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的AARRR (中)
#汽車金融業:購買決策時長短則 1-2週,長則3-6個月
汽車業或金融業的消費決策過程跟品牌電商有點類似,但商業模型足以支撐1-2月甚至1-2年的資料留存。
A 自己或他的車子年紀到了,又看到新車上市或年度促銷-->
A 留聯絡電話預約賞車,開新車,爽 -->
R 開始比價砍價,詢問贈品與車貸付費方式 -->
R 付錢後掛牌交車驗車等等 -->
R 開車載朋友家人上網炫耀,甚至貼出自己的轉介碼(特斯拉充電!)
金融業中信用卡過去因為被當成信貸、理財等商品的敲門磚,一度有價值上千元的辦卡禮,那是把消費者辦卡當獲取『跟你聯絡,知道從你身上賺錢潛力的許可』,而不是從辦卡本身賺錢。隨著利率降低,貸款利潤變薄,信用卡的辦卡禮也逐漸縮水變首刷禮甚至變成要年費才有禮等等,都是產品在公司內角色的改變。
#教育或軟體:決策時長7-30天
教育類或者軟體類的app ,很多有試用的服務,那就可能回到獲利在轉介前。我試用 Roam Research 的經驗是
A 好幾個筆記控與學習控朋友推薦好用,找來下載看看-->
A 免費試用30天但要留信用卡,就試看看吧 -->
R 找各種攻略跟著做做看,看習不習慣 -->
R 30天過了忘了取消付費,被扣款了(寫信去請他們取消) -->
R 雖然沒有繼續使用,但因為客服回信迅速態度友善,下次遇到朋友討論時候也推
#訂閱制或SaaS服務:決策時長7-90天
同樣是教育或軟體類,有趣的事情來了。
你讓消費者第一次買單就能獲利嗎?以一個消費者取得廣告成本200元來看(算不貴了),一個月的月租費如果是300元可以回本嗎?還是很難吧,畢竟還是有產品成本(不要跟我說軟體無邊際費用這種夢話啦,你還是有房租水電、雲端機房安全維護更新...等會隨著使用者數量增加的支出吧)
所以大家會想盡辦法讓消費者續用(=續付),家底厚得像蘋果谷歌網飛給你長達30-90天的免費試用、家底沒那麼厚但還是得招攬客人的像Roam也會盡量給足30天。
為什麼?就是希望你用得久了,愛上產品,自然會習慣了忘了懶了取消訂閱。利用人性讓你繼續付錢(至於你有沒有一直用,就不是廠商要煩惱的問題)(也只有網飛客戶基礎夠大,真的有社會良心或者可能有社會責任包袱,才會推出『你太久沒有用,我自動幫你取消訂閱』這種機制)
所以訂閱制產品持續有收入的結構是
A 好幾個筆記控與學習控朋友推薦好用,找來下載看看-->
A 免費試用30天/90天雖然要留信用卡,就試看看吧 -->
R (Revenue) 過了免費期,但用起來還不錯,姑且用一個月看看-->
R (Retention) 用久了資料都在上面,要搬也很難搬走,就繼續用吧 -->
R (Referral) 因為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跟錢在上面,感覺跟開發者同群了。為了感覺心安,朋友問起時候也大力推坑
當然也可以把這兩段合而為一,變成 AAR4,讓retention 出現兩次。不過我看到大部分的企業遇到獲客續留都重要的時候,就會拆開兩組人馬管理了,各自有各自的P&L了,不需要硬是把大家湊成一團。
//也有人(Gabor Papp, Andrew Chen)把這些用RARRA框架來說明,也就是
R retention 留存是目的
A activation 啟用
R referral 分享
R revenue 獲利
A acqusition 獲取新用戶
我比較駑鈍,目前還沒有參透 RARRA 的使用法,等我想清楚會再寫另一篇。//
#手遊App:購買決策時長 0.1-14天
手遊類商品(你搶劫我的村莊)是非常典型的轉介可能在獲利前的例子
A 原來遊戲玩膩了,聽說新遊戲不錯玩,正好看到廣告就去下載-->
A 下載後註冊帳號,試玩一下決定要刪掉還是留著app -->
R 7天後還是繼續玩,打發時間挺不賴 -->
R 邀請朋友進來玩幫助我破關 -->
R 朋友圈內要玩的都玩了,或者遇到破關半夜,只能自己課金
根據統計,休閒類遊戲的七天留存率中位數是3%,100個付費取得的客人只有3個人會留到七天以上,那不用說有多少人會課金了。這種狀況下遊戲業者怎麼賺錢?想當然是靠廣告,於是遊戲內廣告可以讓遊戲玩家從第一天就開始當業者賺錢工具人(也要遊戲夠好玩才會一直當工具人啦,算是互相互相)。
.....
