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控制困難兒童的陪伴策略講座之重點整理📝
繼前陣子去聽完李宏鎰教授有關兒童專注力的講座,上週日再度去聽了李教授演講的另一場講座,主題是「情緒控制困難兒童的陪伴策略」。
大家也知道最近愚婦常為情所困(為了拿鐵的情緒所困😂),所以雖然家裡的車子GG直到講座前一天都還沒有修復完成,導致愚婦一度有想放棄講座,但後來想想為了自己跟孩子好,還是覺得應該要搭乘交通工具跋山涉水去聽聽。
只能說還好沒放棄,一樣是收穫滿滿。
以下的文章是根據李教授的講座裡的PPT跟當天分享的內容所整理出來,按照愚婦自己的想法編排。因為這次內容非常淺顯易懂(沒有像上次以為自己是在旁修醫學院課程的錯覺了😂),所以整理出來的資料會比較多,但是不變的是,講座內容一樣適合所有孩子,甚至是大人喔!
_
如果孩子易怒、煩躁、重複表現出不受控制的行為,一個禮拜內出現三次以上,孩子可能是有「破壞性情緒控制症」。
有破壞性情緒失調的青少年中,有可能同時罹患過動症、對立即性反叛疾患、合併嚴重憂鬱症,或者合併躁鬱症(#心理疾病很容易共病,#通常不會只有單一症狀)。
_
#破壞性情緒失控症的可能成因
破壞性情緒失控症是因為大腦杏仁核、前額葉及前扣帶迴性性不佳。
杏仁核負責覺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而察覺情緒後,要有成熟的前額葉及前扣帶迴,才可對這些反射緩衝後再做成熟的反應輸出,不至於會直接爆衝式地將挫折作不當的反射式反應。
簡單的說,杏仁核代表的是感性,前額葉代表的是理性。(之前兩個打相反了,感謝夏洛克的提醒😊)
現在孩子的杏仁核發展太好(過度沈溺網路、電玩、電視等聲光刺激強烈的虛擬世界中,需求也很容易得到滿足),但前額葉訓練不足,因此面對挫折忍耐力就下降,容易變得不耐煩、情緒失控。這種情況下,就很可能行程破壞性行緒失控症。
因此,我們要如何協助孩子減少失控及面對挫折?
我們應該 #減少孩子使用過多刺激性的電子產品(例如電玩、手機、電視),也不應該溺愛孩子,#對於孩子的要求不有求必應。如果孩子有想要的東西,建議用延遲的方式,讓孩子做出相對應的代價之後,才能獲得相對的回報(例如集點數)。
再來就是多到戶外,#尋找沒辦法使用3C產品的運動讓孩子從事(例如游泳、爬山等)。
愚婦對於如何讓前額葉的功能提升覺得好奇,因此回家之後特地搜尋了有關訓練前額葉的文章,發現不外乎就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再來就是避免長時間接觸3C產品、電視,再來最重要的就是需要運動!運動!運動!
其實意外的簡單耶!但是絕對要父母持之以恆帶著孩子一直保持。因為 #前額葉會到20歲左右才發展完全,所以上述這些行為要一直持續養成,並不會做一下子就奏效喔!
_
憂鬱症的孩子經常會對自己抱著負向評價,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沒有任何價值。因此「獎賞自己」的練習可以幫助他們重新找到自己的驕傲,肯定自己的正向表現。
幫助憂鬱症的孩子點燃對未來的希望感很重要。
這兩場講座裡,其實李教授一直有提到對於特殊孩子來說,提升他們的自尊感與希望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其實對於所有的孩子甚至是大人來說,我想也是如此吧?!
