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不好嗎?運動傷害、疼痛的罪魁禍首?】
.
「發炎,聽起來就不是好事?」
「運動傷害,可能是身體不再發炎。」
.
不管是關節炎、肌腱炎,聽起來跟「發炎」有關的就沒有好事,「降低發炎、消炎」也常被認為是減緩疼痛、傷病的標準答案。其實,發炎沒有我們想像中的不好,人體中有許多反應包括:產生疼痛、發燒、發炎,其實都是一種保護機制,促進身體修復、避免傷害等,甚至有許多慢性運動傷害會導致「身體不再發炎」。
.
🔸 發炎是什麼?為何被污名化?
發炎(inflammation),是在人體損傷後,進行自我修復的第一步。就像一間餐廳發生火災,首先要能撲滅火勢、救難人員進場,協助後送傷患到醫院。待一切穩定後,拆除廢材並重新裝修。
.
發炎時,血管的通透性會增加,使得更多血液、養分、免疫細胞能進到患處,同時告訴大腦說「這個地方有受傷,我們需要修復跟協助它」。
.
發炎會被污名化,常跟「其伴隨的不適、副作用」有關,急性發炎時多有「疼痛、腫脹、僵硬、溫度上升」等現象,讓身體感到不舒服、或者說是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狀態,因此大多人會想盡快擺脫這個情況。
.
🔸 發炎就跟打疫苗一樣?
打疫苗跟發炎的共同處,在於「啟動身體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像是抵抗病毒、保護身體的角色。打疫苗如同「將長得很像新冠病毒的物質,打進身體裡,讓身體能先做好準備」,這也是會發燒、噁心、全身痠痛等副作用的原因,因為免疫系統啟動,透過核心溫度上升等方式來對抗病毒。
.
🔸 「慢性運動傷害」,身體不再發炎?
有許多運動傷害,不像是剛拉傷或扭傷,可能休息幾天自然就好了,而是不再有「紅、腫、熱」等反應,只有反覆性的疼痛、不適,似乎做什麼復健或治療都不會好。
.
肩膀痛、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等,都可能演變成「慢性」傷害。就像是身體已經受夠每次都要「發炎」,讓受傷的地方修復,索性就不再理它。這類的疾病,必須透過「可以重啟發炎反應」的治療,並且配合運動治療或訓練,才能比較好的效果。例如增生療法、震波、離心訓練等,都是刻意讓受傷的地方「有微損傷、發炎」,來重新啟動修復。
.
🔸 發炎是個「提醒」
發炎跟疼痛都扮演「提醒」的角色,告訴你身體出了些狀況,不會讓你血流不止、心臟停止跳動、肌肉斷裂等,結果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發炎可能代表你要為身體做些改變,可能是飲食、運動、動作方式、生活習慣、情緒、壓力等。當這些因素沒有改變,發炎或疼痛可能會反覆發生,到最後身體也會放棄抵抗,不再幫助自己。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
.
#發炎 #修復 #運動傷害 #拉傷 #扭傷 #運動醫學 #肌腱炎 #關節炎 #疼痛 #復健 #物理治療 #骨科 #離心訓練 #增生療法 #震波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inflammation #covid19 #vaccine #sportsinjury #phsyiothearpy #physiotherapist #sportsmedicine #rehabilitation #CSCS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8的網紅陳曉謙 運動物理治療師 Jack Chen, sports physiotherapi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等了半小時,進去診間不到五分鐘就出來了」 「我覺得醫生沒有了解我的問題」 由於醫療制度等多種因素影響,每個門診人滿為患,醫師能看每一位病患的時間非常短暫,會使病患跟醫療人員的溝通有限。這部影片找到好朋友林威廷醫師,目前在台北榮總擔任復健科住院醫師,同時也有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認證(NSCA-CSC...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的推薦目錄: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王文妤 物理治療師 • Amber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Hunter 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陳曉謙 運動物理治療師 Jack Chen, sports physiotherapist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Leanne W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Re: [心得] 運動傷害的一般復健原則- 看板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運動醫學系排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運動醫學系排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世大運物理治療師當選手的後盾 - 大型賽事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運動醫學系ptt 的評價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王文妤 物理治療師 • Amber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哈囉各位大家好,我是物理治療師Amber~
‼️『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 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PPPD』是一種對空間的穩定感知受損的症狀,非『旋轉性的頭暈』以及『感知上覺得不穩定』。
會加劇的原因通常在:�1.直立的姿勢下
2.處在視覺複雜或者過多刺激的情況下
最常被誘發的環境有:
1.走路或坐著的時候
2.看著車流
3.坐在人多繁忙的餐廳
PPPD 的症狀可能會在分心的時刻暫時緩解,但可能會在沒有明顯刺激的情況下短暫發作。
暈眩可能會誘發心理以及功能的問題,例如害怕跌倒、焦慮、憂鬱、步態異常等。
如何判斷為PPPD?
