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一個有趣現象,就是大家忽然對左膠敏感起來,驚覺一些媒體原來有很多膠人膠文,梗有一篇在左近。
其實,膠這回事是不非上下左右BA的,只是左膠在主流媒體地盤較多,而且勤於寫作、下筆千言,所以令大家有逢膠必左的錯覺而已。
以膠論膠,我想起以下一篇2014年的超超超舊文。(還記得因為在文中用了很多「膠」字,有評論界前輩在專欄批評,說我堂堂學者這樣有失斯文。當時編輯容許我這個「新晉作家」的「前衛」之舉,實在難得。)
重讀舊文,見文筆純情又笨拙,我真的很想從頭到尾改一次 ... 但又沒有稿費收,改來把鬼咩!
更重要的,是我的看法大致沒變。
Let's say no to 膠。
(從蘋果日報借來一幅圖)
**********
2014年2月14日 信報
曾國平 經濟3.0
左右之爭與不膠之論
從兩位經濟學者曼昆(N. Gregory Mankiw)和梭羅(Robert M. Solow)一場有關收入不均的論爭(見昨文),我聯想到香港近數年流行的「左膠」和「右膠」等稱號。
曼昆和梭羅辯論的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牽涉的是經濟政策上的所謂左右之爭:收入不均從何而來?高收入是來自高生產力(即社會貢獻)還是尋租技巧(即塘水滾塘魚)?收入不均會否跨代遺傳,造成富二代和窮二代?政府能否以稅制和福利改變收入的分布?政府的行為會否影響工作動機並且造成浪費?兩位學者雖然詞鋒銳利,但始終以說理為主,輔以數據和研究成果,是第一流的學術交鋒,絕無半點「膠」味。
「膠」也者,其本義不便直言,籠統一點說,指的是低水平言論。至於「左膠」和「右膠」等稱呼,指的是持不同立場的低水平言論生產者。
綜觀近年香港報上網上的言論,「左膠」似乎佔大多數,其原因不難理解:科技進步帶動的收入不均愈來愈明顯,貧富懸殊加劇,增加了對左傾言論的需求,加上互聯網提供了方便發表言論的平台,降低了生產「膠論」的成本,「左膠」於是得以繁衍,進而成黨成派。相反,「右膠」受意識形態影響,傾向自己顧自己,關注的是私利而不是什麼社會公義,主動發言的動機較低,其「膠」不顯也。與此同時,中港關係愈來愈緊密兼緊張,造就了跟「左膠」和「右膠」有點重疊的「大中華膠」和「本土膠」。
三條「防膠」原則
本來,不論左右,不論本土普世,其言論都不一定要「膠」,但何以傳統或網上傳媒「膠」字滿天飛?這現象或許來自不同立場論者之間的攻訐和取笑,更有可能的是,這些言論的質素的確低劣。不知道「經濟3.0」算不算「膠欄」,但我從曼昆和梭羅的辯論中歸納出以下三條「防膠」原則,希望各門各派的評論員參考一下,合力降低香港輿論的含「膠」水平:
一、言論清晰不含糊
讀者找來兩位經濟學者的文章一讀,就算全無經濟學的訓練,也能大概明白雙方的觀點;文章於學術期刊刊登,術語難免,但作者以人人讀懂為目標,絕不打算嚇怕讀者。相反,香港傳媒有不少難以讀懂的文章,句子冗長通篇術語,水平差一點的讀者都會看得一頭霧水。清楚的文章對錯分明,但含糊其辭的文章連論點都搞不清,談不上對錯。
二、以數字說理
香港的統計數字從來不易找,政府各部門的網頁亦一向難用,但討論起香港的政經議題,不妨花點工夫查閱有關的統計數字。雖則數字可以騙人,統計亦有不少誤導的伎倆,但以數據示人,最少是客觀討論的一個開始。討論政策下的輸家和贏家,與其「估估吓」空泛討論,何不從數字入手,令讀者對影響的大小輕仲有點概念?
三、不隨便因人廢言
老實講,曼昆寫的經濟教科書一紙風行世界,頻頻再版,其每年的版稅收入加上哈佛教授的薪水,不難令他躋身美國的最富有的1%之列。低手的辯論,必從此一事實落手,質疑曼昆的文章有保護自己友之嫌。梭羅貴為諾獎得主名重士林,當然不會出此下策,堅持以事論事,不因人廢言。此原則有兩個例外:若果作者可從論點得到政治或金錢上的好處(如受薪支持某類政策),又或作者從來立場飄忽甚至自相矛盾,因人廢言便情有可原。
長「膠」長有之謎
以上三個觀點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為何「膠論」依然層出不窮?輿論市場若果運作有效率,何以有質素的評論不把「膠論」逐出市場?從供應方面看,「膠論」的成本較低,有一定的寫作套路可依循,可以大量生產,寫一篇的時間心力耗費有限,加上網絡平台漸多,發表評論的門檻愈來愈低,「膠論」的供應增長強勁不難理解。
需求方面,香港市民生活繁忙,政經評論不外乎在地鐵或廁所匆匆一看,或靠社交網絡轉載驚鴻一瞥,少有逐字逐句細心推敲的。細心臚列數字、層層推理,沒有幾多個讀者會欣賞。相反,明刀明槍罵人但求痛快或語焉不詳但求啱FEEL的「膠論」,既能印證讀者既有的政治立場,亦能帶來即時的快感,一「膠」兩得,對「膠論」的需求由是大增。
話雖如此,部分有要求的讀者何以未能發揮市場力量,減低香港輿論的「含膠量」?電視節目質素低劣跟市場壟斷有關,但評論文章「膠」味十足又跟輿論市場的結構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一點也不「膠」,讀者不妨想一想。
梭羅魚好處 在 白瑜 心星占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周學堂 vs 白 瑜】
亨利·大衛·梭羅說:“很多人釣了一輩子魚,卻不知道他們追求的並不是魚”。
我們追求目標、財富、專業、舞台、成就,不是為了它們本身的利益,而是為了喜歡自己、帶給家人幸福、全心對待伴侶、保護下一代⋯⋯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你不養心、心不養你。
建立「專業理財」觀念的同時,一定要有一顆「了解自己的心」,更要有很多「有用的方法」來把我們的壓力、困擾等實際問題好好處理好。這樣可以更好地支持我們去理財、守財、消費。這就是「今周刊」與「今周學堂」裡各位同仁與白瑜想要服務大家的「核心理念」。
讓我們周圍的重要關係和資源,豐沛、和諧、有意義。這就能打造幸福的感覺。
謝謝「今周刊」的各位前輩與同仁,有他們的用心,就有更多更好的資源可以與白瑜一起服務大家。
明年的活動與課程,誠懇邀請大家關注、支持、分享喔❤️
#今周刊
#今周學堂
#白瑜的講座和課程
#白瑜的心然空間
梭羅魚好處 在 李家三兄弟- 木瓜黃豆梭羅魚湯...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木瓜黃豆梭羅魚湯平時大家見我做陪月,煮呢個湯多,不過佢唔止上奶一個功效,其實梭羅魚仔好高鈣質,黃豆又多營養,養顏,又補腦,木瓜仲有助消化,男女老少都啱 ...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