_
#情緒行為管理策略
1.環境管理
2.家長的溝通策略
3.教導自我調節策略
4.正向行為支持
一二尤其重要,環境、家長本身如果不願意或沒辦法做出改變,直接希望藉由教導孩子自我調節,其效果非常有限,甚至沒有效。
_
#我們大人應該學習與孩子的挑戰行為共處
1.降低不合理期待。
2.選擇性忽略。
針對孩子的「重點問題」解決,其他挑釁爸媽應先暫時忽略。例如在處理孩子口氣不好的問題時,不要再把寫功課不認真、不好好收拾房間等問題拿出來講(呃感覺這個女人都很會啊😂😂😂)。
3.重新引導孩子的注意力。
4.提供選擇。
可以跟孩子討論,讓他有選擇。所提供的選擇,必須真的可以實現。
5.退後一步,再試一次。
6.小聲說話,保持中立立場。
有情緒障礙的人對外人的眼神、聲音、情緒等情感表現非常敏感,但對自己的情緒覺察非常頓。因此我們應該 協助這類的孩子多覺察自己的內心情緒,不要過度放大他人情緒,#協助這類的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7.辨認孩子漸增的痛苦。
8.避免面子和權力爭奪。
大人應該拿掉父母的面子和權利,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
_
#如何減少孩子不適當行為的出現
1.計畫性忽略
所謂的計畫性忽略,也就是當孩子出現情緒反應時,我們大人可以先忽略他們的情緒,退到一旁不做反應跟處理。
計畫性忽略「很少立即」見效,而且問題行為的評律和強度可能會暫時提高。
這是因為孩子可能在測試成人的反應,所以問題行為可能會再出現,必須堅持不理會。剛開始執行時行為會變嚴重,原因在於孩子發現不能獲得注意,而採取更激烈的手段。
另外,實施計畫性忽略時,要搭配行為訓練及增強策略。
#不能只是單純忽略,#而是要告訴孩子如何獲得注意的方法,#並在孩子做出適當反應時給予稱讚或增強,這樣才會有更積極的效果。例如:明確告訴孩子你做出什麼「正確行為」我才會回應你(行為訓練),並且在孩子確實做到後,立即告訴孩子「我覺得你很棒,有立刻去處理」(增強策略)。
2.隔離(time-out)
隔離不能在孩子喜歡的情境當中(例如身邊有很多玩具或吸引他的東西),應該將孩子帶至角落或離開現場。
平時生活中就提供充實而有增強作用的活動,只要問題行為一發生,立刻撤除增強物,或者把孩子一到無法得到增強物的地方。例如:孩子喜歡逛夜市,但因為表現不好,應該立刻取消這個禮拜逛夜市的時間,或是馬上帶離夜市現場。
隔離在使用上應謹慎,因為孩子的問題行為可能會更顯著(故意),因此最好能配合其他增強策略使用。
隔離依照年紀場合不同,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例如可以在房間角落放一張淘氣毯或淘氣椅,#罰坐時應該設定範圍(不能離開毯子或椅子),#旁邊不能有其他物品或影響孩子的東西。
#隔離不一定要有時間限制,但必須告訴孩子他做錯什麼事,必須做什麼事(道歉或處理後續),只要做到了,就可以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_
#多多使用我訊息(I-Message)
第一階段:我看見(我聽見)...,我覺得...。
「我聽見你說『白痴』(學孩子說白痴的樣子與聲音),我聽了覺得很難過,請你跟我道歉。」
第二階段:我再次提醒你...
到孩子的面前拉著他的手、注視他的眼睛,用堅定的口吻告訴他:「你答應我三次,但是都沒有去做,我覺得不被尊重,請你告訴我原因,否則請你現在立刻行動。」
第三階段:孩子我們好好談一談...
對孩子說:「孩子!我們需要好好談一談。」
接著,請孩子坐下來和你面對面談話。
少用你不行,多用你應該。
_
#極有效建立親子關係的方法
每天花20分鐘單獨跟小孩活動(只能跟一位孩子),做什麼活動由孩子選擇,拼圖畫畫等內容皆可,這20分鐘裡孩子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除非遇到孩子有破壞行為要暫停),父母只能給予正向回應(你這顏色畫的很美、構圖很好、你動作好快等等),不能給予任何批評、引導、指正。
補充說明一下活動過程記得一定要「有交流的互動」,不是大人在旁安靜做自己的事情,這樣才有效果喔!
