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作者粉絲頁: 小瑪王妃的世界視角 / Mary's World Vision
出版社粉絲頁: 八旗文化gūsa
(主持人全部節目,都整理在YouTube頻道)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
「鄭和下西洋的貢獻」的推薦目錄:
-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八爪博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轉文] 明代的麒麟 鄭和下西洋外一章- 看板historia 的評價
-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知史- 為甚麼鄭和之後再無下西洋?(一)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鄭和下西洋 - YouTube 的評價
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琉球與滿剌加|知史百家
安煥然
沖澠那霸市的首里城正殿,原有一座掛於1458年的「萬國津梁鐘」。該鐘銘文刻有:「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展現了15世紀中期琉球王國興勃的海洋生命力。
15世紀中期的數十年間,亦即鄭和下西洋之舉罷廢後,明朝對外政策內縮之際,這時候的琉球,借助於中華朝貢體制所促成的特殊時機,以中介商身分,大事經營東亞和東南亞的轉販事業,躍昇成為聯結這兩個區域海洋貿易的重要中介國家,是為琉球的「大交易時代」。
慶幸地,這一段輝煌歷史被保存記錄在琉球的《歷代寶案》內。《寶案》收有1424年至1867年共計443年間,琉球王國與海外諸國往來的原始公文,是琉球與其鄰國交涉檔案之集成,一部研究琉球王國與東亞和東南亞關係史上最寶貴的原始資料。
《歷代寶案》所收公文,不論是琉球國王寫給各國的咨文,還是其他國家,包括東南亞諸國(如暹羅、滿剌加等)國王回彜給琉球的咨文,全是用「中國文字」書寫。著名學者徐玉虎在〈琉球歷代寶案之研究〉一文中說:「此點充分說明『中國語文』,是當時遠東地區國際間共同使用之語文。」
當然這種語文格局的使用,與琉球奉中國明朝為正朔有關。惟,其通使交易活動,亦與海外華人移民集團有關聯。琉球華人移民集團(俗稱的「閩人36姓」)在琉球之外交和國際貿易發展上,尤其是對航海技術之提供、外交文書之製作,語言翻譯及外交禮儀等方面,都居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些華人大多居住在琉球的久米村(今沖繩外島),形成一個相當特殊的移民聚落。
此外,東南亞諸國的海洋貿易活動,其實也有不少華人移民參與其中。可以推斷,琉球與東南亞的貿易結合方式,實際上是由琉球國王室、東南亞諸國土著以及海外華人移民集團之相互結合所形成的一個廣闊的海洋經貿網絡。
根據《歷代寶案》的公文收錄,從1425年至1570年的150年間,琉球頻繁地與東南亞各國經貿來往。其中,琉球與暹羅的來往次數最多,惟在1463年至1511年期間,琉球與滿剌加的來往最為頻密。
1463年,即是滿剌加蘇丹芒速沙在位的全盛時期,1511年則是滿剌加滅亡之年。在此近50年間,《琉球歷代寶案》收有10件琉球國王致書給滿剌加蘇丹的咨文,6件滿剌加致給琉球的咨文,另有琉球改頒之「執照文」3件。雙方的往來公文合計有19件。
相較與東南亞其他國家,滿剌加與琉球的交往稍晚,但在蘇丹芒速沙時期,特別是1463年至1473年的這10年中,卻是幾乎年年交通,來往次數(13次)冠於其他東南亞國家(同時期暹羅僅2次,蘇門答剌3次,舊港和爪哇沒有來往公文記錄)。可知全盛時期的滿剌加,幾乎壟斷了琉球與東南亞的通使貿易活動。
琉球向滿剌加販售的商品,主要是轉販中國的瓷器。《琉球歷代寶案》咨文均有明確記錄,以「色段五匹、青段二拾匹、大青盤二拾箇、小青盤四百箇、青碗二千箇」為「定額」,這只是每次贈給滿剌加蘇丹的「見面禮物」。
滿剌加蘇丹通常也會回送貨物,除胡椒外,《歷代寶案》所列品名基於音譯關係,相當費解,推斷應該是一些印度或孟加拉出產的布類。
15世紀中期,滿剌加主控馬六甲海峽(尤其是聯結印度洋海域的經貿),成為東西貿易商品之重要轉口中心。而在此同一時期也經營東亞貿易中介的琉球,其與滿剌加通使交易之展開和發展,這兩個海貿中介國的結合,在促進當時東西海上貿易網之聯絡上的貢獻是重大的。
更有意思的是,這兩國間的交涉、貿易、溝通及咨文之公文往來,竟是用「中國文字」。誰說中文/華語沒有「國際市場」?早在500多年以前的東亞和東南亞的海域上,「中文」可說是當時國際貿易的通用語文。今我來思,大家有何感想?
