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在現實生活中做不到,但是在場景中,我可以和他說話,或者對他做些什麼。在我為表演所構築的世界裡,他仍然活在我們的關係中,我的任性可以讓他無法任性的離去。
-
這層意義下,失去是可以重複再現的,它會被疊加在意識的邊緣。
-
在一場演出中,儘管我們將意識全神貫注於此時此刻,但是「此時此刻」仍舊是由過去到現在的時間意識之流中的一個連續點。這股時間意識綿延的張力,會挾帶過往的成見,並且投射某種預期在事物之上。
-
於是,在我所見對象的邊緣,意識的邊緣,始終存有一層永遠無法剝離的模糊身影。這不是幻覺,而是,雖然我們都很清楚,此刻眼前的對手演員是誰,但依然在你的輪廓中,找到專屬於他的表情。
-
現在,他在你臉上的表情,成了我演出的投射。
-
同時,我和你,也成為了觀眾的投射。觀眾能在演員的輪廓中,找到熟悉的表情。
-
我常開玩笑的說,演員是能夠清楚看見失去的靈媒,引領觀眾在所有關係的消亡之池中觀落陰。
-
「如果當時不是那樣,現在會完全不同嗎?」
-
一段關係的失去,會帶我們回到一切都尚未發生的過去,再延伸至一切都不一樣的未來。我們的關係在精神上將一遍又一遍的擠壓生成,由某種過去到某種未來,再回到另一種過去,延伸至另一種未來。歷經成千上萬的的重複,凝固成巨大的岩石。
-
從這個層面思考,一個演員所能飾演的所有角色都是同一個角色,以他生命中最大的失去為分界,區別不同時期的人格形塑。
-
觀眾也是,有時我們會說某些題材對年輕的生命來說太遙遠了,因為一個觀眾所能看見的角色也是同一個角色,以他生命中最大的失去為分界,對他觀看的角色進行投射、分類。
-
我們都知道,人的意識總是流變不居,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但是在意識之流的河面下,仍有一個軸心,那是歷經歲月的淤積而使河道擁有慣性的基底。失去,就是生命的軸心。
-
仔細一想,世界上所有值得關注的事,無一例外,都和與他人的關係有關。都開始於避免一段關係的失去,結束於承受一段關係的失去。
-
聚光燈下,演員從角色身上看見屬於自己的失去,再現這份失去。在場景裡,為了避免失去而竭盡全力的奮鬥,為了承受失去而憤怒、自我欺瞞、懊悔,步向自我消亡或是回歸寧靜。
-
演員如果無法真正看見自己的失去,那麼觀眾也無法在他身上投射某種個人的、私密的失去。
-
「踏上舞台,演員橫跨一切障礙,對自己坦誠,真實的看見失去、再現失去。」
-
讓人欣慰的是,在舞台上、場景裡,任何一段暗藏心中、晦澀難解的關係,都有機會在超越時空的意識之流中得到緩解,並隨著歲月的淤積,構成河道下的基底,完整生命的底蘊。
-
使失去獲得緩解,澱積成生命的底蘊。或許這是身為演員,所能做的,最好的事。
-
邊緣性人格障礙會好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村長廣播 #限時48小時 #買卡片送小物件
你曾經有那種內心空空的感覺嗎?或者是不管做什麼,都是沒有辦法穩定下來,只好讓自己有很多事情忙碌,填補空虛。
最近我上了一些創傷的課程,我才發現一件事情,如果你有下面這些症狀,或許代表過往人生當中曾經受過一種傷,可能被你遺忘、可能被你存到身體裡、也可能反覆的會閃現在你的日常當中,但在這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是:恐懼。
—驚弓之鳥:明明沒什麼事,但時不時就會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
—不定時炸彈:大部分的時候讓自己看起來很好,但累積到一個狀態,就會整個大爆炸。爆炸之後,又很後悔、討厭這樣的自己。
—災厄錄影帶:有些時候腦袋裡面會反覆出現過去某個創傷的畫面,或者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會有非常害怕的感覺(明明四周都很安全)。
