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關鍵字,仍舊是疫情,但在亂世之中, 2020 年自己與 360 部電影共同走過。由衷覺得在台灣是幸運且幸福的,還能輕鬆走進電影院,於漆黑的場域之中,和無數陌生人共享光影魔法,而除了電影院之外,串流的發達與普及,也讓電影在疫情之中有了其他生存的空間。因此,在台灣,在世界各地,影迷與電影邂逅的方式,就無拘無束,也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自己今年 360 部的電影之中,藉由年底回望今年,梳理出自己的「年度十大佳片」,留存為 2020 年自身的時代印記,更有幸提供給讀者、影迷參考、交流或是留存,作為 2020 年的回顧。
去年也同樣寫了年度電影推薦,當時的評選標準為「2019 年度台灣院線電影」,不包含影展、串流、數位修復等片,但由於 2020 年全球受到肺炎疫情影響,許多片子少了商業映演的機會,故今年更改評選規則,影展、串流皆納入考量,唯一限制為今年首度在台灣看見的作品(不包含舊片和數位修復)。順道一提,榜單中的某些電影為去年出品,但因片商作業時間拉到今年的台灣院線放映,仍舊選進評選。
整理了今年的觀影紀錄,發現讓自己最有感觸的,還是在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怎麼共處的作品,世界已經夠亂了,但透過影像我們好像還能奢侈地去反思,還能去醒悟,雖然某些時刻對於諸多議題有種無能為力的失能感,但在電影之中,或許人們終能找到一絲避世的位置。
🎬以下排名有分喜好順序,並附上短評。1 至 5 名後天刊出。
10.《#曼克》,【#Netflix】
名導大衛芬奇沉潛 6 年,在動蕩不安的 2020 年交出《曼克》。1941 年,劇場與廣播界的金童奧森威爾斯執導了震古鑠今的《大國民》,縱使《大國民》在 1942 年的奧斯卡僅拿下一座奧斯卡,但時至今日,《大國民》在影史的地位已不辯自明。當時的好萊塢有《亂世佳人》這類的大製作電影,而《大國民》的出現,走出與古典好萊塢截然不同的嶄新道路,是時代的開創者先鋒之一。
《大國民》讓觀眾跟著記者視角,透過回憶錄的方式不斷帶出主角凱恩的過往,拼湊可能的人生模樣,更重要的是,片子從媒體帝國巨擘之中,反映美國自由資本主義以及英雄主義;而《曼克》在大衛芬奇的視野底下,聚焦於《大國民》的編劇曼克維奇,他嘴巴凌厲,酒氣熏天,但才華過人,以筆為戈,觀注政治,反映社會概況。大衛芬奇在杯觥錯影、吞雲吐霧間試圖梳理出《大國民》劇本的生成原因,大衛芬奇同樣在解構神話,從財團的資本面向,到個人的英雄樣態,都是《曼克》拆卸的細節之一。
說到底,《曼克》是世人愛看的「小蝦米對抗巨人」的故事,曼克維奇是狂傲不羈,唾棄商業鉅子的編劇,奧森威爾森則是初出茅廬,亟欲證明自我的金童導演,兩者在片廠掌權的體制之中,不斷對立與斡旋,才有了曠世傑作《大國民》。大衛芬奇找到巧妙的切入點述說曼克維奇這位真實存在的人物,不刻意歌功頌德,反而聚焦於小人物在時代浪潮下的掙扎與失敗,大衛芬奇毫筆一揮,將人性的各種面向融於一爐。
而觀眾乘著《曼克》劇組匠心打造的時光機,返回 30 年代的好萊塢,橫跨在一戰後的經濟大蕭條、二戰時的風起雲湧,大衛芬奇遊刃有餘地刻畫紛擾的政經局勢,更在《曼克》後段花了篇幅勾勒加州選舉,並劍指官商間的操弄,與人心動盪,而當時代的政治概況回看今年,美國大選的擺盪與鬥爭,就有了某種趣味,《曼克》的出現能在美國大選中增添一絲解讀趣味。