**備注:關於琉球《歷代寶案》,1972年台灣大學有印行本。小葉田淳、徐玉虎和許雲樵都曾對這部珍貴檔案撰有研究專文。我在十多年前撰寫碩士論文時,曾在台大復印了一些,看到一筆一筆工整毛筆中文字書寫的琉球致給滿剌加之咨文,很是激動和震撼。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寶船取寶與貿易|知史百家
安煥然
明朝遣使出國,除詔諭、冊封、弔唁等政治任務,也帶有貿易行為。他們到達一地,通常是先開讀皇帝詔諭,賞賜完畢後,就在該地進行貿易買採,而且明朝特使人員一般也會私自携物出海,順搭交易。
鄭和隨員馬歡在《瀛涯勝覽》之暹羅、錫蘭國、柯枝國、古里國、溜山國、祖法兒國、阿丹國以及天方國等諸條,都記載鄭和寶船或鄭和使團至彼,於當地交易寶石、珍珠和龍涎香等香藥的詳情。
鄭和船隊來到滿剌加,更是在這裡設立了「官廠」,駐軍於此,「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隻回到此處取齊,抵整番貨,裝載船內。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瀛涯勝覽》所記,說明鄭和下西洋,實是把滿剌加視為停裝貨物及分聚之所,設置貨倉並駐軍於此的忠誠伙伴。很明顯,鄭和下西洋帶有貿易性質。吳晗《16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更倡議說,鄭和下西洋之最大使命是「經營國際貿易」。
自古以來,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非常繁忙的貿易航道。中國經此航道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絲綢和外銷瓷品。明朝初年,官窑和織染局特別興盛,彼等所生產的官窑瓷器和絲織品,量多質高,成為鄭和下西洋進行賚賜貿易的極佳貨源。
明代《殊域周咨錄》記說:「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迭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府庫,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羡裕矣。」
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之序,亦言及:「太宗皇帝入纘丕緒,將長馭遠駕,通道於乖蠻革夷,乃大賚西洋貿采琛異……由是明明之珠,鴉鶻之石,沉南龍速之香,麟獅孔翠之奇,梅腦薇露之珍,珊瑚瑤琨之美,皆充舶而歸。」鄭和寶船,實是下西洋「取寶」貿易之商船。
萬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亦指出:「將鄭和下西洋作為明代海外政策成功的標志,是因為它成功地實現了明初對外政策的目標,增強和擴展了中國明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也使朝貢貿易這一官方壟斷的海外貿易發展到鼎盛。明初海外政策得到成功實施,主要體現在鄭和下西洋上。」
鄭和之後,明朝仍有派遣使節出使滿剌加。這在《明實錄》裡多有記錄。1459年(天順三年),給事中陳嘉猷奉命出使滿剌加,冊封蘇丹茫速沙,即因途中船破而延誤行程。他們「令水手打撈,得紵絲等物,俱水濕有跡」,而「乞行廣東布政司收買。應付其紵絲、羅布,宜於內承運庫換給,遣人賚付嘉猷」,方於1461年再往成行。
明朝使節團經常以出使之名,挾帶私貨,轉經滿剌加貿易。1474年(成化十年)給事中陳峻出使占城,適值占城戰亂,陳峻使團不敢進入,竟以「其所賚載私貨及挾帶商人數多,遂假以遭風為由,越境至滿剌加國交易。」