A:至少三個月多數天出現頭暈、不穩、非旋轉性眩暈至少一種症狀。
-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數小時),嚴重性每次不一。
-症狀不會持續一整天。
B:這些持續性的症狀並沒有特定的誘發因子,但會因為下列三項因素而加劇:直立的姿勢、與方向位置無關的主動與被動運動、處在視覺刺激複雜的環境。
C:PSSD因為眩暈、不穩定、頭暈或平衡問題引起,還有急性、偶發性或慢性前庭症候群、其他神經或醫學問題、心理問題導致。
-當一些急性或偶然的因子誘發症狀時,會出現特徵A的模式,一開始會間歇性發生,而後可能會變成持續性的過程。
-當誘發頭暈的原因是長期的因素時,症狀會先緩慢發展,然後逐漸惡化。
D:症狀會導致痛苦不適、功能出現問題或障礙。
E:其他疾病或障礙沒辦法好好解釋其症狀。
臨床上目前對PPPD的治療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前庭復健運動
其中前庭運動可以降低頭暈對動作的敏感度、增加對平衡反射的依賴,有助於恢復平衡、減少跌倒和緩解頭暈。
根據2019年的研究,針對有PPPD的人進行居家的前庭復健運動,持續六週。
會以頭暈障礙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三個項目:功能、心理、生理來比較。
☄️運動的項目有:
👉🏻步行訓練:
-步態訓練:每天兩次,十分鐘行走距離約五公尺,一開始可以在平坦的平面下正常行走,可增加不平穩的地面來挑戰困難度。
-步態增加困難度:例如在超市尋找物品,向後行走,跨越障礙物。
👉🏻凝視訓練:
-凝視訓練:坐在彈力球上(不平穩即可),保持對目標的直視。每天兩次,每次 1 分鐘,逐漸增加到每天 5 次,每次 2 分鐘。
-增加凝視訓練的難度:在動態的背景保持目標的直視,或者做需要頭部、眼睛同時移動的訓練,例如打掃。
👉🏻其他訓練:
1.手拋球:提供手眼協調、重心轉移訓練、視覺軌跡訓練。除了自己執行之外,可以增加人數一起拋接。
2.接住目標物:目標物必須高過頭部,且眼睛注視手舉高放下的過程。
3.站立搖擺晃動:在一個空白或者移動的空間,雙腳距離從寬到窄,以慢到快的速度開始身體左右移動。
4.眼睛注視目標,移動頭部且目標和頭部方向相反。
5.數點:在一面牆上貼滿點點,計算出點數並且挑戰眼睛不同速度的追視、左右的移動,且與牆的距離越來越近。
6.數點:在兩面牆上貼滿點點,計算出點數並且挑戰眼睛不同速度的追視、左右的移動,且與牆的距離越來越近。
7.爬階梯:站在小椅子上,上下來回。
8.坐到站、站到坐
‼️研究發現:
1.經過六週和每兩週持續追蹤,發現有PPPD的人,在生理以及功能上都有明顯的改善。
2.這些人的心理狀態並沒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可能在影響心理層面的因素還有其他潛在的原因。
👩🏻最後Amber想說:
1.頭暈原因有非常多種,除了中樞神經的問題、耳石、前庭..等,心理層面也不容忽視
。
2.頭暈的問題其實很常見但容易忽視,一定要好好的接受生理以及心理的檢查跟治療和復健。
3.運動能夠幫助神經去敏感化,去適應各種不同環境、姿勢誘發的頭暈狀況,擺脫頭暈對生活的影響!!
