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副作用、抗體產生與腸道菌]
最近很流行一句話叫做「疫苗認證的老人/年輕人」,是來自於目前疫苗的各大廠牌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愈大,副作用也就愈少,強烈的副作用反應通常發生在年輕接種者身上,尤其是女性。
男女差異的原因推測是賀爾蒙的關係,睪固酮會降低發炎反應。而年齡的因素,推測是老年人免疫反應較弱,也就是「免疫老化」(immunosenescence)。
#但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Science Advances》去年的研究發現 #老年人的免疫系統沒有比較弱,而是 #受到積極抑制,而且這種抑制 #是可逆的。身體裡面有兩個互相拮抗的激素,一個是介白素-6(IL-6),它會讓身體持續在 #發炎狀態(也就是低度的免疫激活狀態),所以老人家因為各種慢性病及衰弱,呈現一個長期IL-6很高的狀態,這叫做「老化發炎」(inflammaging),所以身體另一個 #抗發炎相關激素—-介白素-10(IL-10),就會越來越高,來對抗IL-6,避免身體因為過度發炎造成對組織的破壞。
這兩種激素在年齡增長中,因為疾病跟感染的過程,反覆的你來我往,使老年人體內 #同時存在著過量的IL-6和IL-10。
而研究發現,老人家體內過多產生IL-10的輔助T細胞「Tfh10」,導致疫苗造成的 #免疫反應被抑制了,所以動物實驗在年老小鼠接種疫苗時「短暫」阻斷IL-10,可以讓抗體反應幾乎恢復到年輕小鼠體內的水平。
#所以如果你是年輕人卻沒什麼不舒服
#不一定代表你是老人
#可能只是身體的IL-10偏高
#抗發炎激素偏高似乎並非壞事
再者,韓國今年五月發表在《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發現 #副作用有無跟抗體產生無關,在135人當中(42人打AZ,93人打Pfizer),最後副作用的 #嚴重程度跟抗體的濃度並無相關性。
#既然像被卡車輾過也不代表抗體比較高
#那打完後的不適感當然越輕微越好
那麼,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幫助抗體產生,又能降低副作用呢?➡️從腸道菌相(gut microbiome)可以看出一些線索。
去年《Cell Host & Microbe》期刊有一篇探討腸道菌相對於人類施打疫苗的綜論,發現 #某些菌會抑制抗體的產生,而 #某些菌會有助於抗體的產生,尤其是在 #病毒感染相關的免疫。(這也就是為何常用抗生素的人對流感疫苗反應很差),而《Cell》也發現1000種藥物裡,有250種非抗生素藥物都會抑制腸道菌生長,影響了藥物的效力跟副作用。
也就是說同一種藥物(疫苗),面對千百種人不同的腸道菌相就可能有千百種不同反應。
今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為了知道「腸道微生態可影響疫苗的安全及成效」,正進行一個隨機雙盲研究,招募500名糖尿病患者及65歲或以上人士,服用「微生態免疫力配方」或安慰劑,3個月後接種疫苗,並追蹤1年,研究微生態與疫苗關係,預計1年內完成招募。
在這個研究之前先做了一個小型的前導研究(pilot study,是在正式大型研究計劃開始前,為了評估可行性、時間、成本、負面影響,因此事先進行的小型實驗或研究,其結果也可以改善正式的研究計劃)。
十位新冠疫苗接種者其中四名在接種疫苗前兩個月先服用了改善腸道菌的配方,初步結果顯示,相對沒有服用配方的六位接種者,該四名服用了配方的接種者血液樣本中的 #四種發炎相關指數最多可下降達八成,而 #製造抗體的細胞(又稱B細胞)水平則增加近五成。
雖然這個小型研究數量太少,還要等待明年或後年大型研究的結果,但給我們一個暗示, #疫苗的不良反應包括發燒、關節酸痛其實跟許多發炎反應的上升有關,若腸道菌及其相關代謝產物可以在其中扮演協調者,降低發炎,或許可以減少疫苗引起的異常活躍免疫反應,又能幫助抗體的產生。
我在之前的文章[疫苗有沒有效⁉️腸道菌跟代謝產物是關鍵]有分享過,抗體的產生與否跟有沒有一群特殊的「好菌」有關。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586387235497578/?d=n
免疫相關的好菌,除了常作為益生菌的「產乳酸菌」,乳酸桿菌跟雙歧桿菌以外,還有要靠健康飲食才能養出的丁酸製造者們(詳見: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44962129640085/?d=n)),其中的機轉,是腸道菌代謝產物改變了 #檸檬酸循環裡的供給能量來源,從以糖跟氨基酸為原料轉為用脂肪多一點,因為 #丁酸結構跟脂肪的代謝產物酮體類似,可以直接成為加速抗體形成的能量來源。