1481年(成化十七年),行人張瑾奉命冊封「占城國王孤齋亞麻勿庵為王,多挾私貨,以圖市利。至廣東,聞齋亞麻勿庵已死」,擔心空手失利而返,於是速至占城,「又經滿剌加國,盡貨其私物以歸。」中國商品在滿剌加轉口市場需求量之大,吸引了明朝特使假借名目到來市易謀利。
同年,林榮、黃乾亨出使滿剌加,奉命冊封馬哈木沙,卻因挾帶「物貨太重」,在越南南部海域遭遇風暴,船沉遇難。隨船者千餘人,只有24人生還。誠如廣州暨南大學馬明達《明朝出使滿剌加的一次海難》所指出的,「從林、黃海難事件也可想見,明朝出使南洋諸國的使船,其實很像是一個龐大的海上商隊。」
朝貢與貿易,下西洋與取寶,往往是一體兩面。「馬中友好」關係的維繫,彼此間的經貿互動,不能忽視。往昔今時,也大致如此。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八爪博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各位線上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歐老師.首先恭喜您、收到了這個最新資訊、15分鐘接收到過~難得一見.劃時代巨大的商機.
2 首先想問一下朋友們.你問自己是否希望本身或親愛的人!能夠長生不老.或重返青春呢?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這個夢想自后羿為嫦娥偷取長生不老的仙丹開始.⋯直至今天.從古代帝王的太醫們為皇帝的長生不老奮力煉丹.到鄭和下西洋的尋覓長生不老藥.古今中外醫藥.皮膚科專家.美妝保養品專家.及生化科技科學家.們他們在各個世代中.不斷的探索及實驗.從沒停止研究.因為這是從古至今.從帝王.帝后乃至平民百姓.巨賈商股們共同的期待與最大的希望
~那就是長生不老.青春永駐和重返青春的夢想.所有的科學.醫學.都在努力的能透過探索人體的奧秘,找到這把開啟長生不老.重返青春的鑰匙.!
3.如果有一天你獲得了這份可以長生不老.重返青春的聖品配方.
4. 如果這長生不老重返青春的聖品配方製成了商品你認為有商機嗎?
5. 如果這個商品 掌握在您的手中您的生活將會有什麼改變
6. 您願意讓全人類都與你一樣可以得到長生不老.重返青春嗎?以下請讓我簡單告訴你這個21世紀對全人類最巨大的貢獻科研.更是一個超巨大的永生商機
7..科學家自2003年將基因圖譜定序完成後.. 確定人類是25000-30000組基因構成.而這些基因不只在遺傳.基因決定了生.老.病.死 .科學家群力探索中定序關聯!(但交互影響的作用、產生永生、已研發成功、您想信嗎?)
8⋯⋯.2009年諾貝爾醫學獎問世研究發現(端粒體可借由端粒酶)是如何保護基因並且抗衰老!極重要的實證、研究中發現端粒體介由端粒酶如何消耗保護基因不產生毀滅性的退化、是抗衰老極重要的現像!(但目前還未有任何人、知道已能制造的端粒酶的secret)
9. 科學家發現端粒的長短.決定了壽命的長短 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 由於DNA複製的機制,每次染色體複製後,延遲~股上的染色體末端必無法被複製。[1]因此,真核生物在染色體末端演化出端粒以作為可被重複遺棄的片段。[2]一旦端粒消耗殆盡,細胞將會立即啟動凋亡機制(這是DNA,不讓老化、拖累族群的演化機制)。因此,端粒和細胞老化有明顯的關係。而端粒在每回進行細胞分裂時.因端粒、當端粒酶流失.端粒就會短一些.短到沒有時細胞就凋零死亡.{如同炸藥的引線、到數記時}
10而保護端粒的端粒酶決定了端粒的長短.維持或增加.掌握如何讓端粒酶不流失就能讓人~長生不老..延緩老化.甚至重返年輕.!
