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爸媽的十萬個為什麼】
#親職賦能團體教練課程開始招生
#讓你從自動導航到能自主駕駛
這裡報名👉 https://mami.pops.tw/voo6r
從過去到現在,我收過不少詢問教養相關的問題
有跟我聊過的人都知道
基本上你丟一個問題出來
我可能會丟三個問題回去
#教養不能只看一個點
#不同的面向都會相互影響
一直在思考除了透過網路上的分享
還能如何更有效以及更深入的陪伴大家學習
於是就有了這套課程
課程內容除了原本紮實的基礎概念之外
還新增許多體驗式的活動
讓整體課程更加豐富有趣
在課程中你可以獲得:
▸正向教養相關概念以及實務操作
▸各種教養錦囊妙招(超過50種教養工具)
▸認識生命風格並找到個人優勢
▸探索早年回憶及原生家庭的影響
▸大人與小孩都實用的有效溝通法
在這五週內會陪伴著大家
透過體驗與練習將正向教養內化
所以也請確認五週都能參與再報名喔!
#限額8名額 #額滿停招
教養需要歷程,無法速成
而我想陪你走一段教養的歷程
#陪你成為自己孩子的教養專家
#看懂孩子也看懂自己
#正向教養 #正念育兒
(公司問有沒有其他照片可用因為這張閉眼睛了)
(我說沒有只有這張😂以後上課得請人來拍照了)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親子天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直播】3/17(三) 20:00 你或你的孩子── 曾因為外界環境很喧鬧,使自己焦慮躁動而無法靜下來思考嗎? 曾因為擔心、緊張、害怕或生氣等各種不安的情緒,而無法專注手邊的事情嗎? 每個人都曾受「情緒」所苦,但情緒究竟是從哪裡來,當情緒發生時,應該如何應對? 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從「覺察」...
陪你成為自己孩子的教養專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本來以為我是來更認識孩子的
結果上完課,我更認識的是自己」
在最後一堂課,有學員跟我分享這段話
讓我想到在培訓時,老師跟我們說過一句話
#教養是一趟自我發現之旅
「與人相處的深度,不會超過我了解自己的深度」
毓瑩老師說的這句話,一直深深記在我的心中
我一直認為在教養的過程中
最重要的是 #覺察
當我們開始覺察了
彷彿有光照亮混亂漆黑的內在
幫助我們去分辨以及做出適當的選擇
「越穩定與清晰的覺察,就越有機會做出明智的選擇。而生命所呈現的樣貌,不正來自於從小到大無數的選擇嗎?」-《正念減壓自學全書》
以前我總習慣直接回答他人丟來的教養問題
#現在也還是會忍不住 #改不了的毛病😅
但慢慢的我發現
如果能透過提問與對話讓對方產生覺察
就能激發對方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和解決
#引發意願永遠比能力重要 #答案都在自己身上
✏️本日金句:
「教養需要歷程,無法速成」
我不是老師,我是教練
要陪你走一段教養的歷程❤️
#阿德勒正向教養 #共好派
#親師諮詢師暨親子生活教練
#親職賦能團體課程
#陪你成為自己孩子的教養專家
(以全家福姿態的合照來紀念第一期學員的結業❤️)
陪你成為自己孩子的教養專家 在 親子天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直播】3/17(三) 20:00
你或你的孩子──
曾因為外界環境很喧鬧,使自己焦慮躁動而無法靜下來思考嗎?
曾因為擔心、緊張、害怕或生氣等各種不安的情緒,而無法專注手邊的事情嗎?
每個人都曾受「情緒」所苦,但情緒究竟是從哪裡來,當情緒發生時,應該如何應對?
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從「覺察」開始,透過這些方法,讓我們陪孩子一起 把 心 靜 下 來。
讓 #情緒覺察 成為孩子一生的助力👉https://cplink.co/SreSpAwo
🔥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X親職教育專家 #楊俐容 聯手教你用繪本打開孩子的情緒覺察力🔥
📣好康再加碼:直播時間留言互動,就有機會抽中精美小禮物!
...................................................................
✔ 親子天下官網:https://cplink.co/103epuyo
✔ 親子天下粉專:http://on.fb.me/1Kkng6j
✔ 親子天下Shopping:https://cplink.co/2z71hMR2
✔ 親子天下Shopping 粉專:http://on.fb.me/2dpFvHK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5ZzsH0bHV4/hqdefault.jpg)
陪你成為自己孩子的教養專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介紹
訪問作者:吳娟瑜
內容簡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錯!56%父母自認是會傷害孩子的「毒親」(toxic parents)!