#物理治療#頭暈#暈車#訓練#前庭#耳石#復健#運動#重訓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Hunter 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甚麼受傷的地方一直復發,甚至沒辦法完全好起來?】
平常在詢問個案的病史時,很常聽到個案反應很久之前受過傷後,這個傷就一直反覆的出現,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作。甚至有些個案反應在受傷後,雖然沒有這麼痛了,但是仍然覺得受傷的地方”怪怪的”或是一直有不舒服的感覺,究竟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
造成舊傷容易復發的原因非常複雜,除了之前分享過的腳踝慣性扭傷時,提到的本體感覺的喪失之外,組織結構的強度與動作控制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身體受傷後,受傷的組織會經歷以下的進程:發炎期、增生期、重塑期。
發炎期:紅腫熱痛、清除受傷、死掉的組織
增生期:受傷的組織開始癒合,但受傷的部位還不夠強壯
重塑期:癒合狀況逐漸完成,組織開始重新排列,慢慢回復組織的強度 在
發炎期我們會建議透過被動的關節活動,或是周遭關節的活動來幫助恢復。而增生期與重塑期則可以開始慢慢增加活動的強度,藉由適當活動的刺激來促進修復,並讓新生長的組織變得夠強壯。
而舊傷老是反覆發生的個案,有些人是因為在受傷後過度保護受傷的部位,沒有適時地去活動身體,導致周遭的神經肌肉控制變差、本體感覺下降,使受傷部位變得”遲鈍”。此外,在組織修復的期間沒有給予適當的活動刺激,也容易讓修復的速度變慢,新長的組織不夠強壯,未來在活動時能承受的力量下降,造成再次受傷的機會增加。
第二個常見造成再次受傷的原因則是個案太快恢復原本的運動強度。這類的傷害復發的間隔通常比較短,主要是當疼痛已經有明顯的緩解之後,許多人會以為受傷的組織已經痊癒,就馬上回到原本的運動強度。而事實上當組織修復進入增生期與重塑期時,疼痛就會漸漸的緩解下來,甚至可能已經沒有明顯疼痛產生。但此時的組織其實仍未完全修復,或是新生長的組織仍處於比較脆弱的情況,這時若沒有循序漸進的增加運動強度,突然讓組織承受太多的負擔時,便容易造成二次受傷。
第三個可能的因素是造成舊傷復發的原因來自於動作控制不良,根本的動作控制問題並未透過訓練來改善。許多個案並不是因為外力的撞擊,或是瞬間的拉扯造成傷害,而是在日常生活裡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突然開始痛起來。針對這樣的傷害,比較可能是因為該部位的控制能力不佳,導致日常生活中會反覆做出相同的動作所產生。而這類的動作雖然不會對組織造成過多的負擔,但因為頻率過高,使得同樣一群組織在反覆承受這樣的力量,日積月累下來還是會造成傷害。當我們沒有針對這個動作問題做訓練改善的話,即便受的傷癒合了,過一段時間還是容易會因為過度使用再一次受傷。
總結來說,受傷後並不是只要休息就好。在身體修復的期間,給予身體適當的運動除了可以幫助復原之外,也能減少受傷復發的風險。但太急著增加運動強度也可能會有反效果,當疼痛問題已經好的差不多的時候仍不能大意,後續的訓練仍然要循序漸進增加訓練強度,並保持運動的習慣,才能讓新生長的組織變得更強壯。最後我們也不能忽略造成傷害的原因,針對動作控制失能的問題做訓練,更能減少未來復發的風險。
#傷害復發 #組織修復 #動作控制 #運動訓練 #預防醫學 #物理治療 #reinjury #healingphase #trianing #motorcontrol #preventivemedicine #physiotherapy #hunterptworkout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陳曉謙 運動物理治療師 Jack Chen, sports physiotherapist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等了半小時,進去診間不到五分鐘就出來了」