至於手法上,《曼克》中隨處可見對於《大國民》的致敬。首先,兩部電影雙雙採用倒敘法,從這樣的形式來看,大衛芬奇對奧森威爾斯的挪移是顯而易見的。再來是分鏡,舉例來說,片中能看到主角曼克躺在病床上,從手中將酒瓶摔下,而後酒瓶在地上滾動,此處的剪接與攝影機運動對應到《大國民》,就成了主角凱恩躺在病床上,從手上將童年時的水晶球摔下而破裂,這是《大國民》的經典之一,「玫瑰花蕾」(Rosebud)就從這裡延伸而出。
最後是符號象徵,在《大國民》中,空間場域極為重要,冰冷的檔案室、夫妻間的餐桌距離,都暗示人與人之間的疏遠關係;在《曼克》中,主角曼克來到好萊塢權貴們的重要聚會,在此也出現了狹長餐桌,曼克在此發起酒瘋,而後被拒於門外,並被譽為「猴子」,此處的影像語言,與《大國民》遙相呼應,並對戲劇產生關鍵作用。而「猴子」一詞也是《大國民》中的經典台詞。
從這幾點來看,《曼克》巧妙掌握《大國民》的手痕印記,並準確在新的故事中賦予意義,並非為了「致敬」而「致敬」,大衛芬奇的導演功力依然無庸置疑。但平心而論,《曼克》並不是那麼容易入口的作品,片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後設的趣味性,都要對於影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能知曉箇中奧妙,但倘若能稍微理解《大國民》與當時的好萊塢狀況,《曼克》會是一部相當過癮的「影迷作品」。
《曼克》走到最後一幕,最後的台詞說道:「這就是電影的魔力。」替全片畫上最佳註解,在 2 小時 11 分鐘過去後,觀眾自然能明白,影像可以左右政治,干涉政權,而曠世傑作也可能僅是一個失勢、酒醉之人寫出來的奮力一搏,電影的魔力在《曼克》中展露無遺,並從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再度提煉而具現。大衛芬奇並不亞於奧森威爾斯,《曼克》是獻給編劇的作品,但在浪漫的說詞之中,觀眾望見的是不堪、醜陋與血淋淋的真實。
最後,有趣的是,1940 年走過 80 個年頭,當代電影產業的軌跡也發生巨變,尤其是在今年,串流大肆崛起,好萊塢傳統大型片廠應該沒想過,電影產業已經逐漸脫離電影院,人們在家中已然就是全世界,於是從今年的環境之中,Netflix 恰巧推出《曼克》,若用一種後設的角度解讀,《曼克》或許可說是大衛芬奇的《大國民》,藉以諷刺傳統掌權者,又是一種油然而生的趣味。
9.《#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繁盛映畫 Wild Green Films】發行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是一部冷靜、克制的作品,但靜下心感受,能在表面之下挖掘出極富情緒的底蘊,巴勒斯坦電影代表人物伊利亞蘇萊曼不發一語地透視世界,熟稔「以畫面說故事」之道,輕點影像魔力,帶著觀眾心領神會,望見當代社會。
綜觀全片,蘇萊曼經常選擇從一顆用於觀察事物的鏡頭切入,然後帶回蘇萊曼「觀看」的動作本身,並不斷在這兩者間擺盪、轉換,點出「觀看」的主動/被動,同時拋出客觀環境,觀眾在此模式下,帶著些許超現實「被動地」共同「觀看」巴黎、紐約以及巴勒斯坦的處境與氛圍。