虐待孩子、口出惡言、過度控制、情緒勒索、
硬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孩子身上……
這些父母的有毒教養96%是受到潛意識影響
去除源於個人創傷、承自原生家庭/家族的負面信念,
拒絕周遭、社會、媒體流傳的錯誤認知與價值觀,
不再受潛意識操控,親子才有良性互動!
◎每個失常的孩子,背後都有受創的大人
頂嘴、疏離、憂鬱、易怒、依賴、拒學、沉迷電玩……當孩子行為脫序時,父母應先檢討自己是否常對孩子有憤怒、自責、推卸、漠視、嚴厲等表現。一個人講出的話語、表達的想法、臉上流露的神情,往往跟深藏在潛意識裡的信念有關,父母若有以上負面情緒,代表潛意識裡帶有許多恐懼,並經由教養將恐懼不斷複製給孩子。想要改善親子關係,渴盼家人良性溝通,首要之務便是增進對潛意識的了解。
◎應快快「拋棄繼承」的情緒負債──家庭潛意識恐懼
我們很容易複製原生家庭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和教養模式,父母因上一代教養不當而有的陰影,時常會再成為子女的夢魘,像是重男輕女或家庭暴力等。父子和母女之間也常有特殊的情結,比方說,「兒子不成材」是很多男人共有的潛意識恐懼,對兒子總寄予重望,表現不佳就會嚴以鞭策;母女之間則存在著微妙的競爭關係,會搶奪居中男人(丈夫/爸爸)的愛,這通常是因為媽媽複製了自己兒時和手足的相處模式;而失婚者容易把對兩性關係的錯誤認知帶給孩子。養兒育女時,要時時自我觀察,才能不再把從原生家庭接收到的恐懼又轉移到子女身上。
◎家族潛意識恐懼遺毒子孫,過時的祖訓就讓它失傳吧!
有些已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仍以祖訓家規、家族慣例等形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影響了後代子孫的家庭幸福和親子關係,最典型的包括:重男輕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繼承祖業等,這些觀念都已和現今潮流有所抵觸,長輩應該適度改變或尊重晚輩的選擇。做個「懂事」的長輩,懂得世事多變化,樂意理解成年兒孫的心事,多給引導,多給支持。
◎以知識破解偽科學、群體迷思,不捲入集體潛意識恐懼
有些潛意識恐懼從個人、家庭或家族中完全找不到根源,那可能就是受到周遭環境的暗示所致,包括:民族習性、社區氛圍、新聞事件、宗教信仰,關於生活上的例子有「富不過三代」、「逢九必凶」、「活越久,失智機率越高」等;屬於教養上的則有「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等,我們對這些思維習以為常,也認為理所當然,但其實是需要重新斟酌的,在陪伴子女成長時才能跳脫這些集體潛意識的恐懼,培養出思考正面、觀念正確的孩子。
作者簡介:吳娟瑜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
.國際演說家,演說場次超過6000場
.兩性溝通、親子教養專家,喜為人師、樂於分享
.風趣幽默又深具專業素養,備受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媒體歡迎
.暢銷書作家,著有《記憶改寫,回到原本美好的自己》、《用女人的方式贏一生》、
《爸媽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孩子就要這麼教》等
.興趣:看電影、閱讀、寫作、跳街舞、練肌耐力等
.座右銘:做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目標: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的人
.寫作目標:陪伴年輕世代父母進行自我探索,並快速選擇正確教養模式,避免毒害孩子而不自知
作者粉絲頁:吳娟瑜老師
出版社粉絲頁: 出色文化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HUjqJQohmc/hqdefault.jpg)
陪你成為自己孩子的教養專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三口組小孩不挑嘴!律師媽媽Irene的92道親子共享料理」介紹
訪問作者: 陳秭璇
內容簡介:
擁有12萬粉絲的料理家Irene,
獻給「把孩子擺第一,惆悵放下個人胃口」新手爸媽的第一本書,小孩吃營養不挑食、爸媽吃也美味的無敵料理,
讓大人小孩每一天都開心!
