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過後心情不Blue!🟦
#連假過後上班感到憂鬱嗎?其實😁樂觀、正向是可以學習的!史上最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學會會長,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一書中指出,快樂由三項要素構成:
1️⃣享樂(興高采烈的笑臉)😀
2️⃣參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投入程度)❤️🏠
3️⃣意義(發揮個人長處,達到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
三個快樂要素中,#多數人都在追求享樂,但享樂帶來的快樂是最短暫的。參與和意義帶來的快樂,才是更真實且長久的!
【本節目獲教育部終身學習經費補助】
#IC之音 #心理IPO #周夢湘 #正向 #樂觀 #塞利格曼 #真實的快樂 #享樂 #參與 #意義
塞利格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無法跳高的袋鼠】
#一個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前幾天拜訪宜蘭的一間牧場
意外的發現,裡面竟然有袋鼠!
連在動物園都不曾看過的袋鼠這裡竟然看的到
孩子們自然很興奮地搶著餵食
「他會跳很高嗎?」唯可問
「袋鼠應該會跳很高吧」我不確定的回答
「他可以跳像牆那麼高喔!」
一旁的工作人員指著旁邊的一道牆熱心地回應
那牆將近一層樓的高度
「哇! 可以跳這麼高呀!」我驚呼
「對呀! 不過他們現在不會跳這麼高了」
「為什麼?」
「因為在他們小的時候,飼養空間的天花板比較低,他們跳起來時就會撞到天花板,幾次之後他們就不會再跳了」
我聽完之後理解了
同時也覺得心情好複雜
還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
「我們是不是也都跟袋鼠一樣
被無形的天花板侷限了自己的能力?」
明明可以做得到,但卻不相信自己做得到
過往的經驗彷彿無形的天花板
就算活在沒有天花板的天空底下
內心的恐懼也讓我們不敢嘗試再往上跳
這讓我想起一個殘忍的實驗...
#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五十年前塞利格曼(M. Seligman)和梅爾(S. Maier)做了一個經典的「習得無助」實驗。他們讓兩組狗兒不定時接受完全相同的電擊,但第一組狗有控制權,被電擊時只要壓一個板子就可以逃避電擊;第二組狗則完全被決定,不管牠們做什麼,都與是否被電擊無關。
實驗第二天,兩組狗都接受另一個逃避電擊的實驗,籠子中間有道隔板,狗被電擊時,只要跳過隔板就可以逃避電擊。
結果,第一組狗一被電,就會趕緊跳到隔板以逃避電擊。但第二組狗,就是昨天「被決定」的狗兒,放棄了努力,躺下來被動的接受電擊。牠們哀哭,大小便失禁,但就是不再嘗試跳過隔板。結論是:第二組的狗學會一種「做什麼都沒用」的想法,牠們「習得無助」了。
(以上內容取自曾世杰院長)
在正向教養中孩子負向行為中的最後一項
就是無能放棄
當孩子試過各種努力都無法滿足內在深層的渴望時
孩子就會開始自暴自棄,同時也產生無助與絕望
「沒有用的,放棄吧! 我做不好,我沒有能力也沒有價值,我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要對我抱以任何期待與希望,一切都只是徒勞,因為我做不到。」
在這階段的孩子會變得非常的退縮、消極與逃避
對於成人的任何作為都毫無回應也毫無改進
進而也讓成人感到挫敗、無助與無能無力
要不是完全放棄孩子,就是過度的幫助與保護
如同被眷養的袋鼠
失去天生就有的跳躍能力與自信
只能活在人類所期待,那小小的園區當中
#實驗過後三十年發現名為希望的迴路
2016年7月,兩位心理學家共同發布了一篇新的研究文章。
通過腦神經研究,實驗顯示當年「習得性無助」的現象,「被決定」的狗兒並非「學會了」無助;而是,因為前一晚不斷受到電擊,產生強烈的焦慮感和壓力,出現哺乳動物的自然反應—就是抑制了反應(inhibit control)。
原來,腦部的原廠設定是認為,凡是我們感到壓力的東西,都是無法控制的,因此自然反應是「沒反應」。
而有控制權的狗兒,因為在前一晚練習了用壓板子來控制情況,牠們學會了「控制」,因此超越「沒反應」,而做出正常的躲避。
塞利格曼和梅爾稱之為「希望的迴路(hope circuit)」,通過日常的「控制訓練」,建立抗壓性(resillience)。從學會控制當下發生的事做起,開始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負面事件感到有掌控權。
(以上內容取自女人迷womany)
這也和正向教養在面對無能放棄的孩子
所採取的相應作法不謀而合
#建立孩子希望的迴路
