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自從國中開學後都能坐在座位上唸書寫作業,只是每次問她們作業寫完了沒都回我說還沒,想說怎麼國中作業這麼多?而我是在她們小五後就不看顧功課了,小學的評分也很鬆,又沒期中期末考,所以自己小孩能力怎樣其實不太清楚。
小學時的作業,通常是發一張講義或是類似考卷的東西回家填充或計算就完事,學校也時時在隨堂考。但是國中之後,這種作業幾乎沒了,有沒有隨堂考我也不清楚。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自主性的作業。
中學的這個作業,叫做「コツコツノート」這個中文有點難翻譯,ノート就是筆記/筆記本,コツコツ是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孜孜不倦?點點滴滴?勤奮不懈?(有沒有人可以提供好的翻譯?)
它是B5筆記本,上方1/4是課表和聯絡簿的格式,下方3/4是橫線的空白筆記。每天可以把上課所學的東西書寫到裡面,或是自己在家複習時把一些摘要或是彙整騰寫上去。
每天,包含周末和放假日,一天一頁。所以叫こつこつ,一步一腳印。
聽小孩說這個作業是全市的中學都採用的。
剛開學時,還沒正式上課,所以這筆記本寫甚麼都可以,譬如謄寫校歌、寫班上同學名字、研究校規等等。隨著國中課業正式進入,內容開始走向課業彙整。
剛剛說了小孩能坐得住寫作業,所以我以為她們真的很用功,直到人生第一次期中考的成績下來才發現超級大盲點:就是這個本意看似很好的筆記作業。
我非常非常討厭小孩的這項作業,我知道它的本意是好的,善用的話,成績不會太差。但是問題是老師們對它的完成度要求非常變態。
因為老師們要求這個筆記本 #不可以有空白,#不可以有空白,#不可以有空白!
小孩的同學筆記好剩下2-3行,隔天被老師紅筆寫上【這裡也要寫滿】;有同學做數學題,算式總是會出現一些余白吧,也是被老師盯說【空白太多】;有同學忘了帶東西,被老師罰要寫2頁....
中學的部活7點才放學回到家,吃完晚餐休息一下就8點了,8點到11點(若11點就寢)只剩3小時,再去掉半小時洗澡,只剩2.5小時念書時間(當然娛樂時間放進去更少),而這時間,竟然只拿來寫這筆記本。
剛開始沒抓到訣竅,每天光是花在寫這筆記本上的時間就多達2小時甚至以上。首先,2人會邊聊天邊想今天要寫甚麼內容就0.5小時去掉了,然後正式開寫又花了0.5小時寫,然後一定會出現還很多空白,於是又再花0.5小時找要加寫甚麼,再花0.5小時把它補滿....
盡管我說老師絕對不會看內容,而且班導的任課也不是剛好筆記上的科目,也不可能幫你挑錯誤,只會看有沒有寫滿,是不是乾脆拿參考書的總整理照抄一遍就好,邊抄邊記? 或是寫英文單字,一個單字寫10遍?
當然,青春期小孩就是不愛聽話,只會頂撞媽媽說:你又沒有讀過日本的中學,你又不是XX老師的學生,我們班就是不能像你說的那樣的寫法...
然後每天每天沉浸在 #填好填滿 這筆記本的自我滿足裡,裡面的知識都沒有吸收(因為只是隨便找個資料謄寫),真的已經完全本末倒置的時間利用。每天把這寫筆記本的時間拿來多算半小時數學題庫,多半小時背英文單字或是寫練習,多半小時念一些課外讀物等等,絕對比寫這無聊的完全不能有空白的筆記本好太多。
它結合到連絡簿上去,又時時受老師監督時,就會是無法隨心所欲的筆記或是塗鴉或是按自己的方式筆記(譬如條列式或是心智圖),而且必須寫得密密麻麻不能有空白也等於它不能當考前筆記用,這筆記本充其量就是等於一本給老師看「我有寫作業喔」的作業。對於我家小孩來說並不和成績成正比,反而因為太熱衷寫這個筆記,荒廢原本應該拿來做練習題的時間。導致期中考的成績超級超級地差。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種書寫作業,如果要採用它,真的不該制定 #填好填滿不能有空白 的規定要求學生遵守,扼殺學生的時間。不是所有學生都用書寫幫助記憶的。
上週趁教學參觀問了其他媽媽,有些媽媽完全不知道這作業很花時間(可能小孩成績太好,或是早就知道完成訣竅),也有媽媽說他家小孩也是寫一篇要花1-1.5小時。而小孩說他看過其中一個成績超好的同學,根本一天就寫好幾頁啊....所以這作業真的很挑小孩,越是在意他人眼光的,越是想花時間高度完成這個作業。而置之淡然或是找到訣竅的,只是把它當隨手的memo而已(←學校的重點其實在這,但是小孩不願相信)。
總之,期中考後,就開始用我的方式讓她們在練習題和這個變態作業中找出比較有效的做法。因為我家小孩無法把它當memo用,依舊每篇都要寫得像期末報告似的.....
條列式格式 在 散步路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年剩一個月,又一年過去了!