教授說他用這招一個月就收服了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之後,接下來孩子會很容易聽進父母給的簡單指示(幫忙做家事、跑腿等等),再來就可以運用在小孩書方面,一魚多吃的概念。
_
#情緒障礙者的教育
透過情緒繪本讓孩子認識情緒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坊間有很多有關情緒的繪本,例如「我的感覺系列套書」「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等,都是很不錯的書籍。
家長可以在唸完繪本後,跟孩子討論故事內容(什麼事情讓主角生氣了?主角生氣時做了什麼事情?什麼事情讓主角不生氣了?)。
並且引導孩子經驗分享(你生氣的時候會想做什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不生氣?)。
孩子在分享的過程當中 #請勿指正孩子,專心聆聽孩子說就好。如果需要引導的部分,請先講他人,再慢慢帶到孩子所提,#應避免直接指正孩子(例如:媽媽小時候也曾經用摔東西的方式發洩情緒,但後來發現這樣做,我的東西都摔壞了,你覺得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_
讓孩子學著感受情緒非常重要(覺察自己的情緒),再來喊停(告訴孩子暫停),最後問自己除了生氣還可以怎麼做?(要遵守四個原則: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物件、當時環境許可)
_
#正向行為支持
輔導情緒有障礙的孩子絕對不要太理性,應採用非嫌惡、正向的處理策略,才不會有副作用。
如果孩子有太多情緒障礙的情況發生,建議用行為分析表(如照片)紀錄完整過程,了解行為問題的全貌。
_
當孩子在有情緒的狀況下請不要教育(說道理),教育應在日常生活孩子內心平靜的時候。
其實大人也是呀!這跟對方氣頭上的時候急著跟對方說道理,對方通常只會越聽越氣是一樣的道理呀!(這個錯誤男人最容易犯呢😏)
_
李教授在講座裡舉出一些他曾經輔導過的個案當教材,聽完之後愚婦深深覺得:「#一個健康的家庭,#一對關係良好的父母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尤其重要,如果真的因為種種關係被迫分開,請讓孩子跟「愛他的人在一起」,而不是跟「養得起他的人在一起」。對孩子來說,比起一天到晚對他打打罵罵的父母,一天到晚見不到人、講不到話、不跟孩子有任何交流父母相處,其殺傷力更大。
但還是必須要溫馨提醒,打罵雖然有效,但打罵會有副作用,會帶來內心陰影創傷,並且會把一樣的教育方式傳承給下一代。
聽了李教授兩次的講座,覺得他是一位對孩子非常「無所求並且很豁達」的人,兩場講座聽到李教授講了最多的句子就是:「(孩子有進步)這樣就好了嘛!是不是?人生這麼長,贏在前面要做什麼?」
#人生贏在轉折點不是起跑點
#沒有三歲定終身這回事
_
聽了兩場由學障協會舉辦的講座,真心覺得如媽媽朋友說得講座一點都不含糊,內容非常紮實(而且便當也很好吃😂)。
這邊也預告一下在12/15學障協會將會舉辦一場關於「親子溝通」的講座,非常建議大家加入台中學障協會的臉書(請臉書打「迷宮天使」搜尋),並隨時注意相關文章喔!
這場講座愚婦也好有興趣,畢竟愚婦什麼都很強,但最不會的就是溝通了😌
#好長的一篇文章有看完謝謝你們
#看完的是真愛❤️
#按讚的是一點點愛😂
#有關兒童專注力講座的內容連結放在留言處一樓喔
#歡迎分享轉載
同時也有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兒科好醫師最新營養功能醫學:預防、治療、照護:兒童異位性皮膚炎、過動、自閉、尿床、身材矮小、體重過輕、糖尿病、白血病」介紹 訪問作者:胡文龍 醫師 內容簡介: 孩子長不高、瘦巴巴、尿床、自閉或過動, 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糖尿病及白血病, 正規現代醫療+營養功能醫學! 孩子...