—低落情緒:幾乎所有的日子裡你都是心情不好的,你的日子要從零分開始計算,只有負,沒有正,就算好事發生,你也會覺得很快再來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類似的狀況出現在很多相關的心理疾病當中,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憂鬱症、邊緣性人格障礙、雙極性情感疾患⋯⋯以前剛開始學變態心理學的時候我都在想說,到底要怎麼分類這些疾病,但後來才發現,原來好多的疾病背後的共同源頭都是:創傷。
要療癒創傷是一個很不容易的事情,在那之前,或許可以做的事,探索做什麼會讓自己感到安全,或者,在哪些時候,會莫名的感到恐懼。
所以,這次 我和Chloe 愛心理:探索心理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兩個人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結合我新書裡面提到的「恐懼理論」還有大家熟悉的「依附理論」,彙整出了這一套「安全卡」,裡面透過文字和圖片,協助你靠近內心的恐懼和害怕,然後慢慢地,把屬於你自己的安全感找回來。
你可以輕輕的摸著自己的胸口,和那個「你所討厭的自己」說:謝謝你一路以來的陪伴,我不會丟下你、不會把你放在陰暗的角落,我會看見你、繼續牽著你的手,走長長的路,然後在黑暗的森林裡面烤火,在以為自己都快要不行的時候,互相攙扶著行走。
你也可以和自己說:你不需要變成一個完美的人,你只需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而且,不論你是否完美、完整,
你都值得被愛、被珍惜。
——
#安全卡這裡買 #下面的圖片就是安全卡的其中一張 #想看更多卡片可以點到下面的連結
https://www.iiispace.com/securecard/
1.預購前15名將會免費獲得海苔熊新書《對愛,一直以來你想錯了》
2.在這48小時之間購買,還會有海苔熊親自挑選的 #沙遊小物件 噢(而且每個人都不一樣喔!)
邊緣性人格障礙會好嗎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我原來以為這是一本處理人際關係與情緒管理相關的書. 開始閱讀了以後才發現, 整本書是在解釋人類的大腦- 一台及其精密卻又原始的機器
根據神經科學家保羅.麥克蘭所提出的理論, 他把大腦分成三層:
爬蟲腦 (底層): 這是最基礎的部分, 從幾億年前的生物繁衍就開始運作, 負責維持基礎的生命功能, 引發戰或逃的立即反應
哺乳腦 (中層) : 隨著生命的進化, 哺乳類開始發展輸了更複雜到大腦部份, 出現了邊緣系統 (海馬迴與杏仁核), 下視丘 (分泌激素與控制自律神經系統)
靈長類腦 (上層) : 這屬於最高級的大腦區塊, 擁有思考, 判斷, 語言的能力, 大腦皮質的構造發展是生物 (特別是人類) 最後衍生出來高級腦
縱使過了幾億年的演化, 人類主宰了地球, 發展了高度文明, 甚至還有能力進一步探索地外生命, 但是以時間而言, 靈長腦 (新腦) 出現的時間尚短, 人類很大一部分的行為在本能上仍然受爬蟲腦 (舊腦) 驅動, 而夾在兩者之間的哺乳腦 (中腦) , 則是裡外不是人, 常常會因為新舊腦的拉扯而崩潰..
所以作者將大腦比喻成我們家裡的電腦: 你的機器大概是二三十年前的型號, 可是在這之間你不斷的給它安裝了新的系統, 甚至不斷升級. 可是偏偏機器的運作方式常常會跟新軟體相互牴觸, 同時電腦內建的的演算法還會依照本身對於使用者喜好的判斷來直接執行所有功能… 如此混亂的結果常常導致機器過熱, 效能變慢, 甚至自動關機. 沒錯, 我們的大腦就是一個這麼複雜而又矛盾的器官, 因此解釋了我們在思想行為上為什麼常常有這麼多不合裡的狀況出現