11.有一群致力於長生不老.重返青春的科學家.透過基因晶片.探得人類的基因表達.年輕的基因表達和老年的基因表達.活力呈現相反的狀態.
什麼是基因表達呢?例如:掌管容顏的基因.年輕的皮膚表達和年老時滿佈皺紋的基因表達.年輕的表達茂密黑髮.到年老的稀鬆白髮.這都是基因表達.當然四肢的基因表達.和人體各器官的基因表達..這些從年輕至衰老的都稱為基因表達.
12.而這些科學家們從世界上上萬種天然植物中挑選出能激活長生不老.重返青春的各種基因表達的端粒脢的組合配方.並製成了商品. 長生不老.回復青春的商品你想擁有嗎?
13.阿里巴巴創辦人馬云說:很多人一生就輸在對新生事物的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和來不及. 人無我有.全球獨家.永生市場. 百年一遇.千載難逢的創業機會. 請各位千萬不要小看產品背後巨大的利潤(?)
14.商機到底有多大.這些商品運用在.身體用品,共1,600億美元市場規模,
體態管理市場,預計2020年達到4228億美元
全球美容儀市場更是快速增長,預計將從2014年的194億美元大幅成長至2023年的944億美元、預估全球預防醫學食品在2020年規模高達1574.4億美元
全球美妝品市場在2014年仍然到達4,600億美元營業額,預估到2020年將達到6750億
台灣區每年消費金額亦達數千億台幣.巨大的商機,適當的人選⋯⋯需進行下一步會談、刪選!
15、最後奉勸一句話~觀念影響、看事情的觀點、觀點影響行動、而行動決定了你我的命運、就在一個選擇的開始.注定ㄧ個結局. 經濟的模式改變. 一點都不難、只需先覺、.瞭解商機說明.請掃描QR CODE .收看此片的朋友、請勿轉傳~商機永生!好取得優勢~定位權!
我是歐老師⋯⋯期待相見! ~雨欣⋯⋯贈品處
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知史- 為甚麼鄭和之後再無下西洋?(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年中先後七次下西洋,之後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漸終止, 在鄭和最後一次航行回到國內(1435年)之後80年, 葡萄牙人來到了澳門,原來行駛著三保船的 ... ... <看更多>
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鄭和下西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405年到1433年30年之間,明朝皇帝下令 鄭和 帶領三萬人馬駕著三百艘船 下西洋 。永樂皇帝派 鄭和下西洋 的任務是耀兵海外,宣揚國威。 ... <看更多>
鄭和下西洋的貢獻 在 [轉文] 明代的麒麟 鄭和下西洋外一章- 看板historia 的推薦與評價
【摘要】鄭和七下西洋,為明朝帶回了許多珍奇異寶,其中也包括了「麒麟」,
到底「麒麟」是什麼呢?
