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olholic控制狂的案例紀錄:D】
看個案就像是當個偵探——Mark笑稱影集有CSI,我們這叫做MSI,movement system investigation。
在動作系統中找蛛絲馬跡,其中之一就是弄清楚restriction與compensation之間的關係。Restriction的中文是限制,用來代表在動作系統中活動度較正常差的情況,例如肌肉會有restriction,關節也會有restriction。而compensation,代償,代表在動作系統中,因為有某個部位產生restriction,其他部位為了支持人體可以如常執行功能性活動,而由該其他部位提升活動度,來「補償」的情況。
Shirley Sahrmann曾討論過:Movement would take the path of the least resistance. 意即在功能性活動中, 動作會往最小阻力的方向發生。例如,當要做一個站著、往前彎到底的動作中,如果大腿後側肌肉延展度不夠,導致髖曲的阻力大,那其他部位,也許是腰、膝蓋、胸椎、肩胛、脖子...等,只要是相對阻力小於髖關節之處,就有可能出來代償。
因為Movement would take the path of the least resistance,因此我們無法預設每個人動作代償的型態都一樣。最簡單直接的,其實還是回歸臨床邏輯推理的個人化評估,雖然土,但踏實。
(以下開始為專業內容請酌量服用:D)
本次主角——60歲女性:主訴為左下背與臀部不適,曾於半年前接受神經阻斷治療。術後的半年期間,朋友們告訴她,她的走路姿勢歪歪的,直至最近疼痛復發,才開始尋求協助。影像學檢查沒有明顯異常。
觀察步態發現,左下肢在擺盪期時,沒有出現和右側對稱的髖曲,反而是較多的左骨盆向前轉。
在左下肢站立期時,骨盆會向左橫移,看起來就像是屁股往左邊扭了一下。
個案描述的症狀位置在單邊,有提到在轉換姿勢,例如坐到站,也會痠痛。
這些線索指向可能有薦髂關節的問題——進行完薦髂關節的動作評估之後,開始串連拼圖:
其左側薦骨卡住髂骨。在步態中,薦髂關節是在close pack關節緊收與loose pack關節鬆動,兩個關節位置切換,當無法切換,就需要其他部位代償。
個案薦骨卡在往左後扭轉:當左腳擺盪時,薦骨正常來說應該換成扭轉向右,但是現在卡著,因此個案的身體換成由腰椎加整個骨盆旋轉來代償跨步。當薦骨卡在往左後扭轉,也代表左側第五節腰椎和薦骨的小面關節無法正常關閉,而在站立期時,有了骨盆向左橫移(等同於右側小面關節關多一點)的代償。
個案表示大約幾年前曾在浴室摔倒。這可能是所有這些限制與代償的開端。
首次處理方式,使用MAP(結合肌肉能量技術的關節鬆動術)來處理關節限制之處,再練習下背骨盆區的「旋轉」方向控制練習,然後教導姿勢調整方式,並且特別加入引導左髖外展肌群的微調。
未來,就是一步一腳印,慢慢將代償背後的限制之處一個個找出來,清乾淨,並且教給她調節肌群使用比例的方式,以預防未來復發。
#kineticcontrolassessment #clinicalreasoning
骨盆旋轉 症狀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脊椎側彎
(復健科醫師X光及繪畫教室)
近期越來越被大家注意到的馬煩氏症候群,是第15對染色體基因突變的遺傳性疾病,會造成全身軟組織脆弱,最可能會致死原因是主動脈剝離,而因韌帶不穩定,關節過鬆或是脊椎側彎也是在青春期常見的症狀。
脊椎側彎大多為無聲的疾病,會造成脊椎旋轉、高低肩、長短腳,小於15度多沒有症狀,而25度之側彎建議穿背架矯正,而40度以上會壓迫到心臟肺臟,則建議手術治療。
分享上個月門診矯正成功案例:
一位11歲女性因為長期下背痛,無法久坐,被外籍母親帶來門診求診,當時X光照出來脊椎側彎角度為12度,因病人左右兩邊肌肉力量不平均,建議4個月後追蹤。
當時她母親問: 是否很嚴重需要開刀? 醫師回答她: 不嚴重,不用開刀,但需要密切追蹤。
而母親聽到不嚴重不用開刀,就忘記要回診了。
一年後病人因明顯高低肩,腰痛時間更長,再度求診,且常常體育課完屁股跟小腿明顯痠痛,坐姿歪斜不正,而且身高不僅沒長高,還矮兩公分。
再照一次X光,脊椎變成S型側彎,側彎角度為31度,且有骨盆旋轉及長短腳,故會有以上症狀。
當下向病人解釋這需要穿背架矯正及密切追蹤時,病人媽媽崩潰蹲下哭出來,媽媽說: 之前不是說不嚴重,現在我女兒怎麼會這樣? 需要多少錢? 可以讓她正常? 雖然我們沒甚麼錢,但我會請我娘家湊錢.....