大腦的高級指揮系統相當是位於金字塔的頂端, 負責支配人體一切的活動, 但是這個系統及其耗能與脆弱, 同時來自於底層腦的基礎運作模式不亦改變, 需要很大的力量方能將其掌握. 只要高層腦在能量不足或是受到外在影響的狀況之下, 底能腦的生存本能操控就會干擾到高層腦的主導
例如我們為什麼會暈車? 當我們在行走 (甚至是騎腳踏車) 時, 透過外周運動系統 (高級腦) 與本體感受器官 (低級腦) 的協同運作, 大腦很明確的知道是我們自身在活動. 但是當我們坐在交通工具上時, 感覺訊號輸入就完全不同了, 我們的高級腦知道我們在移動, 但是偏偏我們的低級腦並沒有接收到任何運動的命令. 兩者之間出現了資訊的落差, 身體當下判斷: 你明明雙腳沒有移動, 但是大腦接受到的訊號卻是身體在改變位置!? 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因為中毒而產生了幻覺, 所以第一時間, 爬蟲腦會讓你嘔吐, 趕快把吃進了什麼有毒的物質排出體外! 雖然對於確切暈船暈車的原因, 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確認, 但是目前這是一個普遍被接受的看法
你看看你看看, 這就是人類高級大腦所犯的低級錯誤…
人類為什麼這麼喜歡甜食? 因為大腦唯一的能量來源就是葡萄糖, 大腦只佔了人類體重的2%, 但是卻使用了我們每天五分之一以上的能量, 而且都是糖類.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低血糖時會想睡覺, 運動甚至會昏倒. 所以當我們肚子極度飢餓時, 腦袋裡面絕對不會想著要吃清粥小菜會是水煮雞胸肉, 腦海裡面一定想的是炸雞薯條火鍋比薩之類的食物. 因為這是生物的本能, 能吃盡量吃, 誰知道下一餐是什麼時候? 因此當你吃到垃圾食物時, 多巴胺會分泌讓你覺得滿足, 而你受到獎勵了以後, 吃甜食的行為就會一再重複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的大餐明明已經吃撐了, 但看到飯後甜食總是可以再來一點. 因為即使胃已經被填飽了, 大腦 (高級腦) 辨識出甜食是可以讓人滿足的, 因此忽視了胃 (爬蟲腦) 發出已經吃飽了訊號, 接下來就是一球又一球的冰淇淋…
接下來談到了記憶. 我們一定會有這樣的機會: 有時一閃神, 突然忘了我是來這幹嘛的? 我幹嘛要說這一句話?
我們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互相依存, 但有時也會彼此干擾. 根據研究, 我們對於短期記憶的容量有限, 一般來說當下只能同時記憶四件不同的東西, 當再有新資訊進來時, 只好把前面四項東西裡面比較不重要的清掉, 以容納新記憶進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下子處理太多事物比較容易出錯 (但是四件東西不一定要是單獨的, 我們可以把同樣性質的歸類在同一件裡面, 因此可以延展記憶能力, 這也是很多超強記憶訓練方法的原理)
同樣的道理, 長期記憶的形成需要靠大腦形成一個有序的”編碼”, 假如這個編碼越有效率, 那麼我們越不容易忘記. 就如同我們的手機或是身分證號碼, 前面一定是區域碼, 到城市碼, 最後銜接到生日之類的, 所以我們在手機電話可以自選號碼都只剩最後幾位數. 所以手機號碼是可以透露一些資訊的. 短期記憶先是儲存在海馬迴之中, 接著會被移往皮質區域. 基本上假如長期記憶形成了, 就不會被遺忘.. 可使為什麼我們就是有的時候偏偏要回憶起某些東西的時候死活都想不起來呢?
取決於記憶的方式, 也就是如何「編碼」
在”身體學習比大腦記憶更有效” 這一書裡面也強調了: 假如我們在記憶某些東西的時候, 配合上了情緒, 甚至是五感, 會讓我們的記憶更加的深刻, 同時在未來提取記憶時也會更加快速!