「我覺得醫生沒有了解我的問題」
由於醫療制度等多種因素影響,每個門診人滿為患,醫師能看每一位病患的時間非常短暫,會使病患跟醫療人員的溝通有限。這部影片找到好朋友林威廷醫師,目前在台北榮總擔任復健科住院醫師,同時也有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認證(NSCA-CSCS)。由他來分享一般民眾可以如何先整理自己的身體狀況、關鍵的資訊提供給醫師,讓短短幾分鐘的看診時間能更有效率,解決病人的問題。
看診前可以帶的小筆記,有利於醫師診斷的資訊,包括:
L (Location):不適的位置(ex. 右膝蓋)
Q (Quality):不適的性質(ex. 刺痛、麻、脹等)
Q (Quantity):不識的程度(ex. 3分痛)
O (Onset mode):開始的性質(ex. 慢慢出現的、還是跟一次受傷後)
P (Precipitating factors):誘發因素(ex. 蹲的時候會痛)
E (Exaggerating factors):加劇因素(ex. 上樓梯、跑步時會越來越痛)
R (Relieving factors):緩解因素(ex. 躺著、坐著會比較舒服)
A (Associated symptoms):伴隨的症狀(ex. 同時還會痠跟麻)
*若是職業運動員,務必先跟醫師說明,並確認藥單是否有禁藥成分
範例:
「醫師,我一週前扭到腳,當下非常痛,大約10分有7分痛,當下沒辦法走路,到今天已經好蠻多的,但是在走比較久或跳的時候,右外側腳踝有痠跟緊的感覺,不動或坐著都不會痛」
【林威廷醫師】
Facebook粉絲專頁: Dr. M Be Superior 運動醫學 傷害復健 健康促進
Instagram: drm_be_superior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粉絲專頁: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部落格: https://jackchen.sport.blog/
剪輯&字幕:江恩宇
影片拍攝時間:2021年3月1日
#運動傷害 #運動醫學 #復健科 #骨科 #疼痛科 #家醫科 #開刀 #物理治療 #運動防護 #復健 #疫情 #covid19 #sportsmedicine #sportsinjury #physiotherapy #rehabilitation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手腳腫脹的救星 入冬天氣轉冷了,你也常常在早上覺得雙手僵硬、腫脹嗎?還是在忙碌的一天後 #雙腳水腫?末梢循環欠佳帶來的麻木腫脹,其實可以透過簡單的 #末端加壓運動 來緩解喔!今天就跟著物理治療謝老師,帶來簡單又實用的小運動,降低四肢腫脹所帶來的不適吧!🤜🏻🤛🏼🔜🔜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什麼樣的人容易有手腳腫脹的問題?
🔸可以增加末端循環的方式!
🔸利用枕頭增加下肢循環的擺位技巧!
#影片大綱
🔸什麼樣的人容易有末端肢體循環不佳的狀況?
▫手部患有關節炎、扳機指,或是手部經常過度使用的人
▫經常久站、久坐的人
▫做過膝關節、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人
🔸增加末端循環的方式
▫溫熱敷:我們可以準備一個溫熱敷包,在我們末端循環比較不好的手或腳上,溫敷10到15分鐘。也可以準備一盆溫熱水,將我們的手或腳泡進溫熱水裡面,也是一樣持續10到15分鐘就可以了。基本上溫熱敷的溫度只要比我們的體溫高一點點就可以了,千萬要小心燙傷的問題!