心理疾病很容易共病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兒科好醫師最新營養功能醫學:預防、治療、照護:兒童異位性皮膚炎、過動、自閉、尿床、身材矮小、體重過輕、糖尿病、白血病」介紹
訪問作者:胡文龍 醫師
內容簡介:
孩子長不高、瘦巴巴、尿床、自閉或過動,
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糖尿病及白血病,
正規現代醫療+營養功能醫學!
孩子長不高、乾巴巴,只好花大錢買轉骨或開脾胃配方、……;孩子過動、自閉而難教養,網路爬文後卻相信錯誤資訊,耽擱最佳治療黃金期……;心疼孩子奇癢無比抓到體無完膚,父母自責遺傳到自己的過敏體質……;生氣孩子尿床多年,原來是生病了……;甚至,還有少數孩子必須終身施打胰島素、面對死亡威脅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在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多了。
治好孩子的關鍵,父母的影響力遠遠超越醫師。這是寫給父母親的兒童營養功能醫學實用書,種種案例與見證都是胡文龍醫師的小病人與病魔奮戰的真實故事,相信能夠讓有健康意識的父母,以及有相同境遇的大小朋友,從作者提供的這些兒童常見疾病的病情分析、診斷方式、整體療法建議等掌握到核心健康知識,最棒的是書中還整理分享了醫學實證過的不用藥對症營養素,幫助為人父母在生活和飲食上懂得聰明地趨吉避凶……。
▌撼動兒科醫生的父母提問,20年後終於可以回答了!
▌正規醫療之外,兒童營養功能醫學可以助一臂之力
「我應該給小孩特別吃什麼,才會對他的病情有幫助呢?」20年前那一晚病童母親揪心的提問,一時之間把兒科醫師胡文龍給難倒了,只能含糊其詞地回答:「正常吃就好……。」現在,胡文龍醫師終於可以自信滿滿地告訴那位母親答案了。
2千5百年前,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疾病不是天譴或超自然力量所導致,居住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營養才是造成疾病的主因,但現代醫學卻慢慢忘了初衷……。所幸1993年的美籍傑佛瑞‧布蘭德(Jeffery Bland)博士觀察到當前現代醫學的偏剖,於是首創功能醫學的觀念,指出疾病源頭是現代人種種不當行為造成……。
這本書是醫者父母心對於病童深厚關愛之作,作者胡文龍醫師將兒科專業與營養功能醫學兩者優點結合,並將看診時苦口婆心分享日常生活等衛教注意事項化為文字,教會家長幫助孩子做自己健康的主人,他知道唯有化解父母種種情緒上的衝擊、給予心理上的支持、教導生活上的典範轉移,才可以幫助孩子大病不復發、難病順利治癒、小病輕鬆化無……。
▌長不高或養不胖、尿床、自閉或過動…,問題可大可小
▌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糖尿病及兒癌…,永不再復發
氣餒孩子體重瘦小總養不胖、苦惱孩子為什麼長不高?……如果不慎吃到含性激素的轉骨成分,容易因性早熟跡象造成骨齡提早成熟,導致生長板提前關閉,將使得長高停滯。
注射生長激素並非孩子長高的唯一選擇,書中許多案例都從生活和飲食型態改善做起,長高變壯的成果斐然。例如當改善偏食毛病,多運動且留意飲食內容……;補充孩子缺乏的營養素也很重要,補足鎂離子讓晚上睡得好,有助於身體自產生長激素每晚出現四、五次,當然容易長得高;又例如醫學證實,補充鋅可使瘦小兒童增加身高和體重等等……。
孩子皮膚乾粗紅癢的異位性皮膚炎,很容易會因為特定食物、吸入過敏原、溫濕度改變、感染,甚至心理壓力,造成急性發病……,父母看得難受又心疼,真不該如何是好?
