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作品音樂會*
《跨距千萬年的三城舞》
影像與音樂的天堂交織
FB詳情
https://fb.me/e/cmboz7yre
報名請來Line
https://lihi1.com/Jvbg2/FB
12/05 (六) 19:10
鋼琴/人聲
阮丹青
攝影主講
陳理德
小提琴
黃偉駿
Special Guest:
中東鼓
馬儁人
乘著被天使吻過的嗓音,跳一支跨距千萬年的三城舞。
斜陽迤邐在金字塔末尾,陵寢裡的法老王,驕傲地睥睨整座埃及王朝;冰與火的絕美容顏,在冰島這片土地上,溫柔迸發;船夫低迴的歌聲,在威尼斯這座城市繚繞了數千年......
在阮丹青空靈的歌聲帶領下,穿梭雲端樂音之間,搭配精彩的影像敘事,晨光中的人類文明,與半個地球外的自然絕美爭輝,而被恐懼籠罩的威尼斯嘉年華,是否正在演出另一個世紀末?
演出人員介紹
鋼琴/人聲|阮丹青
★多項金曲獎、金鐘獎肯定
1998發行首張流行音樂演唱專輯「跟蹤」即入圍1999金曲獎最佳新人,先後曾發行過4張流行音樂專輯,創下近五十萬張的銷售數字。2007年獨立製作發行首張「陽光海岸」入圍金曲獎三項大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與最佳作曲人,而主持電台的同名廣播節目也讓她兩度入圍廣播金鐘獎 最佳非流行音樂節目與主持人。 與盧欣民劉瑋菁等一同打造『山中的上帝』並獲2017傳藝類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專輯。
★超豐富音樂經歷與作品
超過20首知名詞曲發表,包括如黃鶯鶯(天使的指紋)/張清芳(沒有愛的男人)/李玟 (Love Comes so Easy)等,曾任舞台劇音樂設計與live演出。受邀與九位優秀作曲家於台灣國家演奏廳、受邀台北詩歌節 演出三首跨界作品 。融合曲風、即興演奏、肢體舞蹈、詩歌等劇場元素進行巡演。發行十年演唱全創作專輯「尋愛旅程 (The Journey of Love )」 ,2018 六月第五張創作專輯 LIGHT(薇光旅程) 全台發行 。2020 與傾聽心聲共同發行 「12個迴響」專輯。
攝影主講|陳理德 Charles Chen
陳理德的數理背景、商業訓練、對文學電影的狂熱、對旅行探索的著迷,反映在他作品裡的複雜心理層次和曖昧的符號意象,遊走現實和虛幻之間。
由動態藝術興趣延伸至攝影創作的陳理德,作品的故事性並非傳統"決定性瞬間"類型(引人想像照片停格的瞬間前後發生的故事),而是整個故事都在同一張作品裡。結合攝影本質的紀實性與藝術本質的原創性,傳遞出一種無時間性的永恆。
黑白彩色,陳理德用了兩種方式來表達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相應對照。彩色絢麗浪漫富多曖昧層次,黑白燃燒真實,直指在人心荒漠裡爬行的現代人。
小提琴|黃偉駿 Stephen Huang
2015年金曲獎四大滿貫「最佳專輯」、「最佳專輯製作人」、「最佳作曲人」、「最佳演奏錄音專輯」。林宥嘉世界巡迴演唱會弦樂團首席。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爵士與流行小提琴演奏碩士。
巡演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各大音樂節,包含著名音樂節如韓國Jarasum爵士音樂節、上海爵士音樂節、南京爵士音樂節、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節、以及珠海北山世界音樂節等,目前為「玩弦四度」弦樂四重奏團長。
中東鼓| 馬儁人(special guest )
★記者資歷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
記者資歷
1994年 進入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體育組,製作「體壇風
雲」節目
1995年 進入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擔任攝影記者,主跑軍事
新聞