▫手部抓握幫浦運動(Grasp Pump):將我們的手稍微用力握緊,然後停住5秒鐘,接著再把手部全部打開,也是停住5秒鐘,這樣的動作重複20次,就可以有效解決我們手部末端肢體腫脹的問題。
▫踝部勾放幫浦運動(Ankle Pump):將我們的腳底板往身體的方向用力往上勾,然後停住5秒鐘,接著再將腳板慢慢地往下踩,也是停住5秒鐘,這樣的動作重複20次,就可以有效解決我們腳掌末端肢體容易腫脹的問題。
🔸利用枕頭增加下肢循環的擺位技巧:如果你也是一個需要久站、久坐的人,而且也常常伴隨腳腫脹問題的發生,我們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拿一個枕頭,將我們的小腿墊高且將膝蓋保持在微彎放鬆的狀態,枕頭高度只要稍微比心臟高度高一點點就可以了,這樣也可以有效地解決我們下肢水腫的問題喔!
指導:謝劭玟 物理治療師 Festiva Hsieh
主講 : 王培樺。謝劭玟
內容腳本 :謝劭玟。王培樺
後製剪輯: 黃詠荃。謝劭玟
#手脹 #腳腫 #末端血液循環 #促進血循 #早晨手脹 #晚間腳腫
#知識+ #姿勢+ #神經很有事 #手部抓握幫浦運動 #踝部勾放幫浦運動 #枕頭擺位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Leanne W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腰背痛 #物理治療 #Physiotherapy
【物理治療師大分析】總是單邊腰在痛?拉筋都拉不好?背後原因是你意想不到!
腰痛可以算是我接觸最多最多的痛症問題,
那其實我都試過,就是之前去泰國學習瑜伽時,
因為做太多前彎動作以至拉傷了韌帶,都痛了差不多一個月。
還好現在也已經沒事了!
這次就想講一個比較普遍會有的腰痛例子,就是腰方肌損傷引致單側的腰痛。
但當然也不是這麼的簡單⋯⋯?
看下去就知道了!
最後也準備了十個復健訓練動作,大家可以參考試試。
但記得腰痛的成因還有很多很多,如果大家已經自己試過很多方法都搞不好,
或者現在是有急性痛症,最後當然是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幫你仔細地檢查清楚,找出真正導致痛症的原因,
給你針對性及個人化的治療和復健運動。
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也歡迎留言或傳訊息給我。
也請給這條影片按讚,分享出去和訂閱我的頻道,
那我之後就再分享其他常見的痛症問題吧
1:42 腰方肌的解剖學
2:01 腰方肌的作用
2:23 腰方肌的激痛點
2:44 腰方肌損傷的原因
4:30 Lateral sub-system
5:32 10個復健運動
記得追蹤我的Instagram: Leannethephysio
會有更多輕鬆簡單實用健身和物理治療分享!
Music by Jonathan Pressley - Desire - https://thmatc.co/?l=4A69A9E1
Music by Connor May - Be Mine - https://thmatc.co/?l=DB69A244
Music by Ryan Little - Talk To Me - https://thmatc.co/?l=47815145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運動醫學的專業分工】. 『我不會痛了,可以開始訓練了嗎?』 『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差在哪?』 運動傷害,從最嚴重到危及生命、韌帶斷裂、肌肉拉傷,最後回 ... ... <看更多>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運動醫學系排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ellen0803也提到足部核心啟動大作戰-足部核心訓練課程(加場) 課程時間:2020年7月5日星期日,上午9:00 ... ... <看更多>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Re: [心得] 運動傷害的一般復健原則- 看板MuscleBeach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aa24225085 (小外野手)》之銘言:
不好意思因為我最近比較忙一些,所以文章會晚一點才發文,等我週四下課後
你所問的這個議題涵蓋的內容很廣,背景知識也需要不少
至少要了解醫師的養成過程與物理治療師的養成過程
之後的文章裡面會有別的連結,可以去看看這兩個職業的訓練過程
因為這邊並不是職涯分享版所以關於養成過程就不會po在這邊了
---------------------------------------------------------------------------
1.復健科如今淪為非有效率的治療管道
我們一般民眾該如何找有效率的醫生?
