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肩膀一高一低,是不是脊椎側彎啊❓」
🗣:「按摩的師傅說我有脊椎側彎,是不是很嚴重要看醫生❓」
翹二郎腿、躺沙發…常常會被長輩恐嚇脊椎側彎,但是你真的認識脊椎側彎嗎❓
今天🐑老師就來説説脊椎側彎❗️
—
💥脊椎側彎分類
📍臨床上,脊椎結構一旦發生彎曲,角度超過10度以上就稱之為脊椎側彎,常見於成長期的青少年,在我國平均100個人中就有6個人有脊椎側彎的問題。
📍脊椎側彎主要分兩種:功能性與結構性(原發性、非原發性)
📍而我們常說後天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彎曲,就是屬於功能性脊椎側彎,這種通常可以透過運動與訓練矯正會來。
📚目前醫學上普遍認同女生🚺側彎的數量遠大於男生🚹,男女比例約為5.4:1,側彎角度超過30度的男女數量更加懸殊,差異比例高達10:1。
💥如何快速分辨?
📍正常的脊椎線由背面看應為直線,不正常的脊椎會產生「C」型、「S」型的旋轉彎曲,從外觀上可以看到患者有腰圍不均勻、高低肩,或是身體向一側傾斜的狀況。
💡結構性:
✅身體向前彎時脊椎線會偏離中間,且背部高低不均。
✅身體向右側和左側彎曲,兩側彎曲程度不均。
✅此類的側彎大多是不可逆的,僅能以被假或開刀的方式來改善。
💡功能性:
✅身體向前彎時,脊椎在正中線上且背部無明顯高低不均。
✅身體向右側和左側彎曲,兩側彎曲程度相似甚至一致。
✅此類側彎可以透過運動、姿勢訓練及關節矯正等方式來治療改善。
💥Cobb’s angle
📍依照測量出的角度來劃分脊椎側彎的嚴重程度,由上面最傾斜的椎體畫出垂直線,並與下面最傾斜的椎體垂直線交叉所得之度數即是:
💚0~10度為脊椎不正
💛10~20度為輕度側彎
🧡20~40度為中度側彎
❤️>40度為重度側彎
💡根據嚴重的程度與患者的年齡、性別…醫生會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若是在青春期就有側彎徵兆,後面惡化的速度會越快,因此建議及早治療效果會越好。
-
🚨脊椎彎曲時通常會伴隨椎體旋轉,並非單純的側向一邊而已,搭配運動與治療才能有效控制惡化程度❗️
絕對不是光喬回來就沒事囉‼️
-
📝文末小Q&A
脊椎側彎跟腰痛有關係嗎❓
脊椎側彎可以重訓嗎❓
功能性脊椎側彎如何改善❓
想知道的在下方留言「👍」
超過30個留言我就在整理一篇做詳細介紹喔!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留下一顆❤️讓我們知道吧❗️
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的最大動力
#sportsyang#workout #sportsrecovery #yang#athletictrainer#fitness#exercise#sports#shoulder #coach #muscle#肌力訓練#運動傷害#運動#健身#重訓#按摩#健康#肌肉#慢跑#椎間盤突出#腰痛#整脊#脊椎側彎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楊定一‧全部生命系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情緒和念頭所帶來的能量轉變,一般情況下沒有辦法完整釋放,而會殘留在身體,造出身心能量的結。動起來,是解開憂鬱和萎縮最好的藥。 運動,是楊定一博士相當關注的一個層面。從《真原醫運動新觀念》《螺旋舞》《結構調整》《感恩身體的功課》一系列帶著理論解說和動作示範的作品,他希望陪伴我們點點滴滴從身體最札實的...