而過去研究發現 #腸道菌群比較豐富的人,對 #疫苗形成的免疫效果有加成的效果,而且許多腸道菌紊亂的人,會有抗體產生困難的狀況。
目前研究皆顯示腸道微生物生態系,對疫苗的安全性及成效有影響,不容忽視,一個健康的飲食(益生源)或精準的益生菌、代謝產物(後生元)的介入,除了幫助 #改善腸道菌相增進免疫力,或許也可有助於降低施打疫苗副作用的不適,以及提高抗體產生的有效性。
————————————————————————
💉後記(王醫師 #自己施打疫苗後的反應):
我原本就有每天服用各種益生源、益生菌跟後生元複方的習慣,在5/30早上注射AZ疫苗,大概睡前總計喝了6000cc的水,在注射後12小時有點眼眶周圍酸痛的感覺,半夜2點多精神亢奮的睡不著,除了眼眶周圍仍微酸沒有其他不適,於是凌晨4點多起來補充一些水後覺得舒服多了便一路睡到早上8點多起床,起床覺得精神大好(是打了大力丸?XD)。目前已經24小時,整個過程 #沒有發燒,老實說, #非常非常像吃R1的前幾天感覺(頭重微酸痛、精神亢奮、微發熱),也就是說,是我熟悉的類似 #身體開始用酮體當能量的情況。有趣的是,我並沒有在吃低碳飲食,反而最近天天都有精緻碳水。
如果疫苗相關不良反應包括噁心嘔吐頭暈精神亢奮這些,都跟keto-flu的複合症狀有很高度的重疊性,我認為除了用發炎解釋,或許的確是身體製造抗體過程中,正轉換著使用能量的方式,而轉換的順暢與否,就跟每個人的腸道菌有很大的相關性。
#留言不要問我吃什麼益生菌
#飲食為主益生菌為輔
#個人經驗提供給大家參考
Reference:
1. Science Advances,29 Jul 2020:Vol. 6, no. 31, eabb0806
2. Cell Host Microbe. 2020 Aug 12; 28(2): 169–179.
3. Cell 181 (7), 1661-1679. e22, 2020
il-6抗發炎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危機就是轉機,居家防疫從培養健康生活型態開始!]
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疫情期間與其到處盲目屯糧,或不必要的恐慌焦慮,倒不如 #正向思考,這是難得的機會,減少了聚會跟聚餐的干擾,有更多時間可以在家裡 #實踐健康生活型態。
在家就可以提升免疫的事,提供幾個重點給大家參考:
✔️ 多喝水、 不要熬夜
在家要認真喝水喝好喝滿,只要沒有心肝腎疾病,這麼熱的天喝個3000-4000cc以上絕對有益無害。喝水對免疫的好處來自攜帶營養到全身供給免疫細胞,還有幫忙代謝廢物跟毒素。而近 20 年來的免疫學研究結果都指出,睡眠的充足對於免疫力的正常發揮非常的重要。如果晚上熬夜、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佳,抵抗力容易下降,就會比較容易被病毒感染。
✔️多攝取🥦纖維跟 🥚優質蛋白質
關於纖維跟優質蛋白質對於免疫相關的文章之前也寫過,蛋白質對好菌的影響在書裡也有詳細的章節,動物性來源可以用乳清蛋白、雞蛋或低脂白肉類及低脂海鮮,避免紅肉。植物性來源可以用大豆蛋白或豆漿豆腐,讓 #植物大於動物。澱粉類也請挑高纖維澱粉攝取,例如糙米、藜麥或十穀飯。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620114092124892/?d=n
✔️多用辛香料來入菜
關於之前的 《防疫飲食怎麼吃》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647817146021253/?有詳細影片給大家參考。
✔️不要碰過量脂肪
吃 #太多脂肪會抑制免疫系統功能,身體只需要適量脂肪,就能健康運作。美國麻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的脂肪攝取量 #從32%降低到23%,可以讓 #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的 #活性增加48%。關於「高脂肪飲食」會讓殺手細胞失去功用或減少數量跟活性的研究從1989年到2020年已經太多篇了,有興趣的人自己搜尋關鍵字🔍fat and NK cell。
高脂肪破壞腸道菌相跟增加腸漏症的機率,讓身體對病毒的 #抵抗力下降,研究發現餵食高脂肪老鼠感染流感病毒後的死亡率比吃低脂肪的高,因為抗體的出現有延遲反應(delayed antibody response )。
雖然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好處較多,但 #食物都是複雜的,不可能只單一得到omega-3,話說一盒100克的豆腐就能得到很多的omega-3,真的不一定要吞貴貴的魚油或狂吃鮭魚🤷♀️
✔️不要碰甜食