或是有效率的醫院?
(因為我個人也跑過大醫院與小醫院的復健科)
(幾乎都是一樣的治療流程)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分幾個層次來回答:
一、復健科有沒有效率?
本來一個問題就會有很多不同的角度
首先要先釐清一個重點,復健科並不是運動傷害科,復健科涵蓋的內容非常的大
[1]中風後的復健(偏癱、吞嚥、神經性腸道、神經性膀胱、失語症)
[2]腦外傷之後的復健(有部分和上面一樣,但是腦傷的病人很多會有認知功能的問題)
[3]脊髓損傷的復健(自律神經失調、下半身癱瘓)
[4]術後復健、心肺復健、老人復健
[5]肌肉骨骼或運動傷害復健
上面只是簡單的列出一個大概,還有小兒或是一些特殊疾病的復健
我想你指的應該是比較偏向肌肉骨骼或運動傷害方面的復健
一個醫療體系或是醫療模式的運動通常是會從公衛的角度謀取整體的最大利益
所以我會說復健科作為所有科別的後線支援科,以宏觀的概念來說不至於沒有效率
如果把範圍限縮到運動傷害這一塊,那就要探討你的效率比較基準是什麼
如果要和國外比較,我不認為台灣在效率這一塊會輸人,因為我們的就醫可近性很高
以英國健保為例,你要先通過家庭醫師的看診,他覺得適合轉介會把你轉到專科
要預約家庭醫師可能就要等上一兩個禮拜,等到專科醫師施這邊可能又要一兩週
台灣在這邊就先屌打至少兩週的時間,在檢查上以做一個MRI為例
英國健保體系至少要等六到八週,台灣大概兩週左右可以做到
英國的健保復健是兩週到三週才做一次,和台灣的一週兩次不一樣
所以在英國沒有人在拉脖子的,因為三週拉一次根本沒用
本來運動傷害這件事情就是需要花一定的時間進行治療,很難期待一兩週就會好
我覺得有些時候運動傷害對醫師而言有一個先天的劣勢
會有這些傷害的人都不覺得他們生病,所以和一般病人的期待是不一樣的
我想一般民眾還是會先找醫師,然後就會經歷你說的那個階段
沒有用之後再去找自費的物理治療師(最主要應該都是想要運動或徒手治療)
每一個傷害或是疾病都會有他的一個病程,你前面已經經過這麼久的時間了
後期的好轉究竟有多少比例是因為你後期所接受的治療還是身體自然復原?
一般來說,徒手或是接觸就可能有高達30%的安慰劑效果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徒手治療在運動傷害上面一直沒有辦法做出統計學上顯著的差異
二、如何找到有效率的醫師以及醫院
延續上面的例子,要先有一個概念,運動傷害沒有好的這麼快
以腳踝扭傷來說,稍微嚴重一點點的狀況要達到完全恢復大概要兩個月甚至更多
我覺得目前可以做到更有效率的就是在可以的狀況下及早的進行復健
早期的復健介入可以透過物理治療師,但是這一切的重點都不在於被動地被治療
重點在於教育病人進行主動的復健,也就是透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訓練與運動
找醫師與找醫院的這個問題,應該不僅限於運動傷害這個問題
你平常看感冒也一樣會有所謂的名醫,那種排隊要排很長,藥一吃下去就好的
這可能是因為他的醫術真的很好,但更大的可能是他用了藥效比較強的藥
例如類固醇或是比較後線的抗生素
這就跟你哪裡痛醫師幫你打一針就好了,效率很好很快,但問題是沒有解決到問題根源
要找出這背後真正的原因本來就很難,因為常常我們沒有辦法在影像或檢查上看到異常
通常只能憑藉著邏輯去思考可能的原因,嘗試去修正,如果結果是好的
那可能就代表我們的猜想是沒有錯的。診斷性的治療在醫學中不是一件罕見的事
要怎麼找到一個好的醫師,我覺得最簡單的還是聽有經驗的人介紹
或是更有說服力一點的就是如果你有認識醫師,請醫師幫你介紹
以醫院來說,大醫院有所有的設備,但是台灣人愛往大醫院跑,所以通常要等比較久
小醫院、診所(特別是自費診所)人會比較少,效率自然就比較快
但是遇到需要比較精密的檢查的時候,還是必須要回歸到大醫院的體系
總結,以復健科來說我覺得我們的效率不算差,以運動傷害來說我覺得也不到太差
如果想要更快或是更有效率,尋求有經驗的人介紹醫師,或是找認識的醫師介紹
醫院的話走自費診所,會有比較好的就醫品質與感受。
但是如果客觀來說是不是真的會好比較快我覺得不一定,人是很情緒性的動物
只要醫師跟你多說幾句話,多摸你幾下,整個心情就很不一樣
------------------------------------------------------------------------------
2.對於即將成為復健科,並且同時專研健身知識的您
您認為現在的體制下
我們一般民眾是否只能找物理治療師才能獲得更好的治療?