猶記得《一一》特愛拍後腦勺的孩童洋洋,這是屬於此年紀對世界產生好奇獨有的觀看方式,觀眾平常看不到的,洋洋(楊德昌)拍給我們看。然而,在《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中,伊利亞蘇萊曼和洋洋一樣,拍著背影,似正在對世界提問,這也恰恰為蘇萊曼提供觀眾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觀看永遠是事物與人之間的關係。不過與洋洋不同的是,蘇萊曼拍下的背影,少了點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深刻的省思與從容的凝視,在優雅中透著擔憂與諷刺。
「It Must Be Heaven」,天堂無處不在,此刻蘇萊曼外表仍克制,但激動之情早已溢於言表,透過畫面與音樂穿過銀幕傳遞出來。世人的確不能選擇出生的地方,但能選擇觀看世界的角度與方式(巴黎、紐約、巴勒斯坦的對比),「觀看先於言語」(Seeing comes before words),或許是導演先生挪移約翰伯格著作的溫柔提醒。
📝全文請點👉https://bit.ly/34QuTPz
8.《#誓血五人組》,【Netflix】
史派克李延續上一部作品《黑色黨徒》的風格,開場便開宗明義地使用歷史畫面,將砲管對準美國歷史上的戰爭污點──「不知為何而打的越戰」。《誓血五人組》開場呈現一段段黑人前往戰場的真實畫面,史派克李善用交叉剪輯,靈巧地在當中倏地剪進阿波羅 11 號登月的歷程畫面,聽著旁白說起:「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這是縹緲的登月計劃,人類對外太空虛無的想像;而越南戰場中流血、送命的軍人,則是血淋淋的真實──兩相對比之下,當時美國的登月輝煌、軍備競賽中的勝利,與越戰的失敗並置,更顯諷刺。這是史派克李熟稔剪輯的力量,送給觀眾一記當頭棒喝。
《誓血五人組》是一部專屬於黑人的公路史詩電影,當年血氣方剛的英勇青年,經過歲月洗滌後轉為白髮蒼蒼的老人,然而,這些老兵就算帶著瘸腳的傷疾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到了熟悉的叢林,縱使地雷滿佈,仍舊對地形、環境記憶猶新──這是時間帶不走的歷史傷痛、戰爭遺毒。史派克李透過角色的傷痕,暗示越戰如同幽靈鬼魂般,纏繞著老兵,同時也籠罩於美國之上,揮之不去,也無法抹滅。
更驚喜的是,史派克李巧妙地透過攝影媒材的轉換,拉出今日與往昔的對比:電影中只要是「現在」的時空,畫面比例大都以 1.85 : 1 或 2.39 : 1 拍攝,進入回憶後,便限縮畫面比例,改以視覺風格較小的 1.33 : 1,藉此呈現出當時越戰壓迫、緊繃的氛圍。而本片攝影師 Newton Thomas Sigel 再透過 16 釐米底片獨有的顆粒色澤感,拉出舊回憶的時代感,光是媒材的轉換,便能窺見史派克李的用心。
綜觀全片,《誓血五人組》對於種族議題的力度,每一場戲、每一句台詞都是直球對決,且史派克李雜糅各類型的影像,鏡頭語言豐富、視覺風格強烈,在公路類型中醒覺、成長、找到救贖,並與人性對抗,重口味卻不鹹膩、直通人心,進而反思越南戰爭。史派克李透過手中的鏡頭直面剖開美國底下的醜陋面紗,其情緒是鏗鏘有力,如同片中「美國欠我們的」那句台詞一樣,擲地有聲。