面對無能放棄的孩子
所能做的就是鼓勵、鼓勵、再鼓勵
並停止所有負面的評論與責備
陪伴孩子從小事情開始練習
一步一步透過簡單任務的成功建立自信
只要孩子有顯現積極與努力的部分
那怕再微小,也都要給予鼓勵和肯定
讓孩子慢慢找回可控感
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且值得被愛
✏️本日金句:
「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願我們與孩子
都能重拾在天空下跳躍的勇氣
#正念育兒 #正向教養 #意識父母
/
補充: 感謝 糖果家好好睡 的提醒
關於袋鼠因為天花板擋住而「受限」
以及狗兒遭受電擊而「受創」的差異
(話說習得無助這個實驗網路上找到的版本都不太一樣,但主要傳遞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受創相較於受限所產生的壓力多的更多
不過在我看來兩個最終都會導致受創的結果
差別在於主動跟被動,以及形成壓力的速度
這篇主要想傳遞的意思是
無助會成為一種慣性反應
而要打破這種慣性,需要因著鼓勵與小成功而來的勇氣
一步一步的調整淺意識中的信念
不管孩子亦或成人都是,與你們分享
(我自己過去也曾經是個無助的成人,所以特別有感)
塞利格曼 在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幸福的五大能力,你有幾力?】#贈書🎉
幸福,是吃一頓美食、升官加薪還是交到男女朋友?研究告訴我們,其實外在事件帶來的快樂時間很短暫:吃完美食後開始懊悔體重,升官後開始奔波勞碌,交往熱戀後開始吵架磨合...
心理學家發現,#幸福是一種可培養的能力,當我們有意識地覺察內在狀態,就更能激發持久的幸福感。
所以,各種硬實力固然重要,但培養 #情緒智商(簡稱EQ )的軟實力更是不分年齡、性別、行業,讓我們邁向幸福完滿的關鍵。
《#不快樂到幸福的解答書》作者剖析了五大能力,擁有越多能力,你的幸福度越高。在此讓大家評估一下,自己的情商指數如何~
一、#自我情緒的認知能力:情緒來時,你能「覺察」它,並且「承認」你正在有情緒嗎?我相信很多朋友看過,明明臉紅脖子粗,依然大聲嚷嚷「我哪有生氣!」的人,所以覺察跟承認永遠是高EQ的首要指標。
二、#自我情緒的管理能力:有適當的方法理解並排解情緒,不會隨意宣洩與攻擊他人,也能用有建設性的方式表達情緒。
三、#自我激勵能力:就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需要大人秀秀,到某天他能呼呼自己說「不怕不怕,我可以的」,在面對各種挑戰時給予自己能量與肯定。
四、#認知他人情緒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理心」,能體會對方的情緒緣由,不否定不批判,是溝通能順利進行的要素。
五、#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這得先完成前四項任務的修煉才能圓滿,如何能讓他人喜愛我們,同時真誠、內外一致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這種良性互動無論是愛情、事業、家庭都能創造滿滿的幸福感。
雖然「正向心理學」常常被說成阿Q心態,但正向並非自我感覺良好,也不是排斥負能量,它更是面對、接納、邁向人生每一階段的心法,有興趣的朋友我也加碼推薦,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的《#真實的快樂》一書。
祝福大家 幸福快樂❤️
----------------------------------------
#抽書三步驟
1.按讚本粉絲頁、及此貼文
2.tag一位好友,並留言分享最讓你幸福的人事物境:「@___,最讓我幸福的就是_________!」
3.公開分享此篇貼文
🎁2/17(三)晚上7點截止,
9點左右公告兩位得獎昕粉名單~
感謝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提供👍🏻
------------------------------------------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全台熱讀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4gkbqR
塞利格曼 在 Sparksine -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曾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他讓狗狗在一個籠子裡,中間有個低矮的隔板,將籠子區分成A 和B 兩個區域,然後狗狗在A 區域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