從精明律師到新手全職媽媽,
有時質疑自己母愛不夠,有時又覺得小孩真的好可愛,
縱使「三口組」小小孩不斷挑戰著自己底線,
美西灶腳Irene優雅速成又美味的料理依舊為愛堅持著。
●96道親子共享‧創意省時料理,家長三餐零煩惱輕鬆煮,小孩開心把飯吃光光
●醫師專文解說兒童飲食要點,審定食譜營養成分,為孩子健康護航
●每份食譜皆附料理技巧和營養知識,讓廚房苦手快速累積食育力
●貼心提供30日菜單,給你營養均衡、菜色豐富的三餐提案
●每道食譜前以「育兒生活隨筆」開胃,台大與NYU法學雙碩士、前律師Irene為你分享獨到的教養心得
‧煮一鍋油亮帶甜的減鹽寶寶肉燥,配飯配麵配青菜百搭好用,不用怕吃膩,最討孩子歡心。
‧家庭常備柴魚高湯一定要會,讓煎蛋、火鍋、燉飯、湯麵、粥滋味更鮮美有層次。
‧小黃瓜、芹菜、菇類、茄子,只要去皮、配肉作點小變化就能讓孩子嘴巴解除封鎖。
‧小番茄加鵪鶉蛋變魔菇森林,和孩子在餐桌暢遊愛麗絲的夢遊仙境……
書中92道健康營養親子共享愛料理,
92則媽媽們心有戚戚焉的笑中帶淚育兒心事,
陪伴你減輕下廚、育兒的壓力,創造更有品質的親子時光!
◎「讓我們用牙齒幫花椰菜剪頭髮吧!」
對付挑食孩子密技大傳授:
密技1. 配合孩子敏感的味蕾,調味要清淡,並設法去除食材特殊的風味。
密技2. 不必追求食物造型可愛,但色彩要豐富,才能增進孩子的食慾。
密技3. 孩子排斥的食物先上桌,偏愛的料理後上,以免好菜被邊緣化。
密技4. 和孩子一起下廚,可讓他們認識食材,並更願意吃自己親手作的菜。
密技5. 說故事比說教有用,把食物擬人化,讓孩子產生興趣、好奇一試。
◎這樣吃最幸福!媽媽不變金智英
✓守住五原則,餵養孩子不再心很累:
✓大人寶寶一起吃,省時又省力
✓善用廚房必備神器,事半功倍
✓簡化料理程序,減少烹飪時間
✓觀察孩子進食習性,因材上菜
✓定食定量,建立孩子用餐習慣
◎食力升級!給新手父母、料理苦手的不敗食譜
不管你是新手父母或廚藝初學者,跟著減輕廚務的專家Irene做,都能零失誤搞定親子餐:
‧簡化料理──教你用更精簡的工序、最基本的廚具,完成美味不失分的一日三餐
‧掌握技巧──不藏私公開備料、烹調、擺盤、變換花樣等個人心得,以及把孩子最討厭食物變誘人的祕訣
‧認識營養──提供主食材的營養成分,帶你認識優良的營養來源,為孩子打造受益一生的好體質
◎寫給孩子的食養情書!高學歷全職媽的育兒心事
在網路享有高人氣的Irene,也曾因成為全職媽媽,而感到自我被嚴重剝奪。她將在書中真情吐露自己的失落與成長,並分享個人的媽媽哲學:
‧要時常告訴自己「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也別為了孩子好,而犧牲自己的身心健康
‧家長學會淡定,可減輕教養壓力,孩子的情緒也較穩定
‧別吃剩菜,對自己好,就從對自己的身體好開始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別靠孩子的發展進度來滿足成就感與自我實現
‧要持續從世上萬物中追尋生命的熱情,才能帶給孩子更寬廣的視野,而不只是生理上的照料
‧給另一半清楚的指令並降低標準,才能培養出好隊友,而有時間安心去做自己的事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節奏,也會讓你知道他準備好了,不須著急,不用和別人比較
◎30日三餐營養計畫表,讓你均衡吃進六大類食物
採用富含營養的食材,並經常變換,是攝取最多營養素的訣竅。料理家Irene給你一整個月的三餐提案,照著做就能飲食均衡、天天變換菜色,不再煩惱「今天要煮什麼?」
作者簡介:陳秭璇(Irene的美西灶腳 版主)
從一位律師、在網路上分享食譜的作家到成為母親,流轉在人生的角色中,透過臉書專頁分享文字與影像,與網路上的讀者交流分享。
每本著作都恰巧記錄了當下人生的記憶:第一本《一鍋三步驟》在洛杉磯完成,當時活得自由自在,風格也非常多樣;第二本《幸福小鍋食堂》出版前,因女兒小嬡剛出生,從一個自在不受拘束的人,轉變成為孩子牽腸掛肚的母親;本書則寫下陪著孩子脫離嬰兒期,真正養育、教育她的點滴回憶。
從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重新撿拾自我──我是Irene,也是小嬡的媽媽,希望透過本書,與讀者們分享全職母親照顧孩子、心路歷程與親子共食的食譜紀錄。
作者粉絲頁: Irene的美西灶腳
出版社粉絲頁: 出色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tVQLE8hnKE/hqdefault.jpg)