訂閱與手遊兩類都是行動網路時代商業模式的種種變化,但其實也沒那麼新。有線電視、電信服務也都是訂閱模式,只是增加綁約門檻的變化。拉斯維加斯或澳門等大型娛樂賭場,也是從提供很多免費或低價服務開始吸引你進去,甚至呼朋引伴,最後讓你逐步想變大爺。
炫耀性消費例子 在 利世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燒衣與非常貿易戰】
一,都未到盂蘭節,就已經燒 Nike 波鞋,又燒 H&M招牌。成件事嘅來龍去脈,由一個叫 Better Cotton Initiative 開始。
二,話說2021年1 月13日,即係 Trump 卸任之前幾日,頒令禁止由新疆入口嘅棉花同蕃茄製品;即係話,任何有進口美國嘅產品,成份裡面都唔可以有新疆出產嘅棉花同蕃茄。
三,至於呢個禁令,就係源於去年底通過嘅 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
四,美國嘅海關又點知啲消費品嘅原材料來自邊度?其實,所有嘢都係一系列嘅 documentation。無錯,呢啲繁文縟節,成本好高。所以,從好嘅角度睇,認證機構如 Better Cotton Initiative(BCI),目的就係嘗試將件事簡化。
五,中美阿拉斯加開完會(拖)之後就爆單咁嘢,你話有冇關呢?另外,中美阿拉斯加會面前,都有人放過風聲話希望傾貿易,大家又記唔記得?
六,過去十幾個小時,我見多咗唔少大陸網民分析,話 BCI 收咗 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錢,所以抵制新疆棉;又咁巧合嘅?
七,其實 BCI 嘅 website, 大大個 USAID logo,一早打晒開口牌,仲可以有乜嘢開心大發現呢又?當你好鍾意用錢收買人,就以為個個都可以用錢收買。
八,話說回頭,咁 BCI 係乜嘢呢?NGO?商會?計我會話,BCI 係一盤生意;正如上面所講,認證嘅生意。你可以話我 cynical;但以本少爺過去廿幾年嘅工作經驗,見識過唔少為組織;由無到有,由構思到成形,由壓力團體到變身成商界嘅守護者,我都見過。通常佢哋嘅成員,包括政、商、學。當然,唔係個個都做得起;但好似 BCI 最終成為「良心棉花」嘅代表,都算係好成功嘅例子。
九,BCI 起家,源於 2005 年 WWF 嘅一次會議,當時嘅議題係:「種植棉花對環境破壞好大。」究竟當時 WWF 點解會有個咁嘅會?你話呢?