最終,《誓血五人組》結尾收在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逝世一年前的真實演講畫面,開場是拳王阿里,結尾是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史派克李透過兩名黑人平權運動且反越戰的英雄做出首尾呼應,更將真實歷史畫面和虛構故事合一,將劇情片與紀錄片兩者形式疊合,強調了這部作品的真實性,可謂神來一筆。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段宣言可以識讀史派克李現今對美國的態度,從電影拉回現實,美國目前正處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平權抗爭風暴之中,歷史過了幾百年,種族歧視的警察暴行等事件一再上演,美國或許正搖搖欲墜;美國或許離平權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美國或許永遠抵達不了和平彼岸,但史派克李仍舊期許美國能成為理想中的樣貌,堅定帶著各種膚色的觀眾共同見證。
📝全文請點👉https://bit.ly/3rzZEC5
7.《#悲慘世界》,【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發行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 19 世紀問世的名著小說《悲慘世界》,在 21 世紀成了法國新銳導演拉德利(Ladj Ly)鏡頭下的犀利映襯,一本書、一部電影,不同媒材但核心異曲同工,盤根錯節的結構性問題、人性不斷的對立、來自社會底層貧窮的掙扎,仍舊不斷重演。人類文明看似不斷前進,卻被拉德利拆解成停滯,甚至是倒退;雨果筆下的革命百年之後,對於拉德利來說或許近在咫尺,全片擲地有聲,令人膽戰心驚。
拉德利聰明地透過這三位個性鮮明的警察視角,遊走(巡邏)在充滿犯罪、危險氣息的底層街頭,觀眾得以紮實地一窺與警察處在對立位置上的各種小人物,拉德利也進而描繪出這些小人物們不同的求生輪廓,拼湊出郊區的完整樣貌,難能可貴的是,拉德利並非一味地批判,在這樣的灰色地帶中,「善」與「惡」當然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
《悲慘世界》是一部生猛有勁的作品,拉德利展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剛強氣勢,在巴黎郊區中完成了一場艱難的衝突,隨時充滿箭在弦上的挑釁,引人入勝,且其暴力筆觸也神似賈克歐狄亞在 2015 年拿下坎城金棕櫚的《流離者之歌》。
《悲慘世界》雖然發生在巴黎,卻能打破文化藩籬,因為此種對立走出巴黎,在世界各地、社會的角落上仍舊不斷上演。但或許,拉德利並不想極為悲觀地認定人性的無可救贖,開放式的結尾以及開場的人心凝聚就是很好的證明。
「親愛的朋友,請謹記。沒有壞種子或惡人,只有壞的耕養者。」雨果百年前提筆的嚴厲警示,到了當代,拉德利巧妙地挪用,鏗鏘有力地奏出一曲法國當代的底層荒涼悲歌。
📝全文請點👉https://pse.is/3avndj
6.《#殺戮荒村》,【捷傑電影】發行
《殺戮荒村》由巴西名導克雷伯曼東沙費侯和長期藝術指導合作夥伴胡里安諾杜內耶斯聯合執導,很難想像這部帶著些許科幻感的民族記事,在風格上會展開成昆汀式絕地大復仇中的暴力美學,且在轉場上皆有 70 年代西部電影的味道,開頭便替這部時間軸定於未來的電影注入矛盾的衝突美感。
敘事上則在名為巴庫勞(Bacurau)的小村落中,殘酷劃分社會、種族間的階級地位,透過一群由美國白人組成的殺手集團,埋下政治操弄後對窮人村落進行的屠殺,由此來看,巴庫勞可以視作過往歐洲帝國主義對巴西的殖民以及文化上主導地位的典型。
然而放眼未來,高科技更可能使人們認為有「權力」將人命視為屠宰遊樂場,編導對於歷史傷痕、現今局勢、未來發展,有著細膩、透骨的觀察,這些不斷上演的掠奪,無時無刻發生,不管是在從前,或是未來,且背後原因令人寒毛直立。
