隔艙用艙壁都挖開一扇大門),造船學上破損穩定性之設計被點到死穴.水線下一開洞就沒救.
(2) 船舶的任務不同,所以船舷鋼板的厚度不同:神盾級驅逐艦的船殼鋼板,據Seth Cropsey,(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American Seapower at the Hudson Institute)的說法是Quarter Inch(6.4mm);一般貨船為應付滿載後海浪對船體所產生的剪力(Shearing Force)與彎曲力矩(Bending Moment)其鋼板厚度多在12mm-25mm;而郵輪的鋼板則在28mm-32mm,儘管軍艦鋼板之強度再大,也經不起2-4倍厚的商船鋼板之撞擊,所以軍艦一撞就是一個洞.(皮薄嗓門大)
(3) 商船之排水量大,其 F=Ma衝擊力要遠大於軍艦之衝擊力
搞不懂的是美軍在西太平洋撞破的船都不惜巨資租半潛駁”揹”(一趟也要一億美金的租金)回美國修理;但是挪威戰艦就沉在岸邊(見圖),以第一天的損壞情況看來,要維持其正平的起浮狀態並不困難,卻眼睜睜看她沒頂?
學到的教訓:魚翅與熊掌
“DDG-51的防禦系統旨在為彈頭提供分層防禦。他們不是穿不透的。與其他戰鬥人員一樣,DDG-51的重型裝甲成本更高,重量更輕,機動性更低,而且速度更慢。“
分層防禦可能有助於阻止被擊中,但一旦導彈或魚雷穿透這些措施,現代戰艦就相對脆弱。 “我同意這表明現代戰艦如何相對容易失控,”克拉克說。
“然而,這不僅僅是在今天的戰艦上擁有更少的裝甲的功能。它還受到改善威脅以及分佈在整個船上的脆弱,互聯的傳感器,計算機和武器發射器的數量的驅動。例如,由小型ASCM擊中的DDG損壞後部VLS [垂直發射系統]軍火庫和helo機庫不一定會使DDG完全停止服務,如果DDG前部被射中
,就像在這種情況下,武器和傳感器將更有可能最終失去作用。“
克拉克同意有人爭論為現代戰艦添加裝甲。然而,有一個權衡,船必須投入更多的空間來攜帶裝甲 - 或者它必須更大。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增加裝甲可能會影響船舶的穩定性和機動性
“為艦船增加更多裝甲將會有所幫助,但會增加重量,並可能影響將傳感器,武器和其他任務系統的威力,”克拉克說。
“你不希望裝甲擋住像雷達這樣的傳感器,以及像EW [電子戰]系統這樣的對抗系統,以及像VLS這樣的武器發射器。上層建築中的裝甲特別成問題,因為它增加了船上的重量,這會影響穩定性。“
然而,較新的傳感器技術和較新的材料可能會改變海軍的計算。氮化鎵等新材料可以提供更小,更高效的雷達,而KEVLAR等其他材料可以為船舶提供更多的保護,防止動能衝擊或爆炸。
“此外,像Kevlar這樣的新裝甲材料可以在船上使用。例如,DDG在上部結構和船體部分都有一些裝甲,海軍正在向LCS增加Kevlar和其他裝甲。“
雖然海軍可能會考慮將這些技術用於未來的船隻,但改裝現有船舶可能不是一 種選擇。今天伯克級的最佳防禦是它的傳感器,速度和機動性的組合。
“DDG-51的船體厚度是四分之一英寸的鋼材。這不是盔甲。對船殼進行加厚並不能使這次碰撞有不同的結果.”Cropsey說。
“這型軍艦最好的防守是他們的戰鬥系統,速度和機動性。”
***註:Kevlar極佳的抗拉性能,其強度為同等質量鋼鐵的五倍,而密度僅為鋼鐵約五分之一(克維拉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44克;鋼鐵密度為每立方厘米7.859克),因此在70年代初被用於替代賽車輪胎中的部分鋼材。此外,克維拉不會像鋼鐵般與氧氣和水產生鏽蝕。現在克維拉廣泛用於船體、飛機、自行車輪胎、軍用頭盔、防彈背心等。其主要弱點為於鹼性環境下,或暴露於氯及紫外線之下時,將漸漸被分解。
船舶 排水量 計算 在 巨大的航母是如何计算排水量?看完你就知道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被它排出的水的重量,也就是与船体浸入水中体积相同的水的重量,这就是 船 的 排水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