十,我記得當年話,種棉花用好多水;生產一件 T-Shirt 用 2700 公升嘅水。咁具體嘅比較,一睇就知出自高手手筆。亦從呢個論述,轉身射個三分波,話啲 fast fashion retailers 係地球先生嘅敵人。大概同一期,勞工組織又話呢啲成衣生製商係血汗工廠,工人一日都賺唔到一蚊美金。
十一,就係咁,經過四年嘅交易,各大小成衣巨企,都紛紛加入 BCI。另外,fast fashion 佢哋又搞舊衫回收,又幫第三世界嘅婦女同細路。忽然間,世界又回復平靜。當然,過程都創造咗唔少就業。
【題外話】千禧前後嘅另一個政治工業嘅 agenda ,就係玩具業。其實我都唔知點解係針對玩具業;當時初出茅廬嘅我,就從旁見識過一、兩單 issue,亦從個陣開始,研究呢啲國際消費市場嘅政治行為。不過,當時無人諗到,十年內出現一個幾乎摧毀玩具業嘅大殺傷力武器:iPad。就係咁,玩具業又回復平靜。
十二,對於好多社會棟樑關心嘅議題,例如基因改造,BCI 都係相對溫和:
BCI has adopted a position of being ‘technology neutral’ with respect to GM cotton, and will neither encourage farmers to grow it, nor seek to restrict their access to it.
十三,咁 BCI 嘅宗旨係乜?佢嘅講法係:
Supporting farmers is at the heart of our work and is the reason for BCI’s existence.
十四,不過,有一個 point 就幾 unequivocal:
BCI does not operate in countries where forced labour is orchestrated by the government.
十五,所以,自從美國嘅禁令生效,而各大時裝企業又係用緊 BCI 認證嘅時候,佢好自然都要表個態。有理由相信,北京真係以為換咗 Trump 可能有得傾,所以呢件事到今個星期先至爆發。剛才話好多過去一日好多網上嘅研究都指向 BCI,你懂的。
十六,據聞安踏,好似已經話會退出 BCI。其他跨國大牌子,會唔會都跟著咁做呢?
十七,從國際貿易嘅角度,中國雖然係棉花生產大國,但印度、美國、巴基斯坦等加埋,其實都唔嘢少。再講,棉花就唔係好賺錢嘅,去到下游先至係真正賺錢。畢竟,中國唔係成衣大國;所以你都可以話呢次係一種非官方嘅貿易反制措施。
十八,假如視呢次民間自發嘅抵制,係非常規嘅貿易戰,其實對中國嘅代價唔算高。至於對歐美各大牌子,就好難講。好似我 FB 嘅貼圖咁講,大中華對 NKE 真係都幾緊要;但反正都未去到官方封殺,所以股價都只係輕微調整咁話喇。
十九,不過,大陸可以上晒微博,又用火燒又呢樣又個樣,點都有官方默許。歌手演員跪態度,其實都係向各大成衣牌子傳遞訊息。
二十,講開又講,好粗略咁睇,大陸對來佬中低價成衣服裝嘅需求,其實無想大家像中咁大;當中,又以日本嘅牌子比較好賣。H&M、Inditex 等歐洲牌子,亦唔係好依賴大陸市場。有理由相信,服裝成衣嘅市場,始終都比較受文化嘅影響;大陸消費者普遍都係比較鍾意日本成衣服裝嘅設計同裁剪。
廿一,鞋同其他 accessories(例如手袋喇),情況又有啲唔同。鞋飾之類,炫耀性消費嘅意味更濃。你會見人炒鞋炒手袋,舊衫舊裙就只可能貶值。
廿二,雖然「成衣」同「時裝」 有時都會撈亂咁講,但其實我都知兩者係有分別嘅。成衣嘅功能,蔽體保暖囉;基本嘢囉。時裝呢?時裝理論上係 make a statement;你著乜嘢衫,就話畀人知你係乜嘢人。所以,同一件衫,有人係時裝,有人係成衣。
廿三,時裝嘅 statement,會隨時代轉變。從前,著西裝套裝,就等於白領,坐冷氣房。今時今日,裝晒成套戰衣,通常都係大學剛剛畢業嘅新鮮人。