異位性皮膚炎已確定是由於患者被環境或食物的過敏原激活導致。因此,治療目標在於減緩發癢不適、防止急性發作及減少藥物治療風險,尤其皮膚止癢、保濕、穿著親膚衣物等照護更重要。長期宜並行減少過敏原與加強必要營養素,補充益生菌、魚油、維生素D、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等都有助於改善,達到逐漸減少用藥頻率,甚至不復發。
孩子的過動、恍神、迷糊,父母常被氣到飽……,千萬不能置之不理。作者在十年前診斷一位過動兒,但他錯失最佳治療期,事後得知長大後偷錢、說謊、翹家……,甚至吸毒。
其實,過動症就是一種慢性疾病,積極治療與否對往後的人生影響很大。初始症狀越嚴重的孩子,早期介入並給予有效的治療,將使症狀持續到成年期的可能性降低。建議要採取共病治療,例如同時治療鼻過敏,並且要增加運動量、嚴格控管3C使用時間,還要排除體內毒素(雙酚A等塑化劑),補充鐵、鎂、維生素D及鋅等體內偏低的營養素。
▌孩子健康與否不是天註定,逆轉疾病自己做主!
▌不生病的生活實踐術,就藏在點點滴滴細節中
疾病不是天註定,但健康也不會平白無故得來!這本寫給孩子的不生病生活實踐術,細數居住環境、生活習慣、飲食營養等不生病實踐術,一一點出看似老生常談之外的健康醫學新知,新進許多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吃對住對用對,能對病患產生不亞於現代醫學的治療效果。這樣的最新醫治走向,是許多疾病在正規治療之外,強而有力的輔助治療工具!
【不生病健康術的健康基本功】
要多到恰到好處:睡得飽、曬太陽、常運動、多喝水、多蔬果、多吃優質蛋白……。
要能減少要避免:少糖少油、拒冰品及咖啡因、遠離三毒素(過敏原、環境荷爾蒙、長時間使用3C)……,甚至減少孩子的心理壓力。
作者簡介:胡文龍
現任: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神經科主任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科博特診所主治醫師
經歷 :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台北榮總住院總醫師
臨床研究醫師
小兒專科醫師
小兒神經專科醫師
台北榮總兒童腦瘤及癌症治療小組成員
小兒科醫學會會員
小兒神經科醫學會會員
小兒過敏氣喘學會會員
神經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會員
嬰兒與母親雜誌多次票選為全國小兒科好醫師
專長 :
癌症疾病:癌症營養輔助療程、靜脈營養注射
營養醫學整合: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策略、精準醫療
排毒功能異常:肝臟排毒、重金屬及塑化劑檢測與排毒、
免疫異常:自體免疫、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濕疹、免疫力失調、急慢性過敏原檢測
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診斷及治療
神經精神科學:頭痛、失眠、自閉症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妥瑞氏症、體重過輕過重、癲癇、身高不足
作者粉絲頁: 胡文龍醫師之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頁
出版社粉絲頁:新自然主義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心理疾病很容易共病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敬坛神仙佛道,奇闻鬼怪魔妖。感谢缘分这里是缝太窄我太胖花生瓜子配壮的响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近几年。你会越来越高频率的遇见那种突然之间的愤怒、突然之间的崩溃和突然之间的沮丧。不仅仅是面对他人,其实连我们自己也会经常在某个瞬间完全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整个世界的氛围都变得越来越紧张…你看最近这接连不断的几起恶性社会事件。所以在我的内心中就萌生了很多疑问,这茫茫人海之中到底有多少不太正常的人?我与某人初次相遇要怎么判断、界定,这人是不是有病呢?更让人焦虑的是,我自己的精神是否正常,其实我也完全不知道。看到这里肯定有小伙伴想说:“壮哥,早就跟你说不要自己尝试修仙了,你看你现在这症状,赶紧让寺姐带你去看看精神科医生实在不行就住院治疗一下…我的回答是:别呀,要看病咱就一起。你真的认为自己一定正常吗?你真的认为给咱看病的医生就一定正常吗?2018的评估数据说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7%,重度患者超过1600万。什么概念呢?