每到年底這裏就會辦一次這樣的活動《寫給自己的履歷》像是要大家集體整理房間一樣,把這一年做過的事、說過的話、讀過的書、愛過的人⋯⋯等,一一的條列出來那樣。
「把它列出來有什麼好處?」
大概是幾年後可以回來看看自己,究竟會被生活磨什麼樣子吧!人家說三十歲之後是相由心生:銅臭、官僚、油滑、勢力從眉目間漫延開來的人只有越來越多,甚至包括自己。那是即使隔著螢幕也能感覺到的。青春,究竟會從我們身體裡死去多少?我不知道。至少趁還記得的時候寫起來吧!
/
這個活動辦到今年第五年,前面累積了幾本寫給自己的履歷(2016-2019)過去參加過的人可以回來店裡翻翻,沒參加過的人今年也請歡迎跟上。
為青春留下一個〈暫存〉以便將來你認不出自己想要重來的時候,可以從這一年的暫存檔開始讀取,笑。
[履歷格式說明]
A5的紙張,擺直的,喜歡紙有顏色、格紋、空白可自由選擇,兩間店內都會有紙可以索取。
因為會製作成一本左翻書,左邊要預留約兩公分欸空白,上、下、右也要留白一公分,確保最後裁切能保留你完整的2020。(背面也可以寫,但要注意留白的位置。)
如果說明還是看的不是很明白,可以傳訊息詢問我們,或是直接來到店裡,為你詳解一番。
2016-2019的履歷散落在兩家店裡,需要一些緣分,來翻翻吧!
條列式格式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履歷撰寫有秘訣 #善用認知科學 #帶腦去上班
#找到好工作 #創造高績效 #打造成功職涯
.
「你的職涯將占去一生超過七點五萬小時的時間。想在職場上戰無不勝,你得先了解你的大腦。」——(本書書封文案)
.
確切地說,我更喜歡把《帶腦去上班》改成《用腦也用心的工作思考術》。作者Art Markman在這本書裡,不止談「上班」這件事(第二部),連求職(第一部)、轉職、離職(第三部)都一條龍地談到了。
.
在諮商過程,職涯一直是常見的主題。在不同案主身上,我們往往可以看見一個時常出現的行為模式:這些人在求職、工作時,其實非常認真、努力。但很多時候,教育或傳統美德教會了我們「認真、努力」,卻不擔保問題一定能迎刃而解。背後一個容易輕忽的關鍵是: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
閱讀本書時,我一直想到這句話,並且不斷感覺自己某些職涯的思考方向被調整了。好比,以求職篇的討論為例。我挑了幾個印象很深刻的內容,試著用QA的方式來問問大家。歡迎你來接受挑戰,看看自己是怎麼想這些作法的:
.
🤔我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未來應該找怎樣的工作,未來的願景是什麼,我們是最清楚的人。
.
(❌)
研究指出,人類「預測未來」的能力非常差。你對未來工作設想的願景,往往是基於「你已經經歷過的事」,而不是你以為的「未來世界」(因為這對大腦來說太抽象了)。因此,這種想像願景的參考價值不高。同時,作者也提醒,如果我們只因為「從來沒想過」從事某種工作,就完全排除嘗試這類工作的機會,是非常可惜的。
.
🤔在撰寫履歷時,相較於「格式」,履歷的「內容」更加重要。
.
(❌)
這一段我會深刻地記住,並和未來的案主分享。簡言之,如果你是職場新人,若把其他「新人履歷」和你的放在一起,光憑「內容」其實很難找到明顯差異(作者用「千篇一律」來形容)。因此,能先被看見並且留下來的履歷,往往是履歷「格式」讓人有好印象的(沒有錯字、內容清晰、符合業界質感等)。如果你是要轉職的資深者,履歷內容也只是輔助,真正關鍵的是你在業界已經累積的名聲與經歷。
.
🤔撰寫履歷時要有自信,盡可能具體地條列所有大、小正向經驗與成就。
.
(❌)
作者引用「#送禮者的矛盾」(presenter’s paradox)這項概念提醒我們,人類評估事物的方式,是把既有可得資訊平均之後來看。因此,列出幾項大成就,搭配一堆小成就之後,你的整體印象反而會被那堆小成就拉低;不如僅列出三項大成就就好。
.
類似這樣,你也有跌破眼鏡的感覺嗎(我跌破了一些😂)。書中大量舉證了許多坊間或眾口之間流傳、似是而非的求職、工作、轉職迷思,並以基於心理學(特別是認知、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的資料,帶大家去破解當中的盲點,相信能讓我們找到「方向正確」的第一步。
.
作為一位推廣實務心理學的心理師,本書的「實務感」讓我深深佩服。沒想過,某些我們熟悉的心理學概念,可以這樣應用在職場上。
.
本書適合閱讀的對象有,任何想在求職、職涯上「更前進一步」的人,不管你是新鮮人、職場老手,亦或是需要帶領團隊的主管或老闆,相信都能從書中,找到一些你需要的「心」觀點~
.
閱讀本書:《帶腦去上班:善用認知科學,找到好工作、創造高績效、打造成功職涯》(Bring Your Brain to Work: Using Cognitive Science to Get a Job, Do it Well, and Advance Your Career),作者Art Markman(雅特・馬克曼)。
.
📖https://tinyurl.com/yxq49km7 (讀讀這本書)
ℹ️ https://tinyurl.com/y36fqpuf (網誌好讀版)
條列式格式 在 中文履歷: 條列vs陳述? 自製格式?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各位好,這邊有個關於中文履歷和自傳的一些問題英文的履歷的格式,其實可以清楚的列出過去工作經歷(條列式)這樣看起來也比較舒服也清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