《殺戮荒村》是一部充滿幻想的當代寓言故事,但其核心主題,可能更是這群無力的個體們對企圖剝削其利的強國們的終極反動(白人、遊客),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經濟上的,也正如同昆汀塔倫提諾的《決殺令》般,在影像中出了口惡氣,大快人心。《殺戮荒村》真實的可怕。 巴庫勞是極為渺小的貧瘠窮鄉,或許世人不會注意到它是否存於地圖中,但在這座小村中政客與強國卑劣的荒謬事,極有可能發生於當代地球的每一寸土地,自然也能這樣看待台灣了。
📝全文請點👉https://bit.ly/3nRmrXX
#2020年度片單
解構主義二元對立 在 馬毅 MAY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新的 @jma_museum 2.0 將於2020年6月12日 T Fashion 盛大解鎖,這次除了以新的型態問世之外,同時發展了不同形式的服飾:「第『24』號翻玩系列服飾」;全空間概念結合了30%解構主義、30%精神官能症、30%羅夏克測驗及10% 翻玩惡搞藝術,而成的「100% 24個馬毅 Much More Mayi」。
30%🤍解構主義 Deconstruction🤍
「解構」的主要核心是去看一個文本中的「二元對立」,並且呈現出這兩個對立的面向事實上是流動與不可能完全分離的,解構主義在學術界極具爭議性的被指控為「虛無主義」,它被當作是學術界已經完全與現實脫離的一個象徵。
➕
30%🤍精神官能症 Neurotic Disorder🤍
「精神官能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也是輕型精神疾病的代表。就精神醫學的觀點而言,「精神官能症」並不是單一的疾病診斷,而是涵蓋了以焦慮、緊張、情緒煩躁、鬱悶、頭痛、失眠、心悸等臨床症狀表現的許多不同種類的精神疾病之統稱。
➕
30%🤍羅夏克測驗 Rorschach Test🤍
「羅夏克墨跡測驗」是由瑞士精神科醫生、精神病學家 Hermann Rorschach 創立,墨跡測驗是最著名的「投射法人格測驗」,所謂投射法就是讓被試者通過一定的媒介,建立起自己的想象世界,在無拘束的情景中,顯露出其個性特征的一種個性測試方法。
➕
10% 🤍翻玩惡搞藝術 Spoof Art🤍
「翻玩設計」向來是街頭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荷蘭插畫藝術家Mike Frederiqo,以翻玩Chanel、Louis Vuitton招牌Logo一炮而紅,擷取日常生活素材以大量複製得手法,模糊了流行文化與商業產品的界線。
👇🏻
100%🤍24個馬毅 Much More Mayi🤍
這次的空間概念延伸於Billy Milligan,一位真實紀錄的「多重人格」患者。
1977年比利因犯下連續強暴和搶劫案而遭美國俄亥俄州警方逮捕。但他卻對自己犯下的罪行毫無記憶。後來他經過徹底的精神檢查,發現他患有「多重人格」,包含原本的比利,共有24個人格在他體內。
象徵著一個以「生活態度」經營的「概念品牌—James MA-YI」;同時邀請函視覺「致敬」對我來說像神一樣的「解構主義大師—Martin Margiela」,用各種面向發展最純粹的「精神價值」與「極致二次創作惡搞藝術」🤍
🤍活動時間 /
2020年6月12日(五)11 a.m.~19 p.m.