如果你的社交范围有100个人,其中就有17位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你确定自己不在这17人当中吗?给你举一个例子:你知道“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吗?世卫组织在2018年将那些“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迷以致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要让位于游戏的行为定义为“游戏成瘾症”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同样的话之前跟我表弟也说过。正好他妈也在旁边,我说:二姨你也不用太担心,对于这种病症的诊断世卫组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首先不可以把青少年对于游戏的热情简单的归结于“游戏成瘾”,只有当游戏行为影响到基本生活,大量的占用了睡觉、吃饭、社交、教育的时间且造成个人、家庭、教育、工作等重要方面的损害并持续12个月以上才能确诊,二姨说这标准不高啊,那肯定确诊了。你当然可以拍着胸脯说,诶!老子不玩游戏…你太天真了,游戏成瘾只是成瘾疾病这个类目中的一项。此外还有工作成瘾、赌博成瘾、购物、饮食、烟酒、性爱等等等等的成瘾疾病。这些看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大碍,但是人的大脑一旦生病它是会产生连锁反应的,比方说成瘾症就常常伴随着自残、失眠、焦虑和抑郁症。所以你此刻站在大街上随便指着一个人说:“你这人脑子有病,很有可能你并没有在骂人,而仅仅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来吧,让我们携手走进精神病的世界。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罗森汉恩”也想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精神科医生是用怎样的方式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于是就在社会各界招募了8位志愿者,分别在12家医院进行分组秘密测试。这其中有1名研究生、3名心理学家、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学家、1名画家和1名家庭妇女,都是心智正常的普通人。罗森汉恩就给了他们同一套说辞,没有任何装疯卖傻,就说自己经常听到“轰”、“碰”,的声音,结果8人中有7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住院期间每一位志愿者都尽可能保持正常的饮食、起居、交流、治疗,当然给他们发放的药物都被藏到舌头下面,再趁人不备吐到马桶里冲掉。实验整整进行了三个多月,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来做实验的吗,所以会偷偷的记录医院每一天发生的情况,作为实验笔记。这本笔记就被其中一位医生发现,也看了里面记录的内容。这个志愿者就跟医生说,好吧!其实我是一名心理学家,这一次潜入你们精神病院主要是做一项精神病学研究。医生赶紧叫来值班的护士长询问他近期服用药物的情况,也叮嘱说这个病人你们平时要多关注一下,他的病症越来越严重了。这位心理学家就突然意识到,原来只要我一进到精神病院被确诊之后,我是很难证明自己没病。所以一个人到底有没有精神病,这个界限是模糊的。突然有一天呢,这个人发现总有几个病人一直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他,然后再相互看看,也不说话好像有什么秘密一样。他就过去问其中一个病人,说你们为什么总是盯着我看呀?病人面无表情的停顿了几秒说:“你没疯,你是报社的记者,来医院搜集资料。然后指着另外两位志愿者说,你们三个是一伙的。这仨人汗毛都立起来了,完全不知道他是怎么看出来的。然后他们就赶紧问,这个秘密还有谁知道。发现整家医院一共118名病人,有35人早已看出他们仨是假扮的。于是呢,这三个人就开始着力关注这35名病人,这医院的厕所不是一格一格的吗,这仨人就跟着其中一名鬼鬼祟祟的病人近了厕所分别在左右两格站在马桶上扶着墙观察他,发现这个病人学着他们的样子,也把舌头下面的药丸拿出来丢进马桶冲掉,仨人一脸尴尬,妈的原来平时我们拉屎的时候可能随时有人围观。当然她们也同时观察医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经常有女护士上下班着急换装的时候,根本就懒得去更衣室,直接现场换装。当然她们绝对没有刻意诱惑谁的意思,而是完全不把这些病人当人。