〈明人畫麒麟圖〉
明成祖永樂十二年(西元1414年),榜葛剌(今孟加拉)的使臣牽著一隻長頸鹿
來到北京。這時北京城的營建工程還沒竣工,使臣一行通過修建中的城門,在有
司帶領下來到驛館,擇期向大明汗(永樂帝)進獻。
當時鄭和(西元1371~1433或1435年)已經四次出使「西洋」,西洋各國紛紛由
海道前來進貢。榜葛剌於永樂六年首次入貢,接著,永樂七年、八年、九年、十
年,年年入貢。永樂十一年停了一年,但永樂十二年卻帶來了一隻中國人從未見
過的長頸鹿,這對天子腳下的臣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件大事。
長頸鹿是現代的稱呼,當時稱為祖刺法或「麒麟」。祖剌法,顯然是阿拉伯語
zarafah 的音譯;至於「麒麟」,據說是東非索馬利語 geri 的對音。麒麟原本
是一種傳說動物,和長頸鹿八竿子扯不上關係,但由於和東非土語發音相近,就
被有意無意地混為一談,成為取悅皇帝的最佳貢品。
九月吉日,榜葛剌貢使晉見永樂帝。有司代為宣讀國書,皇帝大喜,詔翰林學士
沈度(1357~1434)寫了一篇〈瑞應麒麟頌〉,又命宮廷畫師畫下「麒麟」圖像
,並將沈度的〈瑞應麒麟頌〉以工筆小楷抄在圖上。近六百年過去了,這張〈明
人畫麒麟圖〉(圖一)仍然完好地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畫庫中,為榜葛剌所
貢「麒麟」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https://210.240.178.2/science30/disc2/content/1997/00050329/images/368.jpg
麒麟是一種傳說的瑞獸,據說只有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所以沈度的〈瑞應麒麟頌
〉的序中說:「臣聞聖人有至仁之德,通乎幽明,則麒麟出。」在頌文中,更是
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雄才大略但殺人不眨眼的明成祖,也不能不為之暈陶陶了。
使臣晉見完畢,「帝大悅,錫予有加」。明年,特派中官(太監)侯顯前往榜葛
刺答聘,這顯然是進貢「麒麟」所受到的禮遇。永樂年間,遣使前往外國報聘的
記錄並不多。
「麒麟」哪裡來?
筆者首次看到〈明人畫麒麟圖〉,是在「老蓋仙」夏元瑜先生家裡,時間大約是
十八年前。夏先生翻開一本「時代‧生活」出版公司所出版的英文書,指著書中
所翻錄的〈明人畫麒麟圖〉說:「長頸鹿產在非洲,要把這個大傢伙弄到中國,
可真不容易啊!古時的船走得慢,長頸鹿又要吃新鮮樹葉,我真不知道他們是拿
什麼餵牠的?」夏先生大惑不解的神情到今仍然記憶猶新。
夏先生翻給我看的那本英文書,似乎只有長頸鹿的圖像,並沒有沈度的〈瑞應麒
麟頌〉,所以當時並不知道這隻長頸鹿的來歷。直到數年前看到《故宮書畫圖錄
》上的全圖,才知道這隻長頸鹿是榜葛剌的貢物,但是一連串的問號卻在心中油
然升起。
榜葛剌就是現在的孟加拉。根據動物地理學,長頸鹿是伊索匹亞區的動物,怎麼
可能分布到印度次大陸?根據《明史》,明英宗正統三年(西元1438年)榜葛刺
又貢過一次「麒麟」。榜葛剌所貢的兩隻長頸鹿是從哪裡來的呢?
阿拉伯人的航海事業
看了一些雜書,又經過一番反芻,對於榜葛剌貢「麒麟」的事總算有了較宏觀的
看法。總之,此事和當時的國際形勢、海上交通以及鄭和下西洋有關。
在地理大發現之前,阿拉伯人一直控制著東西海上貿易。他們的三角帆帆船體積
並不大,但憑著冒險犯難的精神,和熟練的航海技術,卻能往來於東非、中亞、
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和中國之間(圖二)。他們使得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改宗回
教;也使得回教在亞、非兩洲的分布,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已和現今相若了。
https://210.240.178.2/science30/disc2/content/1997/00050329/images/369.jpg
這些阿拉伯三角帆帆船除了載運一般貨物,還將阿拉伯半島和索馬利亞的馬匹輸
往印度,甚至連緬甸和斯里蘭卡的大象,也運往印度供王公大人役使。阿拉伯人
的三角帆帆船既然能夠載運馬匹和大象,載運長頸鹿當然也不成問題。夏元瑜先
生當年的疑惑,在此已得到解決。
可惜夏先生已於前年仙逝,要是他仍健在,我會和他談談阿拉伯人怎麼用觀星和
六分儀航海,以及我從《明史》和《星槎勝覽》、《瀛涯勝覽》看來的心得。
高人指點
鄭和的航海檔案於明憲宗成化十三年(西元1477年)左右悉遭銷毀,但其隨員卻
留下三部書,那就是費信的《星槎勝覽》、馬歡的《瀛涯勝覽》(圖三)及鞏珍
的《西洋番國志》。後一部我沒看到,前兩部我倒看過了。《星槎勝覽》將長頸
鹿稱為祖剌法,《瀛涯勝覽》稱為麒麟。根據這兩部書的記載,阿拉伯半島的阿
丹(今亞丁)、天方(今麥加)和佐法兒(今葉門)都產「麒麟」,可見在明代
時,長頸鹿的分布可能達到阿拉伯半島(當然,這些地方的長頸鹿也可能是從東
非抓來的)。但過了波斯灣,就不再有「麒麟」的記載。因此榜葛剌所貢的「麒
麟」,不是來自東非,就是阿拉伯半島。但是問題來了,榜葛剌怎麼知道中國人
崇尚麒麟?怎麼知道遠在東非或阿拉伯半島的祖剌法(長頸鹿)可以比附為中國
的麒麟?