廿五,Fashion brands 比任何人都在意個世界點睇自己;佢哋唔怕 controversies,最怕反而係冇話題。近年 NKE 好似平權先鋒咁;但呢個策略成唔成功呢?唔識講。好似 LULU,feminine 啲咁買 yoga pants,小姐太太們好似都幾 buy,有佢嘅 niche。一係就 UAA 咁,再 sporty 啲,又賣得貴啲。NKE,乜都係又乜都唔係,咁囉。
廿六,各大 sports apparel ,你估真係畀人著去做運動?係著畀人睇呀!家陣嘅才俊,一定要講 work life balance ;唔著條 yoga pants,又點話畀人知,自己去緊做瑜珈?「係呀。哦,你去開 Pure 㗎嗰啲 drop-in class 㗎?我就跟開 PT 嘅,都唔錯喇;唔啱又介紹你試吓吖?佢唔係個個新嘅 client 都肯收㗎。」
廿七,Fashion 嘅嘢,我真係識條鐵。係唔係要著上身先至可以 make a statement?最新嘅研究(利世民,2021)發現,燒,都係 make a statement 嘅方法;尤其係當你可以將條片放上微博、抖音。
如果你覺得我嘅寫作值得支持,可以考慮加入我嘅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9217421
炫耀性消費例子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之前無意一貼香港究竟要番幾多日工先買倒部iPhone估唔到引來咁多討論,又係時候翻貼呢篇舊文:
前言:點解要寫呢篇文?純粹就係為咗屌七上面三條友:一個就係香港人(包括黃屍)吹捧咗十幾年,點知一個屈尾十幫中共奶鞋底、出賣良知嘅金融沙皇;一個就係極度仇視同自己立場唔同嘅後生,但自己多年黎毫無進步、理應被時代淘汰嘅過氣時事評論員;然後仲有一個以為每個月儲三千就最終會買倒樓、扮哂行緊青少年,但真正用心就係要食哂啲後生女嘅父幹二世祖
呢三條友都不約而同反對年青人用iPhone/iPad,認為係奢侈、浪費同埋買唔倒樓、向唔倒社會上流嘅主因,但真正嘅原因其實係三條友其實都用緊iPhone/iPad,就係唔撚想同你班廢青用同一款機
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曾提及2011年派錢6,000元時,「好多人去買咗個iPad」;時事評論員吳志森在反對派錢時也有類似意見:他認為年輕人當日收到6,000元,就會「走去買咗個iPhone」;前中大副校長許敬文認為iPhone「未爛又買新是涉及面子消費」。在香港,不論政治立場,每當有社會名人/時事評論員談及奢侈性質的消費時,幾乎都會把矛頭指向iPhone、iPad。究竟iPhone、iPad犯下了甚麼錯,要讓購買、持有它們的人也要「懷壁其罪」?人類的消費行為本身就帶有階級決定的成份:亦即你每天你進行些甚麼娛樂、消費些甚麼牌子,除了為你帶來愉悅以外,也是作為你身處社會階級的一種肯定。在經濟泡沫時期的日本,每一個收入階層甚至會有指定的汽車、西裝和紅酒品牌選擇,作為上班族的消費參考。而即使在M型社會抬頭、中產階級下流化的現在,我們仍然會覺得「一個小小OL就滿身名牌」、「明明收入只得幾萬蚊竟然學人揸靚車」、「無咁大個頭就唔好戴咁大頂帽」是值得批判的,皆因這是一種階級身份的僭越。
可是iPhone、iPad的來臨卻進一步打破了階級消費的界線:雖然嚴格來說,蘋果這些流動裝置也有不同價格定位的產品,但除了某一特定廉價版以外,幾乎就只有容量和屏幕大小的分別。換言之,無論你是富甲一方有錢人,還是黃毛小子中學生,大家在街上使用的iPhone、iPad都是一模一樣的,那還怎麼分別社會成功和失敗人士在消費選擇上的差別呢?過往名牌手袋、哥爾夫球、超級跑車此等「炫耀性消費」作用被完全抵消了!雖然iPhone其實也有與名牌或珠寶商合作,推出價值數萬元計的奢華版,但似乎香港的中上階層普遍都不太受落,或許是寧願利用社會輿論,也不願引發新一輪的「奢華軍備競賽」吧!當然,一眾來自社會的批評不會那麼露骨地指責窮人沒資格買最昂貴的奢侈品,於是他們會以香港人的共同價值觀:「獅子山精神」作包裝,認為iPhone、iPad應該是要靠辛勞工作換來的收入才有資格購買,於是沒有收入(或沒有穩定收入)的年輕人,購買iPhone、iPad就會被視為一種不勞而獲的不道德行徑──所以當日政府派發6,000元,它們就成為了任志剛和吳志森攻擊年輕人因這筆「天降橫財」而亂花錢的代罪羔羊。