实验结束之后“罗森汉恩”将论文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引发精神病学界极大的愤怒与反弹,你这就是在诋毁我们专业呀,于是立即组织发文说好,咱们打赌,你再派那些志愿者过来。我们一定能够很轻松的分辨出病人与伪装者…三个月的时间,各地医院发来统计名单有193人被确定是假病人,并要求“罗森汉恩”给我们精神病学界一个说法。罗森汉恩说我们并没有派人过去…当然啊,其实“罗森汉恩”确实对从业的医生有失公允,因为医生当然是首先根据这个病人的语言和行为做出判断。当然这也间接说明,诊断精神类疾病的复杂性与模糊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你甚至很难给各种病症做出严格的分类,世卫组织的官方说法大概有300多种。但又有很多病人,是多重病症叠加在一起的。我们日常比较熟悉的抑郁症、妄想症、精神分裂、多重人格等等,我觉得这里面最恐怖是幻觉,大家想想一下,如果是你连续几个月,每天晚上12点躺在床上都能听到摩擦地板的脚步声、能听到有人在耳边不停的说话、睁开眼睛看到墙角站着一个人。你会觉得自己有有病吗?你肯定觉得自己见鬼啦!如果作为一个旁观者,你看到那种东跑西颠、胡乱打人,有攻击性的患者当然也会害怕、远离。但是你不觉得如果是一个你很熟悉的朋友,突然有一天完全换了一副表情和说话的语气,你不觉得这更恐怖吗?当然还有更多的案例啊,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往右”!这个作者呢,采访了很多非常有趣的人,你会发现这里面很少有疯疯癫癫,他们只是看到了跟我们不太一样的世界…我讲一段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案例。
叫做“生化奴隶”,这是一个每天都在疯狂洗手的人,对于咳嗽、喷嚏异常恐惧,作者与他见面时发现他已经把手洗到发白褪皮惨不忍睹,说:你这不疼吗?有点!那你还这么拼命洗?想洗掉什么呢?细菌!恩…你能看到细菌?看不到,看不到才可怕,看不到才会被所有人忽视,细菌才更容易奴役人类。然后他就描述了一整套理论。他说:地球诞生了46亿年,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大约在6亿年前左右。那么物种大爆发之前这几十亿年间,是什么生命形式在主宰?就是细菌!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了现代文明一种错觉,认为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过程是一种进化,完全错误!细菌的存活能力比人类强多了吧?繁殖依靠自我复制,也比人类的繁殖形式简单有效的多,这怎么能叫进化呢?变成多细胞生物,只是那些比较弱且无法适应生存的细胞的无奈选择,变成多细胞生物之后,整个生命系统就变得更为复杂,也就对生存环境更加挑剔,就要继续给自己的生命形式增加补丁,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脆弱。作者说:但是这个进程让生命有了意识啊。对方说:你怎么知道“细菌”没有意识呢?人的意识来自与哪里?脑细胞嘛…脑细胞聚合释放化学信号。细菌的数量可比脑细胞多多了,可比脑细胞多多了,凭什么不能产生意识呢?只是细菌拥有自己的文明,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文明。这其中有一大段对话,其实我觉得他是想说,细菌有一种跟人类完全不一样的集体意识。那作者又问,那生物是怎么来的呢?是被细菌形成的集体意识塑造出来,简单的说就是细菌刻意制造了众多物种,并附着在这些物种的体内目的是为了获取更高更优质的能量,比如糖分!至于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他们毫不关心,因为你永远无法摆脱对细菌的依附与共生关系,没有细菌你连一颗鸡蛋都消化不了,而细菌却可以随时抛弃人类,杀死他们的肉体、毁灭他们的文明,易如反掌。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联想到这次疫情,真的是倒吸一口凉气。因为按它这个理论,细菌是完全可以有意识的制造出病毒,虽然这两个东西完全不一样。当然他的理论确实存在很多漏洞,但是我觉得不妨碍他成为一名科幻小说的作家。而且看上去心智也还算正常啊,如果能排除洗手的强迫症和对咳嗽喷嚏的恐惧,我觉得还没我疯呢!这一集精神病的世界就讲到这里。
心理疾病很容易共病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同理心 和 #共感力 重要嗎?你相信原來人人都是模仿貓?!宜婷看到 吳青峰得到最佳國語男歌手獎時,痛哭流涕!雅惠也因為身旁的人焦慮而顯得不安,您們是不是都有相同的經驗,容易對身邊的人或注目的對象產生共感呢?原來這和我們大腦的內建模仿機制有關係喔!今天宜婷和雅惠要和大家談談為什麼我們都是模仿貓!🔜🔜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大腦天生的模仿機制?