https://210.240.178.2/science30/disc2/content/1997/00050329/images/370.gif
據筆者淺見,榜葛剌的貢「麒麟」,一定經由高人指點。所謂高人當然是中國人
,而且很可能和鄭和等有關。早在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明成祖已命中官尹
慶等出使西洋,曾經遠達印度西岸的柯枝(今柯欽)和古里(柯欽北)。永樂三
年至宣德五年(西元1430年),鄭和七下西洋。其中以第四次(永樂十年至十三
年)最可能和榜葛剌入貢「麒麟」有關。
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鄭和奉詔第四次出使西洋,翌年春出海,十三年七月八
日回京覆命。為了借助季風,鄭和每次出使都是天寒時西去,天暖時東歸。這次
出航,分遣艦隊(分)很可能到過榜葛刺,並可能在蘇丹的園囿中看到了長頸鹿。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起初主要是為了尋找失蹤的惠帝,但演變到後來,卻變成宣
揚國威和搜尋奇名寶物。當分遣艦隊的使者得知蘇丹園囿的長頸鹿名稱和「麒麟
」發音相近時,就建議榜葛剌以之為貢品。就這樣,第二年夏,原來養在蘇丹園
囿中的一隻長頸鹿,乘著夏季季風來到中國,並以「麒麟」的名義轟動了北京。
大膽假設下的推論
當然,這只是推論,並不一定是事實。但永樂十三年──榜葛剌貢「麒麟」後的
第二年──九月,遠在東非的麻林(今肯亞麻林地)再次獻上一隻「麒麟」,而
且麻林等十九國的使者是隨同鄭和的艦隊前來中國的。兩次入貢「麒麟」都在第
四次出使期間,這該不是巧合吧?很可能在這次出使時,鄭和等才發現了長頸鹿
,並有意無意將牠和中國的傳說動物麒麟作了巧妙的聯繫。由於榜葛剌的長頸鹿
先到中國,所以鄭和等首次看到長頸鹿的地方很可能是榜葛剌,而不是產地東非
。這樣的推論應該是合乎邏輯吧!