1996年首次踏上伊拉克採訪戰事。某天從戰場回程的路上,底格里斯河上游河谷傳來陣陣樂音,那帶點哀愁的唱腔在山谷中 迴盪,伴隨簡單明快的鼓聲,聲聲鑽進細胞裡。那一刻,音樂魂再也無法安靜。
2007年起開始浪跡中東世界,十年內造訪埃及、敘利亞、突尼西亞等阿拉伯文化重鎮,學習各類中東打擊樂器與中東音樂文
化。
目前於亞洲各地教學與演出,期望大眾欣賞進而學習中東音樂,更希望能透過音樂介紹這地區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讓世人對中東少一點誤解,多一點關懷。
★音樂資歷
2009 赴敘利亞學習,師承中東打擊樂大師Jamal al-Sakka
2010 赴突尼西亞學習,師承突尼斯國立高等音樂學院Brahim Bahloul教授
2012 師承埃及大師Khaled Badawy2014 師承黎巴嫩中東打擊樂家 Souhail Kaspar 成立Hamnavâ中東樂團,擔任Aashti汎絲路樂團鼓手與音樂家張宜蓁共同籌組東方世界音樂聯盟
學習金字塔的誤解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了解的事情越多,這個世界便越真實赤裸。
花非花,霧非霧,有些事情其實知道就好。成長教會你的率直不是知無不言,而是為他人著想後的肺腑之言。
即使沒有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也要學著淡定從容。
取自《你不必活成別人喜歡的模樣》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在直播中提到,我對各種年齡的人正在想什麼,感覺好奇。即使是小學生的聯絡簿,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3310982115794661/
所以我很高興,沒有錯過作者這本書。我也很期待,帶著這樣的體悟,作者接下來會活出什麼樣的人生。
重點不是作者有沒有辦法活出自己的想法,想法總是會變的,歲月會讓願意學習的人更有智慧。對我來說更迷人的是,作者會經歷了什麼事,因此有什麼轉折?
祝願您,在人生千迴百轉後,記得找回自己!
*********************************
這二十六年,我到底活出了什麼?
【文/ 獨慕溪】
一、學著放棄
放棄那個不愛你的人、那份不喜歡的工作、那個不切實際的夢想……有捨才會有得,學會了放棄才能真正擁有。
二、愛情可以期待,但別奢望
期待白馬王子也好,期待黑面騎士也罷,都可以,但一定不要對愛情有什麼奢望。愛情解救不了孤寂的靈魂,也拯救不了肥胖的肉身。不是沒他/她不行,而是有他/她更好,一個人的時候也要好好生活。
三、單身意味著要為自己的一切埋單,包括情緒
坐車的時候,聽兩個女孩聊她們的大齡未婚女上司,她們戲稱她為「老妖婆」,竊笑中夾雜著抱怨。那一刻恍然領悟出一個道理來:也許「大齡」不可怕,「未婚」也不可怕,只有組合在一起才可怕。為什麼呢?
因為暴躁,因為做不好情緒管理。所以,當你願意做一個、為自己的一切埋單的單身貴族時,也請做好為自己情緒埋單的準備。
即使沒有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也要學著淡定從容。
四、試著交不同層次的朋友
朋友只要滿足「三觀一致」這一條即可,不分年齡長幼,不分貧富貴賤,也不分職業尊卑。
試著和年長的人交朋友,他們可能創新不如你,學習能力也開始下降,但因年齡堆積起的經驗與睿智絕對比你強。工作上的問題要多與這一類人交流,得到的建議最為合理可靠。
試著和同齡的人交朋友,不需要雜而多,有幾個交心的就好。情感上的問題要多與這一類人交流,因為此刻的你要的也許不是答案,只是陪伴。
試著和比你小的人交朋友,你會發現一個嶄新世界的大門,你會重拾一些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期待。
五、做好工作的十二字箴言──膽要大,心要細,嘴要甜,皮要厚
「膽要大」指的是有敢於戰勝困難的信心,敢於接受艱巨任務的勇氣。
「心要細」指的是做事情一定要腳踏實地,如果夢想是建造一輛汽車,那前提一定是鎖好每一顆螺絲帽。
「嘴要甜」並不是巧舌如簧,只是需要掌握一些語言的藝術。
「皮要厚」指的是偶爾要放下自己的面子,別因受委屈而逃避,也別因為受謾罵而哭泣,工作只是工作而已。
六、少抱怨,多努力