(至少不會去復健科,說三頭不舒服,就直接幫你三頭放鬆)
(說二頭不舒服,就直接電療、熱敷、震波二頭)
(連看都不看,你哪裡痛,我們就用哪裡這樣....)
(相信有嚴重疼痛的各位,都有復健科看很久都沒好
去物理治療才發現是其他地方有問題的經驗)
這個答案我可以很明確地說是否定的,直接把醫師的治療給排除絕對是不智的選擇
醫師目前最大的價值在於排除掉其他潛在有危險的疾病
舉個例子來說,之前在醫學會有聽說過一個17歲的女子排球選手抱怨右肩症狀
做了一些檢查之後覺得可能是棘上肌的問題,進行了物理治療也做了檢查
覺得有比較好轉了但是症狀仍然存在,最後照了MRI發現是骨腫瘤
這樣的故事我們俗稱鬼故事,這大概是那0.01%的衰鬼才會遇到,但你怎麼知道你不是?
我不認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一件不對的事情,畢竟有些時候要先達到症狀緩解
三頭緊放鬆三頭,二頭不舒服往二頭進行治療這沒有什麼錯
確實醫師在尋找這背後的原因比較沒有這麼熱衷或是我們的訓練比較沒有包括到這塊
我也非常認同應該要試著找出背後的原因,但你確定物理治療好之後那就是原因嗎?
有甚麼客觀的證據可以指出就是物理治療師說的那一塊是對的嗎?
以你剛剛上一個問題來說,本來進行一些徒手或是運動治療就會有很大的可能性改善
要在運動傷害這裡找出一個原因很困難,通常原因都不只有一個
因此通常會我們去處理所以看起來跟這個問題有關的其他異常,算是散彈槍的概念
在大型教學醫院裡頭不乏會遇到病人已經到處跑了好多家醫院都沒有好
結果就在最後跑到了台大醫院得到了診斷,得到台大醫院不愧是全台最好的醫院的結論
當然,台大醫院醫師的診斷能力絕對是水準以上但是以前在醫院的時候老師都會說
很多時候你要感謝前面那些沒有診斷出來的醫師,因為他們幫你排除了這些診斷
在前面那些常見診斷都已經被排除了之後,雖然很罕見,但是也就只剩這些了
同樣的道理,位處在醫療階段後面的人有些時候也會有這樣的優勢
醫師在前面的看診幫助物理治療師排除了一些潛在可能的診斷,所剩下的也不多了
當然有些時候可能真的醫師功力不夠,物理治療師看了很多這樣的例子,所以更有經驗
講了這麼多只是希望讓你知道,每個不同的專業都有他們的專長在
以現階段而言,我覺得並不是所有物理治療師都有著很高的水平
在醫院裡也常常聽到去物理治療或是去整脊之後脖子或手麻到爆痛到爆的例子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醫師會非常的保守,因為醫師可以說是最後一線的守門員
絕大多數的狀況到真的很嚴重的時候,還是要靠一些比較侵入或介入性的治療
我的建議會是在台灣就醫如此便捷的情況之下,除非你有100%的把握
你確定你看醫師之後,醫師也只會叫你去做物理治療,那你可以直接去找物理治療師
不然你還是先去看醫師買個心安,拿到醫師的認可之後再去進行物理治療
這邊補充一點,可以直接去找物理治療師治療而不需要醫師轉介單的情行有兩種
第一種是物理治療所其實有聘僱醫師,只是醫師是負責開單而已
實際上他並沒有看到病人,但是就根據一些病歷記載開出復健單
這理論上應該是不能這樣做的,以前有聽說過有這樣的操作,但是據說現在沒有
第二種是最常見的狀況,也就是他並不是以物理治療的名義,而是以保健或按摩
透過這樣的名目就可以不需要醫師的轉介單,但這也有一點遊走在灰色地帶
試問徒手的物理治療和按摩應該如何區分?