我也蹲下來拍拍她們母女的肩膀,回答: 不用擔心,女兒因為還在骨頭發育長高,這時候好好穿矯正背架,骨頭會被矯正回來,她現在一年就增加近20度,如果不穿背架,真的有可能到時候影響到心肺,就需要開刀。現在矯正加上運動都還來的及。
我請病人回去做脊椎伸展和強化運動,量身訂做矯正脊椎背架。
一個月後追蹤,病人再回門診追蹤,脊椎側彎角度進步至17度,背痛及外觀等症狀消失,才一個月駝背及高低肩改善,這位小女孩變得有自信,變成亭亭玉立小公主。 我們建議病人再穿一段時間,在青春期結束以前固定追蹤,或許未來很快她脊椎角度可以回到正常。
在台灣,脊椎側彎發生率是1%,通常開始於10到13歲兒童,好發於身體快速發育成長的青少年時期。而女生是男生之4-6倍。因為女生骨頭較軟,相對愛吃甜食或因肌肉力量先天因素較不足,在生長發育時,肌肉和骨頭長的速度不協調所致。
故提醒大家,在國小至國中發生的脊椎側彎不要輕忽,因為此時間骨頭生長快速,可能短間角度嚴重惡化,要定期追蹤遵照醫囑,25-40度可矯正,25度以下可靠運動治療。脊椎側彎不可怕,醫師提醒早期發現即可早期治療。
骨盆旋轉 症狀 在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 「骨架歪斜」與「全身痠痛症狀」對照圖】
身體許多症狀都源自於「力學壓力不正常」,因此,觀察身體外觀歪斜特徵,也可以預測將會有的筋骨症狀:
1.「頭歪歪的」: 意味著頸椎排列不正確,容易讓頸椎有卡卡的感覺。
.
2.「高低肩」: 意味著肩膀、肩上筋位置不正確,容易引起肩頸痠痛。
3.「圓肩的」: 意味著肩關節排列不正確,容易讓拉扯肩關節軟組織、與上背肌群,為五十肩及膏肓痛常見原因。
4.「單側下肋廓突出」: 意味著腰椎排列不正確,容易讓核心肌瓦解、腰常感到無力。
5.「骨盆旋轉」: 意味著骨盆位置不正確,容易無法坐久或站久。
6.「骨盆不等高」: 意味著全身骨架的基底偏移,將引起全身性歪斜,除了引起筋骨痠痛外,長期下來更容易有許多內科問題相繼產生。
7.「膝蓋扭轉」: 意味著下肢排列不正確,容易拉扯下肢肌腱與韌帶,是許多下肢筋骨症狀的主因。
8.「膝蓋彎曲歪斜」: 意味著膝蓋肌腱一直處於受拉扯狀態,容易讓膝蓋有瞬間軟腳、站不久的困擾。
過往筋骨保養多以「健康保健食品」與「似是而非的運動」作為主流的保養思想,然而現今已有大量研究證實筋骨症狀與退化皆為「人體力學不正常」所致,其中「骨架歪斜」與「動作力學走針」這兩大整體性力學問題是導致所有人體力學異常的主要根源,如欲保養筋骨則首要必需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骨架」與「動作力學」。
◎你是否對「骨架歪斜」的神秘面紗感到好奇呢? 想了解骨架歪斜背後的源頭是什麼嗎? 我們該如何自我照顧自己的骨架呢? 解密: https://goo.gl/a517jm
「正確 人體力學觀念的建立,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釐清似是而非的保養觀念,用正確的人體力學保健知識灌溉腦袋,是重視健康的你改變的第一步!
※「健康」從「知識」做起,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堅持只給「專業的人體力學知識」!
【提醒】如果您喜歡我們粉絲團的文章,請為我們於[按讚] 處點選 [搶先看] (手機板則按讚後,請點選FB粉絲頁面右上角處,按[通知]選項,並勾選通知鍵內所有選項 ),你將不會錯過我們每日人體力學保健文章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