如果不是一份足夠心儀的工作,或者工作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抱怨總是在所難免的。
抱怨只會讓你一時解氣,但卻不能幫你解決問題;所以解決抱怨的唯一辦法,只有不斷地努力然後超越自己。
人生都是由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組成,即使跌落谷底也不要洩氣,因為未來的每一步都是上坡路;同樣的道理,成功時也不要太過欣喜。
七、不喜歡,並不能成為「做不好這件事」的理由
以前,我也常常把做不好某件事情的原因,歸結到「不喜歡」三個字上面。後來才發現,當把一件不喜歡的事情也能做好的時候,收穫反倒更多,成就感也更大。
不喜歡,並不能成為「做不好這件事」的理由,而只是你退縮畏懼的藉口而已。
八、多學一點東西,即使沒什麼用處,也不會有壞處
越來越發覺,那些讓你與眾不同的「才能」,都並非帶著目的開始。興趣也好,嗜好也罷,所有花費時間用心學到的東西,即使做的時候找不到意義,時間也會幫你做出最好的答案。
九、趁年輕,養好皮囊,保有信仰,美化心靈
並不是每個人年老的時候,都可以美成張曼玉,所以趁年輕,養好皮囊。管不住嘴就一定要邁得開腿;顏值不夠,至少可以身材來湊。
要知道,沒有好看的皮囊,太難有人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另一個陌生人的內在了。但長得帥、長得美,太過無知無趣,也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帥也可以變成油膩,美也會變成花瓶擺設,所以徒有其表也不長久,還應該修煉一下內在。
十、夢想成功,為之不斷努力,但不要操之過急
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爬到金字塔的頂部,所以夢想的成功,不光在於站在頂端時,那一覽眾山小的輝煌時刻,也在於這腳下每邁出一步時的堅定。
在追夢的路上,你要學會適應別人超越你、甩開你,別心急,也別洩氣。
對於一個奔向成功路上的初學者而言,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能否披荊斬棘,無數次跌倒也要勇敢地爬起來,堅定地走下去。
十一、適當的軟弱柔和,有時候比逞強能幹重要
是,我知道你沒人幫忙也可以,漸漸地便真的沒人幫你了,你委屈極了。但你不知道的是,你的逞強能幹讓很多人誤解你真的可以,所以才沒有出手幫你。
所以問題的關鍵,並不是別人「可不可以」,而是你應該學著適當的「不可以」。不管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適當地柔和,才比較可愛。
十二、情感上需要試錯,工作上最好總結前人經驗避免犯錯
感情的問題,最沒道理。看再多言情劇也學不明白愛情真諦,所以有時候倒不如嘗試著交往試試。
但工作不是,這裡沒有你的叔叔姑姑阿姨,大家聚在一起的目的很統一,賺錢並且為公司創造價值;所以,錯誤不是不可原諒,但會對你的價值有影響。與其在試錯中學著成長,更應該多吸取一些長輩經驗,避免犯一些低級錯誤。
十三、關係再好,言語上也要學會「適可而止」
了解的事情越多,這個世界便越真實赤裸。
花非花,霧非霧,有些事情其實知道就好。成長教會你的率直不是知無不言,而是為他人著想後的肺腑之言。
十四、再痛苦,也不要歇斯底里地吶喊
前幾年,朋友圈還常見很多歇斯底里吶喊疼痛的言論,慢慢地,它們不見了踪影,也許是交往的人群發生變化,也許是朋友們在逐漸長大。
很久後才發現,當年病了、疼了、失落了時發表的公開言論,無非就是想要取暖,得到一個別人安慰的擁抱。
有了年紀,如果還用那種方式撒嬌的話,在全是曬恩愛、曬孩子的包圍下,其實倍顯單薄。
所以再痛,也要學會自己扛著。
十五、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我試著翻看了幾篇過去幾年的生日總結,有感恩的、有知性的、有訂下宏偉目標的,每一篇總結所提及的女孩似乎是我,又似乎不是我。
生命如果可以倒退回過去的某一刻,也許只是多吃了一根麵條,或許此刻的我,也會變成另一番模樣。
試著與自己和解,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因為那一個她,已經在上一秒死去。
這一刻的你,還將有無限的可能性……
以上,共勉!