在這裡, 又再度提到了睡眠. 睡覺是身體休息的說法顯然已經滿足不了科學家, 因為一些勞力工作者每天回到家裡倒頭就睡, 平均是八個小時; 可是假如我們一天都宅在家, 什麼事也沒做, 基本上也會需要七到八個小時的睡眠. 因此科學家研究發現, 睡眠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就是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這也是為什麼睡眠不足的比較健忘, 甚至熬夜, 有睡眠障礙的人較易罹患老年癡呆症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的兩個章節討論到了人類完全不同的兩個反應: 疑神疑鬼與自我感覺良好
我們為什麼會對特定的事物感到害怕? 因為它有”威脅”. 我們的爬蟲腦為了維持生存, 因此會對具有威脅的事物感到害怕. 在史前時代, 人類必須對所有可能危害生命的威脅有所警覺, 不然就無法存活.. 同時, 人類的大腦傾向於以簡單的方式運作, 只要一有風吹草動, 就會開啟自保的本能, 如此才能在嚴苛的自然環境中維持生存. 但當今社會, 真正足以影響存亡的挑戰已經大幅減少, 但是在大腦深處這一個原始的本能依舊存在: 你會先感到害怕, 以便於在腦內先行計畫出解套方案. 但是, 特別對於某些個性特別敏感的人而言, 就會感到極度的焦慮以及缺乏安全感
但是反過來說, 人們也酷愛害怕的感覺! 回憶一下看恐怖電影, 坐雲霄飛車, 或是高空跳傘之類的活動. 因為當我們安然度過了一次挑戰以後, 多巴胺會大量分泌, 進而使人上癮. 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極限運動家樂此不疲的挑戰他們的極限
如何判定智商? 從以前到現在所有的智力測驗有有局限性, 而且我們往往發現, 一般來說我們認定智商很高的天才, 很大一部分是生活白痴. 在另一個方面來說, 越有成就的人, 會因為本身知識與資訊的累積, 更加的沒有自信 (仿冒者綜合症); 而偏偏一知半解的人, 說話則會越大聲 (唐寧. 庫格效應)
人類是群體的動物, 所以假如我們可以贏得更多人的認同, 那麼也代表在團體裡面的地位更加的鞏固. 因此絕大多數人想在短期之內搏人眼球, 就會使用誇張的方式表達自己, 越多人關注 (不管好的壞的), 越能提升自我效能; 反過來說很多專家會非常低調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人們會對於賣弄知識的人懷有敵意或是存有懷疑, 也就更加的不敢發表意見, 或是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
我們的記憶是會被大腦所篡改的!
為了讓人類有效益的面對每一天的生活, 大腦會把過去負面或是不利的記憶淡化, 讓人振作起精神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在很多關於過去記憶的實驗中, 專家發現人們口述的回憶與實際上發生的兜不攏. 這個有可能是因為在平時, 我們在當下所有接收到的訊息, 本身就會被大腦經過一定程度的加工才形成了認知, 更不用說是回憶. 每一次我們回憶起同樣一件事時, 記憶都會被竄改掉一點點, 時間一久, 回憶就會與事實越離越遠… 心理學家認為大腦自我修改記憶的原因是由於在人類的社會中, 自我價值與成就感是支持自己有勇氣探索與發展的重要原因. 所以自我感覺良好, 原來是身不由己的啊…
人類是群居動物, 孔武有力的尼安德塔人被我們智人老祖滅族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偏向單打獨鬥, 而智人則是群體合作. 為了能夠更加的與人共同生活, 我們的大腦 (特別是新腦) 偏愛讓人喜歡, 畢竟假如被群體拋下就有可能會獨自而亡. 因此, 我們天生不善於拒絕別人! 有時面對了一個天花亂墜的推銷, 我們就是會莫名其妙地購買一些我們明明不需要的東西… 因為拒絕了別人, 對方會難過 (即使我們並沒有明確意識到這一點…) . 因此有很多的銷售技巧, 就是利用了這一種反應, 特別是對於意志力比較弱的人, 格外容易上當! 也就是說, 很多時候大腦會強迫我們委屈自己, 作出妥協, 目的是讓他人喜愛我們
因為這本書裡面有一些資訊, 我在別的書中已經看過了, 原以為心得不會寫太多, 但是裡面有好多很有趣的部分值得分享,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長. 可是我覺得有一點美中不足的是: 作者提出了大腦的這些矛盾之後, 並沒有告訴我們要如何來避免所產生的問題. 如果可以像 “端粒效應” 或是 “為什麼要睡覺” 這些書在每一個主題的最後, 提供讀者對應方式的具體建議就更好了
不過還是一本科普價值滿滿的書, 大大推薦~
邊緣性人格障礙會好嗎 在 邊緣性人格的治療 的推薦與評價
治療之所以能產生效果則是因患者能在與醫師的治療互動過程中重新修復了其內在的不良客體關係, 獲得恆久的愛,對事物有了全面觀。 門診中約有十分之一的精神疾病患者會合併 ... ... <看更多>
邊緣性人格障礙會好嗎 在 BPD邊緣人格障礙能治好嗎? / 看醫生的重要/ 帶家人一起 ... 的推薦與評價
鄭重聲明: 如有需要, 請向專業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尋求意見或協助片中例子只是本人經歷, 並不代表所有BPD患者請不要對號入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