脊椎結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學隨記》關於呼吸
學生反應時常會發現下背單側疼痛,曾經也懷疑是否是脊椎結構有問題,所以去做了影像檢查,醫生都說正常。
註:下背痛可能的原因非常多,一開始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評估是重要的
其實這個是真的,身體結構的異常跟疼痛常常不是直接可互相連結的,例如肌肉的張力失衡,肌筋膜的滑動延展跟動作控制都是影像檢查無法忠實反應的。
檢查學生呼吸,發現過多的腹式呼吸,動態中肋骨外翻,想當然爾後側TLF或腰方肌或脊椎伸肌是緊繃的。
把學生放到鱷魚式呼吸開始,再加上幾個不同擺位的練習,利用內感的引導方式,學生當初反應深層局部那段一直緊繃的地方終於解開了,舒服很多。
再重新回到脊椎直立位檢查DNS的橫隔膜呼吸,發現有改善,但平常會疼痛側的擴張果然相對還是不好,但持續練習一陣後有慢慢跟上,而疼痛緊繃感改善很多,這效果都是之前單純做徒手或是伸展訓練無法達到的。
而這個呼吸的模式,最終也會影響到動作。
原本保守開功課請學生至少練一個禮拜,讓身體學習好一點的呼吸模式,才能更遠離疼痛,學生直接說練一個月甚至兩個月都可以,學生想好好練紮實,只能說觀念非常正確。
DNS的創始人Pavel Kolar曾說,要明顯改善人的動作模式或優化,至少一個禮拜要練3天,持續5個禮拜,專項運動甚至要長達6個月。
再以筋膜特性的改變來講,需要6到24個月。
當然呼吸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呼吸不好卻可能產生很多問題。
#教學隨記
#教學隨記真的是隨便記
#BAI #DNS #呼吸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Kensyogalife
脊椎結構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次遇到跑友中有生產過的媽媽,我都很愛問她們:「生小孩比較痛還是跑全馬比較痛?」不意外地常得到同樣答案,「要看有沒有打無痛啊!」的確,無痛分娩的出現可說是生產技術的一大進步,大幅減輕了女人生產的痛苦。很多人甚至開玩笑跟我說,打完無痛簡直像從地獄到天堂,如果第二胎不能打無痛,一定堅決不生。
但相反的,也有媽媽經驗不佳,打了以後還是很痛,和我哭訴她被騙了。也有些說法認為打了無痛後,可能會造成日後腰痠背痛,且延長產程、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所以「能不打最好就別打」。也讓「該不該打無痛」成了生產前必問的一題!
關於無痛分娩,我先說句心理話,可以打就打一下,懷孕過程已經夠辛苦了,生產實在不需要再承受那麼多痛。
Q:打了無痛還是痛,就是失敗?
無痛分娩的原理是利用一根硬針打到下背部的硬脊膜外腔,再從硬針中順勢導入一根軟管給藥,軟管擺放好位置後,硬針就會移除,產婦後續仍可以下床走動、坐產球,活動並不受限。
嚴格來講無痛分娩應正名為「減痛」分娩(全名為「硬脊膜外麻醉」),因為這項技術僅能大幅降低疼痛,不是100%止痛。
這個止痛方式仰賴麻醉科醫師專業的技術及產婦姿勢擺位的配合,只不過,即使正確操作下,還是有可能因媽媽皮下脂肪厚、脊椎結構變異、醫師經驗不足,仍有部分產婦(約5%)因埋管位置不理想,導致止痛效果不不佳,甚至需要調整管路而重新施打。此外,又因每個人耐痛程度、神經分布不同,安全藥物劑量的考量下,不見得能讓每個人都全程感到無痛,尤其到了產程最後胎頭較低時,痛感有時又會浮現。
Q:打了無痛會影響產程、導致孕婦無法用力?
生產要順利,產婦用力的時機,需配合子宮收縮才能更有效地將胎頭往下推。
因此,一旦痛覺消失,產婦自己可能會抓不到用力的正確時機,導致產程變慢。客觀來講,過去的數據確實顯示使用減痛分娩後,會讓產程慢1-2小時。
不過,因減痛分娩主要作用在感覺神經並非運動神經,理論上並不會影響產婦用力,這時只要藉由伴侶、護理師從旁協助,就可根據宮縮監視器、摸肚子的硬度來提醒產婦用力的時機。如果仍抓不到感覺,才會需要降低麻醉劑量讓產婦「有感一點」來用力。
而即使時間變長,只要胎兒胎心音穩定,也不會增加剖腹產率。
相反的我也觀察到,不少產婦施打減痛後,讓原本因疼痛而緊繃的骨盆底肌放鬆,胎頭順利下降,反而加速了產程。
Q:打無痛比較容易有腰痠背痛的後遺症?
因減痛分娩施打位置敏感,很多人堅信這樣會傷害腰椎、龍骨,甚至將產後腰酸背痛歸咎於施打減痛。其實這些症狀是因為懷孕時腰椎被子宮、胎兒往前拉,若媽媽在孕期因此骨盆前傾、沒保持脊椎中立的姿勢,就很容易讓壓力集中在下背。雖然產後身體負擔變小,但因雌激素濃度下降造成疲勞恢復變慢、核心無力,又要抱小孩、餵奶,往往讓腰痠背痛情形加劇。
Q:打無痛會增加生產中的風險?