最後,願我們都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儘管這世間風雨難定,
願你的內心波瀾不驚。
.
以上文字取自
你不必活成別人喜歡的模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5602
幸福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happinessbookrep/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學習金字塔的誤解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韓國瑜。
因為他幫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讓我們都能有所警惕,別再不懂裝懂。
前情提要:時代力量的高雄市議員 黃捷 鳳山捷伴同行 在市議會質詢關於自由經濟示範區、保稅倉庫/工廠,以及與馬英九總統提出的版本有何異同時,韓國瑜 市長以及副市長葉匡時的回應,讓很多看過質詢影片的人,都頗為傻眼。
我的很多朋友,早就認為韓市長(以及其團隊)專業非常欠缺,只是憑著話術跟形象上位,所以看到這樣的質詢跟回應,並不驚訝,也不禁訕笑。
我的第一反應也是覺得有點誇張,但再想想,其實不懂裝懂不只是韓市長或葉副市長的問題,也不只發生在自經區這個議題,而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太樂觀了。
( 黃議員質詢影片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FongshanHuangjie/videos/305580537002663/
建議看完整版: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5nxhtP9Q1Y )
--------------------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以為知識就是我們學習之後留在我們記憶裡頭的那些資訊,就像是電腦裡的硬碟,儲存大量資料,要用的時候就提取出來,好像打開一個文件資料夾,選取一個文件檔案,然後點兩下開啟一樣。你可能覺得電腦之所以被稱為電腦,不就是因為它模仿人腦的運作方式嗎?而且這跟我們日常的體驗也蠻符合的。
但,要是其實人腦根本不是這樣呢?要是擁有知識只是一種假象,而我們根本沒有什麼來自心靈深處的內在信念,全都只是大腦根據感知到的訊號掰出的故事呢?
這聽起來很反常識,但心理學及認知科學界對人類的心智狀態已經越來越有共識,若要簡單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人類比自己以為的來得更無知且更淺薄。不相信嗎?那來試試看吧!
請你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當然,請別問別人也別查資料,自己好好回答:
一、若從一到七分,請你自評你對魔鬼氈的原理的理解有幾分呢?(最低為一,最高為七)
好了嗎?再來是下一題:
二、魔鬼氈運作的原理是什麼?請盡可能地詳細描述所有步驟。
大多數的人在回答第一題時都會高估自己的理解程度,但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是魔鬼氈的專家,你大概在回答第二題時遇上了麻煩,說不出個所以然,頂多只能跟韓市長一樣回個幾句話就鬼打牆。
這代表你並不真的理解魔鬼氈的原理,那麼接下來就請你回答第三題:
三、現在,請再次從一到七分,自評你對魔鬼氈的原理的理解有幾分呢?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先前對魔鬼氈的理解真是高估了。不只是你,大多數的人,都會有高估自己的傾向。
如果連魔鬼氈,你我都無法好好解釋它的原理,我們又怎能理解現在生活中各種複雜的系統呢?從智慧型手機到風力發電、核能發電,從基因改造到區塊鏈、從 AI 到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說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聲稱自己對這些主題擁有完整的知識,如果我們對所有事情都是一知半解,那又怎麼有資格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呢?