🔸模仿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什麼是維特效應及帕帕基諾效應!
🔸面對負向情緒的人事物,我們要如何應對!
#影片大綱
🔸天生愛模仿
▫人從小就會模仿,透過模仿理解對方的行為動機及思考模式。
▫藉由模仿,進而發展出共感、同理心。
▫除人類外,許多動物也都有模仿行為,如:貓、猿、鳥等。
🔸模仿的腦科學-鏡像神經元
▫鏡像神經元於1990年代由義大利科學家觀察獼猴行為所發現。
▫在大腦中有許多控制動作和情緒的腦區,包含前扣帶迴、頂下小葉、運動皮質區和頂顳葉溝的皮質區都有分布。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鏡像神經元與人類的表情認知、情緒傳遞和同理心也有極重要的關聯。
▫自閉症的社交障礙,目前研究可能與鏡像神經元的活動難以活化導致。
▫近年fMRI研究顯示,當看到與自己相同或喜歡的族群時,鏡像神經元相對應的腦區有更多活化,代表這與人類的學習、資訊傳遞與社交活動,均扮演重要角色。
🔸維特效應與帕帕基諾效應
▫維特效應一詞來自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出版後,產生的模仿自殺的效應,特別是在大眾媒體對自殺新聞進行不當宣傳報導之後。
▫帕帕基諾效應出自莫札特的魔笛,儘管被觸動自殺的念頭,很有可能在親友及媒體正面報導下,轉念間,生命劇本就會改寫。
🔸結論
▫我們的行為和情緒,都容易在鏡像神經元的作用下,慢慢被影響,所以自我察覺十分重要。
▫當遇到負面情緒難以消化時,可以採取行動,如暫時遠離充滿負能量的人事物,或找尋親友或專業人士協助。
TalkShow :賴宜婷 Bear Lai。汪雅惠 Zona Ya-Huei Wang
內容腳本 :汪雅惠。賴宜婷
後製剪輯: 黃詠荃。 Festiva Hsieh 謝劭玟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鏡像神經元 #同理心 #共感 #copycat #維特效應 #帕帕基諾效應 #正向 #腦科學 #集體焦慮 #自我察覺 #獼猴 #社交 #學習 #媒體傳播 #社群 #魔笛 #媒體自律 #情緒渲染 #轉念 #生命劇本 #模仿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心理疾病很容易共病 在 思覺失調症與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現象 - 心腦操練精神樂活 的相關結果
有些共病現象,是心理壓力因素造成的焦慮、憂鬱,那當然心理層次的治療也是很重要的。我非常鼓勵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實踐精神健壯之道(精 ... ... <看更多>
心理疾病很容易共病 在 他們不只是憂鬱,中興張芸瑄談雙極症的基因解謎 - 人文.島嶼 的相關結果
「共病就是一個人同時診斷出兩種疾病,像同時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精神科的共病也很常見,但機制還不太清楚。我們的研究發現,大約有40%的第二型雙極症 ... ... <看更多>
心理疾病很容易共病 在 強迫症易共病憂鬱、焦慮,精神科醫師:陪伴者給予希望感很重要 的相關結果
強迫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台灣的盛行率為2~3%,易發病於青少年期、成年初期,也可能發生於兒童期,男生約在6-15 歲,女性則在20-29 歲之間。 尾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