我們或許可以更大膽的推論:鄭和等在榜葛剌看到了長頸鹿,詢問其產地,得知
是在東非的麻林,於是一方面曉諭榜葛剌,將其長頸鹿進貢朝廷,一方面派出分
遣艦隊,遠赴麻林尋寶。當時榜葛剌已是回教國家,而阿拉伯人也在東非建立了
若干城邦。經由通商和朝聖,亞、非回教國家間的來往理應十分頻繁。對照一下
鄭和下西洋的航路(圖四)和阿拉伯人的通商航路,會發現兩者基本一致。我明
白了,鄭和並不曾開闢新的航路,他是循著阿拉伯人的足跡而來往啊!鄭和是回
教徒,其父據說曾到麥加朝聖。鄭和出使時帶著大批懂阿拉伯語的翻譯人員,撰
寫《瀛涯勝覽》的馬歡就是其中之一。鄭和的回教背景,或許是他進出「西洋」
的主要憑藉吧。
https://210.240.178.2/science30/disc2/content/1997/00050329/images/370.jpg
永樂十三年的麻林貢「麒麟」,再次引起轟動,大臣夏元吉(西元1367~1430年
)寫了一篇〈麒麟賦〉(圖五),其序文說:「永樂十二年秋,榜葛剌國來朝,
獻麒麟。今年秋麻林國復以麒麟來獻,其形色與古之傳記所載及前所獻者無異。
臣聞麒麟瑞物也,中國有聖人則至。昔軒轅時來游於囿,成康之世見於郊藪,是
後未之聞也。今兩歲之間而茲瑞載至,則盛德之隆,天眷之至,實前古未之有也
。……」
https://210.240.178.2/science30/disc2/content/1997/00050329/images/371.gif
鄭和的「麒麟熱」
榜葛剌和麻林貢「麒麟」所受到的重視,難免激起一陣「麒麟熱」。鄭和的船隊
除了發動各國前來貢獻,更不遺餘力地自行搜購。鄭和第五次出使回程時,忽魯
謨斯(今伊朗荷姆茲)的使者也帶來了「麒麟」。馬歡在《瀛涯勝覽》一書中記
下此事梗概:「國王將獅子、麒麟、馬匹、珠子、寶石等物並金葉表文,跟同回
洋寶船進貢中國。」《明史》上並沒說明這次進貢是哪一年。但根據方豪《中西
交通史》,鄭和第五次出使於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回京覆命,那麼這次貢「麒
麟」應該是永樂十七年。這是長頸鹿第三次來到中國。
永樂十九年,鄭和六下西洋。這次未能發動外國貢獻麒麟,但從阿丹(今亞丁)
買到一隻,於翌年帶回中國。《瀛涯勝覽》在記述阿丹時說:「分內官周,領駕
寶船數隻到彼,王聞其至,即率大小頭目至海濱迎接……開讀畢,即諭其國人,
但有珍寶,許令賣易。在彼買得重二錢許大塊貓睛石……,又買得珊瑚珠五櫃、
金珀、薔薇露、麒麟、獅子、花福鹿、金錢豹、駝雞、白鳩之類而還。」花福鹿
就是斑馬(圖六),駝雞就是鴕鳥。這些珍禽異獸使得北京的皇家園囿添加光采
,但不知這些熱帶動物如何過得了北京的冬天。
https://210.240.178.2/science30/disc2/content/1997/00050329/images/372a.gif
落日餘暉
永樂二十二年(西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崩。經過仁宗的過渡,宣宗於西元
1426年踐位。明宣宗宣德五年(西元1430年),宣宗因為遠方國家不再前來朝貢
,於是命鄭和再下西洋。這是鄭和第七次出使,也是最後一次出使。鄭和一行於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出發,八年(西元1433年)七月回京覆命。吳中四才子之一的
祝允明(西元1460~1524年),在《前聞記》一書中記下此行的航海日程。從忽
魯謨斯回程只走了四個多月,每一站約十幾二十幾天。如載運長頸鹿,應該不致
有缺少新鮮樹葉的問題。當年夏元瑜先生對此深感困惑,如果他看過祝允明的《
前聞記》,相信一切困惑都可以釋然了。
經過鄭和的發動,十餘國的使者隨著鄭和的船隊前來朝貢,一時又恢復了永樂年
間的盛況。
鄭和下西洋期間,外國進貢的頻率和鄭和的活動息息相關。只要鄭和一出使,貢
國的數目就明顯增加。翻閱《明史》,就可以看出兩者間的相關。那些遠方國家
和中國沒有什麼瓜葛,你不大力發動(大陸話叫做動員),並誘之以利,他肯來
嗎?