說到這,當然不是要大家洗洗睡了,以後再也別關心公共議題,而是我們要知道,如果我們對某個議題有 #很強烈的立場,不妨 #先試著讓自己解釋看看,我們討論的那東西到底是怎麼運作的,然後我們極有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知道得不多,而那不知為何而來的強烈立場,也值得校正一下。
如果 #知識的假象 是個常態,那該怎樣避免無知,做出更明智的決定?(起碼避免讓自己像韓市長一樣)
人類自以為自己知道很多知識的這個假象,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首先,我們得反駁一般對知識的錯誤理解,那就是以為知識就是固態的、不變的,知識是在圖書館、維基百科裡、或是某些專家腦子裡的東西。其實知識是液態的,在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周遭的環境、工具、社群之間流動著。
人類其實是一種透過「 #知識共同體」來思考的生物,知識共同體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擁有的知識,只有一小部分是存在於腦中,大部分都是存在人的身體、周遭的環境,還有其他人身上(例如市長把知識存在副市長身上,副市長把知識存在過兩天要給議員的文件上)。
到了現在,知識共同體也包括了各種科技工具,特別是網際網路。如果要更白話一點,就是人類很懂得如何互助跟合作,自己不會或記不得知識沒關係,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記憶庫,大部分的事情別人會、別人記得就行了。我們可以很有默契地知道別人知道些什麼,別人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知道些什麼。於是人類藉由群體的智慧,超越了個體的能力,集思廣益就是這麼一回事。
以開車考駕照為例,如果你把交通規則跟汽車功能都背牢了,那筆試通過應該沒問題,但如果你沒有自己練習過開車、或是上駕訓班請教練指導,那路考要過就很難。這是因為開車的知識不只存在腦裡,也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裡。
而就算你拿到駕照,可以開車上路了,要是其他路上的駕駛都隨便亂開,那你也會遭殃。你之所以敢上路,是因為 #你知道 絕大多數上路的駕駛也知道車要怎麼開、交通規則要怎麼遵守。而如果你覺得你已經很會開車了,但突然讓你到不熟悉的環境開車,例如從左駕的台灣到左右駕都有的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 (我去過),兩個地方的交通法規、號誌、以及人群過馬路的方式、警察執法的嚴格度等等都不同,你也會一下子覺得不太知道怎麼開車了。
而要是你跟你的車子突然被傳送到一望無際、沒有手機訊號、沒有加油站的蒙古草原(我去過),車子沒油了,或是結凍了,肯定會讓你不知所措吧。這就是因為開車的知識,也存在於周遭的社群、環境、以及科技工具裡,如果沒有整個「開車知識共同體」的配合,光是自己會開車,也是行不通的。
好啦,聽起來知識共同體很棒、很重要啊,這難道有什麼問題嗎?
從老祖宗群體狩獵、到建立金字塔、再到探測重力波、拍下事件視界的照片.....我們透過知識共同體,讓文明在過去數萬年來快速發展,問題就在於,當我們活在知識共同體中,就會分不清自己具備哪些知識,以為所有知識都在自己的腦袋裡,但其實多半是儲存在周遭的環境跟群體裡,這就是知識的假象。
有時候我們可能覺得自己腦裡的知識,別人腦裡應該也有,或是覺得既然某個知識別人腦裡有了,懂了,那我就不用花時間自己了解了,但卻沒察覺其實 #別人也只是以為他們自己懂。
還有的時候,你跟你周遭的人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沒有共識,那你可能會為了維持和諧,選擇從眾。你會覺得只有自己對這事情不太肯定,可是其他人都很肯定,那......應該是自己錯了,而且要是你在群體裡提出疑問,甚至唱反調,會讓群體跟自己都不舒服。於是就更不敢發揮好奇心跟思辨力,就像「指鹿為馬」這句成語所描述的那樣。
我前面提到的「知識的假象」,就來自於同名的書籍《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作者是兩位美國的認知科學家,斯洛曼跟芬恩巴赫。他們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兩則虛構的新聞,給受試者看,兩則虛構新聞的內容類似,一則是說地質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的岩石,能自體發光,而科學家已經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另一則新聞大致相同,差別在於這則說科學家還不明白到底為什麼這個岩石會發光。接著再問看新聞的人對這個發光岩石的理解,結果以為科學家已經搞懂為什麼岩石會發光的人,也會認為自己比較了解,而認為科學家還沒搞懂的人,則認為自己也不懂。這就好玩了,明明新聞是虛構的,科學家跟岩石都是不存在的,但人們對這個發光岩石的理解,竟然會因為科學家理解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這代表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理解的「感受」,取決於他人對這件事情是否理解。