------------------------------------------------------------------------------
3.在現今的體制下,復健科是不是只能這樣了?
即便擁有滿腔熱血研究健身的您,將來也無法避免成為這樣的治療方式?
可能是我還年輕,也剛好趁我還年輕可以說一些大話,我是覺得事在人為
有需求的地方自然就會有供給,醫療本來就是為了人而存在的
醫療環境跟體制會不會改變我不知道,但是我想總是會有一些方式可以加強
我去過日本的筑波大學(體育成績很好的大學,類似我們的北體)
那時候我參觀了他們的骨科門診,他們的治療室和診間是相通的
也就是說醫師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進出診間與治療室,像這樣縮短物理性的距離
就可以讓有能力的醫師可以有時間看一下病人做復健的動作是不是和自己的想法一緻
而在英國,我所看到的是專業之間彼此尊重,醫師和物理治療師是合作夥伴
物理治療師擁有很不錯的轉介能力,也會適時地將病人轉介給醫師
醫師因為看診的時間比較久,所以可以和病人有更長時間的溝通與衛教
但是仔細聽會發現,其實最後的處理方式以及建議未必有太大的差別
只是醫師會很詳細地把他的想法以及為什麼這樣做告訴病人
我常常會跟朋友說,其實有沒有人介紹你去看那個醫師(俗稱有沒有關係)
很大的機率會影響到你就醫的觀感,也就是醫師會花比較多時間跟你解釋
但是你最後得到的藥單與處置並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我期許自己在未來能夠獨當一面的時候還是可以做到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不會因為現實環境的限制而放棄了自己的堅持
可能是因為自己在這個圈子裡面,比較容易看到同業的一些狀況
我覺得狀況並沒有想像中的差,真的有很多人對這一方面有興趣
至於他們都在哪裡或是為什麼不見了,我就不知道了
運動傷害這個問題不是一個會死人的問題,所以在嚴重性上就相對低
台灣的運動產值相對於國外又不是這麼的高,以現實層面來說,醫師還是要養家活口
今天我看一個運動傷害的錢跟看感冒一樣,那我花這麼多時間去評估又是為了什麼?
今天我在職業體育界工作拿到的錢跟看一般民眾一樣,那我為什麼要負擔這樣的風險?
很多事情還是有現實層面的考量的,所以真的很難說
我覺得運動醫學是一條相對新的路
當初是想我可以利用一個傳統復健科醫師的優勢維持生計,運動醫學可以當興趣
反正我做這件事情也開心沒有壓力,至少到目前我還是保有這樣的熱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6.233.11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578985067.A.7FF.html
--
Dr.M Be Superior
在這裡你可以找到關於復健、運動醫學、傷害防護的種種
希望所有相關從業人員可以用共通的語言溝通,透過運動讓生活更美好
部落格 Dr.M Be Superior:https://weitinglin1204.wixsite.com/website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MBeSuperio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151.46.32 (英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579044324.A.A2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