🤍活動地點 /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1號4樓23室
(永樂市場4樓23室)
北門捷運站2號出口直行7分鐘
🤍Dress code /
極致白 So White
我們誠摯的敬邀您一同共襄盛舉,一起用最純粹、最聖潔、最原始、最溫柔卻最有力量的「白色」溫暖包裹著充斥龐大文化底蘊的「迪化街永樂市場」🤍
#New# #ArtDirector# #FashionStyling# #FashionStylist# #FashionDesigner# #Fashion# #fashionblogger# #Artist# #CostumeDesign# #PropertyMaster# #Repair# #Follow# #art# #Instructor# #Courses# #Taiwan# #MAYI# #馬毅# #马毅# #JamesMa# #instapic# #instaphoto# #instastyle# #instalike# #like4likes# #likeforlikes# #instagood# #instafashion# #instadaily#
解構主義二元對立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好書分享:社會議題《民主式經濟的誕生》】
「世界上大部分值得去做的事,在做之前都被認為不可能辦到─路易士‧布蘭代斯」
看過橫掃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上流》後,對於「二十六位億萬富翁所擁有的財富,和地球上一半人口所擁有的財富一樣多」一事,你約莫不會感到震驚(但依然流下幾滴清淚)。當有錢人為昨夜滂沱大雨帶來之清新空氣精神一振,住在半地下室之窮酸家庭僅能無奈坐在不停溢出汙水的馬桶上抽菸,社會階級停止流動,往上爬的,繼續往上爬;朝下走的,跌跌撞撞一路往下走。
觀眾時常討論,金家一家人何時收手才能有好結局?事實上,在現今「榨取式經濟制度」下,可能性幾乎等同沒有,因現有經濟體系和政府組織偏袒金融家、資本家,讓金融大亨在全球各地「榨取」最大利益,對勞工、環境以及在地社區造成的傷害視而不見。
乍看下,金家依附於朴社長,經濟狀況漸漸好轉。然而,其工作皆為缺乏保障的兼職和打零工,如同現今美國社會40%之勞動人口。朴家在工資上不虧待員工,可是聘用全憑雇主喜好,也許工作不上心、氣味不討喜、或孩子不再需要家教,便立刻被解雇,「寄生」上流,能寄生多久?
「資本偏見」讓政府政策更傾向金援大型銀行而非一般民眾,甚至透過減稅挹注破產大型企業。富豪在大量資金援助下,可以像國父革命般,創業到第十一次才成功,並對前十次絕口不提;金爸爸則因投資古早味蛋糕失敗,做個小生意就垮了。
部分人的境況也許沒那麼窘迫,「錢越來越薄」卻是肉眼可見。到底什麼辦法才能讓人人過上好生活?全民中樂透頭獎?自己在家印鈔票?想盡辦法寄生在郭家?(喂喂喂請問郭夫人的少爺千金們需要英文或藝術家教嗎?)
本書《民主式經濟的誕生》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充滿希望的解答─超越企業資本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二元對立之「民主式經濟」。
排除少數共產極權國家,人類的政府已經民主很久了,然經濟未曾民主。民主式經濟的核心在於「共善」,強調「服務大眾,而非服務少數人」,不僅有利全人類,更進一步涉及地球。
本書緒論與首章主要在介紹「民主式經濟」的概念,後續七章則討論其七大原則及應用於全球各地之實例,「七大原則」包含:
👉社群:公共利益第一優先
👉包容:關注經濟上的種族正義和性別平等,為長期被社會排斥的人創造機會
👉地方:強調在地居民對地區的共同奉獻,建立能回流當地之社區財富
👉好工作:勞動優先於資本
👉民主所有權:員工所有權制度
👉永續性:保護生態系,逐步減少對地球的傷害
👉道德金融:為民眾和地方投資、貸款,服務公眾。
好的,看完七大原則,你可能想:「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啦~人人都能畫大餅,來看誰畫的餅比較大!!