你想想,如果你周遭的人都一副很理解農產品銷售、基因改造、核能發電、自由經濟示範區...是怎麼回事的樣子,那你可能也會覺得自己很懂,儘管其實你根本就不懂,而恐怖的是,你身邊那些看起來很懂的人,其實知道得也不多,因為他們也是受到身邊的人所影響。這就是一種假象,而這種假象還會互相強化,我們越固執,就覺得看法有憑有據,誤以為自己見多識廣。
我們要了解,人類在許多時候自以為是,不懂裝懂,這種愚蠢不能說是缺點,而是人類這個物種的特點,因為這個特色,我們才能互相依賴,透過知識共同體打造出如今的文明,其他動物可做不到。
這個特點使我們在不理解一件事情的情形下,卻能有「理解的感覺」。所以如果想要提升別人跟自己的科學思辨力,減少不懂裝懂的問題,單靠知識傳輸,是不夠的。
要提升科學思辨力,我們得要先讓人知曉自己在特定議題上知識的不足,#當人們知道自己不知道,#態度就會比較軟化,#願意接受新知跟改變態度。
另一個重點,就是要讓人們能夠獲得與其他知識共同體互動的機會。一個人通常所知有限,因此對於新的議題、新的科技和科學發展,很難提出有見地跟深度的觀點,只能選擇跟信任的人抱團取暖,但由於我們的同溫層所知同樣不多,儘管我們身處在特定知識共同體,有時仍會對科學產生誤解,假如不改變所屬共同體的共識,或只待在相同的共同體裡,再怎樣培養科學思辨力也只是枉然。
有些人擔心自己知道得不夠多,要嘛就因此對參與討論退卻,要嘛就焦慮地逼自己囫圇吞棗,什麼都想靠自己學。這其實是被錯誤的獨立思考給框架住了。#我們應該跨出原本的共同體,到其他的共同體去汲取與分享知識,這才是更好的做法。
寫這篇,倒不是要替韓市長及其團隊辯護,畢竟韓市長是提出政見的人,也是執行者跟倡議者,他與團隊就有義務比一般人更了解議題,並且提早讓自己擁有逼近專家等級的知識,而不是像影片中呈現出的那樣,幾近無知又不願面對自己無知。
我認為黃捷議員的質詢毫無找碴的意味,她所提出的問題正當也中肯,希望韓市長能夠好好調整心態,提升自己的執政專業度,利用這個好機會展現出自己是個能改進的政治人物,讓自己真的變專業,來扭轉一時的挫敗吧。千萬不要又像我在上一篇裡頭說的一樣,把討論「簡化」操作成政黨對立了。
(回顧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hotos/a.553668551795182/595164664312237/?type=3&theater )
最後,再次分享我的「無知者宣言」,與大家共勉:
第一,#我認為自己很無知。
第二,#我不吝嗇地分享所知。
第三,#我不會因為被更新、#更好的證據打臉,#就惱羞成怒,#而是會因此改變立場。
(回顧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76304222864948 )
--------------------
本文大部分內容原出自我的線上課《科學思辨力》
https://panschool.asia/product/%E7%A7%91%E5%AD%B8%E6%80%9D%E8%BE%A8%E5%8A%9B-%E7%8F%BE%E4%BB%A3%E4%BA%BA%E9%83%BD%E9%9C%80%E8%A6%81%E7%9A%84%E7%94%9F%E5%AD%98%E6%BC%94%E7%AE%97%E6%B3%95
#我也不懂自由經濟示範區有何利弊
#所以我還不能說我支持或反對
#但我願意讓自己更懂
學習金字塔的誤解 在 學習對應的層級與比例?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的起源 的相關結果
學習金字塔 (Learning Pyramid)[01] 很常被看到用於培訓、教學場域用於 ... 同樣是在探討學習金字塔的周老師有提供常見的三個誤解[13],文章很棒,相當推薦閱讀。 ... <看更多>
學習金字塔的誤解 在 周舜钦:学习金字塔的误解 - 知乎专栏 的相關結果
(转)周舜钦:学习金字塔的误解美国学者艾德格‧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透过阅读学习能够记住 ... ... <看更多>
學習金字塔的誤解 在 《「學習金字塔」的誤解》/周舜欽 的相關結果
《「學習金字塔」的誤解》/周舜欽 ... 美國學者艾德格‧戴爾( Edgar Dale )提出了「學習金字塔」( Cone of Learning )的理論: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