首先,要強調以硬脊膜外給藥的路徑讓藥物集中在局部,並不會隨著體循環進入胎盤,因此對於胎兒來講是相當安全的。
不過還是要說,只要是醫療行為都可能會有併發症和副作用,最常見的有麻藥反應造成的皮膚癢、噁心、血壓降低、頭暈、產後因下半身無力造成排尿困難,穿刺時產生血腫、或不慎穿破硬脊膜導致頭痛等。所幸這些不適,只要調整藥物劑量、平躺休息即可改善,並不會留下後遺症。
我們也可在產前靠抽血排除凝血功能異常,並透過諮詢確認孕婦是否對藥物過敏、有無相關脊椎病變等來降低併發症風險。待產時,也可趁媽媽產痛不明顯時預先將麻醉軟管置入,避免因疼痛不能配合而增加施打困難度。
Q:不能用其他方式來減痛嗎?
即使有了減痛分娩的存在,我認為非藥物的減痛技巧仍可輔助使用並不互斥,比如待產時頻繁地更換姿勢、走動、坐產球、熱水淋浴等。伴侶也可利用按摩球協助放鬆、一起練習呼吸法,放音樂、影片協助轉移注意力。
最後我想說的是,選擇施打減痛分娩如同要不要生育、要不要自然產一樣,都是女性個人的醫療決定,旁人應予以尊重。選擇打減痛並不表示不夠勇敢,隨意用「為母則強」這四個字認定生小孩就得忍痛未免過於情緒勒索。
而生產順不順利、產程快不快,要考慮的層面很多,從胎頭的大小、位置,胎心音是否,媽媽產道的大小、掌握用力的技巧皆有影響, 如果只是為了怕產程變慢而忍痛,實在是有點不值得。
反過來說,只要是醫療處置必定有其失敗率和風險,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衛教絕對不能報喜不報憂,不將任何處置過度美化,提供完整資訊後,將選擇權交還給媽媽,才是真正友善多元的生產模式。
大家減痛分娩的經驗好嗎?歡迎大家分享喔!
脊椎結構 在 楊定一‧全部生命系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情緒和念頭所帶來的能量轉變,一般情況下沒有辦法完整釋放,而會殘留在身體,造出身心能量的結。動起來,是解開憂鬱和萎縮最好的藥。
運動,是楊定一博士相當關注的一個層面。從《真原醫運動新觀念》《螺旋舞》《結構調整》《感恩身體的功課》一系列帶著理論解說和動作示範的作品,他希望陪伴我們點點滴滴從身體最札實的經驗走出來、走出腦海的境界,迎向生命本來就有的不合理的快樂。
今天分享的是20190517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活出心,只有心,徹底活在心》的活動錄影,透過吳長泰老師的示範,楊博士說明怎樣輕鬆而徹底地動,並在動中帶出我們每一位要在這一生醒覺過來的決心。
#楊定一真原醫
#楊定一靜坐
#楊定一全部生命
#身心靈整合
#醒覺
#快樂
#氣脈
#運動
#能量
#失眠
#身心靈轉化中心
#螺旋舞
#拉伸脊椎
#結構調整
#感恩身體的功課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X04xvvYF_I/hqdefault.jpg)
脊椎結構 在 Bodylearning - No.1 brand of the Spine Care in TW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六大類分別為椎間盤突出、僵直性脊椎炎、脊椎滑脫、壓迫性骨折、椎間盤退化(骨刺、坐骨神經痛)化與擴散轉移症狀
除了擴散轉移與僵直性脊椎炎外,你能發現大部分的病痛都是由於人體力學的功能失常所引起,如關節、軟骨受到不正常的擠壓,韌帶失去穩定支撐的能力,或是肌肉過於鬆弛/緊縮而無力。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改善功能的失常,而非只專注在疼痛的緩解。
推薦給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強背運動」:http://www.bodylearning.com.tw/mediareport/detail/23/
--
更多脊椎保健教學課程、輔助用品歡迎至身體智慧官網報名與訂購:http://www.bodylearning.com.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dOuBYbUoaE/hqdefault.jpg)
脊椎結構 在 Eco Arch Malaysia - 脊椎結構與常見的六大脊椎病痛說明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