事實上,以七大原則為核心之「民主式經濟組織」與相關地方運動,推行已久,例如:北美印地安保留區建立了原住民天然食品公司,除了向當地原住民生產商購買所需原料、與員工分享公司部份股權,以助於原住民家庭經濟獨立,並將野牛帶回保留區,展開傳統文化復興運動。
與此同時,在紐約布朗克斯這個犯罪率首屈一指的貧民窟,居民長久以來受失業所苦,大量來自移民社區、領取政府救濟金、學歷不高、沒有保險、工作時有時無的民眾,受惠於「家庭護理夥伴合作社」,在此可接受完整培訓、穩定收入、固定年假,且每位員工皆為所有權人,此舉幫助許許多多家庭,從而回饋地方,創造積極正面的影響力。
除了仇富和氣自己投錯胎外,《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為人類提供一個對自己、他人,社會,以至於地球,更好的解決問題途徑─「不再寄生,而能自力更生」,在此誠心推薦給所有關心人類文明和地球的讀者。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終結經濟榨取,解構勞資框架,創造繁榮永續的共好新生活》,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理想的工作環境/條件?例如:
『《民主式經濟的誕生》:錢多事少離家近(喂~~)』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2/15(六)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2/16(日)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民主式經濟的誕生 #終結經濟榨取 #解構勞資框架 #創造繁榮永續的共好新生活 #THEMAKINGOFADEMOCRATICECONOMY #BuildingProsperityfortheManyNotJusttheFew #瑪喬麗凱莉 #泰德霍華德 #MarjorieKelly #TedHoward #遠流 #民主式經濟的七個原則 #社群 #包容 #地方 #將資本投入資本 #民主所有權 #道德金融 #可持續性 #社會科學 #金融 #社會議題
★博客來:http://bit.ly/36YpuEB
★遠流:http://bit.ly/2OsADa8
★誠品:http://bit.ly/3bhjcmQ
★讀冊:http://bit.ly/2UtIDLL
★金石堂:http://bit.ly/393Racy
解構主義二元對立 在 unDer - 作為一種解讀,解構主義認為結構是不固定的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作為一種解讀,解構主義認為結構是不固定的/ 沒有中心,事物非二元對立,而是不斷流動與貫連,看似反射的兩面也無法完全的分離。 將一杯經典鏽鐵釘調酒拆解/ 剖析野薑 ... ... <看更多>
解構主義二元對立 在 Re: [問題] 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 看板FineArt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poolmimi (找到是旅行的意義)》之銘言:
: 定義理論看了很多次
: 但好哲學 還是我太笨 一直看不懂其中的精隋
: 還請幫幫忙用白話文的方式幫我解答一下這三個名詞
: 有舉例更好
: 大謝了
這三個一開始是從文學批評上面出現的。
結構主義談的是索緒爾 (Ferdinand de Saussure) 的語言學,
以及人類學的李維史托 (Claude Levi-Strauss)
他們在討論的是文化是藉由怎樣子的情況(結構)所表現出來。
所謂的文化,也就是語言、言語、儀式、行為等等。
他們研究的對象大部份是文本、語言結構上面。
他們試圖找出一個文化表像的深層結構。
例如哈姆雷特以及夜宴,這兩部劇本的結構是一樣的。
後結構是針對結構做為批判。
因為結構分析文學,造成文學的無趣與統整。
而後結構主要是一種文學的閱讀方式,認為在結構式閱讀之下,應該要產生誤讀與岐異。
而這些誤讀與岐異是源自於讀者本身。
後結構是針對結構進行質疑批判的,結構主義將文本與文化分析成為一種主要架構
而後結構則是使用各種不同的解讀方式,無限地延伸每一個文字或象徵的意義。
解構則是由後結構誕生出來的東西。
在二元對立之間做一種來回不定的擺動 (因為立場不同而使得觀點與定義都不同了)
解構是粹純針對文學作品而言,完全就是解讀文學作品的一種方式罷了。
與結構分析法之間的關連,是一種寄生的關係。
例如誤讀,就非得要一個正確版本的讀法,否則何來誤讀?
而這個正確版本,就是指向作者本身的原意,或是在結構式讀法之下產生的意義。
而岐異也是一樣。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遊戲,因為誤讀並不是批判,也不是說了什麼是對或什麼是錯。
純粹是藉由這種 "讀與寫同時進行" (誤讀就是你讀了之後有某些理解是自行編寫的)
這種讀寫同步的遊戲來玩味文學作品。
簡單來看就是這個樣子....
我講得很白話,因為深一點的也很難表達。
--
Chaque chat parle en francais. Vraiment! 每隻貓都會說法文. 真的!
Si vous le demandez, "Quand aimez- 如果你問他,
vous le mieux le soleil?" "你最喜歡什麼時候的陽光?"
" Mi-aou^t ", " Mi-aou^t ".(咪嗚,音義同 八月中旬)
il vous repondra. 他會這麼回答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9.36.17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