政治光譜中的左右兩派對於iPhone、iPad的厭惡也有絲毫分別。正如前面所說,右派人士認為沒有相應的收入就不應作出超越本身階級的消費,他們理應「安於本份」,購買切合他們身份的平價手機就應心滿意足。可是左派人士卻認為,政府的資源應該透過福利機構的官僚「善加分配」,因為低收入人士不會明白甚麼才是對他們最有利的;若放任他們自己處理福利金額,則必然導致各種浪費和資源錯配,「學生亂買iPhone」即為最佳例子。尋求額外的快樂然而若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消費本就沒有高低之分,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是否能藉消費獲得最大的幸福──假若iPhone、iPad從青少年角度來說是最能帶給他們快樂而又合法的商品的話,那總好過用同一筆錢買一大堆看似很有用、最終卻只丟在一邊沒有人理的參考書。再者,行為經濟學家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Richard Thaler就曾根據多項實驗引證,假若一般人獲得一小筆意外之財,他們都會傾向花費在一些平時不捨得的商品或服務上尋求額外的快樂;但當金額足夠大的時候,他們就會轉作長遠規劃──但正如前面所言,兩種消費模式皆是為了追尋幸福所作的選擇,沒有所謂對錯。而自2011年以來,政府沒有派錢,市民生活卻一點都沒有因此感覺更幸福,所以現在愈來愈多人已認同派錢,有,總比沒有來得好。
更進一步說,上述批判其實都沒有從iPhone、iPad的使用者角度出發。先不論iPhone、iPad這些裝置本來都有連結世界、搜尋資訊之用,假若使用得宜,遠比一堆參考書或自我增值課程價值高得多。而更重要的是,當iPhone、iPad成為我們每天機不離手的親密夥伴之時,若以高昂的機價除以長期的使用時間,那幾千元的差距其實沒有想像中大。
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曾批評年輕人經常購買最新型號智能電話,但他不會知道的是,iPhone通常在頭兩年的二手價格都是高踞不下(雖然今次iPhoneX可能打破此定律),所以年輕人頻繁轉換手機,是要在其二手價作跳崖式下跌前仍能賣得好價錢,因此購買新機的成本也自然比想像中細。這種誤解和劉鳴煒指「去少幾次日本旅行、看少幾次戲,一個月儲三千元就能買到樓」是一脈相承的。而一眾時事評論員、前高官、大學教授和富二代,也不過是將自己的一套過時價值觀、以及對於自身階級受到衝擊的恐懼,一股腦兒宣洩到一部電話和一部平板電腦上而已。只可憐iPhone和iPad,在往後還要承受多少無辜的罪名?
炫耀性消費例子 在 【社會學小辭典】炫耀性消費 對大多數人而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釋義:炫耀性消費的概念最早由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在《有閒階級》一書中提出,用來理解資本社會中的上層階級如何透過大量、高額的消費來展現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同時 ... ... <看更多>
炫耀性消費例子 在 女性炫耀性消費意象— 陳逸君數位影像創作論述Female ... 的推薦與評價
代至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尤其許多論點都來自於研究者本身對女性炫耀. 性消費心理以及其相關的社會現象的感觸,故許多都是近幾年發生的實. 際例子。至於研究者的作品,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