鄭和的第七次出使,再次買回一隻「麒麟」,《瀛涯勝覽》在「天方國」條記敘
此事:「分到古里國時,內官太監洪,見本(該)國差人往彼(天方),就選差
通事等七人,齎射(麝)香、瓷器等物,附本(該)國船隻到彼(天方),往回
一年,買到各色奇貨異寶、麒麟、獅子、駝雞等物,並畫天堂圖真本回京。其默
伽(麥加)國王亦差使臣將方物跟同原去通事七人,獻齎於朝廷。」《瀛涯勝覽
》的作者馬歡,據李約瑟說他是「浙江會稽的阿拉伯人」。他的中文表達不暢,
或許和他的阿拉伯人身份有關。
宣德五年至八年的第七次出使,除了從天方買到一隻「麒麟」,根據《明史‧外
國列傳》,蘇門答剌還進貢了一隻。因此,宣德八年秋很可能有兩隻「麒麟」同
時抵達國門。但《明史‧宣宗本紀》:宣德八年閏八月「西域貢麒麟」。這隻「
麒麟」是第三隻嗎?我認為不是,八成是洪姓太監從天方買回來的那一隻。既然
這隻「麒麟」隨天方使者同來,何不說成是西域國家的貢品,這樣豈不較有面子
。在明代,天方正被歸類為「西域」國家。
「麒麟」不再來
鄭和歿後,中國的遠洋航海事業停頓了。鄭和的航海檔案被銷毀後,仍有些漏網
孑遺存留下來。崇禎元年(西元1628年)茅元儀獻給朝廷的《武備志》,就附有
鄭和的航海圖(圖七),但這時中國已經衰弱不堪,哪有能力經略海外?
https://210.240.178.2/science30/disc2/content/1997/00050329/images/372b.gif
鄭和的卒年說法不一,舊說為宣德十年(西元1435年),新說為宣德八年(西元
1433年)。根據新說,鄭和卒於古里,由副使王景弘帶隊歸國。不論哪一種說法
正確,鄭和的七下西洋都是在宣德八年終結的。《明史‧鄭和傳》為他下了這樣
的結論:「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等三十餘國。所取
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
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
鄭和是個太監,太監的任務主要是服侍皇上。為皇帝到處搜尋無名異寶,討皇上
歡喜,對鄭和來說,這或許才是他出使的真正意義吧!
鄭和死後,其餘蔭仍然維繫了一段時間。明英宗正統三年(西元1438年),「榜
葛剌貢麒麟,中外表賀。」(《明史‧英宗前紀》)。這是明代最後一隻蒞臨中
國的長頸鹿。隨著中國的海上事業式微,「麒麟」在正史上絕跡。當牠再次蒞臨
中土時,可能已是四百多年以後的事了。
註:據韋氏字典(1989年版英文本),giraffe源自阿拉伯語zarafah,而zarafah
則可能源自某非洲土語。馮承鈞《星槎勝覽》校注指出,麒麟為索馬利語對音,
但不知何據。
(LQY曰:為了查這個東西,我想辦法找索馬利語的資料,結果找到了,發音是 geri.
"Geri"可以套成"麒麟",若這是鄭和的主意,那他真是個天才.)
張之傑任職於錦繡文化企業
補充讀物
一、有關鄭和下西洋,請閱方豪《中西交通史》第三冊,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
會,1954年。
二、有關中國與東非,請閱李約瑟《中國之科技與文明》第十一冊《航海工藝上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三、《明史》成祖、宣宗、英宗本紀及外國列傳、西域列傳。
四、有關永樂年間外國入貢情景,請閱阿里‧瑪扎海里(耿昇譯)《絲綢之路
──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永樂十八年,波斯使者
到中國「進貢」,歸國後寫下此行見聞,這是記敘國外使者朝覲的第一手資料。
--
https://gps.wolflord.com/
歡迎大家參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0.1.7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