所有的單醣類(如葡萄糖、果糖)和甜食都會影響人體製造白血球,也影響它的活動力,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國外研究報告指出,當人們吃下18~20茶匙(約100公克)的糖,白血球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減少50%以上。血糖上升,會讓許多發炎相關激素上升,例如:TNF-α、CRP、介白素(IL-6),會弱化我們的免疫系統。
✔️不要吃太鹹
很多零食跟保存期限很長的食品,其實都含有大量的鈉離子,而這些過量的鹽分可能抑制正常的免疫功能,抑制抗發炎反應,改變腸道菌結構並促進跟自體免疫疾病的產生,在2016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每天攝入12克高鹽飲食的男性,單核球升高,發炎激素增加(IL-23和IL-6),而且他們還具有較低的抗發炎激素IL-10,表示身體傾向發炎。
✔️少碰加入防腐劑的加工食品
今年3月的一篇研究,發現常用食品防腐劑叔丁基對苯二酚(TBHQ)、氟烷基類物質(PFAS)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有免疫毒性,意思是 #這些化合物有可能會損害我們的免疫系統,包括產生過敏、慢性發炎、免疫抑制(損害/降低人體抵抗感染的能力)還有免疫刺激(通過免疫反應引起組織損傷),而這種防腐劑很廣泛的運用在1250多種加工食品中,包含餅乾、薯片、調味醬等等➡️囤餅乾薯片對免疫只有害處‼️
隨著疫情擴大,與其焦慮不如轉念,過去面臨要隔離的人,我也是告訴他們:
「這14天剛好可以做徹底的腸道淨化跟飲食調整,當作閉關修煉健康跟好身型,搞不好14天後妳就有腹肌了呢!!這是過去幾年想做也沒毅力做的事,因為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把自己閉關14天認真做飲食控制。」
對於那些煩惱無薪假損失的人,我也安慰他們,14天的飲食改變,就能讓腸道菌相和身體組成大幅改善,這是無價的,有人花了好幾萬也不一定辦得到這樣的事。
讓境隨心轉,剛好脫離致肥環境,給自己一個打造健康身體的機會,迎戰接下來的抗疫時期吧!!加油💪
#14天有人體重體脂率可以下降10趴
#14天腸道菌相就可以有大幅度改變
#居家防疫要正向思考
il-6抗發炎 在 王明勇的健康三好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家一起動起來!
能坐不躺、能站不坐、能走不站⋯⋯⋯^_^
🙏🙏最新研究:肌肉多的人,免疫力較高且癌症死亡風險降33%,顯示2週不運動,心血管功能下降1.8%。
👍👍根據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在2019年初時,公佈了一項研究不運動對身體的研究。他們從研究中發現,對於年輕的非肥胖成年人,即使短時間不運動和久坐,也會影響身體健康。首先,他們先調查參與研究的人員他們平時的走路步數,發現他們平時每天能走1萬步以上,但為了實驗,於是要求他們平均每天減少約1萬步的運動,並且增加了103分鐘的坐著時間。然而過了14天後,他們的心血管功能下降了1.8%,而且心肺功能下降且腰圍也增加,但是,恢復正常活動14天後,血管功能恢復到了原先的水平。
此外,據刊《康復醫學雜誌》(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一項針對不運動降低肌肉量的研究顯示,只要不運動兩週,肌肉量明顯會下降。研究找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將參試者用一條腿部固定器綁定,保持不動2個星期後,年實驗者的腿部肌肉平均減少485公克,而老年人腿部肌肉平均減少250公克。換句話說,這意味著年輕人肌肉力量降低了1/3,其腿部肌肉力量衰退程度,相當於衰老40~50年。
肌肉能對抗發炎,進而降低癌症致死率
新生成的肌肉在運動收縮後,會分泌上百種細胞激素、生長因子等,這些統稱為肌肉激素(myokine)。如同荷爾蒙,這些肌肉激素也會經由血液循環作用於身體其他部位。其中一種肌肉激素是介白素 6 號(interleukin 6,IL-6),有抗發炎作用。由於慢性發炎會促進癌症發生,IL-6 可能藉由抑制發炎反應而減少癌症發生。當 IL-6 作用於脂肪組織時,能促進脂肪分解與消耗,幫助體重控制。由於肥胖也是癌症的危險因子,減少過多體脂肪也能減低罹癌風險。因此,要增加肌肉量才能提升免疫力。通常增肌的方法不外乎飲食、肌力訓練,但睡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il-6抗發炎 在 GSBC 健眾細胞生醫- 《冬天一直胖超崩潰! 細胞因子可助減肥 ... 的推薦與評價
國外人體試驗一群運動員大量運動後 ♀,體內的肌肉會分泌出IL-6(interleukin-6)這類可以用來調節身體發炎反應、細胞代謝,同時又具有抗病毒與抗腫瘤的細胞激素。研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